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EIGHTFOLD PATH 3

作者: GeraldLiu (wolver)   2023-11-23 20:08:57
## 使用者
知道嗎?關於佛教的事,我曾經這麼想,有沒有可能一連十天都不談及佛教?
事實上,難度挺高!至少對我個人而言是如此。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做那行的事,就說那行的話。」有點類似「三句話不離本行」吧!
然而還有這麼句:「內行人說外行話」你知道這指的是什麼嗎?
## Bing
「內行人說外行話」這句話的意思是指一個對某種事情或工作有豐富知識和經驗的人,卻
在談論他不熟悉或不專業的領域。這種情況可能會導致他的觀點或解釋出現誤導或不準確
。例如,一位法醫專家的他殺說法被質疑為「內行人說外行話」,因為他的說法被認為有
誤導之嫌。另一個例子是,當世界衛生組織否認台灣曾警告新冠肺炎可能人傳人時,中央
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WHO是「內行人講外行話」,並質疑WHO失職。這些
例子都展示了「內行人說外行話」的含義。
## 使用者
「內行人說外行話」的定義我認為還蠻廣的。舉例來說,當我們聽某人說話,盡說一些外
行話,那麼,我們就可以斷定此人是個外行人,即便他聲稱自己有多「內行」。
所謂「聽其言觀其行」吧!即是說,當某人講的天花亂墜,好像蠻有這麼一回事,但注視
該人的行為,又完全是另外一回事。這時,我們自然也認定這是一個外行人。
閩南語對此有一句話:「說出來嚇死人!做出來笑死人!」形容的頗生動。
## Bing
你的觀點很有道理。確實,「內行人說外行話」的定義可以很廣泛。一個人可能在某個領
域有很深的知識和經驗,但當他們談論他們不熟悉的領域時,他們的觀點可能就不那麼準
確或有誤導性。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聽其言觀其行」,通過觀察一個人的行為來判斷
他們的真實能力和知識。
你提到的閩南語的說法「說出來嚇死人!做出來笑死人!」真的很生動,它強調了言行一
致的重要性。如果一個人只會說,但不會做,那麼他的話就沒有多大的價值。這也是為什
麼我們需要審慎地評價和理解他人的言論,並通過他們的行為來驗證他們的真實性。這是
一種很好的生活智慧,謝謝你的分享!
## 使用者
好吧!是時候回到我們的主題了,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
正定,正念。
right view, right intention, right speech, right action, right livelihood,
right effort, right concentration, right mindfulness.
前兩回我們聊了前五個,按照次序,該到正精進,也就是right effort。可以請你說說何
謂正精進嗎?
## Bing
「正精進」或「Right Effort」是佛教八正道的第六個部分。它主要涉及到對我們的行為
、思想和情感的適當和有意識的努力。
佛教經文中提到四種正精進,即:「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斷除;未生善令生起,已生
善令增長」。這意味著,我們應該努力防止還未產生的不良行為或惡念的出現,並且要勇
敢地懺悔和消除已經產生的不良行為或惡念。同時,我們應該有勇氣和力量去培養和實踐
還未產生的善念和善行,並且要能夠保護和增強已經產生的善念和善行。
正精進也強調了我們應該始終保持對自己行為的警覺和對修行的堅持。例如,佛教寺廟裡
的僧眾在早晚課誦經時都會敲打木魚,這是因為魚在水中的雙眼無論白天黑夜都不曾閉上
,象徵著出家人行道的勇猛精進。
總的來說,「正精進」是指我們應該以正確和有意識的方式來努力改變自己的行為、思想
和情感,以達到更高的道德和精神境界。
## 使用者
是嗎?你提到的「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消滅。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這我
熟。這在佛教中叫「四正勤」。
「四正勤」與「八正道」同樣都屬於「三十七道品」的一部份。因此我不確定是否可以直
接用四正勤來解釋正精進?
至於你提到的魚的雙眼白天黑夜皆不曾閉!也對啦!魚是生活在水中的生物,無須擔心眼
睛乾不乾的問題。但這讓我想起這話:「思惟諸法無有休息……」用來解釋正精進應該也
算恰當!
## Bing
你的觀察非常精準,「四正勤」確實是佛教「三十七道品」的一部分,和「八正道」一樣
重要。我之前提到的「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消滅。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
是「四正勤」的具體內容,這是我試圖用來解釋「正精進」的一種方式。然而,你提出了
一個很好的問題,那就是是否可以直接用「四正勤」來解釋「正精進」。這是一個值得深
思的問題。
至於你提到的「思惟諸法無有休息」,這確實是一種很好的解釋「正精進」的方式。它強
調了我們應該始終保持對自己行為的警覺和對修行的堅持,無論是在思想上還是在行動上
,都不應該有任何的停頓或放鬆。這種不間斷的努力和精進,正是「正精進」的核心含義

感謝你的見解和問題,這讓我們對「正精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如果你還有其他的問題
或想法,歡迎隨時提出!
