[法語] 淨空法師:淨土大經解演義(第十六集)

作者: nmamtb (南無阿彌陀佛)   2025-10-28 16:03:49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十六集)  2010/4/2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
02-039-001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十五頁,倒數第六行第二句
看起。
  「夫眾生之生滅心,處處能緣,獨不能緣於般若」。這是說凡夫心,我們也稱它叫輪
迴心,出不了六道輪迴,它的作用很大,處處能緣,能緣過去,也能幻想未來,就是此界
他方它都能想。雖然有這麼大的能力,佛經上說,內,它能夠緣到阿賴耶,外面能緣虛空
法界,它就不能緣自性;般若是自性的德能,它緣不到自性,當然般若它就緣不到。佛在
《華嚴經》上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都是凡夫心緣不到的,就是眾生的
生滅心緣不到的。到什麼時候他才能緣到?見性就緣到了,明心見性就緣到了,自性裡面
的智慧德能都現前。「須位登別教地上之菩薩,方能契入」,別教初地就是圓教初住,《
華嚴經》上講初住以上,別教是講初地以上,這樣的人就是我們中國佛教裡面講的大徹大
悟、明心見性,這個時候他就緣到了。方能契入,契入就是入自性,也就是我們一般人講
的明心見性。
  「於無住時即生心,於生心時即無住」,這是明心見性的境界,生心是現相,生什麼
心?生度眾生的心。四弘誓願裡第一條,眾生無邊誓願度,他怎麼生心?眾生有感,佛就
有應。別教地上菩薩、圓教十住菩薩都是真佛,天台大師六即佛裡面講的分證即佛,在他
上面那是究竟即佛。究竟即佛只有一個,《華嚴經》上講的妙覺位;分證即佛有四十一個
位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這四十一個位次都是分證即佛,他是真佛,他
不是假佛。十法界裡面的佛不是真佛,叫相似即佛,很像,為什麼?他用阿賴耶,他沒有
轉識成智。轉識成智,那就是這個地方講的地上菩薩,見性了;沒轉識成智,就是沒見性
。這是屬於佛教常識,我們應該知道。他的應化,是眾生有感他就應,應以什麼身得度,
他就現什麼身。釋迦如來當年在印度,「應以佛身得度」,他就現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
的應身佛,現這個身相。在中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唐朝時候出現的,他也是大徹大悟
、明心見性,跟釋迦佛沒有兩樣。所現的是同樣一個境界,不同的就是他現比丘身,釋迦
牟尼佛現的是佛身,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的身。能大師在中國,那是應以比丘身而得度者
他就現比丘身,真的,在他一生當中度了四十多位比丘成佛、明心見性,以比丘身。他現
身的時候,給諸位說,他就是無住,無住是什麼意思?現的身相跟我們沒有兩樣,這個身
相也是早起晚睡,也是天天要吃飯、要穿衣,沒兩樣;真的有不相同的地方,不相同是我
們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他沒有,他沒有就叫無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法身大士
應化在世間,無住跟生心是一不是二,一樁事情,這就應化在世間。如果還有起心動念分
別執著,我們就要曉得是凡夫、六道凡夫,人家說你是什麼佛再來的、什麼菩薩再來的,
自己要曉得,是假的不是真的。假的能不能修成真的?能。
  在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同名佛的名號無量無邊,同名菩薩的名號也是無量無邊。觀
音菩薩不是一個人,你要說一個人就錯了。像在學校念書,教授一樣,觀音菩薩好比是語
文教授,那我要問你,這世界上教語文的教授有多少?你就明白了。我們凡夫執著,說觀
音菩薩以為就是一個人,這就錯了,太多了,無量無邊,修這個法門的都叫觀音菩薩;修
般若法門的,那都是文殊菩薩;修十大願王的,那都是普賢菩薩;修孝親尊師的都叫地藏
菩薩,這是學佛同學不能不知道的。這麼多菩薩當中,他境界同不同?不同,你看《華嚴
經》上,從初信位到等覺位一共五十一個階級,他是哪一個階級的觀音菩薩?我們在三部
經上看到的觀音菩薩,就不是一個位次。《華嚴經》裡的觀音菩薩是第七迴向菩薩,三賢
裡面第七迴向;《楞嚴經》上的觀音菩薩是初住菩薩,剛剛證得圓通;《法華經》上的觀
音菩薩是等覺菩薩,不一樣。所以說觀音菩薩再來的,哪一個階層的觀音菩薩?如果他是
十信位裡面的初信位觀音菩薩,是的,他是觀音菩薩,他還沒出六道輪迴,他斷證的功夫
只等於須陀洹,但是他是修觀音法門,這個一定要知道。這是問五十一個位次他在哪個位
次,差別很大!初住以上,那是分證位的菩薩,法身大士,真的法身大士。如果他是十信
位裡頭從初信到十信,他沒有出十法界,他修這個法門,不能說他不是菩薩。
  我們今天發心依《無量壽經》、依淨土(現在是五經)五經一論來修行,那你是什麼人
