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見悲青增格西:三十七道品--五根、五力1

作者: ykkdc (ykk)   2022-12-04 19:19:33
摘自《八事七十義》:三十七道品 見悲青增格西
轉自:http://chienching.blogspot.tw/
一切相智的智相,若予以區分,有一百一十種,因為隨順聲聞之一切相智的智相有三
十七種、隨順菩薩之一切相智的智相有三十四種、不共之一切相智的智相有三十九種。
《現觀莊嚴論》有云:「始從四念住,究竟諸佛相,道諦隨順中,由三智分別,弟子
及菩薩,諸佛如次第,許為三十七,卅四三十九。」
佛內心中也有與聲聞道共同的三十七道,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
菩提分、八正道,有七類。
…「五根、五力」:對無常等的信、精進、念、定、慧等之根與力。
四念住是從觀察(無常等)的角度,此是由五根(對無常等)的角度說。
一直精進禪修就會接近現觀,也就是說,開始時是用分別識修道,一直禪修,到見道
時就現證無常、苦、空等,轉成了離分別識。
五根、五力有何差別?
「根」有自在之意。
我們現在善心與煩惱相較,煩惱較重,善心會被煩惱打敗;到(加行道)煖位時,煩
惱會平息,就無法對善心起影響,善心沒有煩惱的干擾就會自在、自由。
佛典中會翻譯成「根」,以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自在」,五根就是五個自由,什麼
自由呢?以前為煩惱所控制,現在得自由。
「力」就是力道、力氣,有力就可以擊敗他方,此階段表示,道力較煩惱勝出。
也就是,在四神足之前的道,雖然也很不錯,但仍會被煩惱所制;五根是從煩惱得到
自由,但也管不了煩惱;五力時就可以制伏煩惱,就比煩惱強了。
四念住的界限從資糧道下品至佛地,佛也有四念住。
因為修要有聞思為前行,所以資糧道下品就要有聞思。資糧道分下品、中品、上品,
資糧道下品就要有四念住,四正斷配合資糧道中品,四神足配合資糧道上品。五根是加行
道煖位、頂位,五力是加行道忍位、世第一法,見道是七菩提分,修道是八正道。
在經典上說資糧道下品是四念住,資糧道中品是四正斷,是說資糧道下品就有了四念
住,但無四正斷,到中品四念住已成四正斷,所以既叫四念住又叫四正斷,二者皆有。
到資糧道上品時,行者既在修四念住、也在修四正斷、四神足,但還沒有五根、五力
等。加行道煖、頂位有五根,到世第一法有五力,到了見道有五根、五力、七覺支(七菩
提分),成佛時三十七道品全部圓滿,佛與十地菩薩都具有三十七道品。
以上是概念性的說明,接下來配合《龍王遊戲海》第四品的總義解釋作說明:…
四、五根:
五根也就是五自在。
四神足之後,接著就說修習現觀之道(五根),是為什麼?理由是欲、精進等修行能產
生有能力接近現觀的煖、頂法。
(1) 所 緣:四諦。因為聖者證的就是四諦,五根是出凡入聖的前行,故緣四諦。
(2) 如何修:因為四神足已修出禪定,所以用禪定對四諦作取捨,如此對所取捨的內
容有強烈的信心,有這樣的大信心就可以持續修行。
(3) 目 的:為了讓加行道煖、頂位儘快證到忍與世第一法。五根的目的是生起五力。
(4) 性 質:因為可以很自在的產生見道,所以稱自在之道,或五根、五自在。
(5) 分 類: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智慧根。信是相信、堅信四諦的取捨,精
進是對四諦的喜愛,念是念念不忘四諦的內容,定是對四諦的內容心一
境性的不動搖,智慧是會分析別別。
(6) 界 限:加行道煖位至佛地。
(7) 名 義:能自在產生聖者證悟之果,所以稱為根。
五、五力:
為什麼在五根之後說五力呢?
在達到煖、頂位的五根基礎後,才能達到忍位與世第一法的五力。
(1) 所 緣:與五根同。
(2) 如何修:與五根同。
(3) 目 的:為了證得聖果。
(4) 性 質:不會被不順品打敗的道。
(5) 分 類:信、精進、念、定、慧。
(6) 界 限:忍位至佛地。
(7) 名 義:為何稱力?力即不會被自己的反面打敗。
(8) 五根與五力的差別:
對四諦的信、不信都交雜存在,無法很明顯的區分就稱五根;
可以完全對治、區分就稱五力。
八正道似轉輪聖王的法輪:
1.令從一個所化有情的心相續到另一個所化有情的心相續,如某人傳法給某人,相似
轉輪王的輪從一個地方征服至另一地方。2.正知、正見、正念、正精進屬慧學,它們會斬
除自己的不順品;正語、正業、正命屬戒學,它們會成一切功德所依;正定屬定學,它能
讓心定在所緣上。正精進:自己個體上未分類,要看精進的內容來作區分。
(以圖說明法輪):軸心、輻、劍:
軸心—戒—正語、正業、正命
輻 —定—正定、正念
劍 —慧—正見、正思
以上是以經典的說法。在《究竟一乘寶性論》也有相同的說法。
三十七個道也可將其拆成十個心所-正信、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慧、捨、喜、正
思、戒、輕安。
(..下略..)
>>>>>
[1] 本文只是節略摘錄,因為有些人從某團體出來,以前可能沒聞思學習過相關。事實上
這些都是五部大論的前行,依據佛典三藏,如般若經、俱舍論、現觀莊嚴論等。
[2] 三十七道品都是心所法,屬於我們身語意三門當中,內心意知的心所法,例如,五根
五力的信、進、念、定、慧,都屬於修行者內心意知的心所法。
[3] 摘自《地道建立》 洛桑卻配格西
「透過具有隨順菩提分之法」其中的「菩提分」,是指三十七菩提分法或三十七道品
,此內容是共大小乘,無論是小乘的聲聞行者、小乘的獨覺行者或大乘的菩薩行者,都要
修三十七菩提分法這個共道,只是他們在修此共道的心態不同。
小乘行者是以自求解脫輪迴的心態來修三十七菩提分法,而大乘的行者或菩薩行者是
以為利眾生願成佛的菩提心為動機作為助伴而修三十七菩提分法。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