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佛學課:廣論止-55

作者: ykkdc (ykk)   2022-11-18 16:21:59
摘自:《廣論奢摩他章略講》/宗喀巴大師 造論/見悲青增格西 教授
心於所緣如何安住
【申二、心於彼所緣如何安住。分三:酉一、立無過規,酉二、破有過規,酉三、示
修時量。今初】
前面是講所緣,對此所緣修三摩地時,內心要怎麼修?一、說正確的情況,二、破有
過的情況,三、說達到的量。
【此中所修妙三摩地具二殊勝:一、令心明顯,具明顯分;二、專住所緣,無有分別
,具安住分。
有於此上加樂為三,餘有加澄共為四者,然澄淨分初殊勝攝,不須別說。適悅行相喜
樂之受,是此所修定果,非初靜慮未到分攝定相應中所能生起。三乘功德最勝依處第四靜
慮三摩地中,皆無身樂心樂相應而起,故此不說。
極明顯分,雖於無色地攝少數定中亦不得生,然如《莊嚴經論》云「靜慮除無色」,
除少獲得自在菩薩,餘諸菩薩皆依靜慮地攝正定引發功德,故說明顯殊勝無有過失。】
我們要修的三摩地一定要具備三個特色:明顯、有力、安住。
此處並沒有提到有力這個特色,但是這個特色一定不能缺少。心具安住分、沒有分別
,沒有分別的意思就是心不會跑來跑去。
有人認為要加上樂這個條件,或再加上澄這個條件。
第一個特色—明顯—已具有澄清分,所以不需要加入澄這個條件。
適悅行相喜樂之受—樂,是定的果,要達到初禪正禪才會有樂,初禪近分禪沒有樂,
所以樂不是三摩地的特色。
修九住心而得身心輕安時,得到的禪定是初禪近分禪﹙或稱「初靜慮未到分攝定」﹚
。它是三摩地,所以專注、明顯、有力這些特色都具備了。
但是那時候(初禪近分)還沒有斷任何欲界煩惱,當以世間道或出世間道斷了欲界煩
惱,才會得到初禪正禪,正禪才會有喜樂。
初禪到三禪都有樂的成分,第四禪唯有不苦不樂的捨受,沒有喜樂,無色界的四禪同
樣沒有喜樂。
既然要說三摩地的特色,表示是三摩地就要具備這樣的情況,問題是第四禪及無色界
的四個禪都不具備樂,而且初禪、二禪、三禪的近分禪也不具備樂,所以不能說樂是三摩
地的特色。
有人說:若依你的思惟方式—近分禪與第四禪都不具備樂,所以樂不是三摩地的特色
,這樣的話,明顯、有力也不能是三摩地的特色,因為無色界的四個禪也不具備明顯、有
力的特色,以非想非非想處定為例,並不具備明顯、有力。
自宗答:《大乘莊嚴經》說「靜慮除無色」,意思是除了少數對禪定已經得到自在的
菩薩,可以用無色界的禪定來修道1,其餘的菩薩都會依色界的禪定來修道,不會依無色
界的禪定來修道。
明顯、有力、專注不是所有禪定的特色,因為無色界的禪定並沒有明顯、有力。但是
我們討論的是「此中所修妙三摩地」,也就是討論的是我們應修的禪定的條件,我們應修
的禪定一定要具備明顯、有力、專注,所以沒有過失。
「三乘功德最勝依處第四靜慮三摩地」:能修出三乘功德最好的所依是第四禪。
禪定的好壞要看從什麼角度說。修道時,於無常、苦、空等所緣,修止時要能專注、
明顯、有力,修觀時要在得止的基礎上清楚地分析,以這個角度說,依第四禪修道是最好
的。
也不是不可以依無色界的禪定修道,但是用無色界的禪定來修,因為心對境的明徹度
越來越低,最後甚至什麼都不清楚,所以依無色界的禪定修,對修道沒有幫助,也就比較
不會依無色界的禪定來修道。
也就是,如果行者有四禪八定,基本上會用第四禪來修道,因為這個所依最好;如果
行者沒有修出第四禪,只修到初禪,就只會以初禪來修道。
【昏沉能障如是明顯,掉舉能障無分別住,沉、掉二法為修淨定障中上首亦即此理。
故若不識粗細沉掉,及雖識已,不知淨修勝三摩地破彼二軌,況云勝觀,即奢摩他亦
難生起。故智者求三摩地,於此道理應當善巧。
沉、掉乃是修止之違緣,違緣及破除之方法皆於下說。故此當說修止順緣引生三摩地
之理。】
沒有明顯、有力,是昏沉所致;無法專注於一境,是掉舉所致。
昏沉、掉舉是修止的最大障礙,原因就是止需要明顯、有力與專注。
所以一定要認識粗細的昏沉、掉舉,不認識昏沉、掉舉的行相,或雖然知道,但不知
道怎麼去剷除它,不要說懂空性的觀,就連止也無法成辦。
因此,智者一定要精通這個道理。昏沉、掉舉是修止的違緣,關於違緣的詳細內容與
對治的方法,後面會說明,此處先講修止的順緣。
三摩地要具備三個特色:明顯、有力、安住。
什麼是不安住?例如我要觀這個佛像,心不安住,跑到另一個境上,想到昨天看的電
影內容等,這是最粗的不安住。
細的不安住是,所觀的佛像仍存在,但是型態變了、位置變了等。不安住是掉舉引起
的。
明顯、有力是針對昏沉而說的。剛開始修,稍能安住於所緣時,影像並不清楚。完全
地不清楚是粗厚的昏沉所致。
修習久了,昏沉漸漸薄弱,影像會清楚。影像雖然清楚,但是沒有力,這是細的昏沉
所致。
細的昏沉與止很像,很難辨別;因為很難辨別,所以也沒辦法講清楚。如果無法辨識
細的昏沉,就會一直在修昏沉定,這非常危險。
對此,宗喀巴大師下了很大的功夫做辨析,後面會看到相關的內容。總之,《廣論》
說修止要具備有力這個條件,這與他人所說不同。
宗喀巴大師的時代,有人提倡「大放鬆是大定」,意思是放得越輕鬆,定就越好,可
是格魯派否認這種說法。
>>>>>
[1] 二地到七地的菩薩為了訓練禪定能力,會用無色界的心、欲界的心來修道,而對八
地以上的菩薩,因為任何心都達到了平等,所以就不需要再特訓。
[2] 此處的喜樂之受,是獲得初禪靜慮正行定才獲得的喜樂,初禪靜慮近分定還未獲得
《雜阿含482經》:「若使聖弟子學遠離,喜樂具足身作證。」巴利經典:「初禪出
現了,充滿著喜(piti)和樂(sukha)。」初禪又稱作「離.生喜樂地」,獲得初禪時
,遠離了欲界煩惱,生起了色界禪定的樂受。到了色界第四禪連樂受也沒有,只有捨受。
[3] 摘自:云何一心不亂 淨界法師
這個細的昏沉,宗喀巴大師在「最極寂靜」的時候,他提出一個警告,他說很多人在
這個地方,會認為他得定了,其實這是一種微細的沉沒,就是我這一念心,在我所緣境當
中,我感覺到不昏沉,也不掉舉,感覺到是這樣,已經明靜而住,我已成就三昧了,其實
沒有。那個是一個微細的沉沒,所以這個地方要注意。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