?給諸位說,就是阿彌陀佛。這經上講得很清楚,不是一般人講的,祖師大德說的。你依
照這個法門,所以淨宗是以果為因,這很特別,八萬四千法門沒有以果為因的,只有這個
法門以果為因,果是什麼?果是阿彌陀佛。「概要」裡頭,後面黃老居士引用許多經論來
說明這樁事情,所以對於經教通達的人,他清楚,他不會執著,他了解事實真相。真正的
成就,一定是別教初地、圓教初住,才算是真正成就;沒有到這個,是相似即佛;再低一
層的,還達不到相似,那我們就得加功用行。從理上講是名字即佛,那人人平等,有名無
實,為什麼?你自性是佛,所以佛在經上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們開始學佛了,很
認真的學佛,但是功夫不得力,這個時候叫名字即佛,你有名無實,名字即佛。功夫得力
,觀行即佛。觀行位就不錯了,到觀行位在我們淨土法門裡面就是講的功夫成片,觀行是
功夫成片,決定生凡聖同居土。相似呢?相似就不是同居土,方便有餘土,那是事一心不
亂。理一心不亂生實報莊嚴土,那就是此地講的位次,別教地上、圓教十住法身菩薩。一
層一層的都得搞得清清楚楚,我們一級一級往上去、往上提升,這是對的。提升,提升得
放下,一定要依照這個順序,要先放下執著。你說我先放下起心動念,不可能,起心動念
你一放下那就是妙覺位,那不是分證,那是圓滿證得,那個做不到。這是不能不知道的。
  現在有個問題,這個問題我還沒有能夠搞清楚,眾生有感,佛來應,是哪一個階層佛
來應?現在我們知道,實報土,就是從圓教初住就有這個能力,應以佛身得度者,他就能
現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的身來應。佛家講「本跡因緣」,他的本是圓教初住菩薩,他現的
跡那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佛相。如果來應的是等覺菩薩,觀世音、大勢至等覺菩薩,也
是應以佛身得度,他也現佛身。這一尊佛是等覺,那一尊佛是初住菩薩,還有究竟圓滿,
究竟圓滿是常寂光土裡頭自性現的,西方極樂世界那一尊阿彌陀佛,那是妙覺位,那不是
等覺,那是究竟圓滿佛。釋迦牟尼佛到我們這個世界來示現的,給諸位說他是圓滿位,他
不是等覺菩薩,為什麼?《梵網經》上他說得很好,佛沒有妄語,句句實話,他到這個世
界來,以佛身示現在人間,這一次是第八千次;不是一次、二次,八千次。他什麼時候來
?眾生有感,他就來了;眾生沒有感,他不會應,感應道交。他自己絕對不會有意思,眾
生很苦,我要去幫助他,這不是佛,為什麼?他起心動念。菩薩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
著,有分別執著的習氣,十信位的菩薩,沒有分別執著,有分別執著的習氣。初住以上,
分別執著沒有了、起心動念也沒有了,有起心動念的習氣。這四十一個階級是習氣厚薄的
差別,我們要搞清楚。不能說一尊菩薩,這都是等覺,不是的,五十一個階級。說一尊佛
,那都是妙覺,不見得,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有能力現佛身。你想哪一尊佛,他就現哪一
尊佛;哪一尊佛跟你有緣,他就現那尊佛,「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雖現身他肯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裡頭特別注意妄想,就是起心動念,這是什麼?法
身菩薩,圓教初住就不起心不動念。
  所以我們在這個世間,自己要常常想想,我們還是會起心動念,還有分別、還有執著
,這是不是隔陰之迷?隔陰之迷講得通。為什麼?隔陰之迷是所有一切眾生沒有一個沒有
的。佛菩薩要應化到這個世間來,還有沒有隔陰之迷?我們能夠想像得到,十法界裡,四
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可能有隔陰之迷,為什麼?他沒見性。沒見性,這些修行人
他們的智慧、德能、神通,那都比我們大多了,我們跟他不能比。他們會不會到六道來度
眾生?有,六道裡有有緣的人,有緣的人念他,他也有感,他會來應。但是他應身到這世
間來,小聖,不是大聖,是菩薩不是摩訶薩。諸位要知道,十法界以外的,就是實報莊嚴
土,那叫摩訶薩;十法界之內的四聖我們稱菩薩,所以菩薩摩訶薩。《金剛經》上講的,
佛囑咐這些大菩薩要常常護念小菩薩,小菩薩有隔陰之迷,他也有慈悲心,應化到這個世
間有時候他也迷惑了。但是他很聰明,這些大菩薩在旁邊照顧他,什麼時候緣成熟了,一
點他,他就省悟過來。這一省悟,這就覺,一覺之後,真的至少分別他就放下了。境界,
雖然是普通常識,不能不知道。不知道,有時候我們也被迷在裡頭,那就變成障礙,自己
想往上提升就難了,甚至將來往生都造成障礙。這是講到此地,不能不多說幾句。
  「其餘地前諸賢,仍是打成兩截」,這個地前,前面講得很清楚,別教,這不是圓教
,是別教地前,就是別教裡面十住、十行、十迴向,三賢菩薩。別教的三賢菩薩沒有出十
法界,都在十法界裡面,也就是說他根本無明沒破。所以你看,什麼叫兩截?「一時生心
,另一時無住」,他沒有辦法,也就是大乘經裡面講,他還沒有入不二法門。性相不二,
生佛不二,動靜不二,這他還沒有做到,沒有達到這個境界。「可見凡夫絕分」,凡夫是
六道,那怎麼行?那怎麼能跟人比?
