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讀經] 佛誕節-《釋迦佛讚偈》、《浴佛功德經》52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8-11-23 16:26:54
(....接續前文 #1RyiIYVL 佛誕節-51)
摘自:《入中論略講》見悲青增格西
轉自: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佛學課
http://chienching.blogspot.com/
(疏)丁二、敬禮緣法與無緣之大悲
(自釋)緣法與無緣之大悲,亦由所緣而顯。
(疏)《釋論》不以行相,而以所緣境分別三種大悲,則知彼三皆以欲令有情離苦為行相。
雖亦同緣有情為境,而所緣不同。初大悲時,說「緣生興悲」,後二悲時亦說「眾生
猶如」,此即顯示同緣有情。
若爾,何別?應知「緣法大悲」,非但緣總有情,乃緣剎那起滅之有情,即緣剎那無
常所差別之有情也。
若能解有情剎那起滅,則必已遣除常一自在有情之想,故亦能解定無離蘊異體之有情
。爾時便知有情唯是五蘊和合假立,即緣蘊等法上假立之有情,故名緣法。
此說無常有情(無"常一自在"之有情)僅是一例,即緣無實主宰之有情(無"獨立實質有
"之有情),亦是緣法所攝。實緣法上假立之有情,而但云「緣法」者,是省略之稱也。
「無緣大悲」亦非但緣總有情,乃緣自性本空之有情。所謂無緣者,謂無執實相心所
著之境也。實是緣非實有所差別之有情,而但云「無緣大悲」者,亦是簡略之稱。
藏人註疏,多謂「第二大悲緣剎那生滅,第三大悲緣無自性。」蓋是未解悲心所緣行
相之談。此二大悲亦以欲令有情離苦為行相,若以剎那生滅與無自性為行相,則於一大悲
中,應有不同之二行相矣。以是安立彼二義所差別之有情為大悲之所緣。
成就此二大悲心者,由先知有情是剎那生滅及無自性,便能現起二差別相(剎那相與
無自性相),非大悲心直緣彼二也。
《本論》、《釋論》皆說,後二大悲緣上述差別相所別之有情,第一大悲則非緣彼所
差別者,但緣總相有情,依此說名緣有情大悲。
以是應知,或說第一大悲要緣常一自在之有情者,所說非理。以未得無我見者之大悲
,多有僅緣有情總相者。即(即便)得共同人無我及真理見者之大悲,亦多有未緣差別相所
別之有情。喻如能遣瓶上常執已達無常者,非凡緣瓶心皆緣無常所別之瓶。即(即便)未達
瓶無常者,亦非皆緣常相所差別之瓶也。
此三大悲隨緣某一所緣(緣總相之有情、緣剎那相所差別之有情、緣無自性相所差別
之有情),皆以救拔一切有情出苦為相,故與二乘之悲心有大差別。若已發起諸大悲心,
便能引大菩提心-我為利益一切有情,願當成佛。
禮供文中所讚之大悲,雖以最初大悲為主,但菩薩身中餘大悲心,亦是所讚。故此處
《釋論》中說發大悲心之菩薩,亦不相違。
(記)區分禮讚時說了三種悲心:緣生大悲、緣法大悲、無緣大悲。
若要給這三者定義的話:
一、緣生大悲是大悲心之一,但不是緣法大悲、無緣大悲。即排除緣法大悲、無緣大
悲,其他的大悲心都是緣生大悲。
二、緣法大悲是由懂無常的心直接攝受的大悲心。
三、無緣大悲是由懂空性的智慧直接攝受的大悲心。
可以這麼說,前面先修無常,透過不斷修習無常而引發的悲心即是緣法的悲心;一直
修習眾生沒有自相,從而引發的悲心,即是無緣大悲心。
此處所謂的引發是要有很緊密的情況。通常會有透過什麼因素而產生什麼果的關係,
如此一來,很多事物都會牽扯進來,但是這邊不是,說的是要有緊接著的情況,如一直修
無常,思惟眾生無常相,無常故苦,馬上就生起悲心,類似於此才稱為緣法。
總之,空性有粗品的空性與細品的空性。並未以任何正見所引發,如此的大悲心是緣
有情之悲心;由思惟粗品的無我所引發的悲心,稱緣法大悲;由細品的空正見所引發的悲
心,稱無緣大悲。
「緣法大悲」中「法」指的是補特伽羅無我、無常等法,「無緣大悲」中「無緣」指
的是空性。有些人因為字面上有「緣」字,以為緣法大悲、無緣大悲的所緣是無常、空性
,其實是不對的。
緣生大悲、緣法大悲、無緣大悲三者的所緣都沒有差別,都是一切有情,所入也沒有
差別,都是希望他們離苦。可以這樣想,將三個悲心以照片拍下,如果不考慮背景,三個
悲心都一樣,但是把周遭的情況考慮進來,緣生的悲心的背景是空白的,緣法的悲心是放
在法桌上的,無緣的悲心是放在空性的桌子上的。三個悲心其實都一樣,可是考慮到前面
