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妙蓮老和尚:五戒是良師(二)

作者: minpanda   2020-12-14 08:53:09
妙蓮老和尚:《五戒是良師》(二)
第一條:不殺生戒
  
一、慈悲不殺最第一
  
  講到戒條,初聽佛法的人要冷靜下來,好好地細心聽,就知道佛法微妙不可思議,愈聽
愈快樂、愈聽愈自在,依著佛法修就能夠得、能夠證。佛法是心法,在佛法裡,用一分心都
不會白費的;你能夠用一分力,就得一分自在,佛法就是能夠安慰你的心。要想得到佛法真
實的利益,不可沒有至誠心;誠之至極,佛陀的福慧皆能得。一分誠敬一分感應,大家要好
好發菩提心,才能得到上品清淨戒。
  
  佛家的五戒--殺、盜、淫、妄、酒,就是世間講的五倫--仁、義、禮、智、信,不
殺是仁、不盜是義、不邪淫是禮、不妄語是信、不飲酒是智。五戒是保持身不造三惡業--
殺、盜、淫,口不造四惡業--妄言、綺語、兩舌、惡口。若再能意不造三惡業--貪、瞋
、癡,心地善良,這就是十善。
  
  五戒只說到身口,意地為什麼不說呢?好像小孩子罵人、打人,不犯過的,不能定他什
麼罪。初學佛受五戒,好像小學、幼稚園的學生,怎能要求他做得怎樣好?慢慢進步到菩薩
戒就重在意業。其實你身口清淨,心也就清淨了;心不清淨,當然也影響到身口,互相都有
關係的,因此不但身口要善,心也要善。一個人能守五戒、十善,就可生在人間、天上。所
以,佛法單是五戒就能使人心平安靜順,沒有煩欲爭端。一人守戒一人安樂,一家守戒一家
安樂,乃至一鄉、一國、全世界都能守五戒,世界那有戰爭?都是和氣、和平哩!
  
  五戒的第一條就是不殺生,所以題目是「殺戒第一」。五戒、菩薩戒以殺戒為第一,希
望大家受了戒,就做個真正的菩薩,所以大家對這條戒要特別注意。菩薩道以度眾生成佛道
為先,要廣與眾生結緣,那當然要利益一切眾生;利益眾生第一點,要保存人家的壽命、健
康,不要侵害人家,所以特重慈悲,慈悲為佛種子,因此殺戒在第一。聲聞戒是出家戒,以
了生死為重,想了生死要修梵行,所以斷淫欲戒為第一,這是各有所重而分前後次第;雖有
前後,其實都是第一。
  
  「善男子!優婆塞、優婆夷戒,雖為身命,乃至蟻子,悉不應殺。若受戒已,若口教授
,若身自殺,是人即失優婆塞、優婆夷戒。是人尚不能得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
戒優婆塞、優婆夷,臭優婆塞、優婆夷,旃陀羅優婆塞、優婆夷,垢優婆塞、優婆夷,結優
婆塞、優婆夷。是名初重。」
  
  「善男子」是一種美稱,指本性善良、斷惡修善的好男子,當然也概括善女人。這在佛
法是很高貴的稱讚。怎麼見得?佛陀說法的時候,往往稱文殊、普賢這些大菩薩:「善男子
!」現在大家也稱善男子,多麼尊貴!
  
  「優婆塞、優婆夷戒」,優婆塞、優婆夷是印度話,翻成中國話叫做近事男、近事女。
就是受持三皈五戒的男子、女人,要親近奉事三寶,對佛事護持服務,求福求慧,學習佛法
以開智慧,化導世間。受了戒要做到這樣,沒做到就是犯戒。否則你雖受戒,離三寶遠遠的
,和非正人君子在一起,那不要說守戒學佛,連人也做不好。我們要想學好,決定要親近善
知識,和好友在一起。世間人都知道,跟好人學好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要保持
親近三寶,才叫做優婆塞、優婆夷。
  
