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心 佛 眾生 三無差別 (一切唯心造的所詮8)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4-02-23 11:48:14
: 補充:佛教內道宗義對"一切唯心造"的詮釋差別
(...接續上篇...)
摘自《入中論善顯密意疏》097 講解:卻配格西 翻譯:如王法師 2021-03-13
課程範圍:(法爾出版社)p297-3~p298+9 (慧炬出版社)p247-10~p248+6
我們今天要講的部分是在《善顯密意疏》的科判裡面的【未二、明通達不了義經之方
便。】是在這個科判裡面的內容,它屬於前面那個科判分下來的第二個科判。
這個科判裡面,他講的內容是什麼呢?這裡提到明通達不了義經之方便。在這裡是告
訴我們要如何去分辨、如何了解什麼是了義經?什麼是不了義經?讓我們能夠知道它的一
個方便(方法)、也就是讓我們了解什麼是了義經?什麼是不了義經?了解它的方法是什麼
?為什麼會這麼講?
因為佛陀一開始在宣說教法的時候,衪是依著不同有情的根器、界、勝解等等,講了
不同的內容。會因為不同的根性的眾生而宣說不同的教法。在這裡面有一些是了義,有一
些是不了義。因為依著不同的根性,而說了不同的教法,而有了不了義之分。
那麼,我們要去了解什麼是了義?什麼是不了義?所以,在這裡就告訴我們:如何分
辨了不了義的方式。我們可以知道在經典裡面有提到了很多不同的概念,這裡面也有不同
的架構,也就是它整體的說法,就是所謂的建立。也就是每部經典都有不同的說法和架構。
佛陀一開始初轉法輪時,講到:諸法都是有自性相的,後來在轉中轉法輪的時候,也
就是轉般若法輪時,提及:一切諸法是沒有自性相的。依著佛陀講到一切諸法沒有自性相
的概念,我們就可以反推:前面初轉法輪時講到諸法是有自性相的概念,它的總說法是不
了義的。
有一點比較麻煩的,也就是在後轉法輪的時候,佛陀針對前面初轉、中轉法輪所說的
內容作了釐清。這時候,佛陀明確的提到:前面我在初轉法輪時說:一切諸法有自性相是
不了義的。後來,中轉法輪(般若法輪)的時候,說:諸法無自性相,這個也是不了義的。
而現在我要講的內容,才是了義的。也就是《解深密經》裡面所說的內容,這個才是了義
的。這個說法就跟我們平常聽到的就不太一樣了。
在《楞伽經》裡面就提到說:其實佛陀最後轉法輪,也就是宣說《解深密經》時,裡
面所提到的內容,它是不了義的。在《解深密經》裡面有提到:像是阿賴耶識的概念,這
個概念其實是不了義的,還有像是佛陀講到三性裡面圓成實和依他起是有諦實,遍計所執
性是無諦實的。這樣的說法也是不了義的。
另外講到究竟三乘的概念,也是不義的;又,所謂的有外境的概念也是不了義的。簡
單來講,在《解深密經》裡面所說的這些內容是屬於不了義的內容。
到底經典裡面講了什麼內容呢?這個我們去看經典的文字都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他想要
表達的是什麼?只是問題在於如果我們只是依著經典裡面所說的內容,然後去辨別說:這
個就是了義、這個就是不了義。直接從文字作辨認的話,那是沒有辦法真的去辨別出什麼
是了義?什麼是不了義的?沒有辦法僅僅依此我們就了解的。
那應該要依著什麼呢?我們應該要依著一個理路。我們依著理路、依著智理去作辨析
的時候,我們才有辦法分判出什麼是了義?什麼是不了義?我們應該哪一些經典的內容作
辨別呢?我們應該依著《無盡慧經》裡面所說的內容,還有它的所詮去作辨別。
它裡面講到了什麼概念呢?他的所詮當中,主要有提到:所謂的世俗的這些法,是屬
於不了義;勝義(即空性)這些法,它屬於是了義。那麼,他在分辨什麼是了義經及不了
義經的時候,也特別提到:經典的內容,主要是顯示世俗諦的,那麼,這本經典是屬於不
了義經;如果是以宣說勝義諦(空性)為主的經典,它是屬於了義經。所以,在這裡面它
直接依著理路作辨析、成立,這樣的話,就沒有被其他理智所違害。
中觀應成派也延續了這樣的說法,所以,他也認為:如果是世俗諦的話,就屬於不了
義;勝義諦是屬於了義。以顯示世俗諦為主的經典,它是屬於不了義經;以顯示勝義諦為
主的經典,它稱之為了義經。這就是他們對於了義經和不了義經分判的方法。
在佛教當中有不同的部派,不同的部派也有不同的說法,比如以毗婆沙宗、經部宗的
論師而言,他們認為初轉法輪的經典是了義經;以唯識宗的論師來講,他們認為最後轉法
輪才是了義經。
中觀派的論師而言,他們主要是依著《無盡慧經》的內容來作判別,他們在判別的時
候,是認為:中轉法輪就是所謂的了義經。他們也是依著《無盡慧經》裡面的內容、理路