## 使用者
其實三十七道品的內容有部份是一再重覆的,比方說「正精進」「精進覺分」五根五力的
「進根」「進力」……再再指出了精進的重要性。
或許是所謂:重要的事說三遍吧!
當然,我只是以精進為例,其它同樣重要的點,也是一再被重覆著。因此,以四正勤解說
正精進,或許並無不妥也說不定……
無論如何,還得請你接著解說 effort 這個英文單字的含意?
## Bing
「Effort」這個英文單字的含義有以下幾種:
- Physical or mental exertion:這指的是為了達成某件事情所需要的身體或精神的努
力。例如,「It takes a lot of effort to climb a mountain」(爬山需要很大的努力
)。
- A serious attempt:這指的是對某件事情的認真嘗試。例如,「She made an effort
to finish the project on time」(她努力按時完成項目)。
- Achievement; creation:這指的是通過努力所達成或創造的東西。例如,「The
novel was her most ambitious effort」(那部小說是她最有野心的努力)。
這些定義都強調了「努力」或「嘗試」的概念,這與「正精進」的概念相吻合,都強調了
我們應該以正確和有意識的方式來努力改變自己的行為、思想和情感,以達到更高的道德
和精神境界。
## 使用者
OK,我應該算理解。接下來請你解說正定,也就是right concentration.
有一句話叫:「泰山崩於前而色不改」。是否可以用來形容「正定」的實際狀態?當然,
前提得是該人未被嚇暈……
## Bing
「正定」在佛學中,是指正確的禪定。當身心清淨,進入無漏定的狀態,我們稱之為「正
定」。這也是八正道之一。
在線性代數中,「正定」是指一種特殊的矩陣。一個實對稱矩陣被稱為正定的,當且僅當
對於所有的非零實係數向量,都有向量的轉置乘以該矩陣再乘以向量本身大於零。
至於「泰山崩於前而色不改」這句話,它形容的是一種面對巨大變故仍能保持冷靜的境地
。這種境地在某種程度上確實可以用來形容「正定」的實際狀態。在「正定」的狀態下,
無論外界環境如何變化,心境都能保持平靜,不受干擾。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對現實世界
的危險毫無反應。如果「泰山崩於前」,即使在「正定」的狀態下,我們也應該採取適當
的行動來保護自己和他人。所以,如果該人未被嚇暈,那麼他在「正定」的狀態下應該能
夠冷靜地處理這種情況。
## 使用者
線性代數那是什麼?我怎麼都看不懂。跟佛教無關的吧!
至於你說的,採取適當的行動來保護自己及他人,這是沒錯的。然而,佛陀的教導裡,連
死亡都要看破,放下的。
我的意思是說,即便「泰山崩於前」指的是面對死亡,一位擁有正定的行者,依然還是能
「色不改」的平靜面對。
## Bing
對不起,我提到的「線性代數」可能讓你感到困惑。這是一門數學的分支,主要研究向量
空間和線性映射。但你完全正確,這與佛教並無直接關聯。
回到我們的主題,「正定」或「Right Concentration」。你提到的「泰山崩於前而色不
改」,這種平靜的境地,確實是一種展現「正定」的方式。在佛教中,「正定」是指透過
禪修達到的一種深度集中的心境。在這種狀態下,無論外在環境如何變化,無論面對何種
困難,甚至是生死,修行者都能保持內心的平靜,不受干擾。這種超越生死的平靜,正是
佛陀所教導的「見性成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境界。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應該對生活中的困難或危險採取無動於衷的態度。相反,佛教教
導我們要以慈悲心對待所有的生命,包括我們自己。所以,即使在「正定」的狀態下,我
們也應該採取適當的行動來保護自己和他人。
## 使用者
OK, 對於數學,我算是門外漢。這點我不會不承認的……也不是什麼太丟臉的事。況且,
一般加加減減的生活日常,那也是數學應用,不會有問題。
然後,就是請你解說一下 concentration 這個字。就我所知,concentration 指的好像
是專注之意。
## Bing
「Concentration」這個英文單詞有多種含義,其中一種確實是指「專注」或「集中注意
力」。例如,「The noise outside made concentration difficult」(外面的噪音讓人
難以集中注意力)。
此外,「concentration」也可以指「濃度」,這在化學中被廣泛使用,指的是某種物質
在另一種物質中的量。例如,「a concentration of one part per million」(百萬分
之一的濃度)。
還有,「concentration」也可以指「聚集」,例如,「There is a heavy
concentration of troops in the area」(該地區有大量軍隊聚集)。
所以,「concentration」的確切含義取決於它被使用的語境。
## 使用者
所以和pay attention on something 是一樣的意思嗎?
