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堅持「道心」是最大的感應

作者: newman2001 (mgs)   2021-09-05 12:57:25
分享自:人生雜誌Humanity Magazine
許多人持咒求感應求瑞相,佛教學者陳士濱(果濱),從學生時代誦持〈楞嚴咒〉至今,
三十年不輟,他說,堅固道心就是最大的感應。為了鼓勵大眾深入經咒核心,教學之餘,
陳士濱還編寫許多與《楞嚴經》、〈楞嚴咒〉相關著述,期能將佛法的正知見、「楞嚴學
」的修行心要分享給更多人。一起來聽聽他的故事。
堅持「道心」是最大感應
■陳士濱(德霖技術學院通識中心專任副教授)
......
我念五專的時候,聽佛學社的同學說美國來了一位大和尚——宣化法師,將在臺灣舉辦三
皈五戒,於是和同學一起去皈依,當時宣化法師提出兩項功課:禮拜釋迦牟尼佛一萬拜,
以及持誦〈楞嚴咒〉。從十七歲開始,每天的功課就是七遍〈楞嚴咒〉和一遍以上的《金
剛經》,從未間斷,到今天已經有三十年了。
經咒合一,發心為最上
在三十年之前,並沒有電腦,都是「手鈔」經文,我的筆記本上除了〈楞嚴咒〉,還有〈
十小咒〉和《金剛經》。前後鈔過幾個版本,最初採直式,後來為了方便分類、讀誦,改
為橫式;1996年,再根據手鈔本,編印發行《大佛頂首楞嚴王神咒.分類整理》(1996年
8月大乘精舍印經會發行)與大眾結緣,現在市面上許多〈楞嚴咒〉的分類記憶法,大多
是從我這樣的「編排」方式而進一步改版來的。
剛開始學咒,我念的是國語版,先在咒語旁標示注音,一遍遍地念誦,等到音念得比較準
了,就自己「錄音」存檔,之後便跟著自己的聲音誦念,這也有助於背誦。後來,有因緣
聽到賴世培居士的梵咒版本,就改以他的錄音帶為主,學習梵音〈楞嚴咒〉。其實無論國
語或梵音,修持咒語,都應以「正知正見、發心、戒定慧」為第一,咒語的音聲為第二。
歷來許多祖師大德持的都是音譯版,同樣可以成就,可見「心念、戒定慧莊嚴」才是最重
要的成就因素。
此外,咒語的意義是無量無際的,毋須過分的翻譯它,如果強調翻譯或解釋字義,很容易
出現偏差的「知見」造成誤解。例如,第五會「毗舍遮揭囉訶」、「部多揭囉訶」……,
翻譯出來都是「鬼」,於是有人以為念〈楞嚴咒〉就是與「鬼」相應,其實鬼不在咒文上
,而是在我們的「心」中,我們每個人的心裡都有八萬四千種「煩惱鬼」,〈楞嚴咒〉的
咒文這些都不是真正的鬼,而是自心的「煩惱鬼」的影現。
再從《楞嚴經》的脈絡來看,第十卷最末,佛陀告訴阿難:「若有眾生,能誦此經,能持
此咒……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無復魔業。佛說此經已……一切世間天人阿修
羅……并初發心大力鬼神,皆大歡喜,作禮而去。」換句話說,我們心中積聚的無明「煩
惱鬼」,只要「發心」,就是佛教的護法。如果只持咒而不讀經,就不曉得這層道理。因
此修學的過程一定要「經咒合一」,不能偏廢。
〈楞嚴咒〉之所以出現於《楞嚴經》第七卷,就是要我們了解「戒、定、慧」三學、「心
性法門」之後,再來持咒,就不至於出現「邪見」了。
不求感應,老實修行
隨著年紀稍長,我有個深切的體會:熟讀能背固然很好,但持咒時最好能隨著法本「讀誦
」,因為記憶力會衰退,偶爾咒語「漏掉」或「斷掉」而不自知。如果看著法本持咒,眼
到、口到、耳到、心到,更能攝受。
平常我也會隨身攜帶法本,利用零碎的時間持咒。例如,早上起床梳洗後,先念一遍,中
午用過餐再誦一遍,搭捷運、下課十分鐘等,不管採用什麼姿勢,跪念、坐念、單盤念、
雙盤念、經行念,隨時隨處都可以用功,一定可以完成一天七遍以上的功課。睡前再做個
總迴向,迴向西方淨土。
修學《楞嚴》經咒的過程中,如果出現障礙或困擾,例如看不懂或讀不下去,可以改成「
拜經咒」,一字一拜,慢慢地就能消解障礙,我自己就是從禮拜《楞嚴經》和〈楞嚴咒〉
入門的。
持誦〈楞嚴咒〉,不少初學者都會感受到一些「現實」上的利益,例如身體好轉、事業改
善、家庭和諧等,但如果長期下來沒有得到任何「瑞相」,你還會不會繼續持誦這個咒語
呢?這就是道心的考驗了。對我來說,「道心」堅固才是我這三十年來最大的感應。
儘管我的行門是「楞嚴咒、金剛經、拜經」,但修學佛法不應局限在「一經一咒」,觸類
旁通很重要,如此才不至於「偏廢、分別」,最後詆毀了其他宗派。一路走來,我也經常
和學生分享,鼓勵學生建立佛法的正知見、正修行,這才是學佛的根本。(許翠谷採訪整
理)
https://youtu.be/7qw5xn0wmdw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