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達賴喇嘛:佛教的基本見解「四法印」(3)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4-02-23 10:45:44
: 摘自:2012年《入菩薩行論.佛子正道》日宗仁波切教授 如性法師口譯 道寬比丘尼筆記
: 數論派他的見解當中有提到「勝性」(自性)以及「神我」這兩個名相。數論派的宗義
: 師,他們認為「勝性」(自性)遍一切的萬法,並且它能夠變出各種的外相(幻相),當一個
: 修行人,他透由修學數論派的宗義,到最後不需要受用外在的外相時,他就獲得了解脫。
: 更進一步的,在數論派的宗義裡面提到了神我。「神我」是指它既是我、又是心,而
: 這樣的神我,它能夠受用「勝性」(自性)所變現出來的外相(幻相)。
補充:數論說除了五蘊之外有個常一自主的神識是自我(神我),這樣的神我既是我又是心
摘自: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佛學課/《宗義寶鬘》見悲青增格西教授
第三章 略說外道宗義之建立
【宣說宗義者之中,不歸依三寶而承認有其他歸依處者,就是外道說宗義者的定義。
外道的派別雖多,卻可簡略地分成遍入天、自在天、勝者、黃頭仙、木曜星神等著名的思
辨五部。也有人說是根本六部(如《優婆塞戒經》云「外道六師」),即勝論派、理論派、
數論派、伺察派、裸形派和順世派。其中,前五派屬於持常見者,後一派屬於持斷見者】
外道宗義者有多少?會說顛倒見無邊,即正確的想法只有一個,錯誤的想法則無量無
邊,如同1+1=2是正確的答案,錯誤的答案就無法計數。錯誤想法雖多,歸類下來就只有
為常見、斷見。斷見是指不夠,像1+1=0.5;常見是指太多,像1+1=4。
以順世派為例,他們如現在的科學家般,眼見為實,測不到的就不承認。順世派不承
認解脫、前生來世,認為五根看到的才是事實,不相信推理。順世派不承認前生來世、解
脫、因果等,因此是斷見,其他派別則是常見。
這邊所說的外道,在佛典中有提到都是佛教盛行時與佛教爭論的宗教。了解外道的宗
義,有助於我們認識典籍的內容,即典籍中在破除外道時,到底在破除什麼。另一方面,
外道中,數論派、勝論派是邏輯最強的部派,所以就把他們的觀點說出來,再加以駁斥。
一、勝論派和理論派
【勝論和理論二派,分別是食屑仙人和婆羅門足目的信徒。這二派學說的特點雖略有
不同,但整體的宗義卻沒有什麼差異。】
「食屑仙人」:「食屑」是指別人丟棄的食物。印度很提倡苦行,食屑仙人是指到處
去挖圾圾桶,吃人家剩下來的食物,算是很辛苦的修行。他們以這種修行方式出名,因此
被稱為食屑仙人。
「婆羅門足目」:婆羅門足目是位很俊美的男子,大自在讓婆羅門足目當他太太的侍
者。大自在的太太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也很喜歡婆羅門足目,一直和婆羅門足目聊天,
但是婆羅門足目很守規矩,就一直看著自己的腳,完全不看其他的—「足目」指的就是這
個意思。婆羅門足目因此獲得大自在的賞識,受到大自在的加持,所以婆羅門後來變的很
有名氣,寫了很多的論,變成教主。
【又,勝論和理論二派,主張將一切所知歸納為六句義,而且認為洗禮、灌頂、斷食
、供奉、燒施等是解脫道。有一天,遵從師長的口訣修習瑜伽。由於了知「我是異於根等
的另一件事」而親見真實性,並證悟六句義的自性。這時,將會通達「我是一種周遍的自
