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實修] 當修止、觀二法,乃至漏盡 (18)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8-03-27 22:34:41
: 《大乘起信論直解》(明.憨山德清)
: 「云何修行止觀門?
: 所言止者....隨順奢摩他觀義故,所言觀者....隨順毘缽舍那觀義故。
: 云何隨順?以此二義,漸漸修習,不相捨離,雙現前故,此釋止觀相也。
: 六度應云定慧二門,今云止觀者,以在因曰止觀,在果曰定慧。
: 今欲雙修並運,正在因行,故合為一門。」
───────────────────────────────────────
■ 補充──止觀雙運
摘自:《2007奢摩他講記》雪歌仁波切講授 張福成老師翻譯 釋見諦法師編輯
轉自:http://www.lamrimworld.org/
等持具足好幾種特性,就稱為安止(正式的順奢摩他安止)。然後勝觀(正式的毘缽
舍那勝觀)有很多內容,前面談到要具備安止(奢摩他),還要進行分析,這樣的勝慧才
稱為勝觀(毘缽舍那)。所以什麼叫等持?什麼叫做勝慧呢?還要再作個解釋。
若把心大致地分類就是心王和心所,等持、勝慧都屬於心所,既然等持和勝慧是心所
,就同樣屬於一個內心(心王)的眷屬。因此,一個內心同時可以擁有等持的作用又擁有勝
慧的作用。因為等持和勝慧可以在一個心底下變成兩個工作人員,同時進行,因此止觀雙
運才可能發生。假設心本身是安止,或說心本身是觀,止和觀就不可能雙運結合在一起。
安止是等持(定心所)的一類;勝觀是勝慧(慧心所)的一類。什麼是等持?什麼是勝慧
?等持和勝慧都是心所。心所共有五十一種,其中有五種別境。五種別境裡的一項是等持
(定心所),另一項是勝慧(慧心所),勝觀的本質是勝慧,五別境裡有等持也有勝慧。
五個心所的性質,按照阿闍黎世親菩薩在《俱舍論對法論》所做的解釋,任何一個心
(心王)必定伴隨著這五個眷屬,故稱為五種別境。任何一個心(心王)一定有這五種眷
屬(五別境心所),就表示它(五別境心所)是非常廣大、非常廣泛普遍存在。
阿闍黎無著寫的《對法總集》也談到:五種別境是指對於對境了知的認識,認知一定
有此五別境,因此表示五種別境非常普遍、非常廣泛。一個不禪修、不修止觀的人,他在
認識對境的過程中,認知的心一定有等持(定心所)、一定有勝慧(慧心所),現在把等
持(定心所)的威力加強到某個程度,就會成為安止,此時再取個新的名字,稱為安止(
奢摩他)。
不修止觀的人,他內心也有勝慧(慧心所)。前面談很多勝觀(毘缽舍那)的本質,
要以安止(奢摩他)作為基礎,然後要很多的條件,慢慢強化到某個程度,就名為勝觀(
毘缽舍那)。主要是指等持(定心所)或勝慧(慧心所)的威力一定要加強,加強到某個
程度,它的力量很大了,再取個新的名字稱為安止(奢摩他)與勝觀(毘缽舍那)。
在未證得止觀前,一個心王同時有等持(定心所)、勝慧(慧心所)這兩個眷屬,等
將來好好努力精進,把等持(定心所)的本質逐漸強化成安止(奢摩他)的本質,把勝慧
(慧心所)的本質強化成勝觀(毘缽舍那)的本質。因為是一個心王同時擁有的二個眷屬
,將來止觀成就時,仍然屬於一個心王的二個眷屬,因此止觀才能雙運,這是其中的道理。
就安止(定心所/奢摩他安止)和勝觀(慧心所/毘缽舍那勝觀)而言,是如此雙運
的。雙運也可解釋為:安止的威力幫助勝觀,勝觀的威力幫助安止,相輔相成。