作判別,他們認為中轉法輪是了義經。所以,他們分判所謂的了義經和不了義經的根據是
什麼呢?主要的根據就是《無盡慧經》裡面所講的內容,這主要是中觀派的論師他們的想
法。
但是,在中觀派裡面像是自續派的論師,他們提出了有稍微不一樣的觀點,也就是他
們稍微改變了一下。一般來講,我們會認為主要顯示空性的經典,是屬於了義經。但是,
自續派的論師認為不只這樣,還要再加上但書、再加上一個條件。什麼條件呢?就是除了
這本經典主要顯示空性之外,而這本經典必須是如言而取的一本經典。
所謂的如言而取,就是可以從他文字上的意思來作了解,或依著文字上的意思來作認
知的話,這樣子就可以稱之為了義經。所以,他們(自續派)認為需要兩個條件:(1)必
須主要顯示空性;(2)可以如言而取,這是自續派論師他們提出的觀點。
而中觀應成派的論師他們就認為不用要加上但書,只要它主要是顯示空性的經典,就
可以稱之為了義經;如果它是以顯示世俗行相為主的經典,它就是不了義經。
為什麼中觀自續派的論師他們不會像中觀應成派的論師這樣承許呢?主要他們會質疑
的一個點、難處是什麼呢?難處主要源自於《心經》,即我們平常念誦的《般若心經》。
為什麼主要會在講述,或在判別《般若心經》的時候,出現他們所說的問題呢?因為
中觀自續派的論師,他們認為有所謂的自相、自性──他們認為諸法有自性相。
在《般若心經》裡面,它有分為兩個部分:(1)敘論(總論)的部分;(2)廣說。在總論
裡面提到「照見五蘊皆空」(中文只這麼說),但在藏文裡面講到「照見五蘊亦皆空,或皆
自性空」,主要講到了「自性空」的觀點。
因為講到了自性空,所以,中觀自續派的論師對此提出了質疑。他們認為《心經》當
然主要是顯示空性的經典,但是,他們並不認為諸法自性空,或者說諸法無自性、無自相
。他們認為《心經》雖然主要顯示了空性,但它不是了義經,它還需要再作解釋,所以,
他們才會在了義經的定義上,或條件上,加了一個但書,就是除了主要顯示空性之外,還
要能夠如言而取,不然,就沒有辦法去解釋《心經》。
主要的問題都出自於《心經》有提到「照見五蘊皆空」。藏文提到「照見五蘊自性空
」,主要出在這個問題上。
大家看一下《般若心經》。從「如是我聞」這裡開始,一直到「照見五蘊皆自性空」
這裡為止,可以說是《心經》裡面的敘分,也就是我們講到的緣起分的部分。也就是整部
經典的起源──到這裡為止是所謂的敘分;「照見五蘊皆自性空」就是敘分裡面的最後一
句話。接下來,才正式講正文的內容。
在這裡我們可以明確地看到了,他提到:「照見五蘊皆自性空」在中文裡面我們都是
講「照見五蘊皆空」而已。其實如果我們去找《心經》的梵文版,我們發覺梵文版是有敘
分的。同樣地,藏文版裡面也是有敘分的。梵文和藏文都有敘分,但是我們看中文現在現
有的《心經》時,我們發覺是沒有敘分的,是把敘分拿掉,只從後面正文開始。主要原因
是什麼,我們不曉得。但是,我們知道藏文、梵文《心經》是有敘分的部分的。
我們來看一下《心經》整體的架構,主要是從前面「如是我聞」一直到「照見五蘊皆
自性空」這裡為止,可以說是一般經典中的敍分。接下來是屬於正宗分(正文)的部分。我
們可以看到正文裡面其實也分為兩個部分,一個類似摘要的部分,即總說。接下來,是廣
說,即正式提到一些比較詳細的內容。
一開始我們在進入正文的時候,是提到「於是承佛威力」,舍利子(舍利弗尊者)請
問觀世音菩薩說: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他想要去修行般若波羅蜜多的話,應該怎麼去
修學呢?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心經》的正文裡面有一個發問者,一個回答者。發問者、
回答者都是依著佛陀的威神力,所以,能夠發問,然後能夠回答。在這裡提到了「承佛威
力」或「承佛威神力」。這時候,請問的人是誰呢?是舍利弗。他所請問的對象是觀世音
菩薩。
我們接著往下看,就會看到「作是語已,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答壽命具足舍利子言,
舍利子,若善男子、善女人,欲修般若波羅蜜多深妙行者,彼應審諦觀察五蘊一切自性皆
空」,在這裡以上是所謂的《心經》裡面的摘要或總說的部分。從下面「色即是空,空即
是色....」,它算是廣說的部分。
我們可以看到這裡有提到一句,就是「五蘊一切自性皆空」,前面也有一句是「照見
五蘊皆自性空」。所以,在敍分裡面有一句,在摘要(總說)部分也有一句。
主要是針對這兩句,中觀自續派的論師他們並不承許(自續派不承許自性空),在後
面就沒有再提到自性空了。因為他們不承許《心經》裡面這兩句話的內容,所以,他們認