性,然而卻無造作。」如此,將不再積聚任何法與非法之業。因為新業不積而舊業已竭,
所以我便與身、根、覺、苦樂、貪瞋等分離,並且不再獲得新的身、根,猶如薪盡之火,
生命之流於焉斷滅,唯我獨存,這時便是所謂的證得解脫。】
他們(外道)也講解脫,會說透過洗禮、灌頂、斷食、火供、供奉……等得到解脫。
「遵從師長的口訣修習瑜伽」:從師長處,得到修止觀之法。
「由於了知我是異於根等的另一件事而親見真實性」:
佛教說了悟空性—了解沒有我就證悟,他們則是了解我是異於根等,也就是眼根、耳
根等是我的受用品,就好像是我的衣服般,一方面是肯定我,而且我是與眼根等別別分離。
「我是一種周遍的自性,然而卻無造作」:
我是無所不在的自性,涵蓋一切,如表面的房子、桌椅等,它的本質都是我,但是我
並無造作。也就是我是獨立於根等,普及於一切,但是不創造。了解這個就不再造善、惡
業。變成新業不積,而舊業透過斷食等消盡。
即佛教講的是證得無我,他們說的是證得我,證得我就不再造業了,如同脫掉衣服的
身體一樣,只剩下我獨立存在。
二、數論派
【數論派是黃頭仙的信徒,他們主張把一切所知定數為廿五,也就是我、主、大、我
慢、五唯、十—根和五大種。五唯就是色、聲、香,味、觸。十一根就是五種感覺器官、
五種行動器官和意根。五種感官就是眼、耳、鼻、舌和皮膚等器官。五種行動器官就是口
、手、足、肛門和生殖器。五大種就是地、水、火、風、空。其中,士夫是知,其餘廿四
諦是物質體,因為它們是聚合而成的。又,其中的主和士夫是勝義諦,其餘是世俗諦。】
數論派將一切所知分成二十五個內容,最基本的元素是我(神我)和主(自性)。
我、知、了別、士夫是同義異名。主(自性)是因素,會生大、我慢、五唯、十一根、
五大種,其他二十三個元素都是由主(自性)所產生。
也就是佛教的分類是,所知分常法、無常法,無常法又分色法、心法、不相應行法。
在數論派來說,士夫(我)這個部份是心法(覺知),主這個部份是色法。
二十三個元素都是由主(自性)所產生。主是最終的,沒有其他的可以生它,它會生大
、我慢等,而大會生我慢,我慢會生五唯等,即後者是由前者所生,但不是互相產生。
【如果依照因果關係來分類,廿五諦又有是因非果、是因亦是果、是果非因、非因非
果等四種情形。總或主(自性)是因非果,覺、我慢和五唯這七諦是因亦是果,士夫(我、
心)非因非果,其餘十六諦是果非因。如《自在黑之續》說:「(數論派認為)根本自性非
所變,大等七諦性能變,士夫非自性非變,餘十六諦是所變。」】
【復次,根本自性、總、主是同義,而且被認為是一種具有六種特徵的所知。士夫、
我、知和明了是同義。其餘廿三諦生起的方式是這樣的:在某個時候,當士夫生起想受用
境的欲念時,根本自性就變化出聲等各種現象。又,從主產生大,覺和大是同義,而且它
被認為是像雙面鏡一樣的物體,由外可現出境的影像,由內可現出士夫的影像。從大生我
慢,而我慢分為具變易的我慢、具精力的我慢和具昏暗的我慢。從前者生五唯,再從五唯
生出五大種。從第二者生出十一根。第三者能影響其餘二種我慢。】
【復次,此派主張,根本自性猶如有腳的瞎子,士夫猶如有眼的跛子。由於眾生將二
者誤認為一,不了解各種現象是根本自性所幻變出來的道理,所以才會輪廻。如果有一天
,聽聞上師開示的口訣,並依此口訣而卓然地生起一種定解—這些現象僅僅是根本自性的
幻變而已,於是就會逐漸脫離對外境的貪戀。這時,便能依止禪定而產生天眼通。當主被
天眼通觀看到的時候,宛如另一婦女,羞怯地將各種幻變的現象收攝起來,唯獨自性留存
。這時,在瑜伽師的心靈上,一切世俗的顯現都消失了;士夫無法受用外境,心住無為,
