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類學》五別境心所之定(三摩地)心所

作者: ykkdc (ykk)   2021-12-17 15:24:44
摘自:《心類學》22
講者:促稱格西
譯者:法音法師
地點:三學法洲 時間:2013-04-16
【顯明五決定境或五別境之中的三摩地心所的定義、分類及相關事相】
首先,略述第二類,五種別境──欲求、勝解、念、三摩地或等持、慧之中的第四種
別境:「三摩地心所或等持心所」的定義或性相。
什麼是三摩地心所或等持心所的定義或性相?──凡是具足緣著一種所緣,恆常相續
專注安住的不共作業者,就是三摩地心所或等持心所的定義或性相。
或說,能緣心對於某一所緣境,必須能夠恆常相續的制心一處、專注一趣的安住,完
全不散動於其他各式各樣的所緣,像這樣專注一趣、安住所緣的作業者,就是三摩地。
那麼,修習三摩地時,什麼心會導致能緣心不能夠恆常相續的制心一處、專注一趣的
安注於當時唯一所緣境?
基本上,修習三摩地時,能緣心於所緣境,只能有一種所緣,這樣才能夠令能緣心恆
常相續制心一處、專注一趣於所安注的唯一所緣境上,不被其他所緣動搖、干擾而得寂靜
,依此漸漸生起三摩地的功德;
相反的,如果能緣心具有諸多的虛妄分別(即能緣心不專注而分心),就會導致於能
緣心不能夠安住於所緣,且不能恆常相續制心一處、專注一趣於所安注的唯一所緣境上,
這樣一來,便會讓三摩地的堅固力產生動搖,不能生起寂靜,不得成辦三摩地的功德;
極為明顯的,令能緣心不能夠安住於唯一所緣,不得成就三摩地功德的障礙,便是虛
妄分別心。因此,修習三摩地時,只要能緣心不散於其他所緣、不被其他所緣動搖、正念
堅固而不被妄分別心所衰微,這樣身心就可以極為安穩寂靜的予以成辦勝妙的三摩地。
其實,也可以將此處所說的正念、以及與正念執持方式正相違的妄分別念,結合在當
下所修學的佛法或實際的生活中而說,特別是在個人的世間事務性的工作上;
如果在進行的過程中,既不會被自內的虛妄分別所擾動,也不會被其他外緣動搖心志
,自心相續便能恆時保持著堅固的正念心所,這樣便能貫徹成辦最初所規劃的目標而得成
就;也就是說,不會因為一無所成而導致身心不平靜──引發煩惱而造作諸多不如法的身
語惡業,讓自己得不償失。
因此,無論是修學出世間的佛行事業或成辦世間的庸凡事行,理應尋求如何能令自心
相續的妄分別心減少的對治之道,乃至根斷,如是便能堅固正念,依此廣增智慧而得以成
辦出世間的究竟殊勝義利、以及成就世間的現法利益。
那麼,什麼是三摩地心所或等持心所的作業?
所謂三摩地心所或等持心所的作業,是指能作為個別觀察的智慧的所依者;
或說,能夠成辦世間的智慧、以及增長出世間智慧的作業者,就稱為三摩地心所或等
持心所的作業。
由三摩地心所或等持心所的作業之義,可以看出,無論是增長世間的現前智慧力、或
廣增出世間的究竟智慧力,其所依決定必須是具足堅固的三摩地,由三摩地,能夠為生起
智慧提供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
與此相反,無論是增長世間的現前智慧利益也好、或是廣增出世間的究竟智慧功德也
好,總的主要障礙就是行者心續中的虛妄分別心,這是因為妄念就是正念的相違品的緣故。
補述
一般而言,在等持修習三摩地或奢摩他時,總的障礙除了虛妄分別心或妄念之外,其
相違品主要是指粗、細分的沉沒和粗、細分的掉舉以及散亂等,怎麼說呢?