為《心經》是沒有辦法如言而取的(心經說自性空,但是自續派不能承許自性空,所以自
續派認為心經是不了義經)。
【(p297-5)未二、明通達了不了義之方便──
諸有慧者,於餘不了義經,凡未圓滿宣說真實義者,皆應如是解釋。】
──這個在之前說過了。
【頌曰:「如是了知教規已....」】這個根本頌。
【了知如上所說了義、不了義經之建立規矩者,】
我們要了解如上所說的了義經和不了義經的規矩、差異的話──
【凡有契經詮說非真實義,】
這裡面的「真實義」是指空性。「非真實義」是講世俗的那些行相。所以,凡有契經
(經典)宣說了非真實義的──
【未明了宣說不生等緣起者(沒有明確講這些的),當知彼經即不了義(這種經典就是不了
義經)。了知彼是不了義已,即當解釋彼是悟入無自性之因(知道它是不了義了,接下來,
我們再解釋之後的內容)。】
接下來,我們再翻回p297-2「凡有契經詮說非真實義」。因為我們剛剛講到「真實義
」是空性的意思。所以,如果有經典講說的內容不是空性、不是真實義的話,這本經典就
是不了義經。所以,「凡有契經詮說非真實義」這句話,它明確地說明了:如果講到「非
真實義」(世俗諸法),主要是講述這些內容,這個就是不了義經。
接下來,下一句「未明了宣說不生等緣起者」,這裡「不生等緣起者」的「不生」是
我們平常講的「無生」。也就是這裡他特別講到「以無生等為差別的緣起」(本文是說「
不生等緣起」),他主要講述的內容是緣起,但是,這種緣起是以無生等來作為總差別法
的緣起──講到這樣的緣起。沒有講到這種的,這個就是不了義經。
「未明了宣說無生等差別緣起者」,它就是明確地顯示了:如果不講空性的話,那就
是不了義經。前面是講:如果他講的是世俗法的這些內容,就是不了義經;不講空性它也
是屬於不了義經,是從不同的兩個角度來說明。
雖然有些經典是不了義經,但這些不了義經,他也是佛陀為了去利益所化機,依著所
化機不同的根性,以這樣的方式去引導他們,讓他們漸次地能夠證悟空性的方法。
接下來往下看,「了知彼是不了義已,即當解釋彼是悟入無自性之因」。這裡要解釋
他是悟入無自性之因,是指什麼?佛陀在為所化機說法的時候,佛陀衪的目的一定都是為
了讓所化機能夠漸次地證得空性,最後趨往佛地。
但是,佛陀知道有一些所化機可能並不是聽聞空性的根性,所以,一開始並不適合為
他直接演說空性的內容,所以,佛陀並沒有直接講,衪講了其他的內容,讓他們的相續能
夠漸次成熟,並且讓他們有學習的機會,間接地再為他們顯示空性的這些法類,讓他們漸
次能夠證悟空性。所以,提到「即當解釋彼是悟入無自性之因」。
【如《出世讚》(龍樹菩薩所造的論著)云:「大種非眼見,眼寧見彼造,佛為破色執,於
色如是說。」】
我們來看:《出世讚》裡面提到「大種非眼見,眼寧見彼造」這兩句話。平常我們會
說「大種」,大種是什麼呢?大種就是地、水、火、風四大種。再來講到「眼寧見彼造」
當中的「造」,是指大種所造的這個東西。「大種所造」另外一個名詞叫作「大種所生」。
大種並不是眼識的所執境,它是身識的所觸、所感受的境──一般我們會這麼講。「
大種所生」是指什麼呢?大種所生就是指顏色和形狀,即所謂的形色和顯色,這是大種所
生,這就是眼識的所執境(眼識所能夠看見的東西)。
所以,大種是地、水、火、風等這個東西,它不是眼識的所執境,而是身的一種感受
境。大種所生的顏色、形狀是眼識的所執境,它不是身所感受的感受境。──我們先作這
樣的區別。
接著提到:「大種非眼見」,四大種它不是眼睛所見的。「眼寧見彼造」,這當中的
「寧」就是如何、安能的意思。也就是怎麼能夠看到大種所生的這些東西呢?大種不是眼
所見啊!為什麼大種所生能夠被眼睛所看到呢?──這是一個疑問句。
這句話的意思是指什麼呢?因為有些人搞不清楚「大種」和「大種所生」是什麼東西
,他會覺得眼睛應該能夠看到這兩種東西──有些人認為「大種」和「大種所生」都是眼
睛可以看見的,這就表示我們沒有辦法區分它們二者的差異。為什麼沒有辦法區分呢?因
為覺得它很像。
如果諸法它是有自性的話,也就是說:它本身就是那個樣子,應該不會有所謂的大種
和大種所生的差別,因為你看到好像都一樣,所以,它應該沒有差別,不會有所謂的「大
種所生」是由「大種」所造的。大種所生的這些法,不會有大種的因、緣所造、應該不會
這樣,因為它都是同一個東西。如果有自性的話,應該是沒有差別的,這是前兩句話的意
思。
色法裡面,我們能看到的是顏色和形狀──這是眼識所執境。「大種」並不是眼識所
執境。如果你認為它們都是有自性的話,應該是沒有差別的。
在藏文裡面先講到「於色如是說」,如果我們對於色是這樣去解釋的話,在中文裡面
講到「佛為破色執,於色如是說。」,但在藏文裡面意思是說:色法如果是有自性的話,
