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5-05-16 10:48:58補充:補特伽羅的定義_摘自:《攝類學明義慧增》倉忠仁波切教授
補特伽羅的性相(定義):依於自身五蘊隨一而假立的士夫。
補特伽羅的事例(舉例):佛聖者、菩薩、六道眾生隨一。
其性相(定義)中,所謂「依於」,就是依靠的意思,藏文上以此就是明示「能、所」
的關係,能依是士夫(補特伽羅),所依是自身五蘊隨一。
「自身五蘊」意謂自己本身的五蘊,例如,札西自己的五蘊。
五蘊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安立為「五蘊隨一」,因為必須含遍無色界
補特伽羅並沒有色蘊(無色界眾生只有受想行識四蘊,無色蘊)。
「假立」就是分別假立,或是名言安立。
例如,我們生活中的實際經驗,當下先見到某人的身體,下一刻才知道他就是某人,
如是,先緣到某人的色蘊,再由分別知安立(名言施設安立)這是某人。
又如,父母先見到新生嬰兒的身體、形狀等,然後再取名(名言施設安立)為昂旺,
分別知取名(名言施設安立)的當下,昂旺補特伽羅也就存在。
如是,先緣到其蘊體,再由分別知安立取名(名言施設安立),彼補特伽羅(士夫)
於取名(名言施設安立)的當下也就存在。
藉此說明,其性相中所謂「假立」,就是分別假立、名言安立。舉例來說,札西補特
伽羅(札西這位補特伽羅)的性相(定義),就是:依於札西自身五蘊隨一而假立的士夫。
補特伽羅、士夫是同義。或有說,士夫是「具受心所者」。又,或有將補特伽羅的性
相安立為「具覺知(心識)者」。
所以,是「補特伽羅」周遍是「具覺知(心識)者」,是補特伽羅必定是具覺知(心
識)者;不是具覺知(心識)者,必定不是補特伽羅。
為何必須依於自身五蘊隨一而假立補特伽羅?如以我們實際的經驗而言,色蘊是比較
容易了解的,如眼知見色處、耳知聽聲處、鼻知聞香處、舌知嚐味處、身知緣及觸處等等
。又,由彼因緣而產生受,如樂受、苦受、捨受等。又,由彼因緣而產生想,想要悅意的
,想不要非悅意的。又,由於想的推動而出現行為。又,彼等皆是依於補特伽羅。如是,
必須依於自身五蘊隨一而假立士夫。(註:緣眼色生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