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肥胖醜陋是何因

作者: hvariables (Speculative Male)   2021-12-16 23:26:26
※ 引述《hseo (南無觀世音菩薩)》之銘言:
: 敝人小時候很瘦
: 快要養不活
: 後來媽媽煮補藥給我吃
: 就一胖到底
: 雖然試過很多種方式減肥
: 但就連學生時代 為了省錢 吃很少
: 還是一直維持在96公斤
: 現在更胖到145公斤
: 想想也許真的是業報使然
: 想請問肥胖醜陋是何因
: 敝人應該要從何處努力?
得到良好外貌的修行方法
1.修行必須要有正確的發願
上座部佛教《南傳菩薩道》才是真正釋迦牟尼佛的菩薩成佛之道
了解《南傳菩薩道》就不會被假佛教假菩薩道誤導
為了說明真正的菩薩成佛之道拆穿「假佛教假菩薩道」的「騙局」,
明昆長老特別把
上座部佛教巴利三藏和注釋中釋迦牟尼佛親傳的菩薩成佛之道整理成《南傳菩薩道》,
想了解真正菩薩成佛之道的人必須熟悉《南傳菩薩道》。
http://www.dhammarain.org.tw/books/sou/sou-all.htm
上座部佛教明昆長老在《南傳菩薩道》開示:
當施者發願欲成為快樂的人或天神時,其佈施是下等的;當他發願證悟弟子菩提或辟支菩
提時,其佈施是為中等;當他發願欲證得三藐三菩提或正等正覺時,其佈施是為上等。
菩提或覺悟是指四個道智。古代聖者勸告我們,若欲使所做的佈施成為脫離生死輪迴的
助緣(不輪轉依止),我們就絕對不可以隨便的態度來做佈施,應該在佈施時認真地發願
欲證悟三種菩提之一。
想要修行累積布施波羅蜜者應該要在布施前後正確發願
(例如希望自己在最短時間內證得出世間智慧斷除貪嗔癡),
發願完應該迴向功德給所有有情眾生,
如果不清楚自己修行目的不發願不只缺乏智慧也無法累積波羅蜜。
假設張三照佛教教義修行發願只想要增加智慧、消除貪瞋癡,
另外一個李四照佛教教義修行發願不只想要增加智慧、消除貪瞋癡
還想要外表好看。
和張三比起來李四得修行更久輪迴更久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消除貪瞋癡證得涅槃,
所以李四會有更多生老病死,在輪迴中有更多外表好看的機會,
也會遇到更多的天災人禍和不幸。
不過不同人有不同的願望,
例如想當佛、想當辟支佛、想當聲聞阿羅漢弟子的人會發不同的願,
發願迴向文也不會有一定的格式。
釋迦牟尼還是未成佛的菩薩時只發願要一切智不要其他東西
http://tripitaka.cbeta.org/N34n0018_006
本生經第6卷
三四〇 維薩易哈長者本生譚
帝釋天知不能遮,問曰:「汝何故行施?」
答曰:「予不望為帝釋天與梵天而行施,予望為一切智者而行施。」
當釋迦牟尼還是沒成佛的菩薩時菩薩只為一切智布施不要其他東西,
想早點成佛的人必須了解釋迦牟尼菩薩怎麼發願,
如果釋迦牟尼搞不清楚自己修行布施的目的不發願就無法成為菩薩更無法成佛。
想布施給上座部佛教僧團的人可以參考下列資訊。
上座部佛教馬哈希尊者是近代最有影響力的阿羅漢也是假佛教的剋星,
上座部佛教馬哈希尊者和其傳人是現代世界上難得的善知識,
想要學習釋迦牟尼所傳正法律的人應該把握機會學習馬哈希四念處禪法。
上座部佛教僧團相關網站
上座部佛教馬哈希尊者四念處禪法資訊
http://mbscnn.org/NewsList.aspx?CLASS=221
上座部佛教馬哈希尊者《帝釋所問經講記》77頁。