這兩者你是沒有辦法區分出它有什麼差別的。因為它是有自性的緣故,所以,若於色法是
這樣的話,那你是沒有辦法說出它有什麼樣的差別。
【經亦云:「無常義者,是謂無義。」】
「無常義者」,「無常」是什麼?無常是指它有生,然後,它是剎那性。因為無常是
一種生滅之法,所以,它應該要沒有自性。如果它有自性,它一直就這樣的話,應該因不
需要依靠緣也能夠生啊!應該要是這樣。那就不會是有所謂的生滅了。
所以,如果有自性的話,它就沒有所謂的生滅。既然它有生滅,也就是有無常義者,
無常就是指生滅法的意思。既然它是生滅法,是謂無義(它應該是沒有自性的)。因為它有
生滅,所以,它沒有自性。
【前教(前面那一句話。哪一段呢?就是「大種非眼見,眼寧見彼造」)這一段話當中,來
作為成證之理(前面講的這段話能夠作為根據的方式是什麼呢?「證」證據、根據的意思)
,謂佛於對法中,說(佛陀在《對法》當中講到)四大種是觸塵(佛說四大種是觸處),非眼
所見境(四大種它不是眼睛所見的),反過來講,四大種所造(即大種所生)的色處(顏色和
形狀)──四大種所造的色處,它是眼睛所見的,須俱許此二事也(這二件事情是我們要去
承許的)。】
四大種是身所感受的一個境,顏色和形狀(形色、顯色)它是我們眼所見的境,這兩個
是一個事實,是我們要承認的。
【佛明彼等之真實義時,】
佛陀在講述這些東西的真實義(空性)的時候,就提到什麼概念?
【謂若彼等有自性者(如果你要說:這些東西是有自性的話,無論是眼所見境也好,或者
身所感受境也好。也就是指所謂的觸塵、或者色處等,如果它是有自性的話),應四大種
亦是眼所見,(那麼,四大種應該也要是眼睛所見的境)。我們剛剛說四大種是身所感受境
,不是眼所見境,但是,如果它有自性的話,那麼,四大種也應該是眼所見境,或應色境
亦非眼所見(或者色──顏色、形狀也不會被眼睛所看到,應該是這個樣子)。應該要是這
樣,因為它有自性,不需要觀待其他東西啊!】
【由知此理,則知前說非是彼等之真實義,須更通達彼真實義。】
依這個道理,我們就知道前面講到的那些內容,不是彼等(不是我們剛剛講到眼所見
境、或者身所感受境)的真實義,須更通達彼真實義(還需要去了解)。
「由知此理,則知前說」的「前說」是說:四大種所生不是眼識的所執境,是身的所
感受境等這些,不是在講述它們的空性,有更需要再去解釋的地方。
【亦知前說(也因此我們知道:前面的那些說法)是悟入真實義之一種方便也。後教(後面
講到無常的那一個)成證之理(能夠作為根據的道理),亦同前說(也跟前面講的一樣),我
們了知經中說到諸法生滅,也就是因緣而生,因緣而滅等這些,即是無有自性之義也(沒
有自性的意思)。】
【若有契經明了宣說人、法性空。當知彼經是真實的了義經。】
下面引《三摩地王經》裡面的內容來作為佐證。當然要引依據的話,當然最好是《無
盡慧經》,它是最好的。但是,《無盡慧經》太廣、太多了,所以,一般也會引《三摩地
王經》的內容來作根據。《三摩地王經》的內容是比較少一點,也比較簡約一點。
【如《三摩地王經》云:「當知善逝宣說空,是諸了義經差別,若說有情數取趣,當知彼
法不了義。」】
我們要了解「空性」這個法類,就如同如來所說的一樣。我們要了解空性,然後,了
解它就是了義經不同於不了義經的一種差別。我們了解空性知道它是不同於不了義經的差
別,另外有一個更好、更特殊勝之處。
前面是講到了義經的差異,接下來講到:「若說有情數取趣,當知彼法不了義」。也
就是說:如果有任何一者、某一些經典,講到了:有情、補特伽羅、士夫,這一些都是屬
於不了義經。
【經差別(在這裡提到這些經的差別),謂不同不了義經之差別。】
因為在這裡面提到「差別」一詞。「差別」這個詞表示了經典了不了義的差別,還有
比如宣說空性是了義、非宣說此的是不了義,它的差別和特殊之處。
〔學員〕:想請問格西拉,格西拉最近有講到心的法性(心上的空性)。我們在學習《
地道》的時候,印象中,我們有學到:聖者在無間道的時候,他是「堪能通達一切法的空
性」。
我現在的問題就是: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常常理解:瓶自性空、瓶無自性,因
為它是一個比較容易通達、了解的一個法,所以,用它來作很多譬喻。
如果我剛剛陳述《地道》裡面所說的是正確的,那麼,格西拉最近講到「心上的法性
」,我想要理解:當見道無間道的時候,他主要是用現量通達心上的空性來斷障嗎?然後
,為什麼又說它堪能通達一切法上的空性?它主要在見道無間道,或是往後所有的無間道
裡面,主要用來斷障的空性的力量是源自於心上的法性(心的空性)這一分嗎?還是他隨便
緣一個,都可以拿來當作通達空性的力量來斷障?