  「今此淨土法門,教眾生持名念佛,令眾生即念離念,潛通佛智,暗合道妙,巧入無
念,即凡成聖。」這是這個法門的妙,真妙。我不知道你們同學怎麼樣,如果你們同學要
是心細一點、心地妄念少一點,我想你們會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講《無量壽經》的法緣
特別殊勝。我自己一生的體驗,我講過很多部經論,法緣最殊勝的是《彌陀經》跟《無量
壽經》。這總有個緣故,聽眾特別多,法門殊勝,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道場,這一點
都不假。法門是好,可是真正入這個境界還是少數人。在理論上講,善導大師說的,善導
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善導大師的話就是阿彌陀佛親口說的,這個法門「萬修萬人去」
。為什麼有的人修這個法門不能成就?佛沒有問題,法門也有沒問題,經典也沒有問題,
問題出在修行這個人,這個人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沒放下。「即念」,他沒有離念,這
個即念是阿彌陀佛;「離念」,前面講了,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換除百千萬億妄想雜念,這
叫真念佛。一面念阿彌陀佛,裡面還摻雜著妄想雜念在裡頭,你把念佛的功夫破壞了,所
以你就沒有辦法「潛通佛智,暗合道妙」。你看講得多清楚、講得多明白,你必須要即念
離念,念阿彌陀佛,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這一念,不能夾雜妄念在裡頭。所以佛菩薩祖師大
德教我們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樣念你就能夠潛通佛智,暗合道妙,為什麼?你念
佛已經念到一心。事一心,就跟阿羅漢、辟支佛這個階層相等;理一心,那就是圓教初住
以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個境界相等,你能念到一心不亂。而且這個方法簡單、容易、穩
當、可靠,一點都不麻煩。這個教通不通沒有關係,所以有許多不認識字的、沒有學過經
教的,這一句阿彌陀佛念了幾年,真的,他什麼念頭都念掉了,他念到一心不亂,他自己
並不知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到方便土去了,這種人很多;到實報土大概人會少一點,
到方便土人很多。他把執著念掉了,他什麼也不執著了,單單經上講的就叫你執著名號,
執持名號,執是執著,持是抓牢牢的、抓緊來,就這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之外,什麼雜
念都沒有、什麼妄想都沒有,這個念佛功夫成片,功夫成片生同居土。生同居土也是成聖
人,極樂世界沒有凡夫,都是聖人,即凡成聖。
  「故《疏鈔》曰」,蓮池大師講的,「越三祇於一念,齊諸聖於片言」。三祇是什麼
人?我們現在很清楚,《華嚴經》上所說的,從初住到等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無明
斷掉了,無明習氣還在。到等覺無明習氣斷盡了,需要多少時間?三大阿僧祇劫。超越三
大阿僧祇劫,一念,就這一聲佛號,超越三大阿僧祇劫。齊諸聖,諸聖就是四十一位法身
大士;片言,阿彌陀佛四個字,就這一句。跟什麼?跟法身大士等齊,那不是普通菩薩。
法身大士就是摩訶薩,還有什麼法門比這個更殊勝的?找不到了。所以我們學這個經,你
還會有問題嗎?你學這個經,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護念你,你看不見他,他看得見你。以前
我們還有疑問,現在疑問沒有了,我們相信、肯定了。為什麼?《還源觀》上跟我們講三
種周遍,無論是正報一毛端,依報裡面的一粒微塵,它的波動念念周遍法界,念念出生無
盡,念念含容空有,所以我們起心動念一切造作,十方諸佛看到。我們真心念佛求生淨土
,一切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這是什麼樣的福報?三世諸佛一起來說都說不清楚,太
大了。這句名號,實際上就是十方三世所宣揚的一切經典總綱領,也是一切經典的總皈依
處。所以前面,這不是黃念祖一個人說的,黃老居士也是稟承歷代祖師大德所講的,稱性
極談,講到究竟圓滿,就這一句名號。
  「至哉妙用,不可思議」,這到頂點了。「其他法門乃正入無生,故為難行道」,正
入是什麼?按部就班,一個階級一個階級往上升、往上提升,像《華嚴經》上講的五十一
個階級,那叫正入,時間很長。「今此淨業,巧入無生,蓋易行道也」,它太巧妙,它不
是一級一級往上提升,它是不知不覺就圓滿、就到了頂點,所以這是易行道。「念佛法門
乃修行之徑路」,徑路是近路,捷徑。「而持名一法又為四種念佛中之徑路,故稱為徑中