馬哈希尊者《毗婆舍那講記(含法的醫療)》說明如何修四念處增加智慧斷除所有煩惱。
https://www.facebook.com/MBSC.org/ MBSC臉書
http://santi4u.blogspot.com/ PTMC有台北分部 彰化分部
https://www.facebook.com/MBSC.org/ MBSC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minshantemple/ 明善寺 - MBSC國姓禪修中心
http://santi4u.blogspot.com/ PTMC有台北分部 彰化分部
https://www.slideshare.net/ssuser8af767/ss-56227770
《正念禪修方法》簡短說明如何修馬哈希四念處禪法。
http://www.nanchuanfofa.com/ 四念處內觀禪法
http://www.houstonmeditationc.com/?q=zh-hant/node/5 禪修資源
其他上座部佛教相關資訊
http://www.dhammarain.org.tw/
法雨道場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dipa
靜樂禪林
原始佛法三摩地學會
(02)2822-6388
台北巿石牌路一段39巷80弄15號1F
佛泰禪寺
桃園縣大園鄉中正東路三段316號
電:03-3815675
中緬南傳佛教協會
地址: 新北市中和區忠孝街122號
電話: 02 2945 1357
2.不易怒的善業讓人外表好看
http://agama.buddhason.org/MN/MN135.htm
中部135經/業分別小經(分別品[14])(莊春江譯)
http://tripitaka.cbeta.org/T01n0026_044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四
(一七〇)根本分別品鸚鵡經第九(第四分別誦)
根據中部135經和根本分別品鸚鵡經第九,
易怒的業讓人長得醜,不易怒的業讓人長得好看。
3.信施會帶來清秀美麗的相貌
http://www.dhammarain.org.tw/books/sou/sou-all.htm
上座部佛教明昆長老在《南傳菩薩道》開示:
五種善士施
有五種由有戒行之人所做的佈施:
一、確保食物是新鮮、清潔、有益與受到細心準備的佈施。
二、佈施時有恭敬心。
三、親手佈施。(自無始輪迴以來,有許多世我們是缺手缺腳的。今生有幸得以手腳具足
,我們就應該掌握稀有的佈施機會,親手去做,省思我們正在善用自己的手來為解脫而奮
鬥。)
四、細心的佈施,而並非有如把剩下不要的東西丟掉一般。
五、佈施時具備了自業智。
這兩組五種佈施記載於《增支部‧五集‧三品‧經七》。還有另外五種善士施,它們是:
一、信施:佈施時對因果法則具有信心。
二、細心施:確保食物是新鮮、清潔、有益與受到細心準備的佈施。
三、應時施:在適當的時刻與情形之下所做的佈施。(在用餐的時刻佈施食物,在迦絺那
時佈施袈裟。)
四、攝益施:佈施是為了幫助受者或向他表示善意。
五、無破損施:佈施時沒有破壞到他人之尊嚴。
這五種佈施都會帶來極大的財富。除此之外,信施也會帶來清秀美麗的相貌;細心施則使
到施者的隨從與侍者都很細心及服從命令;應時施的果報則是在適當的時刻帶來極大的利
益;由於攝益施,施者在善報來時可以真正地享受它;由於無破損施,施者的財富不會受