〔翻譯〕:簡單說,我們平常講到瓶之上的空性、柱子之上的空性這些,我們又講了
心之上的空性,也說它是比較主要的。
比如見道無間道的聖者來講,他在無間道證悟空性的時候,他主要是緣著心之上的空
性來抉擇,還是緣瓶之上的空性來抉擇?是這個意思嗎?
〔學員〕:具有堪能斷二障任一的能力,是不是要以心上的空性的這個力量為主?
〔格西〕:應該要這樣講──其實我們講到瓶之上空性,或是心之上的空性時,講到
的「空性」都是一模一樣的。
你緣著它修空性的能力,也是一模一樣的,不會說你緣這個之上的空性去修能力就變
得比較強;你緣另外一個之上的空性去修,它的力道就變得比較弱,不會有這樣的差別,
它都是完全一模一樣的。
比如以一個見道無間道的聖者來講,他有可能去緣著瓶之上的空性來修,他也可能是
緣著心之上的空性來修,他所緣的空性並沒有粗分、細分的差別,它是一模一樣的。
同樣地,他依著緣空性的力量來斷除它的所斷的力量也是一模一樣,也沒有差異。不
會說他緣這個就比較強,或緣那個就比較強。不會!
但我們平常會說──譬如以諦實執來講,我自己的心續當中有諦實執,別人的心續當
中也有諦實執。但是,你緣著哪一個的諦實執去修它是無自性,作用、力量會比較強?會
說:你緣著自己心續當中的諦實執,緣著它來修,你說它是無自性,這樣的作用會比較大
。我們會這麼講。
如果我們講心和瓶子,它有沒有粗細的差別?當然有!因為瓶子我們比較好了解,心
到底是什麼?它有一點像是隱蔽分,就是你比較不容易去確認它。當然,會有所謂的粗細
差別。可是心之上的空性和瓶子之上的空性,空性來說,它是沒有任何粗細分的差異。
我們一般也會說:當你在一個事物之上了知空性之後,你就能夠依此類推去了知其他
事物之上的空性。當然,我們不是說:你了知一個事物之上的空性,就周遍了知其他事物
上的空性──當然不是!但是,你在了知一法之上的空性之後,你就很容易緊接著了悟。
譬如你緣著瓶子,然後去修它的法性,你在證悟瓶之上的空性之後,這樣的一位補特
伽羅,他緊接著就能夠了知心也是無自性的,而證悟心之上的空性。
如果在我們的心之上,破除了諦實執之後,你就能夠間接地、意義上,去破除心對其
他法的諦實執,它是能夠間接的、或在意義也能夠去破除。比如說你的心對於瓶子有一個
諦實執,你去破除、或去損害、破除諦實執之後,你能夠依此類推地、間接地去傷害你心
緣著其他東西而生起的諦實執。
〔學員〕:請問格西拉,我們理解的是世第一法到見道無間道、解脫道是同一座。如
果按照剛剛格西拉的解釋:空性沒有粗細,所以,我能夠理解世第一法的所緣,就是我要
進入世第一法到見道的所緣,堪能為任何一個法,緣到它來破除諦實執,我在現量通達之
後,就具有斷障的力量嗎?
因為剛剛的解釋是說:空性沒有粗細,所緣有粗細,所以,如果在世第一法時,我的
所緣也可以沒有任何分別,任何一個法都堪能作為我的所緣、作為我世第一法的所緣,然
後到見道無間道、解脫道,是這個意思嗎?我想要確認一下。
〔翻譯〕:你是說比如像世第一法的時候,緣著瓶的空性,然後,同樣依著這個到見
道位一樣也是緣這樣的空性,然後直接就是同一個所緣?
〔學員〕:對!我比較好奇的是:世第一法時的所緣,他的所緣是不是有一個後續流
能夠到我見道無間道去,那個所緣堪能為任何一法嗎?
