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空法師:2014淨土大經科註(節要)54(下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9-07-28 15:47:05
一、王龍舒會集本,有得有失
  「五譯之中《魏譯》流傳獨廣」,康僧鎧翻譯得好,大家歡喜。但是「王本一出取而
代之」,王龍舒會集本出來,五種原譯本學習的人就很少了。蓮池大師在《疏鈔》中說:
「語則多就王文」。蓮池大師在《彌陀經疏鈔》裡多半引用王龍舒本,為什麼?「王本世
所通行,人習見故」。很多人讀這個本子。「清末印光法師亦稱王本為文義詳悉,舉世流
通。由上可見王本在我國之流通,遠過《魏譯》」,超過康僧鎧本。「王本雖甚流通,並
收入龍藏與日本大正藏」,當時這些高僧大德肯定,可以入藏。
  「但王氏之作則有得有失」,有缺陷。「例如《疏鈔》」,蓮池大師所說,「王氏所
會,較之五譯」,五種原譯本,「簡易明顯」,這是它的好處。「流通今世,利益甚大」
,會集得好。「但其不由梵本」,他不是從梵文直接翻譯,「唯酌」,斟酌,「華文,未
順譯法」,他是會集,不是翻譯。「若以梵本重翻而成六譯,即無議矣」,沒有議論。「
故彼不言譯而言校正」,校輯。「又其中去取舊文,亦有未盡」,取捨不是很妥當,所以
後人挑他的毛病。「如三輩往生,《魏譯》皆曰發菩提心」,《魏譯》三輩都說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可是王龍舒本只有中輩發菩提心,下輩不發,上輩沒提到。「則高下失次。
且文中多善根,全在發菩提心。而三輩不同,同一發心,正往生要旨,乃反略之,故云未
盡」。這是嚴重失誤,大意了。「蓮池大師所論精要,正中要害」,真的是嚴重的疏忽。
「王氏自序中有云:其文碎雜而失統,錯亂而不倫者,則用其意而修其辭」。原譯本雜亂
,讀起來不順口,也很難懂,他用自己的意思重新整理。會集把原經改了,這怎麼可以!
會集一定要尊重原文,字字句句都是原文。
「今乃會集,焉能不取原語,而任意行文,是乃萬萬不可也」,王龍舒本犯了這個過
失。「至於三輩發心亦然,擅改《魏譯》,又復高下失次」。三輩都有發菩提心,一向專
念,這個問題無法掩蓋,太明顯了。
二、彭本只是節校本,未能救王氏會本之病
  「清乾隆彭二林居士」,彭紹升,就是彭際清,「亦於王本義有未安」,對王龍舒會
集本也有意見。「於所著《無量壽經起信論》中」說,「王氏本較為暢達」,文字流暢,
義理清楚,「近世通行。然有可議者,如序分中遊步十方以下,廣明菩薩行願,為令行者
發起大心,積集德本,究竟成佛,乃是此經開章要領,而王氏刪之」,王龍舒居士這一段
刪掉了。「至往生上下二輩,一刪去發菩提心,一云不發」,這是他很大的過失,疏忽。
「胎生一節,刪去疑惑佛智乃至勝智」,這五種智比什麼都重要,把它遺漏了。「前則乖
成佛之正因,後則失往生之正智」。「他如敘次願文」,次序錯誤了。彭際清居士「乃專
就《魏譯》去其繁複,並按雲棲本」,雲棲是蓮池大師,「增入四十八願先後數目」,依
然稱為《無量壽經》,這是第七本,就是節校本,「王本為第六本」。「但此本只是《魏
譯》之節校本」,他沒有用其他四種本子,只用康僧鎧本。這兩本比較,「則彭本優於《
魏譯》」,節校的好。「近代丁福保居士,作《無量壽經箋註》,所註者即彭本。惜彭本
只是節校本,未能救王氏會本之病,故仍不能稱為善本」。
三、魏氏之本為五會本之始,仍未能盡免率增乖舛之過
  「清咸豐中」,「邵陽魏承貫居士,謂諸譯及王氏會本,猶未盡善。乃會集五種原譯
,別成一本,仍名《無量壽經》」,「集五種原譯,是為五會本之始」。魏承貫是第一人
。「王氏只是四會本」,唐譯他沒看到。「同治中王蔭福居士極崇魏本」,「曾親記云:
近世邵陽魏居士復本雲棲大師之說」,這個本就是根據蓮池大師所說,「遍考諸譯」,五
種原譯本他統統看到了,「別為一書」,會集成一個本子。「包舉綱宗,文辭簡當,乃得
為是經之冠冕」,是《無量壽經》最好的本子。「王氏復博考眾本」,把五種本子對照,
重新校訂,叫《摩訶阿彌陀經》,「是為本經之第八本」。
  「魏氏發心廣大,復精於文字」,文采好,「為救王龍舒居士杜撰經文之失,備取五
譯,會成一經,力求句句有來歷,期成善本。所願極勝,所成亦偉。其所會集遠超王本」
,這是公認的。「王蔭福居士讚之為本經八種之冠,亦非過譽」。這是黃念祖居士的話。
「但所憾者」,遺憾什麼?「王氏杜撰之過,惜未全免」,王龍舒的過失他也犯了。「茲
舉其犖犖大者如下」,犖犖是非常明顯的錯誤。他舉出四條,第一,「魏本第二願曰,設
我成佛,國中天人,純是化生,無有胎生」,裡頭,「此中無有胎生四字,諸譯皆無。且
此四字與原譯文相違。《魏譯》云:佛告彌勒……彼國人民,有胎生者」,他說無有胎生
,原譯有胎生者。「唐宋兩譯同之」,「而魏氏竟謂無有胎生」,這個漏洞沒辦法。
  第二,「五惡五痛五燒一段數千言」,這一段很長,「魏氏刪節為生時痛,老時痛,