的情況,就分出三個。
一些典籍會因為有「緣無常而生起悲心」的字眼,就認為那個悲心是在緣無常,然而
悲心是不會緣無常的。要像前面說明緣生大悲一樣,加上很多想法,例如先想到一切有情
,從有頂(三有之頂,即三界的最高處,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天)至三惡趣等,一直輪轉等
,最後有眾生太可憐了,生起悲心,悲心指的是最後「眾生太可憐了」這一段,前面還有
很多想法,但是那些不能算在悲心中。
所以先修無常或空性,透過它引發悲心,縮寫時可能會說「緣無常而產生的悲心」,
但是它的所緣不是無常。
剛開始修悲心有這樣的順序:一緣生大悲,二緣法大悲,三無緣大悲。到了資糧道、
加行道、見道、修道,菩薩想修無常或想修空就沒有一定的先後次序,如有時想修無常,
之後覺得眾生很可憐,這就成為緣法的悲心。
三種悲心的界限是:
緣生悲心是從悅意慈之後所生的大悲心,至十地為止,佛沒有緣有情的悲心,因為十
地最後心一定是懂空性的。緣法大悲、無緣大悲的界限都是從未入道至佛地。
佛的悲心可以說全都是無緣大悲,較不可以說都是緣法大悲。雖然也幾乎都是緣法大
悲,可是成佛的第一剎那,此時佛具有的悲心就不是緣法大悲,因為十地菩薩快成佛時是
禪定在空性中,祂的空正見是現前的,其他的智慧都是隱沒的,包括懂無常的心也是隱沒
的,所以成佛的第一剎那之佛,祂心相續中的空正見及其他的智慧都是由十地菩薩的空正
見所引發的,所以是此時是無緣大悲,不是緣法大悲。
(疏)若爾,最初入道菩薩正因之大悲中,為有三種大悲否?曰不定。
大乘種姓隨法行者則有。彼先抉擇勝義之正見,次乃緣有情發大悲心,依大悲故,發
菩提心學菩薩行能仁禁戒。
若大乘種姓隨信行者則無,彼不能先達真理,待發心已,方能求真理正見及學菩薩行。
如《中觀莊嚴論》云:「先求真理智,勝解勝義已,緣惡見世間,遍發大悲心,精勤
利眾生,增長菩提心,受能仁禁戒,悲慧所莊嚴。諸隨信行者,發大菩提心,受能仁禁戒
,次勤求真智。」以如是說故,三種悲心皆可在前生起。雖已先獲得真實性之見,然學菩
薩行時,重新再抉擇真實義而後學菩薩行亦不矛盾,非但不矛盾,一定要如此理解。
(記)
先前說緣生大悲時,偈頌是「最初說我而執我,次言我所則著法」,問:若菩薩了解
我執、我所執,一定是懂空性的,不懂空性就不會了解無明,菩薩由於知道眾生顛倒情況
,而生大悲心,如此大悲心生起前應有空正見,而不是由大悲心產生空正見?
答:《廣論》中士道提及,生起任運而起的出離心者,也不見得真的了解四諦;了解
四諦者,也不見得有任運而起出離心的量。了知與成辦那個量是要搭配沒錯,但是二者並
沒有亦步亦趨的關係。與此相同,了解粗品的無我後就可以生起緣法的悲心,了解空性以
後就可以生起無緣大悲。
菩薩什麼時候懂空性?有的是在真正發菩提心之後才懂(鈍根),有的是在悲心之後懂
(悲心之後,還未真正發菩提心之前。利根)。
《入中論》所說的,無論利根與鈍根都是先發起悲心之後才懂空性的,可以肯定的是
,生起悲心時,並沒有了解薩迦耶見—我執、我所執,因為如果了解薩迦耶見,就要懂空
性,而他不懂空性,所以他不了解薩迦耶見。
此時,不僅不了解薩迦耶見,連無常都不了解,因為宗喀巴大師說,只要了解無常,
就會了解常一自在我空,了解常一自在我空,就會了解獨立自主我空,即了解粗品無我,
如此就能生起緣法大悲。
所以次序是這樣的:先生起大悲心(三種大悲心的第一種緣生大悲),之後可能懂粗品
無我,再生起緣法大悲,接下來,利根或是鈍根中的多數鈍根會懂空性,再生起無緣大悲
。這三個悲心都可以在真正的菩提心前產生。但是每一個修行者都是這樣嗎?也不是,鈍
根中的少數—先生起菩提心才懂空性者,就不是如此。
因此,無緣大悲生起前,一定要懂空性,緣法大悲生起前,一定要懂粗品無我(粗品
四諦十六行相),在此之前,第一步生起大悲心時,不需要懂這些。但偈頌說「最初說我
而執我,次言我所則著法」而生悲心,所以解釋這個問題是:緣這些而修,但是是以伺察
識的方式了解是什麼因素產生輪迴?如何受苦?透過伺察識的方式就足以引發悲心。生起
悲心之後,再慢慢修學,就會懂細品無常。懂細品無常,由它帶動的悲心就是緣法大悲。
之後再懂空性,由它帶動,而有無緣大悲。所以它們之間,好像是一個拉著另一個產生。
(....待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