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妙蓮老和尚:五戒是良師(一)

作者: minpanda   2020-12-13 11:02:28
妙蓮老和尚:《五戒是良師》(一)
一、眾生受戒入佛位
諸位善男子、善女人!
你們發心回山求受三皈五戒,皈戒的目的是要在世間上做一個完美的人;不受戒就不
能做完美的人嗎?當然也可以,但功行福德沒有受了戒那樣來得廣大喔!難得的這種好
良緣,你們放棄了家中一切重要的事來這裡受戒,當然這比家裡一切的事都重要;家中事
重要,那只是關乎一生之事喔!求戒的重要,不但關乎今生事,也是為下一世打良好的基
礎。什麼基礎?福慧之基礎啊!恭喜你們,有善根、有福德!往昔因緣已經成熟,現在發
大心回來靈巖山寺受三皈五戒!靈巖山寺協助你們行菩薩道、協助你們結菩提果。
  
  大家為什麼要受戒?不受戒不可以嗎?受了戒有什麼好處?這道理都是很重要的,處
處都要留心學習。經中告訴我們:「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些都要慢慢學
好。一直要學到證四果阿羅漢,才是在凡夫界學到家。其實還有聖果界,到了菩薩還是要
學,學到成佛;到了佛陀才學圓滿,叫做無學。像彌勒菩薩雖然已到了菩薩最高的位置,
但仍沒有成佛,所以還是要學;何況我們現在是不折不扣的凡夫,那能不學呢?大家是來
受五戒的,五戒要怎樣來奉行呢?大家還是要在各威儀細行之中保護戒,這是很重要的。
君子不威則不鎮邪!
  
  有人錯誤的想法:「為什麼要受戒?受戒不是自找麻煩嗎?好好的一個人,為什麼要
受束縛,這事不能做,那事也行不得?」其實,受戒是學最好的行為,就是要我們做
好事,不要做壞事;也就是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更是平常所說的:「諸惡莫作,眾善奉
行」。守戒就是覺悟的菩薩,不守戒就是迷惑的凡夫;守戒就能得解脫,不守戒就是生死
的眾生;守戒就是入菩薩位,不但入菩薩位,還可入佛位呢!所謂「眾生受佛戒,即入諸
佛位」啊!
  
  大家在社會上亂忙幾十年,有沒有做過一件最便宜的事?沒有!現在大家信佛、學
佛,發心來受戒,這就是做最便宜的事,因為菩提路開了。戒是菩提本,所謂:「戒為無
上菩提本」,又云:「萬丈高樓從地起,菩提涅槃戒為基」,要造高樓,地基要打好;要
想證菩提,持戒就是基礎。戒是多麼重要!諸位發心來受戒,無量的功德都有了,我真為
你們高興!祝福你們,受戒、得戒,依戒修行,得定慧圓滿。
 
 
  有了定慧自然能斷一切惡、修一切善,這就是戒的意義、戒的精華、戒的歸宿。
有定,心就靜,靜就能安,安就能正思惟而得。得什麼?得戒定慧三無漏學,那樣自然能
了生死。這就是你們發心來受戒的目的。
  
  大家不要想:守戒好苦!要知:你守戒將來就得到大安樂、大解脫,不守戒將來墮落
才是真苦。不要把意義弄顛倒了,要有正知見。
  
  一般來說,五戒好像只是在家居士受的。不錯!五戒是在家居士所受,不過大家要知
道,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三世諸佛皆以五戒為根本。五戒是諸佛的根本、是基礎,
根還要有枝幹、葉子,才能夠結無量的果實;要想果實好,要莊嚴你的因花,這就是你們
求受五戒、守五戒的意義。諸位受了戒,能把五戒守好,可保持人身,絕不墮落三塗,人
的資格有了,那學佛就容易,那你成佛的根基已經有了。
  