之徑」,近路裡面的近路。這四種念佛,《觀經》上有,《觀經》上講的觀想念佛、觀像
念佛、持名念佛,這都是我們平常修的。另外一種是我們做不到的,叫實相念佛。什麼時
候修實相念佛?初住以上是實相念佛。剛才黃老引用的別教初地以上、圓教初住以上,那
個時候念佛是實相念佛,不是講持名念佛。四種念佛當中,持名是捷徑,所以在《華嚴經
》上證得初住以上的,他們要修念佛法門,他們念佛是屬於實相念佛。
  「又本經不倡一心不亂」,倡是提倡,《無量壽經》不提倡一心不亂,為什麼?一心
不亂太難,真不容易做到。事一心不亂,見思煩惱斷了,等於證阿羅漢果。理一心不亂,
塵沙煩惱斷了、無明煩惱破了,等於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不是容易事情。所以這個經上
不講一心不亂,「直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為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不是一心
不亂,一向專念我們做得到,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專念阿彌陀佛做得到,一心不亂不容易
做到,那要斷煩惱。煩惱伏住,伏住不是一心不亂;煩惱斷掉才是一心不亂,你就曉得一
心不亂多難。但是,《彌陀經》裡講一心不亂、講心不顛倒,《彌陀經》跟這部經是一部
經,一樣的內容。可是諸位要曉得,玄奘大師翻譯的《阿彌陀經》裡是一心繫念,不是一
心不亂。一心不亂,羅什大師翻的,他翻得也有道理,自己的功夫是一心繫念,臨終佛來
接引,佛光先照你;佛光照注的時候,這就是佛力加持,把你的功夫就提升一倍,你是真
正做到一心繫念就是功夫成片,馬上就提升到一心不亂。所以,羅什大師翻譯並沒有翻譯
錯,確實彌陀四十八願本願威神加持。但是對我們初學的人來說,因為很多人看到一心不
亂,感到這個法門還是不容易修,不敢修這個法門,退心了。看到「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想想自己還可以,這個還能做到。菩提心,後面有詳細的解釋。蕅益大師在《要解》
講得好,你真正發願求生淨土,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古人沒說過,蕅益大師說出這麼
一個解釋,讓我們想到很多阿公阿婆,他們不認識字,也沒有念過書、也沒有聽過佛法,
人家教他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他就老實念,念到最後還能站著往生,預知時至,瑞相
稀有。他好像沒發菩提心,菩提心裡面講的直心、深心、大悲心好像沒發,他怎麼念佛就
能往生?他不懂得什麼叫發菩提心,你細細去觀察他,他直心、深心、大悲心統統具足。
他不知不覺發了,發了自己還不知道,一心一意想求生淨土,想見阿彌陀佛,這真誠心具
足。深心,深心是清淨平等覺,他有,雖然不是圓滿的,他有,他有慈悲心。
  「但能發心專念,皆可往生。故更為明確簡要」,明是明白,確是真實,簡單、扼要
。你看這個法門,「是故此經稱為淨宗第一經」,流傳到佛法在這個世間滅盡了,最後還
有這部經留在世間一百年,我們從這個地方就能想到這部經典的殊勝。「因其為直截中之
直截,方便中之方便。絕待圓融,不可思議。」這話真的,一點都不假。六道裡一切眾生
能夠遇到,這一生當中決定得度,決定超越六道輪迴。不但超越六道,他超越了十法界,
這是意想不到的殊勝。
  「日本淨宗大德推重此經過於我國」,這是真的,在日本《大藏經》裡面,對於《無
量壽經》的研究、註解很豐富。回過頭來再看看我們中國,古來祖師大德對這部經註解就
很少,只有幾種。這什麼原因?彭際清居士說得很好,這個經沒有善本。不少這些大德對
他這個話肯定,他說得很好,確實是因為這個經沒善本。五種譯本都讀,在古時候是相當
不容易,因為那個時候經本太少,不是印刷的,是手抄的。連王龍舒居士這樣的身分,那
是大富長者,他都沒有看到五種原譯本,他只看到四種。唐譯的《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
會》這個本子他沒見到過,所以他的會集本只有四種,那就很遺憾。因為《大寶積經.無
量壽如來會》裡面有很多精彩的部分,其他四種本子裡沒有。可是日本人有心,到中國來
留學,在當時這些好本子全部都給收集去了。我們自己人疏忽,沒收集,被日本人收集去
了。有許多東西從日本再傳回來,這要靠楊仁山居士的功德。楊仁山居士在清朝末年是駐
日本大使館的參贊,他對佛法非常留意,所以在日本去找,很多在中國失傳幾百年,目錄
上有,但是書看不到了,在日本看到。所以他就依目錄到日本去找,找了很多、找了不少
,找回來了。特別是法相唯識,唯識經論的註疏。
  下面引用的都是日本人註解的,「日《黑谷大經釋》云」,這大經是就《無量壽經》
解釋,有這麼一段話。「於往生教,有根本亦有枝末」,往生就是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往生教就是我們中國人講淨土宗,它說有根本也有枝末。「此經名根本,餘經名枝末」