到五敵摧毀。(五敵是水、火、國王、盜賊與敵人。這五種佈施記載於上述經典的第八部
經。)
在經典中並沒有提及與這五種相對的佈施,但是我們可以推測五種相對的非善士施是:
一、無信施:佈施時對因果法則沒有信心,而只效仿他人佈施,或為了避免受到指責與辱
罵才佈施。(這種佈施將為施者帶來財富,但是卻沒有美好的相貌。)
二、不細心施:沒有確保食物是新鮮、清潔、有益與受到細心準備的佈施。(這種佈施將
帶來財富,但是施者的下屬將不會有紀律與聽從命令。)
三、非應時施:(它將帶來財富,但是其利益不大,而且不是在需要的時候。)
四、非攝益施:馬虎敷衍地佈施,並無幫助受者或向他致敬的意思。(這種佈施將會帶來
財富,但是施者無法真正享用他的財富,或沒有機會去享用它。)
五、破損施:佈施時破壞他人之尊嚴。(這種佈施會帶來財富,但是卻會受到五敵摧毀。

關於上述的應時與非應時施,我們應該注意到即使有好的善意,若在白天供養光給佛陀,
或在下午供養食物給他也是不當的。
4.布施食物的善業讓人外表好看
http://agama.buddhason.org/AN/AN0897.htm
增支部5集37經/食物經(莊春江譯)
  「比丘們!當施與食物時,施與者施與領受者五處,哪五個呢?他施與壽命;他施與
美貌;他施與安樂;他施與力氣;他施與辯才。施與壽命後,他是天或人壽命的有分者;
施與美貌後,他是天或人美貌的有分者;施與安樂後,他是天或人安樂的有分者;施與力
氣後,他是天或人力氣的有分者;施與辯才後,他是天或人辯才的有分者。比丘們!當施
與食物時,施與者施與領受者這五處。」
  「賢者是壽命、力氣的施與者,美貌、辯才的施與者,
   有智慧者是安樂的施與者,他獲得安樂。
   施與壽命、力氣、美貌,安樂、辯才後,
   不論往生到哪裡,他是長壽的、有名聲的。」
5.布施衣服和建築物的善業讓人外表好看
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0042.htm
相應部1相應42經/施與什麼經(諸天相應/有偈篇/祇夜)(莊春江譯)
  「施與什麼是力氣的施與?施與什麼是容色的施與?
   施與什麼是安樂的施與?施與什麼是眼的施與?
   誰是一切的施與者?請你解說我之所問。」
  「食物的施與是力氣的施與,衣服的施與是容色的施與,
   車乘的施與是安樂的施與,燈火的施與是眼的施與。
   凡施與住房者,他是一切的施與者,
   但凡教誡法者,他是不死的施與者。」
6.守不殺生戒的善業讓人外表好看
https://mbscnn.org/NewsList.aspx?CLASS=221
上座部佛教馬哈希尊者《減損經講記》73頁開示:
不殺害的善業
根據佛陀所言,避免殺生的人在來生享有長壽。
這是佛教在中部的《小業分別經》中說的。《小誦經》
(Khuddakapātha)和《如是語》(Itivuttaka)的注釋書中
亦提到,避免殺生的人會有三十二種的好處,它們是美、長
壽、健康、聲望、許多隨從的服務,沒有憂慮並與所喜愛的
人交往。
希望來生能長得好看的人應該避免殺生。注釋書提到
美的八種特質,亦即,沒有畸形、體態勻稱、腳形優美、優
雅、皮膚柔軟、純潔、容貌皎好、儀態端正。
7.守不邪淫戒和不淫戒的善業讓人外表好看
https://mbscnn.org/NewsList.aspx?CLASS=221
上座部佛教馬哈希尊者《減損經講記》104頁開示:
《小誦經》和《如是語經》的注釋書提到有二十種貞
