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空法師:《佛說梵網經‧菩薩心地品》30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8-08-13 14:32:14
(2) 別明當機
一百零八面,請看經文,就是第二行起:
【是座中有一菩薩。名華光王大智明菩薩。從座而立。白盧舍那佛言。世尊。佛上略
開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名相。其一一義中。未可解了。惟願說之。惟願說之。
妙極金剛寶藏。一切智門。如來百觀品中已明。】
這是經文,在這一段經文裡面明白的告訴我們,前面盧舍那佛為千百億化身佛說明十
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這些名相就是我們前面所讀過的,再前面佛都是略說,就是『
略開』。裡面甚深的義趣沒說出來,只說了個名詞,裡面的含義、裡面的道理沒顯示出來
,所以說『未可解了』。這是華光王菩薩代我們啟請,希望佛能說得更詳細一點、更明白
一點,對我們修學才能有幫助。所以前面這個略說我們要是沒聽到,或者是聽得不甚明瞭
,沒關係,從這以後要細說,比前面要詳細得多。在我們這個本子一直到第二卷的終了,
就是一半,要細說前面所講的「三十心十地」,希望我們要特別的留意,要多多的努力。
這個經與註解都非常的殊勝,實實在在能夠幫助我們開悟。它後一卷,我們這個本子
是四卷,後一卷就是後兩卷是講戒,那就講修行,修行之前先要來心理建設,前面兩卷就
是心理建設。有了健全的心理然後才有健全的行為,如果沒有健全的心理那個行為怎麼學
也學不像。由此可知,佛法通常所講修行次第是信、解、行、證,這個次序不能夠顛倒,
不能夠錯亂。如果要不解義就是盲修瞎練,盲修瞎練要是不認真,沒事情,敷衍、敷衍沒
有什麼問題,盲修瞎練要認真就會出亂子,所謂是魔障,出障礙,所以正知正見是第一要
緊的事情。心理建設培養我們正知正見,在梵網會上華光菩薩他也是非常重視這個問題,
所以代我們來啟請,佛為他說就是為我們說。現在我們看註解。
「此一節文」,就是前面我們所念的這四行經文。「總承前義而來」,前面是略說,
把三十心十地都說完了,略說說完了。「自從是時,釋迦身放慧光,人天生疑,玄通光主
,放光聚眾,請問光相,釋迦擎眾,至舍那所,代前二問,請決其疑,舍那領答,從凡至
聖,即以心地為因,當成佛果」。這一段完全是敘述這個經一開端到前一次所講的,敘說
這個因緣,我們明瞭那就是從初發心到圓滿成佛,到如來地。這裡面八個字我們要牢牢的
記住,就是「心地為因,當成佛果」。你要想成佛要修心,修行是幫助修心,諸位要懂這
個道理。你說守戒,戒是什麼?戒是幫助你得定的。你看定就是修行,定是修心的第一個
層次,而修心到圓滿第二個層次是智慧,那是真心。
古德常說聽教(就是聽經或者是聽開示、聽教誨)要在消歸自性,修行要在轉識成智
。識是八識、八心王,智就是四智,悟的時候叫四智,迷的時候叫八識,所以識是心,智
還是心;智是明心,識是暗心,明暗而已;智是覺悟的心,識是迷惑的心,心就是一個。
心裡頭有沒有迷悟?沒有,迷悟在人!心哪有迷悟?所以心沒有迷悟,我們叫八識、叫四
智其實是一樁事情,只轉名言事不轉,不轉事,事是一個,只換名詞而已。譬如我迷惑顛
倒的時候叫凡夫,我現在大徹大悟,換個名字叫菩薩,有沒有換人?沒換。凡夫是這個身
,作了菩薩還是這個身,迷悟不同,換個名稱而已。
由此可知,迷是心地,悟也是心地。千經萬論,這個《梵網經》是總綱領,千經萬論
都是發明心地,以這部經最簡單、最扼要。因為它簡單扼要,所以每一個字、每一個句裡
面都含著有無量義。所以我在前面告訴諸位,這個經就是《大方廣佛嚴經》的濃縮,《大
方廣佛華嚴經》把它一濃縮一歸納,就變成了兩卷,它要一放開、一展開就是八十卷《大
方廣佛華嚴經》,沒有兩樣。懂得這個道理,懂得這個原理,就是用這樣的心來念佛,這
個佛號就不可思議,聲聲與法界相應,聲聲與大方廣相應。你一口氣不能把《華嚴經》念
完,一口氣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全部的《華嚴經》,就是全部的《法華經》,
妙,太妙了!不僅是如此,就是全部的《大藏經》,就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所說的一
切經,你看一句阿彌陀佛統統包括了,真正不可思議。幾個人曉得這樁事情?這才叫大圓
滿!
