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般若八事七十義--修持大乘法的界限-23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3-09-21 20:31:07
(續前篇...)
摘自:《現觀莊嚴論明義釋05》洛桑卻佩格西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8-04-03
請看文,「善現白佛言,世尊,何緣一切相智是如來應供正等覺不共妙智,善現,諸
行﹑狀﹑相能表諸法之諸行狀相,如來如實能徧覺知,由是之故,一切相智是如來應正等
覺不共妙智。」
  善現再請問佛:「世尊,為何您說相智是佛智?」
佛答曰:「諸法之行相﹑狀﹑性相是體性﹑果﹑因,能究竟了知者唯有佛,故稱佛智
是相智。」簡單而言,相智唯佛才有。
為什麼呢?佛詮說諸法的體性﹑果﹑因,所說的「諸法之體性﹑諸法之果﹑諸法之因
」,能完完全全的瞭解者是誰?只有如來佛而已,故說相智即是「佛智」。
  請看文,「《略本般若經》亦云:『欲學聲聞地亦…』」
  《略本般若經》是《小品般若經》即《般若八千頌》。
「欲學聲聞地亦…」這是《般若八千頌》的經文,在這段之後的經文是「…亦應學習
般若波羅蜜多」其他的論師對這一句各有不同的解釋,獅子賢對這句:「欲學聲聞地亦應
學習般若波羅蜜多」解釋為:「欲學聲聞地的〝菩薩〞亦應學習般若波羅蜜多。」
其他的論師則不這樣的解釋,他們解釋為:「欲學聲聞地的〝聲聞〞亦應學習般若波
羅蜜多」,不說「菩薩」而說「聲聞」,這是應成派的解釋法,應成派認為聲聞﹑獨覺也
應學習般若波羅蜜多。
  請看文,「《廣本般若經》亦廣為宣說。」
  《廣本般若經》是《大品般若經》即《般若十萬頌》。
在《般若十萬頌》裏也詳盡的提到這點,這邊沒有引述經文。如果引述出來將會非常
多,會多於《明義疏》這本書的內容,故沒有全部引述。
  再說明前段的意思。應成派認為:聲聞﹑獨覺眾一定要了悟空性,因為他們也須要學
習般若波羅蜜多,《般若八千頌》說「欲學聲聞地亦應學習般若波羅蜜多」,意為「聲聞
﹑獨覺眾也應學習空性」。
獅子賢說「欲學聲聞地的菩薩亦應學習般若波羅蜜多」,意為:「菩薩亦應學習聲聞
﹑獨覺道」獅子賢只簡略解釋經文,是我多作解釋。下面是獅子賢作的解釋。
  應成派認為聲聞﹑獨覺也應了悟空性,故應學習般若波羅蜜多。獅子賢認為欲學聲聞
地的「菩薩」亦應學習般若波羅蜜多。
  請看文,「彼中,一切智者,是于色等之法,生起無常等之智(能依者),彼果是斷
除惑我。」
  「一切智」是基智,主要緣於色等內外諸法,行相是無常等四諦十六行相,結果是斷
除補特伽羅我執,斷除於「我」的愚蒙。
  基智的所緣色等內外諸法,行相是無常等四諦十六行相,果報是斷除補特伽羅我執。
「能依者」是指「行相」。這裏將「能依」全都翻成智,不是很正確。「能依者」雖有不
同的解釋,但在這裏是指「行相」。
(...待續...)
>>>>>
[1] 佛智是一切相智(一切種智)--《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唐.玄奘法師譯):
「菩薩摩訶薩永斷一切煩惱、所知二障麤重習氣相續,證得無上正等菩提,乃名如來
、應、正等覺…得一切相智(一切種智),超過一切聲聞、獨覺智慧境界,無所不見、無所
不聞、無所不覺、無所不識,於一切法見一切相(能同時刻現見任一法的一切所知品)。」
[2] 本文提到,應成派認為:聲聞﹑獨覺眾一定要了悟空性
佛教內道宗義當中,小乘宗義的毗婆沙宗、經部宗認為,聲聞、獨覺、菩薩都依了解
補特伽羅無我(人無我)的智慧證果,三乘的菩提果都是由了解人無我的智慧斷障成辦。
大乘宗義的唯識宗認為,聲聞、獨覺依了解補特伽羅無我(人無我)的智慧斷煩惱障
證小乘道果,大乘菩薩行者不僅了解人無我,更由法無我(空性)的智慧斷所知障成佛。
大乘宗義的隨瑜伽行中觀自續派認為,聲聞依人無我的智慧證果,獨覺依粗品法無我
(唯識說的二取空)的智慧證果,大乘菩薩依細品法無我(諦實空)的智慧成就佛果。
所以,中觀自續派以下都說聲聞、獨覺不需依了解法無我(空性)的智慧證果。只有
中觀應成派認為:獲證聲聞、獨覺的道果,不僅了解人無我,也一定了解法無我的空性。
例如,自續以下都說聲聞證人無我、未證法無我。應成說聲聞不僅證人無我、也證法無我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