潔的業果。其中有八種特別值得注意。此業的果報是一、
沒有敵人;二、沒有再生於苦趣的危險;三、沒有任何方面
的危險;四、能夠公然地做任何事,沒有任何的害怕;五、
「從正面」而言能夠無畏地說話;六、能夠抬頭挺胸地表達
事實;七、被他人愛戴;八、婚姻生活美滿;九、消費品豐
富;十、五官俱全,例如眼、耳等等;十一、具有男性和
女性的必要屬性;十二、不是柔弱男子;十三、性別不變;
十四、沒有與所愛分離的誘因;十五、能睡得很好;十六、
不用煩惱食物、衣物等等;十七、脾氣不暴躁;十八、沒有
害怕或膽怯。
遵守五戒避免邪淫的人,或守八戒持守貞潔的人,會自
然增生這些業的利益。不用說,終生守貞的比丘也會自然增
生相同的利益。
8.守不妄語戒的善業讓人外表好看
https://mbscnn.org/NewsList.aspx?CLASS=221
上座部佛教馬哈希尊者《減損經講記》123頁開示:
業果
根據佛陀在《增支部》中的教法,說謊者易於引生惡
趣,若從那裡解脫之後,再生為人類,他很可能面對誣告。
離妄語的業果當然正好相反。避免妄語的人很可能前往天
界,當他回轉到人界時,他不會遭到惡意的指控,而會受到
大眾的信賴。《小誦經》和《如是語經》的注釋書提到十四
種說真話的業果。一、嘴巴像芬芳的蓮花;二、一口潔白漂
亮的牙齒;三、說話的能力吸引他人的注意;四、說話的能
力具說服力;五、令他人喜悅的個性;六、清晰有條理的才
能;七、心智安定集中;八、沒有虛榮心;九、舌頭微紅、
柔軟和細薄;十、體態勻稱不會太胖;十一、不會太瘦;
十二、不會太矮;十三、不會太高;十四、說話清楚和親
切。
很多人以為講「善意的謊言」不是妄語,
不過依照釋迦牟尼佛的規定講「善意的謊言」一樣是妄語,
守不妄語戒的人不應該自欺欺人講「善意的謊言」。
9.修慈心的善業讓人外表好看
http://agama.buddhason.org/AN/AN1756.htm
增支部11集15經/慈經(莊春江譯)
  「比丘們!當慈心解脫已熟習、已修習、已多修習、已作為車輛的、已作為基礎的、
已實行的、已累積的、善精勤時,十一種效益應該能被預期,哪十一種呢?睡得安樂、快
樂地醒來、不作惡夢(不見惡夢)、對人來說他是可愛的、對非人來說他是可愛的、天神守
護、火或毒或刀杖不侵(不走入)、心迅速地入定、面色明淨、死時不迷亂、未貫通更上者
是到達梵天世界者,比丘們!當慈心解脫已熟習、已修習、已多修習、已作為車輛的、已
作為基礎的、已實行的、已累積的、善精勤時,這十一種效益應該能被預期。」
10.轉輪王和佛有三十二大丈夫相
http://agama.buddhason.org/DN/DN30.htm
長部30經/相經(波梨品[第三])(莊春江譯)
三十二大丈夫相
轉輪王和佛有三十二大丈夫相,
所以轉輪王和佛一定會有好看的外表不會有身材太胖或長得醜的問題。
11.修四念處會改善人的健康和外表
上座部佛教班迪達尊者《解脫道上》193頁開示:
療癒的方式
在〔毗婆舍那〕三禪的階段,喜消失,
因此心變得更穩定,同時眼等諸根也變得敏銳。
所以注釋書說:(所造色被淨化)。
由於「業生色」改變,眼、耳、鼻、舌、身淨色變得敏銳。
因為血液循環良好,禪修者的外貌變得更莊嚴,聲音也更悅耳。
若以前夾雜著汗水散出體臭,現在則變得完全沒有異味,
由於「香色」變清淨,禪修者的身體會散發出清香的味道。
這是因為,藉由「覺支」的力量,
禪修者打開了「空界色」,驅逐不好的「香色」之故。
身體的溫度也調整到恰到好處,能夠輕易地消化食物。
因此,「覺支」被稱為「藥」。