這個心地法門,無論在理上講、在事上講都是總綱領,是根本法門。中國禪宗所提倡
的從根本修,這是根本,無論是哪一宗、哪一派,不管是在家、出家,你學佛要不要修戒
?修戒梵網戒是根本。佛法的興衰說實在的話關係在三皈,守戒就是皈戒,皈戒如法,佛
法必定興盛,皈戒不如法,佛教一定衰滅,這個關係太大太大,這也就是《華嚴經》上所
說的「一切唯心造」,心地為因,當成佛果。
「果中境界,一一發明,又恐大眾,雖聞心地為因,不知是何心地,故又廣開名相,
為三十心十地」。這是前面把三十心的名詞、十地的名詞都為我們說出來。「既有如是之
名,如是之相,必有如是之義」。義就是義理,名相都是屬於事,有事一定有個理在。「
若不發明義趣,將使行者,莫知趣向,執相迷心,執事迷理」。怕的就是怕這個毛病,這
就是這一段文字的由來,華光菩薩為什麼會提這個問題?把這個原委說出來了,最怕的執
相迷心,執事迷理,這是凡夫。如果修行人這個執著要不打破,這個障礙要不能夠排除,
永遠不能成無上道;不但不能成道,怕的是對於這個經論都會曲解了。《開經偈》裡面所
講「願解如來真實義」,這一句話相當不容易,幾個人能解真實義?
真實義是一個,真實義能通一切義,這是我們在前幾次講席當中都透露過,即是到處
處圓通,處處皆通,處處皆圓,這得真實義!正是古德所謂「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在
別人都是障礙,到他這裡障礙都沒有了,全都融化了,這是智慧。祕訣在哪裡?沒有執著
。有執著就不通、就不圓了,沒有執著都是通的、都是圓的。說法無所不圓,聞法亦如是
,見一切法亦復如是,接觸一切法也如是,法法圓融,沒有障礙。為什麼沒有障礙?因為
本來沒有障礙!一切法本來沒有障礙,這不是說有什麼方法能達到,不是的,本來沒有障
礙,清涼所講的「事無礙,理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那是本來就無礙,可見得所
有的障礙都是我們現在心理上的病態。
心有病了就有障礙,心要沒有病障礙就沒有。心有障礙身就有障礙,六根就有障礙,
外面六塵也有障礙,十法界有障礙,沒有一樣不障礙。如果心裡沒有病,心沒有障礙,身
沒有障礙,外面境界也沒有障礙。心之病就是迷、就是執,執著、迷這是病,破執、破迷
這是藥,那是佛法。迷、執破了藥也不要了,病好了還要藥幹什麼?佛法也沒有了,所以
佛法是方便法不是真實法。給你說這個話用意就是叫你不要迷執佛法,佛法也不迷執,才
能法法圓融,才能入不思議解脫境界。不思議解脫境界就叫做一真法界,在淨土裡面叫實
報莊嚴土,叫常寂光淨土。可是一切眾生哪有不迷的?哪有不執著的?迷執不容易捨掉,
所以華光菩薩不能不啟請,這個問題必得要解決,所以底下就講了。
「故華光王菩薩,請解其義」。請是請求,請求佛把這個義理為我們說出來。「正謂
涅槃心易曉,差別智難明也」。就是這麼個道理。涅槃心就是根本智,差別智就是後得智
。根本智容易明瞭,就是清淨心,所以本來無一物,本體!本來無一物,為什麼會變現十
法界依正莊嚴,森羅萬象?這很難懂,這個太複雜了。本來無一物怎麼會變出這麼多東西
出來,這個難解!這屬於菩薩的道種智。涅槃心是阿羅漢的一切智,一切智容易曉,本體
容易明瞭,現相不容易。有很多同修問過這個問題,我常常是用四個字給他說明,叫他自
己去參去,那就是大經上所講的「心現識變」。這四個字可以說把這些問題總答盡了,而
且答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就是經中常說的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就是心現,唯心所現
,唯識所變,那就是諸法實相,太清楚、太明白了,可是沒入這個境界聽了之後還是不會
懂,這就講差別智難明。
「是座中有一菩薩者,即上千佛座中之果位菩薩也」。下面要為我們介紹這一位代我
們啟請的人,就是『華光王大智明菩薩』,他是一位果位的菩薩,什麼叫果位?果是對因
說的,從初信到等覺在菩薩地位上來講有因、有果,菩薩到了頭就是果,果位菩薩什麼?