這時就是解脫。】
總主(自性)的意思是可以生果,其現象是生出來的果。佛教的用語是因、果,他們的
用語是總主(自性)、現象。所以從其中又可以分出:是因非果、是因亦是果、是果非因。
是因非果的是總主(自性);大、我慢等,它也會產生它的果,所以我慢等既是總主也
是現象;五唯、十根再也不會產生其他的,所以只是現象,不是總主;至於士夫(我)是
另一個單元,所以它不是總主,也不是現象。
「根本自性非所變,大等七諦性能變,士夫非自性非變,餘十六諦是所變。」:
根本是主,主是自性,而不是所變化出來的;大等七諦是自性,也是變化出來的;士
夫是非自性,也非變化出來的;最後十六諦單單是變化出來的,而不是自性。
以數論派來說,我們眼見的、耳聽到的,都是總主(自性)的變化。沒有人看到總主,
可是確定有總主,因為沒有總主,現象是無法安立的。因為有這些現象,所以可以推論出
有總主。而我們將總主與神我混合為一,被表面的現象所左右,看不到總主這個自性,所
以才會輪迴。透過上師,看到總主(自性),就能得到解脫。士夫(既是我又是心)與總主是
看不到的、最終的,所以是勝義諦;其他的是虛幻的,不是本性,所以是世俗諦。
「覺、我慢和五唯這七諦是因亦是果」:
既是自性也是現象,覺、我慢等對其餘十六個來說是總主,對主來說是現象。這個說
法是自生的概念,即它的源頭是總主,接下來也是總主,只是現象不一樣而已,內容上一
樣,都是總主。就像為了欺矇他人裝扮各種臉,其實都是同一個人。因為有現象上的差異
,所以才說什麼生了什麼。
佛教的觀點則是:所謂的生是某物的出現與前面的壞滅是同時。如水果成為果醬,果
醬出現代表水果爛掉了,所以因的滅亡與果的產生同時的。因起了變化,成為另一個東西
,就稱為生。
像外道所說的,如如不動、前後相同的,就不能成為生。如果如如不動還能生,就會
有無窮的生之過失。
這是月稱菩薩破除數論師的方式。也就是說,數論師說自性是看不到的,是隱密的,
當被別人看到就稱為生。如苗在種子中,現在看種子看不到苗,但是要說有苗,只是沒有
顯現而已(數論師說果在因中,因中有隱形的果,只是還沒有顯現),當苗顯現在眼前時
就稱為生。所以只是有沒有顯現在眼前的差別,除此之外沒有差別,世人對這樣的變化稱
為生。對佛教來說,這樣的話,生跟所生之間就沒有一個壞滅而產生另一個的關係,如此
生就可以再生。
佛教認為生了就不能再生,講的是剎那壞滅,生的第二剎那即是壞滅,在其中沒有第
二次生,如果有第二次生,就會有第三次、第四次……。《入中論》中有說到破除自生的
方式,在《釋量論》中也有破數論派的方法。
數論派說,我們不知道現象與本性,將現象與本性混淆,如果我們將二者分開,就能
得解脫。法稱論師破除時說:凡夫都將二者分開了,凡夫都將我與我的衣服等分開,沒有
混淆,照你(數論師)的說法,凡夫都解脫了。
三、伺察派
【伺察派是勝推度者的信徒。他們主張《吠陀》中所顯示的任何事理都是自生自成的
。他們先無中生有地認為《吠陀》中所顯示的任何事理都是真諦,然後便主張,唯有去做
供奉《吠陀》等事情,才能獲致高等的生命層次。而獲得高等的生命層次,僅僅是脫離惡
趣的解脫而已。然而,沒有痛苦全然止息的解脫,因為污垢存在於心靈的本質之中。也沒
有一切智者,因為所知渺無邊際,因此,他們說再也沒有真理之言了。】
伺察派會說脫離三惡趣的解脫,但是沒有其他的解脫,原因是染汙存在心性之中。又
認為沒有佛,因為所知無邊,而且很多《吠陀》中的內容,佛陀並沒有講出來,佛陀講出
來的,也有很多是與《吠陀》相衝突的,由此說明佛陀沒有懂那麼多,不是遍知,因此沒
