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法語] 苦集滅道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24-01-26 11:04:02
Sādhu!Sādhu!Sādhu!
選譯自《中阿含經》第103經《獅子吼經》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16/8/31農曆七月二十九日八關齋戒日
我是這樣聽聞的:
有一次,佛陀在古印度的拘樓瘦這個國家遊方,暫時住在城市裡。
當時,世尊是這樣告訴諸比丘的:「在如來的僧團中,有第一沙門,有第二、第三、
第四沙門,除此之外別無其他的沙門、梵志,也沒有其他外道教義的沙門、梵志。你們都
可以在任何地方作如是的正獅子吼。
比丘們!如果有外道的修行人來挑戰你們:『諸位!你們是哪裡來的自信敢這樣說?
』你們就應該這樣回答:『諸位賢友!因為我們的世尊有「知」、有「見」如來、無所著
、等正覺說的四法,就是因此四法之故,我們才敢這樣說。這四法是什麼呢?分別是:我
們相信尊師、相信法、相信戒德具足的修行人,並愛敬、恭敬、奉事同修道友。』
比丘們!這時,外道修行人很可能會進一步挑戰詰問:『但,我們也一樣相信我們的
尊師、相信我們的法、相信我們戒德具足的修行人,並愛敬、恭敬、奉事我們的同修道友
,而且不分出家人或在家人。既然我們都一樣,那麼沙門瞿曇跟我們的教派又有何差別?
他又有什麼地方能勝過我們?或比我們還要優越?』
這個時候,你們就應如是反問他們:『諸位賢友!請問你們修行的最終目標是一個目
標?還是有很多個目標?』
這些外道修行人應該會回答:『當然只有一個終極目標。』
你們就應該接著問:『請問這個修行的最終目標是有貪欲的人才能證得呢?還是無貪
欲者才能證得?』
他們會回答:『當然是無貪欲者才能證得。』
你們可以再反問他們:『請問這個修行的最終目標是有瞋恚的人才能證得呢?還是無
瞋恚者才能證得?』
他們應該會回答:『當然是無瞋恚者才能證得。』
你們再問他們:『請問這個修行的最終目標是有愚痴的人才能證得呢?還是無愚痴者
才能證得?』
他們應該會回答:『當然是無愚痴者才能證得。』
你們繼續問他們:『請問這個修行的最終目標是有渴愛的人才能證得呢?還是無渴愛
者能證得?』
他們應該會回答:『當然是無渴愛者才能證得。』
你們繼續問他們:『請問這個修行的最終目標是有智慧的人才能證得呢?還是無智慧
者能證得?』
他們應該會回答:『當然是有智慧者才能證得。』
你們再問他們:『請問這個修行的最終目標是有偏執、執著、愛詭辯的人才能證得呢
?還是無偏執、無執著、不愛詭辯者能證得?』
他們應該會回答:『當然是無偏執、無執著、不愛詭辯者才能證得。』
比丘們,這時你們就該對這些外道修行說:『就像你們說的,究竟的解脫目標是只有
一個,而且是無貪欲者、無瞋恚者、無愚痴者、無渴愛者、有智慧者、無偏執者才能證得
。那麼假設有沙門、梵志在眾多的宗教教義與見解中,整體歸納出兩種對立的見解,分別
是:常見與斷滅見。
倘若有沙門、梵志認為常見是真理,那麼這些人便會執著常見,固執、陷入常見,厭
惡、排斥斷滅見;反之,若有沙門、梵志認為斷滅見才是真理,他們就會執著斷滅見,固
執、陷入斷滅見,討厭、排斥常見。
若有沙門、梵志不瞭解這兩種偏執的邪見是眾苦的因【苦】、不瞭解它們產生的緣起
【集】、不瞭解應該消滅這兩邪見【滅】、不瞭解對這兩種邪見的染著【味】、不瞭解這
兩種邪見帶來的後患【患】、不知道應出離、遠離這兩種邪見【出要、出離】,那麼這些
沙門、梵志就是有貪欲、有瞋恚、有愚癡、有渴愛、無智慧、有偏執的人,他們都必將無
法脫離生、老、病、死,也不可能脫離愁、慼、啼、哭、憂苦等一切煩惱,不可能得苦邊
盡【解脫】。
反之,若有沙門、梵志對於這兩種邪見,能知其因【苦】、知其習【集】、知其滅【
滅】、知其染著【味】、知其後患【患】、知其出要如真者【出離】,那麼這些人都將是
無貪欲、無瞋恚、無愚癡、無渴愛、有智慧、無偏執的人,這些人必將脫離生、老、病、
死,亦能得脫愁、慼、啼哭、憂苦等煩惱,必得苦邊盡【解脫】。
所謂的執取有四種,分別是:欲取、戒禁取、見取、我執取。如果有沙門、梵志自稱
瞭解捨斷貪欲的執取,卻未能瞭解捨斷戒禁取、見取、我執取。這是因為這些沙門、梵志
不瞭解什麼是戒禁取、見取、我執取,因此他們雖然捨斷貪欲的執取,卻未能瞭解捨斷戒
禁取、見取、我執取;
如果有沙門、梵志自稱瞭解捨斷貪欲、戒禁取等兩種執取,卻未能瞭解捨斷見取、我
執取。這是因為這些沙門、梵志不瞭解什麼是見取、我執取,因此他們雖然捨斷貪欲、戒
禁取等兩種執取,卻未能瞭解捨斷見取、我執取;
如果有沙門、梵志自稱瞭解、捨斷貪欲取、戒禁取、見取等三種執取,卻未能瞭解、
捨斷我執取。這是因為這些沙門、梵志不瞭解什麼是我執取,因此他們雖然捨斷貪欲取、
戒禁取、見取等三種執取,卻未能瞭解、捨斷我執取;
在這樣的『法』與『律』中,就算去相信這樣的大師,也不是走在正道的修行;去相
信這樣的『法』,必將偏離正道;就算此人有戒德,也不是正確的修行;就算愛敬、恭恪
、奉事同修者,亦非正確的修行。
假設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
號佛、眾祐出現在這個世界,這樣完美的聖人已徹底洞悉並斷除了這四種執取,他已證悟
這四種執取是苦【苦】,洞悉這四種執取是何因、何緣而產生【集】,從何而生?以何為
本?他發現並瞭解這四種執取都是無明,是無明的聚集【集】,從無明而生,以無明為本

若有比丘已徹底斷盡無明,智慧已生,此人便從此不再有貪欲取、戒禁取、見取、我
執取。因為此人已捨離執取,就不會再有恐怖;因為沒有了恐怖,便能斷除導致再次出生
的因緣,必將般無餘涅槃:此生已是歷劫生死的最後一站,最高的梵行已成就,該修的功
課都已完成,這一生結束後不會再有來生,我確實知自己已解脫。
在這樣的正法律中,若相信這樣尊師,就是正確的修行;若相信這樣的『法』,也是
正確的修行;若具足戒德,也是正確的修行;若愛敬、恭恪、奉事同修者,也是正確的修
行。
諸位賢友!我們有這樣的修行,有這樣的精進,有這樣的智慧,因此之故,我們才有
自信敢這樣說:「在如來的僧團中,有第一沙門,有第二、第三、第四沙門,除此之外別
無其他的沙門、梵志,也沒有其他外道教義的沙門、梵志。」也因此,我們在任何地方都
敢在眾人面前作如是正師子吼。』」
當佛陀說完本經後,諸比丘聽聞佛陀所說的法,都心生歡喜,並依法奉行。
https://i.imgur.com/dbLaGMK.jpg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