等覺菩薩。十地還是在因位,如果以一般來說就是從初信到法雲地都叫做因位,等覺是果
位,因為菩薩只到等覺,等覺到了頭,等覺再上去成佛了,那不叫菩薩,所以果位的菩薩
稱等覺。等覺菩薩跟文殊、普賢、觀音、勢至是同樣的地位,這都是果位的菩薩,他的名
號叫華光王大智明。
「前云玄通華光主,此云華光王大智明」。前面我們看到一位菩薩也是代我們啟請,
在這個大會裡面提出問題,那一位菩薩叫玄通華光主;現在我們又見一位菩薩,繼續代我
們追根究柢,向盧舍那佛提出疑問,這位菩薩的德號華光王大智明。你看菩薩名號裡面都
沒有離開華光這兩個字,華是因華,因地,代表的是因地,植物先開花後結果,華代表因
,有因必有果。光代表智慧。
「正顯此心地戒法門,非具大智慧者,不能通問」。兩位菩薩的德號裡面都有華光這
兩個字的字樣,正是顯示心地戒法門。心地戒法門,「心地」是本經的上卷,「戒法」是
本經的下卷,剛才講了一個是修心,一個是修身,或者我們講修行,修行比修身的範圍要
廣大,也正是儒家所講誠意、正心、修身。上一卷心地就是講的誠意、正心,下一卷的戒
法就是修身。修身就是一個修行,要靠智慧,沒有大智慧不行,沒有大智慧不能通達,你
也提不出問題出來,你要通達、曉了才能夠提出問題。所以這兩位菩薩名號裡面有華有光
,代表這個意思。
「所以斷惑證真,必以智慧為首故也」。這個問題到後面還要詳細的來討論,我們講
要斷惑,如何來斷見思煩惱?如何來破根本無明?要智慧。佛法的修學自始至終他的目標
都是智慧,所以戒是定的手段,定是慧的手段,慧才是目標。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慧開
了才能夠斷惑證真。定的能力伏惑,所以像阿羅漢九次第定,我們也稱滅盡定,其實那個
滅盡的功力還是在伏,伏為什麼叫滅?它再不會起現行,等於滅了,煩惱伏住了永遠不會
起現行,保證不會起現行,等於滅了!智慧一現前把那個煩惱馬上一轉變,變成菩提,把
它轉變了,煩惱跟菩提是一樁事情。所以迷了就把菩提轉變成煩惱,覺悟了把煩惱又轉變
成菩提,是一樁事情,也是換名詞不換事。事實上既無煩惱亦無菩提,煩惱、菩提都是自
心變現之物,與外面境界於理不相干,真的於事於理都不相干,是我們妄識識變的。唯識
所變,識變境界,所以要斷惑證真,必以智慧為首。
「從座而立」,這是講請法的儀式。「身業之誠;白盧舍那佛言,口業之誠;身口如
如,心契實相,則意業之誠也」。請法一定要具足三業誠敬,才能夠得法益,得到真正的
利益。所以印光大師當年教人,佛法當中「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的利益
」。如果我們對佛、對菩薩或者對善知識誠敬的心失掉了,那就得不到利益。由此可知,
是否能得到利益,關鍵在自己不在佛菩薩、不在外境,關鍵在自己。正因為事實如此,所
以《華嚴經》裡面顯示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除自己之外盡是善知識。他為什麼都是善知
識?因為他具足誠敬之心,他具足一顆圓滿誠敬之心,所以盡虛空遍法界,情與無情,統
統是善知識。善財見到了,大地眾生齊成佛道,統統成佛,我們為什麼見不到?我們這個
誠敬之心起不來,或者對某人有,對另外人就沒有,不能夠平等、清淨、普遍的湧現,這
是我們不及善財的地方,也是我們自己一生不能圓成佛道的障礙。所以這個經怎麼能不讀
!這個註子怎麼能夠不參究!
