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誰是善知識?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8-02-23 18:58:00
: ※ 引述《tangchin (tangchin)》之銘言:
: : 我們經常會講到依止善知識,為一切善樂根本,這時候會問到:什麼樣的人是善知識?
: : 我們所要依止的善知識應具備的德相是什麼?
: : 依彌勒菩薩所著「經莊嚴論」善知識所應具備的條件:
: : 具戒學;具定學;具慧學;德增-比學者功德更增;具勤-勤於利他;教富饒-通達經律
: : 論;善達實性-通達無我;具巧-說法善巧;悲體-具悲心;離厭-對於説法不感到疲憊。
: 隨喜分享,底下補充引述:
: CBETA B10,No.006《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一〈道前基礎〉
: http://tripitaka.cbeta.org/B10n0067
: 如《經莊嚴論》云:「知識調伏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離
: 厭應依止。」是說學人須依成就十法知識。
───────────────────────────────────────
■ 補充── #1QSi7a96 內文釋義 (1)
摘自:《覺燈日光》尊者達賴喇嘛 (此段落篇幅頗長,會分幾次貼完)
【丁一、所依善知識之相
由是親近知識之理分六:一、所依善知識之相;二、能依學者之相;三、彼應如何依
師之理;四、依止勝利;五、未依過患;六、攝彼等義。今初
總諸至言及解釋中,由各各乘增上力故,雖說多種,然於此中所說知識,是於三士所
有道中,能漸引導,次能導入大乘佛道。如《經莊嚴論》云:「知識調伏靜近靜,德增具
勤教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離厭應依止。」是說學人須依成就十法知識。
此復說為自未調伏而調伏他,無有是處。故其尊重能調他者,須先調伏自類相續。若
爾須一何等調伏?謂若隨宜略事修行,於相續中有假證德名,全無所益。故須一種順總佛
教調相續法,此即定為三種寶學,是故論說調伏等三。】
善知識的定義是什麼?不同法門有不同的修法,依不同的法義會說到不同的善知識的
定義、應具備的條件。《廣論》所講的是三士道的修心法門,能逐漸引導弟子入大乘道的
善知識的條件有十條:調伏、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
、離厭。
這十個條件中,調伏為首,「自未調伏而調伏他,無有是處」,宗喀巴大師在此說得
非常尖銳,自己的內心還沒有獲得改變,根本就沒有資格去調伏他人的內心,所以上師必
須先調伏自己的內心才是。
以怎樣的方式去調伏呢?如果自己只是隨便地修行、假有道證功德之名,那沒有什麼
幫助。調伏內心,須配合著整體教法所說的調伏法門 — 三學,亦即依由聞思修經、律、
論三藏而得的戒、定、慧三學去調伏,這才是正確的調伏方法。
有時我們看到一些出家人會卜卦,而且卜得很準,或善修某種儀軌,但他們卻完全不
知道大論典的內涵,也就是沒有所謂的聞思修。只是很懂卜卦或很會修某種法會儀軌,這
種出家人一般都很受在家人歡迎;而另一些出家人,他雖不是很懂修法儀軌,也不懂卜卦
,叫他修個度母儀軌可能都不會,但是他對大論典的內涵通達無礙,可以解釋得非常細微
深入,而且他的戒行也非常地如法,然而非常謙虛、不喜炫耀,所以這種出家人往往不會
受到在家人的重視。
我們的做法往往就是如此顛倒,與宗喀巴大師所說的完全相違。我們應該要知道,什
麼樣的功德才是佛教導我們追求的,不是神通、卜卦或者做法會,而是內心調伏的道證功
德。唯有經由聞思修經律論,才可以透過三學獲得這種功德。
【其中調伏者,謂尸羅學。《別解脫》云:「心馬常馳奔,恆勵終難制,百利針順銜
,即此別解脫。」又如《分辨教》云:「此是未調所化銜。」如調馬師以上利銜調悷馬,
根如悷馬隨邪境轉,若其逐趣非應行時,應制伏之。學習尸羅,調伏心馬,以多勵力制令
趣向所應作品。】
調伏,是尸羅學,也就是律學、戒學的意思。為什麼要把調伏視為尸羅呢?因為要調
伏我們內心的這匹野馬,先得透過身、語二業的調伏。
「上利之銜」是非常好的銜。內心這匹野馬若順著邪境轉,就以上利銜 — 戒律來制
伏它,不使朝著壞的方向而做出身、語的惡業。戒律所要制止的就是造作惡業,尤其是身
業、語業的惡業。內心雖然相應著煩惱,但至少有尸羅的緣故,不會去造作身、語的惡業
。「以多勵力制令趣向所應作品」,就是說以精進力使我們的心向著應該做的事情。
【寂靜者,如是於其妙行惡行,所有進止,由其依止念正知故,令心發起內寂靜住,
所有定學。】
寂靜,是定學的部分。「進止」就是取捨,取故而進,捨故而止。平常依由正念記住
善惡取捨的內容,用正知觀察我們的行為是否合於所取和所捨。以正念和正知繫住內心,
不使養成惡習,不使心相應於不應該相應的內容。
定學這種內心的訓練是如何成辦的?這是奢摩他的內涵,後面會說到。一般的定學,
就是專注一境的禪定,最主要是依靠正念和正知來成辦。每個人都有正念、正知,如果反
覆訓練,正念、正知的力量會慢慢增大;反之,不去訓練它、運用它,它就好像生鏽一樣
,沒有辦法產生效力。
在還沒有正式學九住心、成辦奢摩他之前,要如何增長正念、正知?要靠戒學。平常
起居坐臥時,就要觀察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否有違背戒學。反覆地透過正念、正知觀察身跟
語,它的力量就會慢慢增長。如此,在正行時,才能更有力地生起正念、正知來觀察自心
。所以在寂靜之前必須要有調伏,有了調伏之後,寂靜的力量才會更加強大。
【近寂靜者,依心堪能奢摩他故,觀擇真義發起慧學。】
近寂靜,就是對於真實義生起的慧學。「真實義」,就是真理。煩惱是來自於對實際
狀況的不了解或顛倒執著。只有生起智慧,才能使內心相應於真理,讓內心不再隨著無明
走。所以有了專注一境的定學,我們可以控制內心,之後,就要對真實義生起慧學,讓自
己了解真理,如此才能使心與其相應,這就是把慧學取名為近寂靜的原因。
(....待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