,專講淨土的經,三部經,《無量壽經》是根本,《觀無量壽佛經》跟《阿彌陀經》是枝
末。佛在講經說法的時候,附帶講淨土的,講念佛求生彌陀淨土法門的,大概有一百多部
將近兩百部經,那當然是枝末的枝末。「又此經名正往生教,餘名傍往生教。又此經名往
生具足教,他經名往生不具足教」,這是日本人對這部經做概論的講法,這些日本人都是
隋唐時代到中國來留學的,親近過智者大師、親近過善導大師,許多都是善導大師的學生
。善導大師當年在世講過這部經,他們都在講席裡面親自聽聞的。
  「據上之義,淨土宗譬如妙高峰頭,而本經正如峰頭之頂尖。本經謂,當來一切含靈
,皆依此法而得度脫」,這跟我前面講的是一個意思,九法界一切眾生都依這個法門度脫
輪迴、度脫十法界。「是知利濟眾生,此經為最。持名之法,暗合道妙,最易行故。」我
們在這個時代生活非常艱難,障緣無比的嚴重,我們自己要想想,在這一生短暫的時光當
中,我們如何把握,真實的成就自己。為什麼?自己不成就,不能夠利濟眾生。世法佛法
大聖大賢,沒有一個不是教我們,成就自己然後才能夠成就別人。自己沒有成就,要想弘
法利生,佛常說「無有是處」。那真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你做不到。一定先成就自己。
四弘誓願是最好的指導原則,願要發得大,「眾生無邊誓願度」,要度盡九界有情,這是
發大菩提心。你怎麼度他?你自己沒有得度就不能度人。那要自度呢?頭一個是斷煩惱,
煩惱無盡誓願斷。見思煩惱無盡,塵沙煩惱無盡,無明煩惱無盡,怎麼斷法?就在日常生
活當中,學什麼?總的指導原則,學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總綱領、總原則
。在日常生活細行當中,大乘裡面講八萬細行,小乘講三千威儀,這都在生活當中點點滴
滴,點點滴滴佛教導我們別執著。
  從哪裡學起?佛教淨業學人從「三福」下手,你要自度你不能沒有福報。所以佛經一
展開,善男子、善女人,有善根、有福德,《彌陀經》上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
生彼國」。善根、福德從三福去學,是真正的福德,「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你看看,
福從哪裡修?從孝養父母。不孝父母的人沒福,念佛也不能往生,不知道尊師重道也不能
往生。你的身命得自於父母,你的慧命得自於老師,你看把這兩句話擺在前面,「孝養父
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所以有些同學問我:法師,你為什麼要提倡《感
應篇》?為什麼提倡《弟子規》?這都不是佛教的。我告訴他:這兩樣東西都是佛教的。
「佛教沒有說」。誰說沒有說?淨業三福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你看看《弟子
規》講的是不是?是。怎麼樣把這兩句做到?《弟子規》實現了,你就做到了。「慈心不
殺」,你能把《感應篇》落實,這一句你做到了。有上面三句做基礎,下面「修十善業」
才能做到。為什麼十善業做不到?上面三句沒做到。上面三句就是《弟子規》跟《感應篇
》沒做到,所以你十善業做不到,這還能錯嗎?我沒看錯。所以真學佛,我們今天依印光
大師的教誨,印光大師教我們要以《感應篇》扎根。第一個根《感應篇》,因果教育,你
真正了解因果的道理、了解事實真相,你不但不敢作惡,你連惡的念頭都不敢動。為什麼
?動一個不善的念頭,三種周遍都有了,周遍法界,誰不知道?遍虛空、遍法界,所有一
切佛菩薩、阿羅漢統統知道了。不能瞞人,瞞不了人,你那個一念周遍法界,你那個一念
出生無盡。出生無盡是什麼?善念出生善功德,惡念出生惡毒,有報應的。不敢動念頭,
還敢去幹嗎?比倫理道德、比什麼樣的教育都管用。有很多書念得很好的,一樣不孝父母
、背師叛道,他敢做,那什麼原因?我們古人講利欲薰心,他被眼前的名利迷住了,明知
故犯。知道錯誤,他還是要幹;可是他要知道因果,不敢幹,為什麼?你現前得來的是很
小的一點名利,你將來付出多大的代價,就不敢了。
  說到這個地方,這是這兩天同學送給我的一本書給我看,《凱撒軍團東征中國之謎》
。兩千年前,羅馬帝國凱撒大帝,聽說中國很富裕,想佔領中國,派了十萬大軍,真的到
了中國甘肅這一帶,全軍覆沒了。領軍的這個統帥是凱撒第三個兒子,三王子。這個事情
是最近這些鬼魂附在一個女孩子的身上說出來,許多人到那裡去調查,是真的不是假的,
他所講的有事實根據。兩千年了,他們也很幸運遇到菩薩,佛氏門中真是慈悲,菩薩告訴
他:中國這個地方不是你們的,你來幹什麼?他說:我們不知道。我看到菩薩說這句話,
我立刻就想到,日本人侵略中國,打了八年最後投降,那就是菩薩講的,中國不是你的,
你沒有這個福報,你來幹什麼?你們看看,做帝王,你多大福報,你有多大的領土、有多
少的人民,命裡注定的。沒有那個福分,你要去侵略別人,如果是仗打勝了,你真的併吞