再繼續往下面看「佛上略開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四十法門名相」。前面
我們讀過,寂光大師也在註子裡面略說過,註解裡都略略的介紹過。「名相雖多,以相求
之,則名相又為略,故云略開」,只是把這三賢菩薩與十地菩薩用心的名稱說了出來,只
說了名稱。「名相且略,其義尚廣」,每一個名詞裡面含著有很深很深的義理、宗趣,這
是佛尚未說,我們不能夠明瞭。
「其中一一義趣,修斷觀智,未曾解了,必請詳明,故曰『惟願說之,惟願說之』,
重敘請意,以表翹誠之至也」。這一段是說明菩薩提出這個問題請教的意思,一個名詞裡
面包括有無盡的義趣,一一義趣裡面有修斷觀智,修是修行的方法,斷是講它的效果,就
是斷惑證真。其實那個真沒得證的,斷了惑就是證,如果說斷了惑還要求一個證真,那個
證真又變成惑了,那個事情就麻煩了。妄沒有了真也沒有了,真妄是對待的、是相對的,
那叫純真無妄,因為有妄所以才建立一個真,叫你理解妄。妄沒有了還有個真,真又變成
妄了,那個麻煩又大了,所以才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真妄都不能存在,兩邊
要掃得乾乾淨淨,所以要斷。
觀是方法,智是結果,修觀斷惑,智顯就成就了。智就是結果,惑斷掉了之後智就透
出來了,這就是所謂的轉八識成四智,這對我們來說太重要了。如果我們不了解當然渴望
著要明瞭,菩薩大慈大悲,等覺菩薩那還有什麼話說,他當然知道,他這一問,代我們初
學菩薩問的,問得非常懇切,所以有兩句重複的『惟願說之,惟願說之』,這是表示至誠
懇切到了極處!
「言妙極金剛寶藏一切智門者」。這是這一段末後的一句,在此地大師為我們說明。
「此請正觀,乃起方便觀行,以期佛果故也」。『妙極金剛寶藏一切智門』,這是正知,
所以叫正觀。正觀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古人所謂此處用不得力,這是講純真無妄。我
們現在講的《彌陀經疏鈔演義》,這一開端蓮池大師就把這個經所依的原理跟我們說出來
,使我們相信這部經它是有極高深的理論、基礎做依據的。所以這一部經文字字句句都含
攝法界,也就是法界真正是不可思議!但是若不有方便觀行,就無法契入;換句話說,這
個真實的境界你無法體會。佛度一切眾生統依方便法,方便觀行,這樣才能夠到達如來的
果地。
「妙極即妙覺果海」。這就是修學人,所謂菩薩、覺悟的人他所希望證得的。妙覺果
海是如來果地上的名稱,他希望證得的,也是我們每一位學佛同修所希求的。「金剛即堅
利之智」。諸位都讀過《金剛經》,都看過《金剛經》的註解,這個金剛就是指的金剛般
若。「若至果海,非金剛智不能」。要有這樣的大智慧,沒有金剛般若的智慧,沒有辦法
成就無上佛果。無上佛果是圓教的佛果,因為藏教的佛、通教的佛、別教的佛他有上,上
面還有,只有圓教的佛上面沒有了,無上佛果!譬如說別教的佛只等於圓教二行位的菩薩
,三行就比他高,他有上!無上佛果是的指圓教,我們要想證得無上佛果,沒有金剛智慧
不行。
我們要問金剛智慧在什麼地方顯現?跟諸位說你這一生當中死心塌地念這一句阿彌陀
佛就是金剛智。沒有金剛智他沒辦法選擇這個法門,他對這個法門有懷疑,他不肯受持。
這要金剛智慧才會選擇這個法門,才會深信不疑,不為一切境緣所動搖,一生成就無上道
。這一種智慧不是容易得來的,所以在中國你看無論哪一個宗派祖師大德,絕大多數都是
求生淨土,除非他有特別因緣,若無特別因緣無不是以淨土為依歸的,這確確實實是具足
大智慧,具足金剛智!