〔格西〕:它是一樣的、它會是同一個。比如我們到世第一法的時候,還有分上、中
、下品。比如上品的世第一法,他到見道無間道的時間是很短的,很接近的。到見道解脫
道之間都不會出來,所以,我們從上品世第一法那時候可能進入等持──這是上品的世第
一法,然後再來是見道無間道、見道解脫道。
這幾個是同一座的,他在這個中間,如果前面是緣著瓶子的空性,到後面也是緣著瓶
子的空性;如果你前面緣的是心之上的空性,到後面也是緣著心之上的空性。你說可不可
以換呢?當然可以換所緣!比如緣著瓶子之上換成緣著心之上的空性,可不可以換呢?可
以換!但你講:能不能夠換呢?他有沒有能力換呢?他是沒有能力換的、他是沒有辦法換
的。
為什麼?因為只有佛有辦法在等持位中轉換所緣。一個世第一法的修行者,那時候,
他還是用分別心去緣著空性,到後面就變成現量。但是,在那個時候,他是沒有能力去換
所緣的。可是你說:可不可以換?可以!但他有沒有能力?他沒有能力,所以,他沒有辦
法換。
補充一下,剛剛講到:可不可以?在藏文比較明確,他是一種規定上的可不可以。剛
才所說的可不可以,不是指有沒有辦法,而是指規定上。規定上當然可以,沒有規定你不
可以。但是,他沒有辦法做到。
另外我們剛剛是講上品世第一法、見道無間道、見道解脫道,他從等持到後得位的轉
換。同樣地,同他之上的每一次的位階的轉換都是在等持當中,那個時候,也是同樣的情
況。
一般來講,你修瓶之上的空性、或是柱子之上的空性,這是可以的!你也可以:緣著
這個一路到成佛之上都是緣著這樣的法之上的空性──譬如瓶或柱之上空性,去修持空性
至成佛,這是有可能的。
當然因為補特伽羅很多,無數的補特伽羅,每一個補特伽羅都有不同的根性、勝解,
所以,這是有可能發生的。可是在這麼多可以緣的所緣之上,大部分可能比較多的是會緣
著自己,要麼自己是補特伽羅,所以,會緣著補特伽羅之上的空性,或者是緣著補特伽羅
施設處蘊之上的空性,比較多會是這樣,但也不能說絕對就只有這些。
如果我們從這一法之上空性──以世俗法來講,當然會有不一樣的差別。比如我們在
講世俗法的時候,就會有:這個好、這個不好、這個善、這個惡、這個漂亮、這個不漂亮
、這個像垃圾要丟掉、這個要保留等,會有這樣的差別。
但是,無論你去講那個東西的好、壞,無論它好不好、漂不漂亮、是垃圾不是垃圾等
,都一樣,它之上的空性都是一樣的,沒有所謂的粗、細的差異,這是沒有的。同樣地,
你緣著空性的心,無論世俗法本身好或不好,它之上的空性都是一樣的。同樣地,你緣著
這是空性的心,它也是一樣的,本身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差異、沒有什麼不一樣的差別。
但有什麼差別呢?就是以境之上的空性來講,就是從境的角度,會有一個部分有差別
。就比如,我們的心好、壞的時候,有些心是好的心、有些心是不好的心,有些是善、有
些是惡,比如三毒貪、瞋、癡等這些是不好的,它是惡的,它是不堪能的。
有一些是好的,譬如心的本性,這個本性之上的空性,到最後成佛的時候,心之上的
空性,它會趨往佛地,所以,我們把這樣的一種本質稱之為「自性住種姓」。總之,這一
種自性住種姓,它能夠跟你趨往佛地的本性。
所以,一般我們在講到心之上的空性的時候,有不同的心。比如三毒之上也有空性,
三毒也是你的一個心、或產生的一種心態,它之上也有空性,自性住種姓、心的光明之上
,它也有空性,這些空性比較起來的話,因為自性住種姓是將來會成佛的本質、佛性,你
緣著它之上的空性去修,會比較好。有時候,會這麼講。
我們平常講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我們會說:阿賴耶識的意思不是真的有那個識,它
是指空性。那個空性是指我們心之上的空性。心之上的空性,就是指所謂的自性住種姓。
自性住種姓所指的就是心,我們剛才講心的空性、心的法性。心的法性是可以讓你趨往佛
地的一個本性。
〔學員〕:這樣的話,我的問題還有一個就是說:我們當時在《地道》的時候,有說
到修道。修道如果以自續派來講,可能有十品的說法。它就有粗粗、粗中等細分。
如果空性是沒有粗細的,我記得那時候學到的是:你所緣有粗細,就像剛剛講的所緣
有粗細。剛剛又講到心的法性,最後你要成佛的自性住種姓,是不是重點還是回到心的空
性為主?請問這樣修道的粗細品的分類要怎麼分類?我不是第一次問,但我還是弄不清楚。
如果緣什麼都沒有差別,跟剛剛格西拉說:主要當然還是以自相續所攝的法為所緣比
較多──補特伽羅或蘊為所緣比較多,又講到:最後是心之法性、自性住種姓成佛。請問
在修道過程當中的粗細,我真正要分的話,怎麼區分?斷障的能斷、所斷的粗細要怎麼分?