了,大概你也不得好死,你沒那個福報。凱撒真是不得好死,他死在中國。歷史上記載他
是被人謀殺的,結果謀殺是個替身不是他,是他旁邊很忠心的一個幹部,穿著他的衣服在
外面被人殺掉,這個人以為是他死掉了。混亂當中他逃出來,也逃到中國,死在甘肅。這
何必!真的「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不要強求。強求來的,強盜搶來的、小偷偷得來的
,都是你命裡有的,你冤不冤枉?你不用搶、不用偷的手段,得來稍微遲一點,過個一、
二年你就得到,何必那麼著急?造這種罪業,真可怕!這個東西看了之後,如果是一個國
家領導人看了之後不敢發動戰爭。那不是好事情,那是造無量無邊的罪業。
  所以印祖一生提倡因果,舉很多例子,都舉的是道家的。《玉曆寶鈔》,印光大師提
倡流通這本書,《感應篇》,他教學佛的人必讀,有他的道理在!這是事實,絕對不是迷
信,不是拿來嚇唬人的。善有善果,惡有惡報,現在造作惡業的人,是因為你過去生中積
的大福、修的大善,你作惡已經把你命裡有的福報大幅度的打折扣;還有一點餘福,餘福
享完了,你的業報就現前。擋不住的,到那個時候後悔來不及了。所以人決定不能做虧心
事。在這許許多多災難當前,記住,孝順父母是第一福報,對不起父母的地方要真正懺悔
,要尊師重道、要愛惜生命,絕不能殺生。一隻蚊子、一個蒼蠅,牠也是一條命,別小看
牠,你殺害牠,將來牠要報復你,這麻煩就很大。
  度自己就要從這部經上下手,淨業三福是最高指導原則,我們一定要落實《弟子規》
、《感應篇》、《十善業》,具備這個條件才能學佛,第二福講「受持三皈,具足眾戒,
不犯威儀」,你正式成為佛門弟子。再向上提升,「發菩提心,深信因果」,深信因果我
講得很多,不是普通因果,這個因果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我們要想成佛就得念佛
,念佛肯定成佛。「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勸進行者這句話我們得用八個字來解釋,「
身行言教」,幫助別人、教化別人,自己先要做到,先身要做到,然後用言語教別人;「
講經教學」,這八個字。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教學,再看看古時候古來這些祖師大德,哪
一個不是一生都在講經教學!蕅益大師五十幾歲就往生,你看他的著作幾十種,著作等身
,天天都在寫。為什麼那麼辛辛苦苦的寫?沒有找到傳人,用這個方法來傳法給後世。後
世有緣人看到了,依照他所說的方法、理論去學習,成就了,傳給後人。那麼多著作裡,
最殊勝的,印光大師最讚歎的,《彌陀經要解》。我們在跋文裡面看到,蕅益大師當年寫
這簡單的解釋《要解》,九天的時間寫成這一本書。分量不多,真的是要解,講得太好了
!印祖對他的讚歎,「即使是古佛再來,給《彌陀經》做一部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
你看印光大師讚歎到極處了。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前面我跟諸位說過,五十一
個層次的都是大勢至菩薩,他是哪一個層次的我們不知道。他是不是法身大士?如果是法
身大士,沒有隔陰之迷,他自己清清楚楚;如果是十信位的大勢至菩薩有隔陰之迷。他是
修勢至菩薩這個法門的,往生非常有可能生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很有可能。方便有餘土
,那是肯定的,肯定的,從初信位生西方極樂世界都是方便有餘土。方便有餘土也有三輩
九品。
  我們明白這些道理、了解這些事實真相,就一點都不迷惑了。所以必須得自度才能幫
助別人。自己沒有做到,講給人聽,人家不相信,沒有攝受眾生的能力。所以自己一定要
做到,要把自己忘掉。初信位的菩薩身見就斷了,不執著這身是我,身是我所有的,自自
然然就全心全力為一切苦難眾生服務。六道全是苦難眾生,這一點要知道,為什麼?沒有
智慧,起惑、造業、受報,苦不堪言。菩薩教化眾生、拯救災難,用什麼?就是用教學。
人性本善,你不教,他迷了;迷了,他才會造業,造不善的業受三途苦報。他要覺悟了,
他絕不造惡業。所以,苦樂是屬於果報,果必有因,因就是覺迷。佛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
樂,不是從果上著手,從因上,佛用講經教學、身行言教,幫助眾生破迷開悟。迷破了,
苦就離開;覺悟了,樂就現前。佛用這個方法,菩薩祖師大德都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好
,真有效果。過去有效,現在還是有效。過去我們在中國安徽廬江湯池做了一個實驗,看
看古聖先賢的話現在管不管用,做了三年的實驗。我們找了一批老師,勉勵老師作菩薩、
作聖人,就用身行言教辦班教學。對象呢?對象是這個小鎮居民四萬八千人,男女老少各
行各業一起學,真管用。我們本來以為要二、三年才能看到成果,沒想到三、四個月成果