  我時常講,凡是生而為人就應該行善不可作惡。人頂天立地,應該替天行道,絕對要修
善,怎麼能做害人的事?你是人就應該要做善男子、善女人;現在已經是佛教徒,更要做善
男子、善女人,不要再有一點點惡,連心念都不可有絲微之惡。當然,這要持之以恆,時久
即能心意清淨。
  
  過去無知,沒親近善知識、沒遇好道場,遇惡緣造了惡事,怎麼辦?那是無知嘛!佛法
慈悲不記過去惡;現在知道了,不能再造,從此止惡不為遲。過去的罪業要懺悔,「有罪當
懺悔,懺悔即安樂」。造了極重的惡業本該下地獄的,只要你自知慚愧,「罪從心起將心懺
,心若滅時罪亦亡;心滅罪亡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佛家最注重的就是懺悔,但懺悔
後就不可再犯,要做到「君子不二過」。以後好好精進,不要再懈怠退墮;知法犯法,那罪
過可重了,這點不能不當心。希望大家受了戒要依戒做個好佛教徒,好好行菩薩道,擁護三
寶度眾生,做佛教在人間的橋樑,接引廣大善男信女進入佛門,斷惡修善、得安樂果報。
  
二、忍辱不瞋守殺戒
  
  「雖為身命,乃至蟻子,悉不應殺。」人身命是最貴重的,蟻子是最微賤的眾生;雖為
自己的生命,也不願意殺一隻蟻子,這就是大菩薩!大慈悲嘛!在一般人想:「我是一個人
,蟻子怎能和我相比?殺一隻蟻子算什麼?微不足道嘛!殺戒怎麼這樣嚴格呢?」
  
  以凡夫眼來看,螞蟻只是螞蟻;以佛眼來看,螞蟻就不是螞蟻了,牠是未來之佛。只是
造惡業墮落了才成蟻子;牠還是有佛性,有佛性就是有善根,等牠惡報受盡了,也能恢復本
來的面目。人人都有佛性嘛!連蟻子之本性也與佛平等。大家都平等,所以不要以為你是人
就欺負牠,那完全是凡夫心,可憐的凡夫!愚癡的凡夫!現在受戒,要把蟻子當成自己的身
命一樣貴重,不要輕賤牠。
  
  佛家才有這種尊貴觀念,一般人反而覺得:你腦筋有沒有問題?一個從未接觸佛法的人
,如果善根深厚,聞到佛法就會信;業障深重的人,聞了佛法要他恭敬受持,就不是那麼容
易,因為好多話都是聞所未聞,不是他們所能想到的。這是講佛道,不是講人間法,現在是
叫你學菩薩、學超世之法,大家要明白、分清楚。現在學了佛就不要聽人間話,聽人間話害
死你了。要聽佛陀的話,要守殺戒,雖然是蟻子也不能隨便殺。
  
  其實,你有這種仁慈之心,連蟻子都不忍心殺害,還會殺人嗎?不會的!就是人要殺你
,你也不會殺他,絕不會同他計較。你有仁慈之心守住戒,就算被人殺了都可生天。因果不
會虧人的!慈悲心是佛種子,學佛的人沒有慈悲等於沒有佛種子;沒有佛種子,怎麼能發菩
提芽、開涅槃花、結菩提果呢?這些道理要切切實實記好,不要用凡夫理、不要用凡夫心。
  
  我們佛家的善男子、善女人,就算遇到自己生命危險的事情都不能犯殺。「人家要來殺
我,為了自衛能不能殺他呢?」你要殺他,可是力量不夠時還不是被他殺?即使你力量夠,
為自衛而殺他,當然在人間來說無可厚非,可是在佛家來說就傷了慈悲。或者你說:「那我
就白白等著被他殺嗎?」其實俗語說:「伸手不打笑臉人」,只要你不要和他相敵對,以善
來降伏惡,以柔來克服剛,是非以不辯為解脫,凡事都退讓,對方也不會輕易來傷你的命啊
!究竟為什麼人家要殺你?還不是自己惹來的?
  