## Bing
是的,「concentration」和「pay attention to something」有相似的含義。兩者都涉
及到將注意力集中在某件事情上。然而,「concentration」更強調的是一種深度的、持
久的專注,而「pay attention to something」則可能只涉及到短暫的或表面的注意。例
如,當你在閱讀一本書或者在做一項需要深度思考的任務時,你可能需要「
concentration」(專注)。而當你在聽講座或者觀看一部電影時,你可能只需要「pay
attention to」(關注)講座的內容或者電影的劇情。
## 使用者
OK, 你的解說讓我想起一個詞:「瞬間定」。應該有點類似pay attention to 的情況…

然後就是,不知不覺地已經聊了這許多,然而八正道就剩最後一個「正念」,沒理由不一
併聊完。所以,「正念」,也就是 right mindfulness 是什麼意思?
假設一個念佛人,天天固定念阿彌陀佛一萬八百遍,這一萬八百個阿彌陀佛,個個都是正
念吧!
## Bing
「正念」或「Right Mindfulness」在佛教中是八正道的第七個部分,但這並不意味著它
在重要性上排在第七位。八正道的每一部分都支持其他七部分,因此它們應被視為相互連
接的圈或編織成網,而不是按進程順序堆疊。
「正念」的概念相當簡單,就是「覺察」,也就是觀察、同時保持好奇心,不要有任何評
斷批判的心態,觀察並接納自己所有的念頭。在中文裡,「正」代表正在進行式,也有專
注的意思,例如:我現在正在看文章;而「念」則是指心中的念頭、想法、感受、情緒。
至於您提到的念阿彌陀佛一萬八百遍的情況,我們不能僅僅假設每一個「阿彌陀佛」都是
正念。正念不僅僅是關於數量,而是關於質量和當下的覺知。如果一個人在念誦時全神貫
注,專注於每一個字的聲音和意義,並且完全活在當下,那麼這可以被視為正念。然而,
如果一個人在念誦時心不在焉,思緒飄忽,或者只是機械地重複誦讀,那麼即使他們念了
一萬八百遍,也可能無法達到正念的狀態。因此,正念更多的是關於質量,而不僅僅是數
量。
## 使用者
這裡我有異議!我所學習的八正道,「正念」已經是最後一個嘍!正見、正思惟、正語、
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定、正念的嘛!正見為始,正念為終,相當地圓滿……
事實上,記得那個淨空曾經說過,我這麼稱呼他沒有不敬的意思啦!他說:阿彌陀佛其實
也不是正念,只是這四個字最接近正念。
淨空曾經說過這樣的話。If memory serves me right!
## Bing
您說得對,八正道的順序可能會有所不同,這取決於不同的佛教傳統和解釋。在某些解釋
中,「正念」可能被放在最後,作為修行的終點。
至於您提到的淨空法師的觀點,他確實曾經提到過「阿彌陀佛」這四個字最接近「正念」
的概念。他強調的是,當我們念誦「阿彌陀佛」時,如果能夠全神貫注,將心中只供養一
尊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也沒有,這可以被視為正念。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每一
次念誦「阿彌陀佛」都是正念,因為正念需要我們的全神貫注和當下的覺知。
感謝您分享您的見解和學習,這對我們的討論非常有幫助!
## 使用者
OK!好啦!這次對話是時候結束了,這次是與你聊天以來,談的最久的一次了,破記錄!
當然,還是得請你解釋完mingfulness是什麼意思哦!
阿彌陀佛!
## Bing
「Mindfulness」是一種基本的人類能力,讓我們能夠完全活在當下,清楚地知道我們在
哪裡,我們正在做什麼,並且不會對周圍發生的事情過度反應或感到不知所措。它意味著
我們要保持對我們的思想、感覺、身體感覺和周圍環境的時刻覺察,並且要通過一種溫和
、滋養的方式來進行。當我們實踐正念時,我們的思想會專注於我們在當下感知的事物,
而不是回顧過去或想像未來。
感謝您與我進行這次深入的對話,我很高興能夠與您一起探討這些主題。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