病時痛,死時痛,患難窮苦痛。淫欲火燒,瞋忿火燒,貪盜火燒,邪偽火燒,愚痴火燒,
是為五痛五燒」,把幾千字縮短成幾句。「魏居士原願無一字不有來歷,惜未能貫徹初衷
。上之一段,於諸譯中,並無來歷」,這是他自己編的,原譯本沒這個文。
  第三,「魏氏會本謂極樂之宮殿樓觀,堂宇房閣,或處虛空,或在平地,或依寶樹而
住。其中依寶樹而住之語」,五種本子都沒有,是他自己造的,這都犯了會集的原則。
  第四,「會本中過是以往,無量壽經亦滅,唯餘阿彌陀佛四字,廣度群生。亦各譯所
無」,五種原譯本沒有,經裡有這個意思,但是沒有這些文字,這個文字是他造的。
  「由上可見,魏氏之本與前諸本相較」,跟王龍舒、彭際清比較,「雖後後勝於前前
」,是比前面好,「惜仍未能盡免率增乖舛之過」,沒有辦法避免。「但此巨失,勢在必
救」,「以免後世因襲」。後人要是模仿,將來經文改來改去就不能讀了。「甚至篡改經
文。故須防微杜漸,絕此罪源」。「並為大經,早得善本」,大家都有這種願望。「是以
先師夏蓮居老居士,乃有第九本之作」。
四、大經放光,眾生有幸:本經名《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是為大經
  「先師夏老居士」,黃念祖老居士是夏老的學生。「未冠學儒」,未冠是二十歲以前
,學儒。「先程朱」,程子、朱子,「後陸王,甫壯入佛」,他在儒家是有相當根柢。四
十歲是壯年,學佛了,學過禪、學過密,最後歸到淨土。「夏老博貫群籍,深於文字,專
功久修,教眼圓明」,他的學問信得過。「於壬申(一九三二年)之歲,發願重校此經」
。我是一九二七年生,我五、六歲的時候,他就發願重新會集這部經。「掩關津門,閱時
三載。遍探五種原譯,洞察三家校本」。閉關三年,用魏默深本做底本,跟原本校對,把
原本錯誤的地方修正,成就這個本子。又用了七年去挑錯漏,小心謹慎。「無一語不詳參
」,詳細參考,「無一字不互校」,跟各種版本對照。態度「虔恭敬慎,日禱佛前」,真
誠到極處,恭敬到極處。「千斟萬酌,時縈夢寐」,白天天天想,晚上作夢還想。
  「及其成也,四眾歡喜」,「宗教俱徹之慧明老法師(夏老之皈依師),搭衣捧經攝
照於佛前,親為印證」。「先舅父」,梅光羲老居士,「擷芸」是他的字,「連續播講於
電臺,譽為善本。慈舟法師專講此經於京」,北京,「魯」,山東,「親為科判」。「北
京極樂庵方丈妙禪老和尚,聘請山東女子蓮社吳倩薌社長來寺開講此經兩月」。「其他發
心宏揚,專志持誦者,不可勝數。印行流通,相繼不絕。是以先舅父梅老讚云:於淨宗要
旨,窮深極微,發前人未發之蘊」。「又」,又說,「精當明確,鑿然有據,無一義不在
原譯之中,無一句溢出本經之外……有美皆備,無諦不收……雖欲不謂之善本不可得也」
。這些話是梅光羲老居士說的。梅老居士是李炳南老居士的老師,我們見到要稱師公,這
是法脈源流。梅老跟夏老是師兄弟、好朋友,「南梅北夏」。兩位大德都是慧明老和尚的
皈依弟子。「先舅之語,現已舉世公認,並將本經採入新印之續藏」。新印續藏叫《民國
大藏經》,中日戰爭爆發之後,這個印藏就停止了。
「大經塵封千載」,因為沒有善本,所以很難流通。「今始得善本」,「先賢會經之
願乃圓」,到這部經才算是圓滿。「大經放光,眾生有幸」,這兩句就是說的黃念祖老居
士的集註,用經註經,用祖師大德的註疏註經,把經講清楚講明白、講透徹,這叫放光。
眾生有幸,眾生就是我們這些人。不相信的人他沒有分,懷疑的人他沒有分。「本經名《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是為大經」,《無量壽經》第九種本子。
 
==
眾生有幸,眾生就是我們這些人。不相信的人他沒有分,懷疑的人他沒有分。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19-07-28 17:18: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mikehale (窗外正暴雨)   2019-07-28 17:51: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9-07-28 21:49:00
阿彌陀佛!
作者: s8402019 (黑影)   2019-07-28 22:23: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Karenshih   2019-07-30 07:30: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ackino (常勝不敗)   2019-07-30 15:11: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youngerwu (沒有妮的日子)   2019-08-01 16:50:00
南無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