二、止惡修善依佛戒
  
  在未講五戒條文前,先告訴大家一則因緣故事,這就是談到戒的精神。佛陀在世的時
候,有位盲眼比丘病了,他想縫補袈裟,瞎了眼嘛!就算勉強可以縫,可是怎麼穿針呢?
盲眼比丘就說:「那位菩薩要修福,代我穿針?」其他比丘都出去托缽了,沒人答應。世
尊就說:「我來幫你穿。」盲眼比丘眼睛雖然瞎了,耳根還明瞭是世尊,「世尊啊!您老
的福報早已圓滿了,還要修福嗎?」「不錯!我的福報是圓滿,但我不捨這種福。我的福
之所以圓滿,都是從這些微小的福聚積來的,所以我很珍貴、很珍惜。沒人做我來做,我
要求福!」
  
  你看世尊福報圓滿了,還抓住機緣不捨穿針之福,何況我們凡夫?大家聽了,不但大
福要修,小福也不要捨,這就是戒的精神--應當要做的,你不做就犯戒,這是講善的方
面。惡的方面怎麼講呢?當然一切惡都要斷。因此,「戒」之一字的定義,不是叫你單方
面的戒惡--諸惡莫作;更重要的是要你眾善奉行--大善要做,小善也要做。如果你大
善做不到,就要從小善下手,慢慢積功累德,到你有福報時就能行大善。捨了小善不做、
小福不積,好高騖遠,那會有大福報?
  
  佛家講戒,固然你不能作惡,還應當積極修善;作惡是犯戒,不修善更是犯戒。佛戒
無量無邊,但綱要不出身口意三業、善惡兩方面,造惡是身口意在造,修善也是身口意在
修。那要如何持戒?就是應當做的要做,不應該做的惡業,大惡業不能做,小惡業也不要
做。猶如浮囊渡海,不能有破洞。小惡業日積月累做多了,就變成了大障礙,凡是惡都是
苦的根源啊!所以首先要止惡再來行善,惡不止來行善,善業被惡業障蔽了,也得不到善
果;好像碗筷、手不清潔,煮出飯來,不但吃了得不到好處還有害處。
  
  大家要把戒的定義認清楚,「戒」消極來說,是要防非止惡;積極來講,是要止持並
行--惡要停「止」,善要奉「持」。為了利益人,也為了利益自己,要服務人,服務人
你自然就有福報。菩薩道是向眾生中求,所以我們學道要多結人緣。
  
  要依什麼方法才能達到眾善奉行、諸惡莫作呢?就是依這個戒。如何眾善奉行?就是
勤修戒定慧;如何諸惡莫作?就是禁止殺盜淫。如何降伏殺盜淫?那就要修戒定慧。要想
戒定慧圓滿,殺盜淫一定要斷得清清淨淨;不斷清淨就沒有戒,沒有戒,那裡有定有慧?
沒有定慧,這個人多麼苦惱!你想有福有慧,那就好好持戒。有了戒就有定,有定就有慧。
  
  誰不想有福慧?要想福慧圓滿,要依戒;要想不受諸苦,要依戒。佛法有八萬四千法
門,其實只要八個字就能概括,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再濃縮成精華就是一個「
戒」字。諸位為什麼要來受戒,現在明白了吧!我真為你們高興啊!只要你們戒諸惡,只
要你們戒懈怠懶惰,勤修眾善,那就福慧都有了。有了福慧人人尊敬你,那你是多麼高貴
啊!這樣的大好處,祝你們要得到。
  
  諸位要注意!我們固然想要斷惡來修善,但想斷惡就那麼容易斷嗎?如何才能斷惡
呢?實實在在要修善才能斷惡喔!這要勉勵、要努力。如果惡業斷不了,那是你善業少,
只要多多地修善,善業圓滿,惡業就斷了。諸位多少都知道念佛的好處,念佛是要斷貪瞋
癡三毒、妄想,可是想不打妄想就不打了嗎?你愈是不想打妄想,它愈是污濁邋遢天南地
北地想。那有什麼辦法呢?還是多多地念佛,佛功德有了,心自然平靜。現在心地降伏不
了時,不要理它,你多多地念佛;業障如何地深重,不要理它,你多多地修善。這是徹底
究竟的辦法。
 