  你能奉守如來之戒,沒有惡念怎會有惡事?你善,人家怎會和你鬥爭?只要我們守如來
戒,慈悲一切眾生,有如來之心、菩薩之心,決定不會遭到這些惡報。假如這樣人家還要殺
你,那怎麼講呢?三世因果喔!你前生殺了他,今生他來報復啊!你今生雖然是個善人,前
生不知怎樣傷了人家的命;欠債還錢,殺人償命,因果就是這樣子,學佛人要覺悟這些道理

  
  梵網經上說:殺父之仇都不能報。在人間來說,殺父之仇不共戴天,做兒子的不替父親
報仇,那枉為一個人了。世間是講報復、鬥爭,弄得世界戰爭殘殺;佛法是講和平、慈悲、
容忍,如果大家都學佛,這樣世界平平安安的多麼好!如果你殺我的父親,我一定要報仇,
我也殺你的父親,殺來殺去,冤冤相報何時了?冤家宜解不宜結啊!再說,為什麼你的父親
會被殺?如果他往昔之中沒有殺人,怎會被殺?這些因因果果要想一想。
  
  孔老夫子也說得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願意被人家殺嗎?當然不願意!那你
也不要殺人,殺人必遭惡報的。一切事情要儘量和解、儘量向好的方面想,不要隨著惡性下
去,把世界弄得天翻地覆。你一人忍而不瞋,大家都安樂;你一人不能忍,就連累到大家都
受苦!
  
  其實人畢竟是人,都是有善性的。人家對不起你,你忍讓不報復,還是保持君子態度不
計較,自然令對方感動,生慚愧向你道歉,同你做好朋友;我們對不起人,對方也不同我計
較,這個冤就解了嘛!這是世間上很明顯的事。一個人有一千個朋友不算多,有一個冤家對
頭就夠你受了。所以決定要依佛戒奉行、要忍讓。你不要說:「這樣子我吃了虧。」吃虧就
是培福嘛!受了戒就要轉凡情,不能還執著凡情:「佛法怎麼那樣膽小消極,叫人要忍辱?
」就是要你忍辱才能積德成佛道啊!
  
  不要一口咬定:「這個人壞,我要教訓他!」何必這樣呢?有句話:「惡人自有惡人磨
」,他造惡絕對會受惡報的,你不要在自己身上搞麻煩;搞上了麻煩,心裡不能安樂,又弄
得是是非非結下了惡緣。萬事總是退一步好,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句煙消雲散」嘛
!不要那麼執著,佛法最重要的,就是教人不要執著。學佛就是要改凡情,凡情改了才有聖
智,有了聖智才能任運積功累德、成佛果啊!
  
三、食肉教殺非佛子
  
  「若受戒已,若口教授,若身自殺,是人即失優婆塞、優婆夷戒。」你們來山上受五戒
,就要守好殺戒。你自己雖不殺,但叫人家殺,這叫「口教授」;自己不作惡,指使人家作
惡害人也不可以。「若身自殺」是自己親自殺。不管親自殺也好,叫人家殺也好,這樣做就
失去了優婆塞、優婆夷的身分。名義上是佛弟子,實實在在是魔子,唯有魔子才酷殺!
  
  大家要注意!「身」不殺能做到,「口」不殺能不能做到呢?你還沒有戒口吃素啊!你
沒戒口吃素,那屠宰場所殺的生命,只要你吃就有一份惡業報,記一筆帳在那裡等著你。人
家為什麼要殺生呢?你要買他才殺,他殺是為你吃的人而殺,那這罪業要誰負?當然殺的人
、吃的人都要負,這叫共業。如果他今天殺,明天你不買,後天叫他殺,他也不會殺的。在
戒律上,自不殺也不要教人殺;你若買,不等於教他殺嗎?
  