卓著,讓我們感到非常驚訝,人民是這麼樣好教。沒人教,人一教就回頭,良心就發現,
證明人性本善。《三字經》上前面兩句話千真萬確,「人之初,性本善」。聖賢的教育是
稱性的教育,人他有本性、他有本善,一呼喚,他就醒過來,那麼快。
  今天許許多多人講到災難,學佛的同學要曉得,佛法有沒有災難?佛法有講災難,沒
那麼嚴重,世界末日不可能。釋迦牟尼佛的佛法一萬二千年,照中國古老的講法,釋迦牟
尼佛滅度到現在大概三千三十多年。你看一萬二千年,後頭還有九千年,日子長得很。所
以世界末日是外國人講的,不是中國人講的,也更不是佛法講的。治、亂、災禍,起因是
什麼?在中國古聖先賢講得很多,講得非常好,是真的,不是假的,這是什麼?這是感應
,人有善心善行,境緣就以善感,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也就是說人事跟物質環
境沒有一樣不善;人要是以惡感,人事環境跟物質環境也以惡相感應,這把原理說出來了
。我們要挽救社會、要挽救地球,應該怎麼做?斷一切惡,修一切善。用什麼方法?我們
現在用的就是方法,講經教學。我們用網路、用電視,把我們講經教學的效果擴大,希望
我們的同學在網路或者在電視機前面都要任持。我們自己真正發心,依照經典教誨認真去
學習,從孝順父母學起,尊師重道,發慈悲心愛一切生命,不殺生。最好能發心素食,素
食對身體健康有大利益。
  我二十六歲學佛,知道佛法對於飲食它講求的是衛生、衛性、衛心,我佩服到極處。
世間人只懂得衛生,保衛生理,對於保護自己的性情疏忽了,保護自己的愛心那更疏忽。
我在沒有學佛之前,在南京念書,我住在同學家裡。我這個同學家庭,雖不是大家庭,他
兄弟姊妹多,有五、六個兄弟姊妹,父親、母親,還有一個老祖母。可是這個家庭三種宗
教,多元文化,老祖母念佛,家裡有個小佛堂,念佛;他父親是伊斯蘭教,他媽媽是基督
教,所以這孩子們大概都跟著媽媽。我住在這麼一個家庭裡面,我才知道伊斯蘭的飲食著
重衛生、還著重衛性,凡是性情不好的動物他不吃,他有選擇的;性情很溫順的、善良的
,他吃這些動物。佛教更進一步,採取素食,培養慈悲心。所以這個飲食方式我覺得很圓
滿,我學佛不到半年我就採取素食。那個時候我不懂什麼因果,我就是因為相信它是衛生
、衛性、衛心,這很圓滿。真的是健康,我素食到今年五十九年,明年就一甲子,身體愈
來愈健康,不比哪個人差。這證明素食的好處,素食確實健康長壽。你要是愛惜自己的生
命,你為什麼不採取素食?我給大家做了一個見證,素食好。人要存好心,要說好話、行
好事、做好人,好的標準就是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感應篇》、佛家的《十善業道
》。
  最近我也聽同學說,在國內外真的有些人,用淨空的名義造謠生事,做一些非法的事
情,希望同修們要有警覺心。我一生什麼事情我都不參與,我常常跟大家說一生都是被動
的,從來沒有自己想做一樁事情,沒有過,全是被動。別人來找我,我覺得這個事情對社
會、對大眾有好處,我也歡喜參加。主動做一樁好事情,我從來沒有做過,為什麼?做好
事要福報,我沒有福報,我一生跟諸位說是孤家寡人一個,這是大家跟我常在一起都了解
。做事情的人有福報,他底下有很多辦事的人員,也有財力才能辦得了事。我這兩樣都缺
,錢也沒有,辦事的人也沒有,孤獨一個人就是講經教學。除這個事情之外,什麼事與我
都不相干。我想到事情很多,譬如老人院、傳統文化教育這些事情,彌陀村,我想得很多
,我想不想去做?我不想去做,為什麼不想去做?沒人、沒錢,怎麼做法?只是說說而已
。可是我這說了,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有很多人聽了之後,他就真想幹。好,我贊成,
就如此而已。人家以為什麼?這是淨空法師做的,錯了,我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聽的人
喜歡去幹來告訴我,還拿了他們一些計劃來給我看。我點頭,好,好事,應當去做,對社
會、對國家有大利益,不是我做的。
  湯池那個事情,實在講是聯合國一些朋友們逼著做出來的。世界動亂,問題太多,怎
樣化解衝突?怎麼樣恢復社會安定、世界和平?我們把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誨在聯合國大會
做報告,他們聽了很歡喜。可是會後找我聊天,「淨空法師,你講得不錯,很好,我們都
歡喜;這是理想,做不到。」這個事情就把我難住了,他沒有信心。這些外國人,怎樣才
能有信心?一定要做出來,你做出來讓他看到,他服了,他沒話說了。我是這樣被逼著,
你看我沒有人,只找到兩個人,一個楊淑芬老師,一個蔡禮旭老師。家鄉父老朋友們支持
,我說好,他們支持,你們去做,你們兩個人。你看就是兩個人,招一批老師,招了三十
七個老師。我們有這麼一個共同的理想,要求老師學聖學賢、學佛菩薩,自己做出個好榜
樣給人看。這些老師真了不起,我向他們頂禮,真難得,他們做出最好的榜樣,感動當地
人,三、四個月那麼好的效果出來了。