──因為在等持修習三摩地時,能緣心一旦入於沉沒就會心相不明、一旦入於掉舉就
會妄念紛飛、一旦被其他外緣散亂就會不得清明,這樣就無法生起長時正念相續的制心於
一處、專注安住於唯一善所緣境的三摩地,因此,正行修習三摩地或奢摩他的相違品,就
是沉沒、掉舉以及散亂,
如果具足了沉沒、掉舉、散亂或者妄念力強,那麼,能緣心就會受到極大的影響,就
會不能堅固執持於唯一的善所緣,不能銘記在心、不能明晰憶持,導致於正念力不具堅固
,漸次呈現出正念衰微的情況。
【關於五別境或五決定境之中的三摩地心所或等持心所的分類及其事相,在分類中,
加以歸類,可分三類,每一類又內分幾種,即:】
第一類:以三界予以區分的三摩地,此分三種:
(1) 欲界地攝的三摩地,
是指能得具相奢摩他之因的九住心(九住心的第一住心至第九住心,屬欲界定);也
就是說,以正念安住於所將護的唯一善所緣境,不被昏沉、掉舉所障礙,並且能夠持續專
注等持修習,這樣以九住心攝持而修的三摩地,就安立為欲界地攝的三摩地。
(凡是未得初禪近分之欲界補特伽羅心續中的定,即九住心所攝的定,都屬於「欲界
心所攝的定」。獲得初禪近分的三摩地,即獲得九住心以上的三摩地,不屬於欲界定。)
(2) 色界地攝的三摩地,
是指四靜慮定或色界四禪天的三摩地,即:初禪所攝而修的三摩地、第二禪所攝而修
的三摩地、第三禪所攝而修的三摩地、第四禪所攝而修的三摩地。
(3) 無色界地攝的三摩地,
是指四無色定或四無色界有情的三摩地,即:空無邊處所攝而修的三摩地、識無邊處
所攝而修的三摩地、無所有處所攝而修的三摩地、非想非非想處所攝而修的三摩地。
以上九種三摩地(欲界一種即九住心所攝的三摩地,加上色界四種靜慮定所攝的三摩
地、無色界四種無色定所攝的三摩地,合共九種三摩地),就體性上說,皆屬於世間道。
第二類:以世間和出世間予以區分的三摩地,此分二種:
(1) 以修習世間道為本質的三摩地,如粗靜相道所攝的三摩地。
(2) 以修習出世間道為本質的三摩地,如諦實相道所攝的三摩地。
第三類:以具染污和不具染污予以區分的三摩地,此分二種:
(1) 具染污為性的三摩地,如與煩惱相應的染污定。
(2) 不具染污為性的三摩地,如不與煩惱相應的無我三摩地。
由如上三摩地的種類區分,可以看出,無論是三界地攝的三摩地、或是世間與出世間
的三摩地、或是具染污和不具染污的三摩地隨一,都可集攝在三摩地的種類之中。
由上述,已簡述了五決定境或五別境之中的三摩地心所的定義、分類及相關事相。
>>>>>>>
註:51心所,《百法明門論》:「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種,分為六位:一、遍行有五;二
、別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煩惱有六;五、隨煩惱有二十;六、不定有四。」
<心類>心、心所,心王與心所相應。51心所分為六類,第二類的五種別境心所:欲、
勝解、念、定、慧。六道有情、阿羅漢、菩薩、佛聖者的心續中都具有這五種別境心所。
(覺知的心、心所當中,五種別境心所裡的定心所,又譯為三摩地心所,或等持心所。)
「定」是心所法,三摩地、奢摩他的體性都屬於定心所。《大乘阿毘達磨集論》:「
何等三摩地?謂於所觀事,令心一境為體,智所依止為業。」《大乘五蘊論》:「云何三
摩地?謂於所觀事,令心一境不散為性。」《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善心一境性,是
謂奢摩他。」《菩提道次第廣論》:「善緣心一境性,諸三摩地,悉皆攝為奢摩他品。」
定心所的心一境性,一境,即一個所緣境,不是兩個以上,令心專注朝向於一個所緣
境。定心所的不共作用:同一段時間內於同一個所緣令心持續專注,不散亂到其他所緣。
《欽俱舍論疏》說,一心專住就是同一所緣,也就是,一時間內,內心專住於同一所緣。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