「此智一起,諸物不能壞」。這個智慧要是生起來了,一切的邪知邪見不能動搖他。
「而能壞諸物」,它能夠圓融一切法,一切法到它面前不能夠轉變它,它能夠轉變一切法
。「一切雜染,諸惡種子,斷盡無餘,故云妙極金剛」。一切法到它那裡都圓融了,到它
那裡都化解了,所以說它能破一切法,一切法不能破它。「此智具足一切功德,故云寶藏
」。功德就是三學三慧。一切是說人天、二乘、權教、實教,藏通別圓每一個地位菩薩的
功德他統統具足,這叫寶藏。這個東西是什麼?在《彌陀經》裡面就是一心,一心不亂。
一心就是妙極金剛寶藏,不是別的東西,就是一心,一不能破,二就能破,一沒法子破。
「能為一切堅聖修斷方便」。這是講出它的方便法,換句話說,這是最根本、最堅固的智
慧,這個智慧裡面含有一切的功德,就是從初發心到如來地所有的三學、三慧、三資糧無
不具足。這一切賢位是三賢,聖位是十聖。所以他才能夠用這個妙極金剛寶藏來修學,來
斷惑證真,來作為他觀智的根本。觀就是觀照,在一切法裡面觀照的根本,用什麼來觀照
?用金剛般若智慧來觀照!
「故云一切智門」。此地所說的一切智不是三種智裡面的一切智,而是一切種智的略
稱。這個一切智是一切種智,如來果地上的智慧,是一切種智的門徑。我們中國人最喜愛
的一部經典就是《金剛經》,禪宗五祖以後大力的提倡,所以《金剛經》真是家戶喻曉,
沒有人不念《金剛經》。雖念《金剛經》不開金剛慧,那也是枉然,為什麼?遇到事情還
是迷惑顛倒,他不開金剛慧,自己的煩惱、痛苦,這個妙極金剛寶藏不能解除、不能幫助
,真叫冤枉。那就是說明你在境界裡面不會觀照,毛病在此地。如果你會觀照,馬上就起
作用,換句話說,就能夠破迷開悟,就能夠斷惑證真。所以古德是極力提倡。
念佛,這一句佛號也具足了妙極金剛寶藏,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裡有,圓圓滿滿一
點都不缺,你要以為這一句佛號裡面沒有妙極金剛寶藏,這一句佛號怎麼能成無上道?要
懂這個道理,這一句阿彌陀佛六字洪名裡頭一法不缺,無有一法不含攝在其中,真是妙極
!這是我們修淨土的人一定要認識,要能夠體會得到。真能認清楚,能體會到,實在不容
易,正是經裡面所講的善根、福德、因緣三者具足,你才能夠發現這一句阿彌陀佛有這樣
妙,這樣的不可思議。真正是十方諸佛一切法裡面的祕密法,被你發現了,這要不是善根
、福德、因緣非常非常深厚的人,你怎麼會發現?無不是當面錯過,諸位要曉得我們在過
去生中,生生世世都是當面錯過沒發現,這一生當中發現了,這一發現了就修學,這一修
學就成就。再看底下問。
「如來下引證,以明此處文義,在大部內,如來百觀品中,已更詳明矣」。這個意思
這個地方是略提了一提,為什麼?《梵網經》並不是完整的譯本,這兩卷只是《梵網經》
裡面的一品,這在前面都介紹過了,很可惜就是全經沒有翻譯過來,我們中文的本子只有
這一品兩卷,上下兩卷,「菩薩心地品」。所以在全經裡面有詳細的說明,在「如來百觀
品」中有詳細的說明,雖然全經沒譯過來,但是我們在其他大經大論裡面也能夠明白這個
意思。這是把這一段啟請的因緣說出來了。向下就是盧舍那佛要為他解釋,要為他解答。
4.舍那酬釋
(1) 釋十住義
前面這一段是科判。「舍那酬釋」,酬是應酬,前面有問,此地當然要為他解答。文
裡面一共有四大段,第一是解釋十住義,第二解釋十行義,第三是十迴向義,第四是十地
義,這是四個大段。底下再說第一個大段,「初釋十住義」,這裡頭分兩個中段,初總標
牒問,二別解義。請看經文:
a.總標牒問
【爾時盧舍那佛言。千佛諦聽。汝先言云何義者。發趣中。】
這一段是經文。華光王菩薩啟請,佛解答的時候沒有說華光王,而一開端就說『千佛
諦聽』,此地「千佛」當然包括了華光王菩薩,千佛是化身佛,盧舍那佛是報身佛,這個
經是報身佛為化身佛說的,叫著千佛諦聽。從初住到等覺可以說全是盧舍那的化身,或者