  所以二00六年十月份,我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個會議,在巴黎總部召開的,
我還算是主辦人之一,我把我們湯池的實驗向大會做了八個小時的報告。他們聽了驚訝,
一百九十二個國家的大使都希望到湯池去觀摩、去考察,真不容易,做成功了。這個大家
相信了,中國古人這套東西現在還有效。所以我們三年在國內也產生很大的影響,現在國
家正式把《弟子規》列入學校的課程,好事情。可是要安定社會,要拯救這個世界,那還
要大力的來推動,就是全民學習,全國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一起學。在我的想法只要有五、
六十個老師,利用什麼來教?利用國家電視台、利用網際網路,每天二十四小時不中斷的
講。講一年,中國社會就安定了;講三年,這世界就太平,什麼事都沒有。這是什麼?大
福報的人幹,我只會講,我不會幹。我一個人都沒有,現在湯池解散了,蔡禮旭也走了,
楊老師也走了,現在我孤家寡人一個。所以你要問,問我有什麼方法?我懂得一點,我能
提供一點建議,我確實沒有能力做。現在年歲也大了,只想把《華嚴經》、把《無量壽經
》好好講一遍。這兩部經講圓滿之後,如果我還有壽命的話,我想把《彌陀經》再講一遍
,詳詳細細講一遍。其他,沒有我的事情。培養弘法人才都不是我的事情,我沒有這個精
力了。如果我是五、六十歲可以,八十四歲了,不能再做這個事情了。所以什麼好的條件
給我,我都拒絕,我都不要了。所以同學們也不必送錢給我。送錢給我,當然我替你做好
事,替你印經,替你有些辦教育的地方需要錢,辦傳統教育的,我會把你轉送到那邊去。
我自己什麼都不要,我跟大家講,八十歲以上的人天天就想著要往生,這個事是真的,不
是假的。我常說,都說真話,我的壽命到哪一天?就到今天,今天就要死了,還有什麼放
不下?還有什麼事情可以幹的?沒事了,就是念佛,求阿彌陀佛來接引。天天都是我最後
的一天,所以我什麼都不想,過得踏實、過得自在。除了講經,就是讀經,樂此不疲。
  所以這末後的結論,「是知利濟眾生,此經為最。持名之法,暗合道妙,最易行故。
」黃老居士講得好,太難得了,我們不能不佩服。末後這一段,「大聖垂慈,特留此經」
,大聖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一萬二千年的法運,到最後滅的經是這部經。「經云」
,這是本經「獨留此經第四十五品」裡面的一段話:「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
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當來是將來,末
法最後的一百年,佛經在這個世間完全滅盡。為什麼會滅?給諸位說,眾生的福沒有了,
造惡的人多,修福的人沒有了。如果還有人修福,經道就還會留在世間。為什麼世世代代
的人造惡?我們看看歷史回顧一下,今人造惡業比古人確實是多。我們這種年齡親眼看的
,中國講三十年是一世,我差不多可以看到三世。這三世是什麼?一世不如一世。往後諸
位如果留意一下,冷靜去想一想,三十年之後這個社會是什麼樣子?你敢不敢想?你看什
麼?你看現在的年輕人,十五歲到二十歲的人,他想什麼?他說些什麼?他幹些什麼?為
什麼會變成這樣?我們把古聖先賢的教育疏忽了,現在這些小孩、年輕人受的教育是什麼
?電視、網路。
  我在國外住得久,國外的學校,小學一年級學生就用電腦,就有網路。網路上的東西
很多,看得樂此不疲,睡覺的時候放在被窩裡面看,父母還很得意,我小孩多用功。他在
看什麼?看暴力、色情、殺盜淫妄,他在接受這些東西。所以不知道孝養父母,不知道友
愛兄弟。二十年之後,他們是社會的中堅分子,如果他們在政壇上做為領袖,那他能做些
什麼?愈想愈可怕。這一代的人還能控制住自己,不會發動核子戰爭;下一代敢不敢講?
不敢講了,恐怕現在這些小朋友電動遊戲、殺人遊戲玩成習慣,到時候他要是做了總統,
到掌權的時候可能就把核武拿出來遊戲。它不是殺人戰爭,它是遊戲,可是這個遊戲就會
把世界毀滅掉。毀滅世界也是遊戲,怎麼辦?我也見過一些國家領導人,我給他們有個建
議,把核武統統銷毀、把化學武器銷毀,將來他們縱然想遊戲,不至於有這樣毀滅性的武
器。這對社會、對世界有好處,不必要保留。這個世界如果真正懂得因果報應,我們曉得
用武力不能解決問題,只有用真正和平的方法能解決問題,武力解決問題造無量無邊罪業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
心得:
  凡夫的生滅心是處處可以緣,唯獨緣不到般若,也就是說我們用凡夫的心是見不到、
想不到真如本性的境界。它內可緣到阿賴耶,外可緣到虛空法界,但就是緣不到自性般若
,唯獨明心見性之後才能緣到、才能契入自性。
  原來四聖法界裡的聖人,聲聞、緣覺、菩薩、佛也都還會有隔陰之迷,偶而還是會有
迷惑,還是需要見性的大菩薩,也就是摩訶薩來提點、照顧。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