要更了解修四念處怎麼改善人的身體健康
可以參考馬哈希尊者《毗婆舍那講記(含法的醫療)》。
http://mbscnn.org/NewsList.aspx?CLASS=221
馬哈希尊者《毗婆舍那講記(含法的醫療)》說明如何修四念處增加智慧斷除所有煩惱。
: 感恩
真菩薩是還沒斷除貪嗔癡沒證道、果、涅槃的凡夫 真菩薩有可能造惡業得到惡報變醜男
因為菩薩累積很多波羅蜜(功德)所以菩薩通常外表好看不過不是百分之百,
因為菩薩還沒有斷除貪嗔癡所以少數時間有可能造會造惡業不幸輪迴成醜男。
http://tripitaka.cbeta.org/N39n0018_022
本生經第22卷
五三一 姑尸王本生譚
彼女依其前生所立之誓,不愛菩薩,而菩薩亦依前業生為醜男。
釋迦牟尼還是未成佛的菩薩時也會造惡業然後輪迴成為醜男,
不過釋迦牟尼菩薩比較關心的是發展智慧所以不會很在意外表的問題。
人的生命短暫身體只是臨時借用的工具,
智慧比外表更重要,
有智慧的人會更關心如何盡快發展出世間智慧所以不會很在意外表的問題。
釋迦牟尼菩薩成佛前是沒證道、果、涅槃的凡夫浪費六年修外道苦行
http://tripitaka.cbeta.org/T22n1428_031
四分律卷第三十一(二分之十)
時菩薩即於彼處六年苦行,雖爾猶不證增上聖智勝法。爾時菩薩自念:「昔在父王田上坐
閻浮樹下,除去欲心惡不善法,有覺有觀喜樂一心,遊戲初禪。」時菩薩復作是念:「頗
有如此道可從得盡苦原耶?」復作是念:「如此道能盡苦原。」時菩薩即以精進力修習此
智,從此道得盡苦原。時菩薩復作是念:「頗因欲不善法得樂法不?」復作是念:「不由
欲不善法得樂法。」復作是念:「頗有習無欲捨不善法得樂法耶?然我不由此自苦身得樂
法,我今寧可食少飯麨得充氣力耶?」
漢傳佛教四分律記載釋迦牟尼菩薩在最後一世成佛前不懂佛法所以浪費六年修外道苦行,
之後想通外道苦行的錯誤才修中道成佛,
凡夫才有可能不懂佛法修外道苦行,
證得道、果、涅槃的三寶聖者不會修外道苦行,
真菩薩不是佛教的三寶。
釋迦牟尼菩薩在成佛前沒有斷除貪瞋癡
http://tripitaka.cbeta.org/T04n0212_014
出曜經卷第十四
三觀為轉念者,昔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昔我未成佛道時,興
三不善念,欲念、恚念、害念。」問曰:「爾時菩薩云何生欲念恚念害念耶?」答曰:「
菩薩苦行六年勤勞,從苦起退,自還念昔日所更,追憶本時歌笑伎樂作倡,由是便生欲想
。復聞調達竊自興意,欲奪宮人婇女,爾時便生恚想。二垢和同,於中便生害想。復次菩
薩從苦行起,難陀、難陀波羅二女,以蘇麻油塗菩薩身,諸女天身極自柔軟狀如天女,於
彼便生欲想愛想。時菩薩便作是念:『設彼五人給使我,不捨吾去者,何由使此女以油塗
吾身?』爾時菩薩便興恚想亦興害想,二垢和同於中便生害想。爾時菩薩復生是念:『我
今已生欲想,自損亦損他人,二事俱損。自損者,諸善功德盡捨而去,是謂自損。云何損
他人?若食他信施,衣被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不能消化,遂增塵勞不獲果實眾德有闕,
是謂損他也。取要言之,二垢和同者便生害想。是時,菩薩厭患二事,求滅不善想,以忍
之力降魔勞怨,永棄亂想不生惡念,速成道果。』」
漢傳佛教出曜經記載釋迦牟尼菩薩最後一世修完外道苦行後成佛前都還沒斷除貪瞋癡,
真正的菩薩在最後一世自修四念處無師自悟前都不會證果!