如何彼此幫助?首先欲界有情經由禪修內心逐漸微細,到後來得到安止(奢摩他),
得到安止之後再得到色界的初靜慮天、二靜慮天、三靜慮天、四靜慮天。首先是初靜慮天
,到達安止(初禪近分定最初作意的奢摩他/初禪未到地定)時,和初靜慮天的內心有點
類似,很靠近。得到安止(初禪近分定最初作意的奢摩他)後再繼續修勝觀(毘缽舍那)
,把欲界的煩惱滅掉時,就會完全得到初靜慮天內心的功德,此時稱為初靜慮的正行。
得到跟初靜慮心很類似時,到完整得到它的功德是初靜慮正行,這中間還有一段要走
的過程,稱為初靜慮的近得(近分)。若按照次第慢慢上去,首先得到安止(奢摩他)、
初靜慮的近得 — 近分、然後還有很多項,慢慢上去才能得到初靜慮的正行。
得到初靜慮的正行,此時的心和初靜慮天的心一樣,一樣的功德,故稱為初靜慮正行
。正行未得以前先得安止(初禪近分奢摩他),安止(初禪近分奢摩他)就很類似了,從
安止到得到初靜慮的正行,中間有一段很長的過程,稱為近得。之後還要進入二靜慮天。
初靜慮要進入二靜慮時,也一樣要修止和觀。首先修安止,慢慢產生勝觀,慢慢對治
初靜慮煩惱,把初靜慮的煩惱一個個滅掉,得到二靜慮的正行,即二靜慮天的心的功德完
全可以得到,此時和二靜慮的心完全一樣。所以在和二靜慮的心很類似時,就是二靜慮的
近得(二禪近分)。
初靜慮天慢慢修止,然後得到二靜慮的近得,此時它的安止(二禪近分定的奢摩他)
就成就了。然後再修觀把初靜慮的煩惱慢慢滅掉,之後得到二靜慮的正行。二靜慮的正行
再慢慢修安止,之後得到三靜慮天的近得,此時安止(三禪近分定的奢摩他)成就了,然
後慢慢修觀,把二靜慮天的煩惱個別對治,當它滅盡時,得到三靜慮的正行。
整個實修的過程就是這樣,逐漸升上去。首先欲界者最初要得到初靜慮天要先修止,
得到安止(奢摩他)時,就得到初靜慮的近得,然後修觀,所以止對觀有幫助。透過止對
觀的幫助,才會得到初靜慮的正行。這時觀的力量很強,之後就是初靜慮的正行,這個觀
會幫助達到二靜慮。要產生二靜慮的近得,也就是安止得到時,所以初靜慮的觀,幫助得
到二靜慮的安止;二靜慮的安止,幫助得到二靜慮的觀;二靜慮的觀,幫助得到三靜慮的
止;三靜慮的止,幫助得到三靜慮的觀,亦即止幫助觀,觀又幫助止,相輔相成,逐漸進
步,止觀雙運也可以解釋成相輔相成。
「近得與安止」有沒有聽過?「初禪未到定」,有的翻近分;有的翻近得,後面還有
二禪、三禪和四禪。禪就是靜慮。未到定 — 未到地定 — 是靠近的那個部分,翻譯近分
,即是比較靠近的部分。這部分就是未到定,此靠近的部分,近分指的是加行或準備。
靠近的部分稱為近分,就很容易瞭解。翻作「未到定」,雖然很靠近但是還沒有得到
。這是準備要得到初禪的心。初禪的證悟產生前,總要有一個靠近的部分,有一個要準備
的,那部分就是近分,因為初禪的心不容易得到。首先須把欲界的煩惱全部斷掉,若是沒
有斷,則不可能得到初靜慮的心。
不可能把欲界的煩惱一下子全部斷除,因此將欲界的煩惱分為九項,然後按照次第,
一項項對付 — 滅除,之後就可全部對付掉,此刻與初禪的心完全一樣,這就得到了初禪
的正行。正行是根本定,是得到初禪的正行。
還沒得到之前,一項項慢慢地對付掉煩惱,豈不是越來越靠近嗎?因此前面的段落都
稱為近分。靠近的部分或稱為準備或加行。
「近分」,後面是不是都如此翻譯?我們大概都翻成「未到定」。翻成近分,若以靠
近的部分,意思比較接近。「未到定」,可能佛經有時這樣翻,但它的意思是近分、靠近
的部分。這個字的藏文意思是近分,有時也會糊里糊塗翻成近得。近分是靠近的部分,為
什麼用靠近呢?
