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菩薩戒「發心儀軌」-9 菩提心的定義

作者: ykkdc (ykk)   2023-03-14 07:13:11
摘自: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佛學課
轉自:http://chienching.blogspot.com/
■ 菩提心的定義/見悲青增格西教授
菩提指的是佛果,希求佛果的心是菩提心。
菩提心有其嚴格的定義,但是可以大概理解為「為利有情願成佛的心」是菩提心。
這裡面,一定要具備二個部份:
一、是為利有情的部份(利他的部分),類似大悲心等(大悲心希求利益有情);
一、是願成佛的部份(自利的部分,希求完善自己成佛)。
因此,菩提心本身是希求佛果的心(想成佛),因素是:為利有情(大悲心)。
為利有情是因素,不是菩提心本身,可是講條件的時候會講二個(二個希求)。
所以菩提心也是具有二個欲求的心,二個欲求(希求)是:
1.很希望利益有情(利他方面,大悲希求利他),與2.很想成佛(自利方面,希求完
善自己成佛)。
* 菩提心的定義:
「與自身的助伴(與菩提心的意識心王本身同俱相應的心所法,是什麼心所法?)
──為了利他而緣圓滿菩提(佛果)的欲樂心所(希求心所)相應而生,大乘道入門
之道類為特色的大乘主要意識心。」
(註:關於欲求心所(欲樂心所),可參考前一篇
文章代碼: #1a3cWaDV [分享] 菩薩戒「發心儀軌」-8 欲善業因緣發菩提心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678665764.A.35F.html )
* 【大乘道入門之道類為特色的大乘主要意識心(菩提心)】
拆解為『大乘道入門』之『道類』為特色的『大乘』『主要意識心』說明
(1)先說「大乘」:
菩提心(想要成佛的發心意識)是大乘道的門檻。
有菩提心(有想要成佛的意識)即是大乘,沒有菩提心(沒有想要成佛的意識)就不
是大乘,是不是大乘,取決於有沒有菩提心(是不是大乘就看有沒有希求成佛的意識)。
說「大乘」,是為了排除蔗皮式的菩提心(蔗皮式菩提心又稱"造作菩提心")。
以七因果方式修習菩提心的次序是:
(平等捨→)1.知母、2.念恩、3.報恩、4.悅意慈、5.大悲心、6.增上意樂,接著是
7.蔗皮式的菩提心。
蔗皮式的菩提心(造作菩提心),與菩提心(任運菩提心),是相同的。
(這兩種想要成佛的菩提心意識,所緣、行相都是相同的,所緣都是一切有情、佛果
,行相都是為利眾生願成佛。)
但它(蔗皮式的造作菩提心)尚未達到任運而起,當任運而起時就入大乘道。
(當造作菩提心的修習達到任運而起,即是生起正式菩提心。生起任運、正式菩提心
的第一剎那,就是入大乘道。我們說發心入道,入大乘道第一剎那是生起任運菩提心。)
之所以稱為蔗皮式的菩提心,是因為如吃蔗皮雖然也有甘蔗的味道,但是並不如甘蔗
好吃。
一旦將菩提心(造作菩提心)修習至任運而生的程度,就算入了大乘道,也就是真正
的菩提心。所以為了遮除蔗皮式菩提心(排除造作菩提心),講了「大乘」。
(入大乘道的界線是生起任運菩提心的第一剎那,之前造作菩提心尚未入大乘道。)
(2)「主要意識心」:
如佛的眼識,也是任運而起為利有情願成佛的心,為了遮除(排除)佛的眼識等(排
除佛的眼識、耳識等前五識)是菩提心,所以加了「意識」此條件(菩提心屬意識)。
又,我們有很多心王、心所,如眼識是心王,它有很多心所,有慧心所、定心所等,
也就是整體上是心王,它的特定功能即心所,它有辨別能力這部份即慧心所,它有專注力
這個部份即定心所。
與此相同,菩提心是心王(菩提心是第六意識心王)。
(心、心所,有心王就有心所,與菩提心的意識心王同俱相應的大悲是心所。)
對於此部分有很多討論,無著菩薩說發心是很願意成佛,所以他說發心是種希願。
希願是心所的一種(即五十一心所當中,別境心所的欲心所),所以後來很多人會把
發心說成心所;但是事實上,發心雖然是種希願,但不是願心所(欲心所)。
(我們的身語意三門當中,發心屬第六意知,第六意知的心、心所當中,菩提心是由
希求利他的大悲引生想要成佛的希求同俱相應的第六意識心王。)
(3)「大乘道入門」:
我們的空正見(即通達空性的智慧,屬了解空性的意識)只懂得空性,不懂其他的。
(我們的身語意三門當中,內心意識通達空性的智慧,即空正見。)
就如我們的眼識只看見顏色、形狀,聽不到聲音;耳識只聽得到聲音,看不到顏色、
形狀。
我們的意識也一樣,如果認識了這個部份的意識,就無法同時認識其他的境。
(我們有許多第六意識,了解某一法的第六意識,不能同時了解其他的法。比如,了
解柱子的第六意識,不能同時了解杯子;了解杯子的第六意識,不能同時了解柱子。)
我們看起來好像能懂得許多,能懂桌子、椅子、杯子等,事實上,這樣的認知是許多
的心(很多不同的第六意識)合起來,馬上產生的情況就好像電腦快速執行指令一樣。
(不同的第六意識認識不同的對境,不同的第六意識快速轉換,就好像懂得許多。)
總之,我們懂桌子的意識,和懂椅子的意識,是不一樣的,與懂杯子的意識,又是不
同的。懂桌子的那個意識,不會懂椅子,懂椅子的意識,也不會懂杯子,這些都是完全不
同的意識。
所以一個意識沒有辦法同時了解很多境,就如我們的眼識無法了解聲音是相同的道理。
前面說過,有懂一百七十三相的智,那些都是懂自己的部分(這173個智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