真正的菩薩在未成佛前沒有消除貪瞋癡也沒有證得道、果、涅槃有可能會犯錯,
所以真正的菩薩知道自己未成佛前想法可能有錯必須不斷改正自己的錯誤,
這才是真的實事求是面對自己問題解決自己的問題,
幻想菩薩很厲害對修行有害無益。
http://www.dhammarain.org.tw/books/sou/sou-all.htm
上座部佛教明昆尊者在《南傳菩薩道》開示:
然而,作為菩薩所修習的第四個波羅蜜的智慧,應該只是包括了道果智與一切知智之前的
智慧。在此並沒有關係到菩薩在最後一世所證悟的智慧。在直到最後一世之前,菩薩所修
的智慧波羅蜜只是到達觀智的行捨智的第一部份。後面部份的行捨智將會直接導向道智。
所以在最後一世之前菩薩並不會嘗試去跨越第一部份,因為若他如此做,他就會證悟道果
而成為聖者,以及證入涅槃。這樣他就不能成佛。因此我們應注意到菩薩所修的智慧波羅
蜜只到行捨智的第一部份而已。
智慧波羅蜜只涉及世間心,因此它包括在三十九個世間智相應心中的十三個智相應善心之
內。
[無記唯作心只是阿羅漢才有的,因此跟還是凡夫的菩薩無關。果報心(也作異熟心)是
由於過去的業力而自動生起。因此與這兩種心識相應的智慧並不算是智慧波羅蜜。]在成
就智慧波羅蜜時,菩薩只是專注於修習世間智慧至最高層次。
在三十七菩提分裡的五根,其中一個是慧根。這慧根有兩種,即世間與出世間。出世間慧
根並不包括在菩薩所修習的智慧波羅蜜之內。只有在證悟道果之前,與世間善心相應的智
慧才是菩薩所修習的智慧波羅蜜。
同樣地,在三十七菩提分裡,還有其他四個屬於智慧,卻有不同名稱的菩提分。它們是五
力裡的慧力、四神足裡的觀神足、七覺支裡的擇法覺支、八正道裡的正見。
跟慧根一樣,這些有不同名稱的智慧也有兩種,即世間與出世間。與出世間心相應的慧並
不包括在菩薩所修習的智慧波羅蜜之內。只有在證悟道果之前,與世間善心相應的智慧才
是菩薩所修習的智慧波羅蜜。
菩薩最後一世在無佛教人間自修四念處無師自悟後才會證四道、四果、涅槃斷除貪瞋癡
https://mbscnn.org/NewsList.aspx?CLASS=221
上座部佛教馬哈希尊者《減損經講記》81頁開示:
當菩薩內觀五蘊的生滅時,菩薩次第地開展內觀智慧,
成就了第一階段(須陀洹),藉由須陀洹道及果證涅槃;
他在斯陀含階段再證涅槃,而且在阿那含階段又證涅槃;
最後,隨著所有煩惱障的息滅並證獲阿羅漢果位,他證涅槃並成為無上的佛陀。
所有菩薩(例如釋迦牟尼菩薩)最後一世一定會生在無佛教的人間坐在樹下自修四念處,
菩薩自修四念處後會無師自悟依序證須陀洹道、須陀洹果、
斯陀含道、斯陀含果、
阿那含道、阿那含果、
阿羅漢道、阿羅漢果,
菩薩證阿羅漢道時才會斷除貪瞋癡斷除所有煩惱成佛。
釋迦牟尼佛預言正法有五千年
http://tripitaka.cbeta.org/N63n0031_001
彌蘭王問經第1卷
序言
我般涅槃之時,聖迦葉憶念老年出家者須跋陀之暴言,而行法之合誦,淨化佛語。
由此更經百年,耶舍迦蘭陀子破跋耆子比丘等,為第二合誦。
由此更經二百十八年,目犍連子帝須破諸異派,為第三合誦。
次名大摩哂陀之比丘於銅鍱洲,住立我教。
然,更由正等覺者般涅槃經五百年,有名彌蘭王,
志求全閻浮提中依自己之智力而起微妙之諸問,沙門婆羅門依微妙之問而破時,
有一名那先比丘,破王之說,以種種之譬喻令感歎,不曇其教,
至五千年之後,令其教堅固住立。」
釋迦牟尼佛預言
大迦葉、目犍連子帝須、那先會開示佛教正法律打擊假佛教
讓佛教正法維持五千年。
只有戒定慧最高斷除貪瞋癡的阿羅漢才能參加結集
http://tripitaka.cbeta.org/N04n0002_021
犍度第21卷
第十一 五百〔結集〕犍度
時,具壽阿難念:「明日有集會,我有學而不相應往集會。」夜之多分持身念而過,夜過
,清晨欲倚身而臥,頭未至枕,腳已離地,於其間,脫諸漏,心解脫。時,具壽阿難得阿
羅漢而往集會。
在佛教第一次經典結集前阿難尊者只有證初果還沒證阿羅漢果和佛教經典結集不相應,
只有斷除貪瞋癡的阿羅漢才能參加佛教經典結集,
所以阿難必須更精進修四念處在佛教第一次經典結集前證阿羅漢果,