 
  諸位來受戒,想要把戒守好嗎?靠自力不容易,我們要多念佛求佛陀加被。如何把佛
念得好呢?這要持戒來輔助。所以,要持戒,佛才能念得好;要念佛,戒才能持得清淨。
持戒念佛如鳥之兩翅、車之兩輪,缺一不可。這點受戒的人要明白,念佛的人也要明白,
因此我們講戒的時候,不要忘了講念佛;講念佛的時候,也不要忘了講戒。
  
三、上求下化菩薩道
  
  現在請大家打開戒本,這戒本叫做「在家菩薩戒本」。諸位既發心受五戒,就要把五
戒看得慎重,因為五戒是諸佛的根本、是菩薩戒的基礎。戒本中的戒條是從「優婆塞戒經
」的「受戒品」中所錄出的,是專給在家菩薩受持的,有六條重戒、二十八條輕戒,共三
十四條。梵網經有十重四十八輕,是出家在家菩薩所同受。這是我們通往佛道的一條大路
,也是我們造寶塔、造宮殿的一個藍圖,更是通往佛國的一個地圖指南。
  
  諸位是發心來受五戒,不是受六重戒,更沒有受持二十八輕戒。我之所以用菩薩戒
本,是希望大家能高昇。菩薩戒有六條重戒,你們受了五條,就只剩一條沒受。萬事起頭
難,就像破竹子,頭一節劈開,以後就容易了;受五戒、執持五戒,然後進一步發心受菩
薩戒,就會駕輕就熟不覺得難了,而且行得逍遙快樂,直歸老家,太令人興奮了!
 
 
  們要想造摩天大廈、頂天寶塔,一定要有個藍圖;在大海洋中航海,一定要有指南
針;現在大家要想行菩薩道,根本下手處就是要了生死。了生死要先去除障礙,這戒本就
是助我們除障礙的一個指導,是我們航向薩婆若海(佛果海)的一個指南,是我們建大殿
的藍圖--將來諸位都是坐在大殿佛龕內的一尊佛,也是造寶塔的方法--將來你們都要
入佛塔喔!為了我們自己的前程--了生死、成佛道,要照著菩薩戒本的軌道來行。這是
本師釋迦牟尼佛大慈悲告訴我們、指導我們,要我們依此來學習。
 
 
  菩薩戒的內容是什麼?要學菩薩,要先明白菩薩道的定義。菩薩道的圓成要靠什麼?
一要上求佛道,二要下化眾生。為什麼要上求佛道?現在我們是初發心,不像觀音、
文殊、普賢等大菩薩,是倒駕慈航的菩薩摩訶薩;他們是上求佛道圓滿了,再以菩薩身度
眾生,所以只有下化眾生,沒有上求了。
  
  我們是凡夫發菩薩心,要上求佛道--求佛陀加被我們;要下化眾生--與眾生結緣
,與眾生結緣我們修道才沒障礙,才能得到幫助。這樣說來,利人就是利己,成就佛道還
是要在眾生身上求。像觀世音菩薩,以及文殊、普賢這些大菩薩,何止上求圓滿?下化也
究竟了。那為什麼又要倒駕慈航呢?這就是悲心無盡。因為還有無量無邊的苦惱眾生,悲
心所使還是要化度眾生。這就像剛才所提的,釋迦世尊他的福慧雖然圓滿了,還是不捨穿
針之福。
  
  我們要想圓成佛道,第一要發菩提心利益人。怎樣利益人?一定要拿金銀財寶來布施
才是利益人嗎?不是喔!時時在行住坐臥之中,有誰要求幫忙就當仁不讓、見義勇為。大
家若能這樣發菩提心,世界那有戾氣?那有戰爭?我們要以菩薩道感化世界,使人人心裡
安靜,大家彼此協助,讓這世界變成一個菩薩的世界、清淨的佛國。
  
==========
妙蓮老和尚:五戒是良師系列
作者: stockeye (stockeye)   2020-12-13 11:05:00
佛弟子當守持五戒修十善
作者: olite (olite)   2020-12-13 13:08:00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業障如何地深重,不要理它,你多多地修善。這是徹底究竟的辦法。佛弟子當守五戒修十善。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20-12-13 13:51: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scoat   2020-12-13 18:36:00
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20-12-13 21:42:00
阿彌陀佛!
作者: dxdx58 (^^)   2020-12-17 23:08:00
南無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