有成佛這件事,也沒有解脫這件事。也就是說,伺察派認為《吠陀》是對的,多去供奉就
能不墮惡趣,其他成佛、解脫都不是事實。
四、裸形派
【裸形派(耆那教)是勝者大雄的信徒。他們主張把一切所知歸納成九種範疇,即命、
漏、律、定衰、縛、業、罪、福、解脫。其中的命,就是我。它的大小和人的身量一樣,
它的性質是常,但它暫存的狀態卻具無常的性質。
漏就是各種善和非善業,因為業力會使人墮入輪廻。律能止漏,因為自我約束能使新
業不積。定衰是以不喝水和使身體痛苦等苦行的方式,清除宿世所積之業。縛就是邪見。
業有四種,後世的受業、名業、種姓業、壽業。罪就是非法。福就是法。
解脫是這樣的:藉著裸身、禁語和依止五種火等的苦行,淨除一切宿業。因為新業不
積,所以將升到世間頂上一個名為「世間聚」的地方。那兒方圓四百五十萬由加那,形狀
如撐起的白傘,顏色如乳酪或白水仙花。因為那個地方有命,所以是實法;因為脫離了輪
廻,所以也是無實法。身居此處,就是所謂的解脫。
勝者(耆那教)大雄說:「勝者說解脫,色如雪香花,霜酪珍珠白,狀似撐白傘。」】
印度直到現在還有很多裸行派(耆那教)的教徒,尤其在哲蚌寺、甘丹寺一帶。裸行派
認為守戒可以使新業不生,舊業可以用折磨自己來清除。像燃指等苦行就是此派最提倡的
,所以在西藏,不喜歡燃指、戒疤等行為(在印度是外道才有燒戒疤)。
外道可以分為斷見與常見二類,或說減損的與增益的二類。以上說的都是增益的一類。
五、順世派
【順世派主張沒有從前生來到今生,因為所謂的前生,誰也沒看見。就像從偶然存在
的火,偶然地發出火光一樣,偶存的心是從偶存的身體產生出來的。從今生去到後世一樣
不存在,因為身心是一體的,如果身體壞滅了,心也將隨壞滅。例如,石頭碎壞時,石上
的紋路也將隨之而破壞一樣。
因此,此派主張凡是所量都是自相,而凡是量都是現量,因為他們並不承認比量和總
相。有些較特殊的順世派主張,一切事物無因,它們是從自性生起的,因為他們說:「旭
日東昇、江河下流、圓圓的豆兒、長長聳立的銳刺,以及孔雀的翎眼等一切諸法,又有誰
去造作它們呢?它們都是從自性生長出來的。」】
「偶存的心是從偶存的身體產生出來的」:這個觀點與現在的說法很像,現代解釋什
麼內容都從細胞、神經等去說。
在《釋量論》成量品的前面有破除認為沒有前生來世的說法。佛教認為有現量、比量
;順世派主張只有現量,認為親眼所見的、親耳所聽到的才是事實,其他的都不是事實,
所以只承認現量(或現前)所看到的東西。
結讚:惡見邊上築法台,一切外道宗義理,善辨明已能捨棄,是入解脫城階梯。
第四章 總說佛教宗義之建立(..下略..)
>>>>>
[1] 摘自:2018年8月12日 達賴喇嘛尊者
如同經論所說的,外道婆羅門教裡面,數論派是最早的。數論派說二十五種所知的論
述,所以有說到了共主相(自性),由共主相(自性)變出了各種的幻相,所以享受苦樂者,
稱為自我覺知了知之士夫(數論說有個與五蘊無關的常一自主的神識(心)是自我的神我)。
無神數論派否定造物主,之後,又有耆那派(即本文提到的裸行派又名宿作外道,耆
那派稱其教主為勝者大雄),耆那派的教義是否定造物主。在耆那派之後,就有佛教了。
(註:數論耆那都早於佛教,也都說涅槃解脫,如數論說要修習禪定止觀,讓自我不再
受用世間幻相,而讓原本常一自主原始清淨與蘊無關的神我(既是自我也是心)獲解脫。)
[2] 《中論》:「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
佛教破除的生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