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8-08-13 21:58:40摘自:《地道建立》(2010年講授)
轉自:http://www.lamrimworld.org/
卻佩格西 講授/廖本聖老師 翻譯/釋見諦法師 編輯
9.既非根本定智亦非後得智的聲聞修道
「既非根本定智亦非後得智的聲聞修道,即是聲聞修道根本定者心續當中的四無量心
、歸依、希求解脫之心等等。」
因為現在是在根本定智的狀態,起現行的是現觀無我之智,所以只要不是現觀無我之
智,其它的都是不起現行,如四無量心、歸依等,這類的心就歸到第三類。
首先說明「四無量心」: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捨無量心。慈無量心就是
願一切有情具足安樂;悲無量心是願一切有情遠離痛苦;喜無量心是願一切有情不離無苦
之樂。由此表達,可以區別慈無量心與喜無量心的差別,慈無量心主要是希望有情具足安
樂,而喜無量心是希望有情不離無苦之樂,一個是具足樂,一個是具足之後能夠不離,所
以還是有點差別。
捨無量心是願一切有情遠離親疏愛憎,是指對於自己的親友遠離貪著,對於自己的怨
敵遠離瞋恚,亦即把對於有情不平等、無法一視同仁的心,變成非常平等、一視同仁。
這樣的心,聲聞、獨覺都有,雖然聲聞、獨覺有此四無量心,但是他們的慈無量心,
還是不等於大乘的大慈,他們的悲無量心,還是無法跟大乘的大悲心相比。
「皈依」就是對於輪迴的苦生起怖畏,深信三寶有救度自己出輪迴苦的能力,由此而
去對三寶尋求庇護,這樣的心就是皈依,有這樣的心就可以進入佛教徒的行列。但這種皈
依的心態,還不算真正清淨的皈依心;真正的皈依,要如《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所說的心
態,才是真正清淨的皈依。
亦即要先辨別皈依境,對於佛法僧三寶要非常清楚,不僅如此,對於整個輪迴的總苦
,三惡趣的別苦,真的生起非常怖畏的心,及深信三寶有救度自己的能力,而且這些都要
有理由去思惟,然後生起信解,由這種具有理由的信解所引發的,具足怖畏及深信三寶能
力的信,亦即是百分之百把整個都託付給三寶的心,即使自己碰到生命有危難的時候,還
是不改變這樣的想法,這才是真正清淨的皈依。
前述的皈依還沒有到百分之百的程度,有可能會改變,而此處所說真正清淨的皈依,
是整個心百分之百都託付給三寶,即使生命碰到危難的時候,也不會改變這樣的想法,此
即是《廣論》中所說清淨的皈依,前述的皈依可以算是佛教徒,但是還沒達到真正清淨皈
依的程度。
「希求解脫」的心,就是不斷的去思惟整個輪迴的過患,生起想要解脫輪迴的想法,
這種想法,有「造作」及「無造作」二類,有了「造作」的希求解脫之心或出離心,還沒
有到入道的程度,唯有到了「無造作」的希求解脫之心(出離心)時,才算入道。
「等等」就包含布施、安忍、持戒、精進等,大乘道有的幾乎都有,但是不像大乘行
者那麼廣大,畢竟他們還是屬於小乘,心量沒那麼廣,即這些項目都有,而寬廣的程度不
如大乘。
因為這些是在聲聞修道者根本定的心續中,所以都沒有起現行,而這些都是聲聞修道
,但是它不是聲聞修道的根本定智、也不是聲聞修道的後得智,所以是既非聲聞修道根本
定智亦非聲聞修道後得智。
「以及聲聞修道後得位者,心續當中之現前瞭解「空性」的心(現觀諦實成立空的心
),他的心續當中之現前瞭解「二空」的心(現觀能所異體空的心),及他的心續當中之
現前瞭解「無我」的心(現觀補特伽羅獨立之實體空的心)等。」
因為這三種心,是在後得位行者的心續當中並沒有起現行,所以既非根本定智也非後
得智,但他是聲聞修道。
因為那些道(聲聞修道根本定智心續中的四無量心、皈依、希求解脫之心等,以及聲
聞修道後得位者心續中現前瞭解空性、二空、無我的心)在心續中具有自己(那些道)的
補特伽羅的心續當中,是以不顯現(現行)的方式存在,因此既非根本定智也非後得智。
因為根本定智一定要現行,如現觀空性(諦實成立空)、二空(能所異體空)、無我
(補特伽羅獨立之實體空)的心,要是現行就是根本定智。但是現在這些現觀空性、二空
、無我的心是在後得位,所以不起現行,因此也不是根本定智,而它本身也不是後得智。
四無量心、皈依、希求解脫之心,這些是在聲聞修道根本定的狀態,這些心也沒有起現行
,也不是後得智,而它本身也不是根本定智。
前述所提到的這些,都不是根本定智也不是後得智,因此就歸到第三類,既非根本定
智亦非後得智的聲聞修道。
(從修道)轉移至上道(無學道)的方式:
在81個聲聞修道無間道當中,最後的那個無間道,是有頂的細細品煩惱或有頂的第九
品煩惱(有頂的粗粗品與有頂的第一品是同位語,以此類推,細細品就是第九品)的正對
治之無間道,而與它相應的三摩地就是「聲聞修道金剛喻定」,即「聲聞修道金剛喻定」
是與無間道相應的三摩地。
像這樣的無間道,作為有頂的第九品煩惱的正對治之後,在斷除有頂的第九品煩惱的
同時,現證聲聞阿羅漢的果位(此時由第81個修道無間道進入的解脫道,即無學道的果位)
。因此,無餘斷除煩惱障、從輪迴脫離、證得解脫、證得阿羅漢,這些都是同時的。(註)
至此已經說明了,小乘道的聲聞道行者,從資糧道到證得阿羅漢的整個過程,在此做
一簡單復習:
當行者為了想要證得阿羅漢,生起無造作的出離心時,就進入聲聞的資糧道。聲聞資
糧道分成下品、中品、上品,在中品的時候要有了解補特伽羅無我的比量,到了上品的時
候要有緣補特伽羅無我的止(奢摩他),一旦有辦法生起緣補特伽羅無我的觀(毗婆奢那),
此時就從資糧道的上品進入聲聞的加行道。
加行道分為煖、頂、忍、世第一法,在此(加行道)過程,都是緣補特伽羅無我止觀
雙運的三摩地;一旦緣補特伽羅無我止觀雙運的三摩地,有辦法現觀補特伽羅無我時,這
位行者就從加行道的世第一法轉移到聲聞的見道。
聲聞見道的過程,有八忍八智(八忍八智見道十六剎那心,有8個無間道、8個解脫道
及8個滅諦),會去正對治甚至斷除112個見所斷煩惱障(遍計的煩惱障)。當這位行者可
以開始正對治三界九地中,欲界粗粗品的修所斷煩惱障(俱生的煩惱障)時,就從見道位
進入修道位。
整個修道位的過程,有81個無間道、81個解脫道,81個滅諦,但是第81個解脫道及滅
諦是落在無學道,當這位行者能夠透過解脫道斷除有頂的細細品(有頂的第九品)修所斷
煩惱時,這位行者就從聲聞修道位進入聲聞無學道位。
接著,解說聲聞的無學道:
整個聲聞五道,也可以配合「地」來說明,聲聞的前二道(資糧道、加行道)屬於聲
聞的異生地(凡夫地),聲聞的見道、修道、無學道屬於聲聞的聖者地,其中的前四道已
講完,現在要講聲聞的無學道。
3.3.1.2.7 解釋聲聞無學道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