〔翻譯〕:比如說修道有品位的差異,所緣也有粗細的差別?
〔學員〕:是不是有所緣的差別?這是我的疑問。因為如果空性的力道,不管你緣什
麼,空性都一樣,對不對?它能斷的能力也一樣,那麼說修道十品所要斷的,卻有粗細,
請問粗細怎麼區分?
〔格西〕:現在我們先在用詞上稍微釐清一下。
比如我們在講無間道的時候,特別像是修道無間道,有十地的差別。我們在區分無間
道的時候,我們會說它有上、中、下品,但我們不會說前後有粗細的差別。
他所斷的煩惱會有粗細的差別,但無間道本身沒有所謂粗細的差別,而是以上、中、
下品來作區分。
所以,我們要先釐清一個概念,就是我們剛剛講到,譬如十地,每一地都有無間道。
本身證得空性的無間道來說,它本身並沒有所謂的粗細的差異,它都是一樣的。
比如以初地無間道來講,初地無間道是現證空性的無間道,跟之後的無間道並沒有所
謂的粗細的差異。有差異的是什麼?有差異的是他的所斷諦實執,它有粗細的差異。
這裡諦實執粗細的差異,並不是指譬如諦實執,你分成不同的位階,或分成不同的什
麼東西,然後,這個比較粗、這個比較細,也不是這個概念。它就是諦實執就是同一個諦
實執,就是那一個。
但他所謂的粗細是指什麼?譬如我們在弄一個東西時,你要把這個東西處理掉,譬如
一棟房子。你一定是先從它某一部分清除、或從它的某一個部分開始去破壞。比如你今天
先弄掉、打掉這個部分;明天再打掉那個部分,一點一點,到最後才有可能把它根除。
所以,同樣地,我們斷除諦實執的時候,它的概念也是這個樣子,也是在這個時候,
我們區分粗細,而不是在無間道的時候,說:喔!那個無間道本身比較粗分,這個比較細
分。不是無間道上有粗細的差別,而是他的所斷、所破──諦實執,有粗細的差別。
譬如我們在講到初地的無間道時,比如他一開始獲得見道無間道,沒有辦法斷除俱生
的諦實執。他的俱生諦實執一點都沒有被動到,但你慢慢地修,譬如開始破除俱生諦實執
,然後,從初地、二地的無間道,每一個都一分分的破除,這時候,你所破的煩惱有粗細
的差別,但道本身它是沒有粗細差別的。
我們講到「所斷」諦實執的時候,就有講到所謂的粗細的差異。但是,一般在書面上
的用詞,講到的是所謂的大、中、小(藏文會這麼說),中文有時候會用上、中、下品。一
樣的,大也分為大、中、小,即所謂的上、中、下,「中、小」也會一樣區分。
在書面上的用詞是用上、中、下品,或大、中、小的詞,而沒有直接講到:這是粗、
中、細,沒有用這個詞彙。當然有時候,我們會講粗細。我(格西拉)覺得應該也可以,並
沒有違反原理,因為你可以把比較大的已經去除,然後,慢慢地變小。所以,我們可以用
粗細這個詞。但大部分的書提到的都是大、中、小,或上、中、下這個名詞,有一本書裡
面有稍微提到粗細這個名詞,所以,應該用粗細的名詞是不會有什麼問題的。
〔學員〕:剛才格西拉說能斷沒有大、中、小,所斷的煩惱諦實執有大、中、小....
〔翻譯〕:能斷、所斷,都一樣。
〔學員〕:都沒有大小?
〔翻譯〕:用大、小,或上、中、下。但能斷沒有用粗細。
〔學員〕:如果我能斷的是大,所斷也是大。就像我們一般人,比如你要折斷一樹枝
,和折斷一根木棍,折斷一枝小小的樹枝,你可能用很小的力氣,你折斷木棍要用很大的
力氣。這個譬喻不能拿來當作我們在理解不同的修道無間道的狀況嗎?
就說:都沒有上下品,跟地道沒有關係,跟粗細也沒有關係,那到底九品或十品的分
類我要怎麼理解它的不同?只能說所斷的煩惱諦實執不同,然後,分上、中、下品,名字
即使這樣分,都沒有什麼意義?
剛剛格西拉說:拆房子,先拆這個部分,和先拆那個部分,等於力氣使用的都一樣,
只是拆不同的地方而已。力量大小也沒有關係。分上、中、下,好像怎麼分也沒有關係。
是這個意思嗎?