舉《莊嚴經論》的例子來說明。論中談到善知識要具備十個條件。十個條件中有止息
、調伏、近止息,為什麼用近呢?情形跟近分的近是一樣的。「近」的意思是指已經調伏
又止息了,而且非常純淨、力量非常大的止息;靠近的意思是最為純淨、力量最大的,故
用了「近」這個字。
其次談到因與緣,其中有近取因和俱生緣。為什麼近取因用「近」?字面上的意思,
是最靠近果的因。最靠近果,當然不只是位置最靠近果,它對果的影響力也最強,這個因
即將變成果了。它是跟果最靠近的,而且影響最大,力量最強,因此稱為近取因。當然近
取的位置是最靠近的,意思是力量最大、最純淨、影響最大。要生果時,此因會直接產生
果,所以力量最大、最靠近果,影響也最大,這部分就稱為靠近,近指的就是這意思。
要得到初禪的正行,有一個最靠近的力量,也就是在得到初禪正行這方面影響力最大
,可直接變成初禪的正行,這個可直接變成正行的部分,就稱為近分,初禪近分指的是這
個意思。
《莊嚴經論》談及善知識十種功德中的調伏,指的是戒學功德;止息是定學功德;近
止息則是慧學的功德,所以為什麼用靠近的近呢?表示力量最強,最為純淨。這是止和觀
互相幫助逐漸地進步,從欲界到靜慮天,由初靜慮跳到二靜慮,到三靜慮、四靜慮,止和
觀彼此互相幫助,於是威力越來越大。
此外,凡夫人也有這種情形。首先由一個凡庸的世俗人,從世俗的錯亂中 — 世俗的
迷惑錯亂中 — 脫離後,進到佛法中學習,這時世俗的迷惑錯亂是不是已經去除了呢?當
內心穩定下來,想要學習佛法時,那是內心比較微細的部分。
在學習過程中,仔細觀察自己內心,原來還有很多紛紛擾擾,就會想辦法去對治,使
心更穩定,此時內心的穩定跟以前散漫在世俗中比較,當然是更穩定的。因為已觀察到了
,所以可以讓心再變得更平穩。但是外表看起來雖是穩定的,若仔細分析,裡面還有更細
小的紛擾,內心還有很多念頭,於是慢慢地對付它,使它更寧靜、更趨於寧靜。
寧靜時,再次仔細觀察、分析,裡面仍有更細小、更細微的煩惱,再想辦法修安止,
再把它對治,當然這時候還沒有得到安止,只不過是類似的安止而已,然後再想辦法對付
,用類似的勝觀去觀察它,慢慢會看到裡面細微煩惱,再把它對付掉。看起來像是平穩的
樣子,再仔細看又發現更細小的煩惱,再去對付。世俗人是這樣,身為一個實修者來講,
像這樣慢慢調整內心,使內心逐漸改變、慢慢改變,慢慢地更加微細。
首先看到世俗的紛紛擾擾,內心遠離這些紛亂吵雜,先穩定在內心中做禪修。佛教徒
實修者是這樣進行的,此時不能說得到安止,只是有個類似安止的等持,是內心比較穩定
不會散亂在外面的紛亂吵雜中,這當然是類似的安止,這樣也能遠離外境的散亂。
透過類似的安止,讓內心遠離外境的散亂。再用類似的勝觀分析,分析後,覺得這個
內心還不是非常寧靜,仍然有很多紛擾妄念。在這種情形下,勝觀當然不可能產生。因此
再想,再把這紛擾對付掉,而修安止,慢慢地會有更加微細的煩惱。然後再觀察,若還有
紛擾,就再次對付。這樣的心能逐漸進步和微細,這時都不是正式的止和正式的觀,只是
隨順的止和觀。
這樣進行著,心將會變微細,就一般禪修者而言,就算沒有得到正式的止觀,但類似
的止觀雙運在內心進行時,都是如此的。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