由於舍利弗和目犍連已經先入滅,
因此第一次結集是由當時戒定慧最高的大迦葉、優婆離、阿難等五百阿羅漢負責結集,
真正的佛教六次經典結集都是由當時戒定慧最高精通三藏的阿羅漢長老結集。
以大迦葉為首的五百阿羅漢代表釋迦牟尼佛決議佛弟子應嚴格遵循釋迦牟尼佛戒律和教義
http://tripitaka.cbeta.org/N04n0002_021
犍度第21卷
第十一 五百〔結集〕犍度
時,具壽摩訶迦葉告僧伽,言:「諸大德!請聽我言!我等之戒,有關在家人,雖是在家
人,亦知我等:此是汝等釋子應〔為〕,此是不應〔為〕。若我等捨小小戒,或有人言:
『沙門瞿曇為弟子制戒,〔不久〕如煙矣!師在時學戒,今師般涅槃而不學戒。』若僧伽
機熟,僧伽未制不得制,已制不得壞,隨所制之戒而持住。是乃表白。諸大德!請聽我言
!我等之戒……『……今……不學戒。』僧伽未制不得制,已制不得壞,隨所制之戒而持
住。未制不得制,已制不得壞,隨所制之戒而持住,具壽聽者默然,不聽者請言。僧伽未
制不得制,已制不得壞,隨所制之戒而持住。具壽聽……了知。」
http://tripitaka.cbeta.org/T22n1428_054
四分律卷第五十四(第四分之五)
集法毘尼五百人
時大迦葉告諸比丘言:「諸長老!今者眾人言各不定,不知何者是雜碎戒?自今已去,應
共立制,若佛先所不制,今不應制。佛先所制,今不應却,應隨佛所制而學。」時即共立
如此制限。
第一次結集時以大迦葉為首的五百阿羅漢長老代表釋迦牟尼佛僧團共同決議:
1.不應該增加任何釋迦牟尼佛沒說的戒律和教義。
2.不應該捨棄或竄改任何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戒律和教義。
3.只應該嚴格依照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戒律和教義修行。
這三條原則就是上座部佛教的基本原則。
不管信徒喜不喜歡、不管社會大眾接不接受,
上座部佛教寧可滅亡也不修改任何釋迦牟尼佛說的戒律和教義,
上座部佛教和釋迦牟尼佛親口相傳的正法律共存亡,
想學習釋迦牟尼所傳正法律的人應該要依照第一次結集五百阿羅漢長老的共同決議修行。
那先尊者開示說明佛弟子不應該捨棄任何釋迦牟尼佛規定的戒律
https://tripitaka.cbeta.org/N63n0031_011
彌蘭王問經第11卷
第二品
第一 小、隨小學處之問
第六次結集馬哈希尊者和明昆尊者為首的兩千五百阿羅漢共同認證巴利三藏正確無誤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f68cdb80101bk40.html
佛教歷史上的六次經典結集
第六次結集影音
https://youtu.be/9FOvrlhfR7A
第一次結集時大迦葉提問,優婆離和阿難答題,
五百阿羅漢長老共同認證巴利三藏每一個字都正確無誤。
西元1954年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印度、斯里蘭卡、越南、尼泊爾的
上座部佛教僧團推舉兩千五百個精通三藏的阿羅漢長老舉行第六次結集。
第六次結集時馬哈希提問,明昆答題,
兩千五百阿羅漢長老共同認證包含《論事》和《彌蘭王問經》在內的
巴利三藏、註釋、疏鈔的每一個字都正確無誤。
上座部佛教馬哈希尊者提醒佛弟子要培養正見不要被邪見、偽法、異端邪說誤導
http://www.houstonmeditationc.com/?q=zh-hant/node/76
上座部佛教馬哈希尊者在《具戒經講記》開示:
在久遠的過去,目犍連子帝須尊者宣講《論事》,反駁各種各樣的邪見,
諸如我論,它是深深植根於「我」的邪見。
然而,在那些遠古時代,尚沒有阻止修習八正道或修習禪定或內觀的邪見出現。
今天,一些偽法發展到阻礙或阻擋依照八正道來禪修的程度。
如果如此異端邪說不能被阻止或掐斷在萌芽狀態,
那麼佛陀教導的三部分:教、行、證也許很快就會漸隱消失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