說毘盧遮那的化身。註子裡面「此牒大智明菩薩,請釋其義,誡聽許說」。誡是教誡,教
他要仔細的聽,諦聽就是仔細的聽,允許他的啟請,為他詳細說明。「十住進修地位,觀
行之義」。所以向下這個經文非常非常重要,前面略說,沒有聽到沒什麼關係,或者是沒
聽清楚也沒關係,底下就重要了,非常非常的重要,字字句句包括註解,與我們修行有非
常密切的關係。它能夠幫助我們成就,能夠幫助我們這一句佛號,使我們這句佛號確確實
實有力量斷惑證真,確實有這個力量伏斷見思,往生極樂,真有這個力量。
b.別解其義
下面第二段「別解其義」,這裡面就有十段,就是十住位,從初住到十住。這一段是
初住。「釋捨心位」。諸位要看清楚學佛從哪裡學起?從放下學起,要從捨學起,捨心。
我們現前這個大病就是放不下,捨不掉、捨不得。不肯捨當然就不得,你要想得無上道,
一定要捨。好,我們把這個文念下去,這個文是很簡單,不長,意思深長:
【若佛子。一切捨。國土。城邑。田宅。金銀。明珠。男女。己身。有為諸物一切捨
。】
到這個地方這是一段,這是第一段。這段文分兩段,後面是一段,首先教給我們要『
捨』,後面跟我們說明為什麼要捨,最後告訴我們捨了之後你得的有什麼好處。我們再看
底下他為什麼教我們要捨。
【無為無相。我人知見。假會合成主者。造作我見。十二因緣無合無散無受者。十二
入。十八界。五陰。一切一合相。無我我所。相。】
就是無我無我所,底下有個相,就是無我相無我所相。
【假成諸法。若內一切法。外一切法。不捨不受。菩薩爾時名如假會。觀現前故。捨
心入空三昧。】
末後一句就說明你放下的利益。這段文念過去了,意思非常非常的深,都在大師註解
裡面跟我們講得很清楚。今天時間雖然還有五分鐘,但是這是一個大段落,我們要講也講
不了幾句,我想我們就到此地好了。下一次我們就從「捨心位」來開始研究,這是入到這
部經裡面最重要的部分。同修們也要把這個好的機會就是難得的因緣,要為你們的親戚朋
友介紹,希望他們來聽這個經,因為機會非常的難得。講《梵網經》的機會不多,這個機
緣非常非常的殊勝,錯過了不容易得到。你介紹,你的責任就盡到了,他來不來是他的善
根福德因緣夠不夠,那是他的事情,不是你的事情,你已經對得起他了。他將來說這個因
緣錯過了,我不能怪你,當年你替我介紹,我自己沒福報沒去。我們自己要對得起人,就
是普遍的為大眾介紹。今天就講到此地。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除自己之外盡是善知識。
他為什麼都是善知識?因為他具足誠敬之心,他具足一顆圓滿誠敬之心,所以盡虛空遍法
界,情與無情,統統是善知識。善財見到了,大地眾生齊成佛道,統統成佛,
我們為什麼見不到?我們這個誠敬之心起不來,或者對某人有,對另外人就沒有,
不能夠平等、清淨、普遍的湧現,這是我們不及善財的地方,也是我們自己一生不能圓成
佛道的障礙。
印光大師: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8-08-13 17:43:00
阿彌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18-08-13 19:56: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youngerwu (沒有妮的日子)   2018-08-13 21:07: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ackino (常勝不敗)   2018-08-15 23:34:00
南無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