  梵網經說:「夫食肉者,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佛家吃素最高貴的就是沒有殘忍之心。
不要認為自己想吃,就不惜眾生慘痛,那你悲心何在?你不吃牠半斤肉,就不用還牠八兩,
將來能免三塗之惡報,而且於你切身有利益喔!福慧、健康、壽命都在這個素食裡頭。你不
傷害牠的健康、不斷牠的命,怎麼會短壽?你盡是傷生害命,怎麼會長壽?修惡因還能感好
果嗎?沒這個道理!歷劫來各處的刀兵劫,就是從口中吃出來的。
  
  要想消除無始以來的殺業,首先要放生,一般佛教徒對放生都很積極;放生當然好,但
不如吃素好,吃素才是真正的慈悲、究竟的放生。你放生而不吃素,那你一生能放多少呢?
你放的沒有吃的多啊!當然總比不放的好。如果你們想在靈巖山寺出錢放生,那我們就把錢
聚積起來,倡印素食利益的書,令人知道素食的好處而戒殺吃素。這就是自修行,教人修行
,使大家都同得快樂。
  
  佛家講慈悲,你不惱害人,自己也不會遭人惱害;我們佛弟子能不惱害人,自己就不會
受苦。想世界能安寧,第一條不殺生戒應該要守。大家是不是都想世界和平?唯有大家都信
佛,世界才和平;大家不信佛,沒有慈悲心,怎麼和平?希望大家發菩提心,廣度眾生皆能
信佛、成佛。
  
  「是人尚不能得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如果你不依戒律行持,連煖法都得不到,
更不要想得須陀洹乃至阿那含果了。什麼叫須陀洹、阿那含呢?大家常聽到「阿羅漢」這名
詞,阿羅漢是聲聞中的最高位。阿羅漢之前是初果、二果、三果;初果叫「須陀洹」,二果
叫「斯陀含」,三果叫「阿那含」,四果叫「阿羅漢」。只要得到初果須陀洹,就已入不退
位,入不退位就不會再墮三塗了。證了四果就能超人天,不受生死之苦。初果前有四個位次
,就是「煖、頂、忍、世第一」,這要研究教典才知道。
  
  小乘行人修五停心觀及四念處觀已,次須修四諦觀。當智火將生,心中光明啟發,名為
「煖位」;進而智慧增長達於頂點,名為「頂位」;再進而明四諦之理,其心堅住,決定不
移,名為「忍位」;更進而到達有漏智的最終點,在世間有情之中最為殊勝,名為「世第一
」。如果破了戒,你不要想得阿那含果,連煖位都沒有了,大家要當心啊!
  
  或許有人會問:阿羅漢已經了生死,純粹入於佛法之聖流,為什麼戒經上不說:「是人
尚不能得煖法,況須陀洹至阿羅漢」,而講:「況須陀洹至阿那含」?因為在家修行最多只
能得阿那含果。為什麼不能得阿羅漢果呢?因為絕對要修梵行才能證阿羅漢果。什麼叫梵行
?五戒只是講「不邪淫」,出家戒、八關齋戒是講「不淫」,不淫就是雖是夫婦都不可有夫
婦之事,一定要斷欲清淨,也就是修梵行才能證阿羅漢果。「那我們就在家斷欲,不結婚就
好了,是不是也可以證阿羅漢果呢?」不可以!為什麼?要證阿羅漢果一定要出家現僧相。
這不能含含糊糊的。
  
  「是名破戒優婆塞、優婆夷,臭優婆塞、優婆夷,旃陀羅優婆塞、優婆夷,垢優婆塞、
優婆夷,結優婆塞、優婆夷。」你不守戒,佛法的好處都得不到,那就回復你原有的凡夫本
位。守戒就有道德、有戒香,有五分法身香--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
破戒沒有這些香,就是「臭」,臭味多麼難聞!有惡臭的人,誰願意親近他?「旃陀羅」是
印度話,譯義就是劊子手、殺豬的屠夫,是印度四姓中最下賤之姓。「垢」,看到垢就知道
是很髒、污濁邋遢的。「結」就是打結,破了戒,煩惱結就解不開;有了戒,就像有了智慧
劍,不管什麼結一斬就斷了嘛!
  
  「是名初重」,這是五戒中第一條重戒。第二條乃至第五條後面的文也是這樣解釋,以
下就不再重述了。
  
==========
妙蓮老和尚:五戒是良師系列
作者: stockeye (stockeye)   2020-12-14 11:27:00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20-12-14 17:17:00
阿彌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20-12-14 19:31:00
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20-12-15 02:09:00
南無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