〔格西〕:我們先釐清一下,在修道裡面每個無間道他的能力、力道好像也沒有差別
。我不是說這樣!力道是有差異的,有大小的差別、能力上是有大小的差別的。
剛剛拆房子的例子,或把弄掉的例子,只是順序上,才舉那個例子,不是說所有裡面
所有內容都可以match得上、不是全部的內容都接得上,只是舉順序,是依次的,而不是
指就像拆房子一樣,今天拆這邊,明天拆那邊,隨便你。不是這個意思。是指它是依序來
的。
為什麼會說依序呢?比如我們在講到見道無間道的時候,也就是初地菩薩在見道無間
道的時候,他只斷除了分別的煩惱,或遍計所執的煩惱而已,我們沒有辦法斷除所謂的俱
生的諦實執,只能斷除分別或遍計所執的諦實執。
等到他開始進入修道無間道的時候,他才有能力斷除俱生的諦實執。所以,我們就可
以看出他所斷上只能先弄這個部分,而沒有辦法斷除後面的那些諦實執。這個主要是他能
力上的差別,他的無間道的能力、力量、力道上的差異。前者能夠斷的是這些,後者能夠
的更細。
你就說:那他證得空性的無間道有沒有差異呢?以證得空性的角度來說,它是沒有差
別的,他都是現證空性的無間道。現證空性的無間道的角度來講,是沒有差異的,都已經
現證空性了,也沒有更粗、或更細了。為什麼力道會有差異呢?主要是因為背後福德力量
的緣故。
就是為什麼菩薩進入無間道之後,他還要起身進入到後得位?還要去修行?主要的目
的是為了累積福德,讓福德背後的力量變得更強大。福德裡面比如他會去修菩提心、慈悲
心等其他的行儀,這裡面最主要的就是去修持菩提心和慈悲心。
他去修持這些之後,讓他本身的福德更強大,所以,他再一次進入到無間道時,他無
間道的道的力量、能夠斷除煩惱的力道會更強大,而不是說:他本身證得空性的道有粗細
之分。他已經現證空性了,所以,沒有差異。
同樣地,比如以聲聞、獨覺來講,聲聞、獨覺他們現證的空性,和菩薩他們現證空性
,以空性的角度來講,是沒有差異,他們所證的空性都一樣,沒有粗細的差別。
但為什麼菩薩無間道的力道會比較強?就是因為他去修持福德,主要是菩提心的力量
。因為善行有身、語、意等很多,最主要還是指菩提心、慈悲心。因為菩薩去修持它,所
以,雖然他們證得空性的心都是一樣的,沒有粗細之分,因為都已經現證空性了,但是,
他們能夠斷除的力量就有差別。
所以,菩薩證得空性的心,最後能夠斷除煩惱的習氣(煩惱所留存的習氣即所知障)
,而聲聞、獨覺他們現證空性的心沒有辦法斷除煩惱習氣,差異就是在這個地方。
舉個例子來講,比如說打戰時,將軍本身很厲害。如果將軍本身很厲害,可是他的補
給不夠,或者他周邊的助緣不足的話,雖然將軍本身很厲害,他也能夠打贏,但他可能沒
有辦法發揮他最大的力量。一個很厲害的將軍,他的支援、他的補給等這些條件都非常充
足的話,這位將軍在打戰時,就能夠很全面性的發揮他本身的作戰能力。
就像這個例子一樣。同樣地,菩薩、聲聞、獨覺,他們在斷除諦實執的時候,他們一
樣是以現證空性的心去斷除,但是,菩薩因為修持菩提心、慈悲心的緣故,所以,他們在
打這場戰的時候,他不但能夠打贏,而且能夠全面的戰勝,因為他能夠發揮更強大的力量。
所以,我們才會說:為什麼要去修持菩提心、或者慈悲心,因為它是福德,就如同靠
山一樣,有這樣的一個靠山,所以,菩薩能夠依此最後斷除煩惱的習氣,聲聞、獨覺沒有
辦法依著現證空性的心去斷除煩惱的習氣。
我們講到初地、二地、三地等菩薩,他們得到更上一層果位的時候,他們是怎麼得到
的呢?我們都會說:是在等持位中轉移。從初地轉到二地、(二地轉移到)三地、(三地轉
移到)四地一直到(九地轉移到)十地之間都是一樣,他都是在等持當中轉移。在等持位當
中獲得上一個果位,比如你先進入見道無間道,無間道到了解脫道,到了解脫道起來之後
,你就是上一層的果位了。
為什麼一定要從無間道到解脫道(地轉地的等持分為無間道與解脫道,無間道和解脫
道屬於同一座等持),之後,他就要生起後得智?意思就是為什麼他一定要到後得位?為
什麼他要生起後得智?主要的理由就是要再去累積福德,再去修持菩提心等這一些,因為
他在後得位累積福德資糧之後,讓他的力道更強大,所以,他能夠再進入到下一個(地轉
地的等持)無間道、解脫道裡面。
所以,從無間道到解脫道(屬根本定的等持),然後(從根本定出定)再生起後得智
或者再到後得位,這個順序是不會錯亂的,從初地到十地都是一樣。為什麼他要到後得位
,主要的理由就是剛才講的:他一定要有更強大的福德資糧作為他的後盾。(...待續...)
>>>>>
[1] 本文提到,判別《般若心經》時,中觀自續認為有所謂的自相、自性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