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空法師:普賢行願品疏節錄18(上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8-02-23 00:48:47
  請掀開經本第五十四面,第六行,看經文偈頌第十七首:
  經【我為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天龍夜
叉鳩槃茶。乃至人與非人等。所有一切眾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
  註解裡面,這是第三大段,第三大段總共有三十首偈頌,是相當長的一段經文。前面
將長行文裡面所說的十願,十大願王,菩薩以偈頌的體裁重說了一遍,長行說得詳細,偈
頌就簡略了。從這個以下是頌前面所講的迴向,十願後面三願都是屬於迴向,常隨佛學、
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三條都是屬於迴向。這個地方就把這三種迴向合起來,佛為我們
詳細的開導,由此可知,迴向在佛門修行實在是非常重要。什麼原因?凡夫之所以成為凡
夫,歷劫的修行很難成就,原因就是心量太小,佛教給我們迴向這個修學的方法,把我們
的心量拓開。真心本性是包虛空法界的,換句話說,比虛空法界還要大,那是我們本來的
心量。現在心量小到連兩個人都不能容納,他怎麼能成佛?怎麼能往生?問題在這個地方
。所以你要問,普賢菩薩在偈頌裡面為什麼迴向要用這麼長的經文,幾乎佔偈頌的一半,
道理就在此地。
  註解諸位大致上都能看得懂,我們把經文簡單介紹一下。『我為菩提修行』,這跟我
們的發心就不一樣。我們為什麼學佛?為什麼修行?這是從發心上來說,世間人學佛可以
說大多數是為趨吉避凶,經上講的話沒錯,為離苦得樂。但苦樂的標準我們搞錯了,我們
得的是眼前之樂,眼前的苦我們希望離開,眼前五欲六塵之樂希望得到,那簡直是太小了
。佛說的離苦得樂,離苦是離究竟苦,究竟苦是什麼?輪迴苦、生死苦,生死輪迴苦,無
明妄想苦,佛是叫我們離這個。樂是指什麼?樂是指究竟樂,究竟樂要到什麼地方才能得
到?對我們來說,只有西方極樂世界,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就得究竟樂。
  其實這個話不但是對我們而說,普賢菩薩在華嚴會上是對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是圓
教,十住菩薩、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菩薩,對這些人說。圓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
還勸他們念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得究竟樂,離究竟苦,離苦得樂的標準
是在這裡。我們是什麼標準?我們這個標準,苦永遠沒法子離開,樂是永遠不能得到,為
什麼?用心錯了。所以我們看這些大菩薩、法身大士,他們的修學就是我們的榜樣。他為
「菩提」,菩提就是佛道,換句話說,他是為成佛來修行的,四弘誓願最後一條「佛道無
上誓願成」,他是為這個。這個目標遠大,帶起他心量的開闊,所以他的修行就相應,小
心量修行不相應,真正的道理在此地。
  『一切趣中成宿命』,「宿命」是六通之一,「一切趣」就是指十法界。菩薩無論在
哪個法界修行,四聖法界裡面有他,六凡法界也有他。在中國,四川峨嵋是普賢菩薩的道
場,我們這個世界有他,山西的五臺山是文殊菩薩道場,所以我們這個世界有他們。他們
無論在四聖法界,或者在六道裡面,他不迷,有宿命通,他知道過去,知道未來,不像我
們迷惑顛倒。我們過去生中不知道,忘得乾乾淨淨,未來的前途也不知道,一片茫然,這
就苦了;菩薩統統知道。
  『常得出家修淨戒』,五十三參裡面,示現出家身分的只有五個人,五十三位善知識
只有五位示現出家的,其他四十八位示現在家,與這句話「常得出家修淨戒」有沒有牴觸
?沒有牴觸。諸位要曉得,在家菩薩,身在家,心出家,所以他還是出家,還是修的淨戒
。形像沒有關係,最重要是心清淨,心淨則土淨,這個重要。所以此地「出家」的意思著
重在心出家,不著重在身。
  「垢」是污染,我們的心在五欲六塵境界裡面生起貪瞋痴慢,生起這個念頭就污染了
,這就垢了。『無垢』是心已經不染五欲六塵,心清淨。『破』是犯戒,毀犯戒律,這個
大家都知道,破戒了。『穿漏』,「漏」是比喻,像個茶杯一樣,破了盛水就漏掉了,表
示這個東西壞了,已經不是法器,沒有辦法修學如來功德。為什麼?他戒破,心地污染了
,不能夠接受如來清淨大法,是這個意思。「無垢無破無穿漏」,可見得菩薩持戒清淨,
我們常講嚴持戒律。
  修行要從持戒修起,但是持戒,許多人也把意思錯會,認為就是戒經裡面的五戒、八
關齋戒、十戒、菩薩戒、比丘戒、比丘尼戒,都會意到這上去。這個戒圈圈太小,不免污
染,不免破漏。菩薩在這個境界裡面所說的持戒,戒律的範圍非常廣大。凡是佛經裡面佛
對我們的教訓統統是戒,教誡,我們都要遵守,不是列入戒條才遵守;沒有列入戒條的,
裡面許多教訓統統都要遵守。譬如前面講「我為菩提修行時」,我是不是為菩提?這就是
佛的教誨。我們修行要為菩提,不為其他,這就對了。說得淺顯大家好懂一點,持戒就是
守法,規規矩矩的做人,規規矩矩做事。佛的教誡我們要遵守,世間的法律、道德、風俗
習慣我們都應當要遵守,心就清淨了。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世間一切法統統遵守、
統統隨順,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是這個意思。修行從這個地方修起,簡單的講從守法修
起,持戒守法。
  下面一首,要緊的是後面兩句,為一切眾生說法。前面兩句是說天龍八部,代表的是
六道眾生。菩薩有能力在六道裡面化身,要度哪一類的眾生一定要現同類身,使用同類的
言語,才能夠度那一類的眾生。像《普門品》裡面講的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要度畜生,
應以畜生身得度者,菩薩要現畜生身;應以餓鬼身得度者,在鬼道裡面,菩薩到鬼道裡頭
也要現鬼道身。一定同類身、同類的言語才能夠幫助他們,菩薩有這個能力。『所有一切
眾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由此可知,佛陀的教化是無所不遍,遍及六道,十法界,遍
及無盡的虛空法界,這是佛陀的教育。再看下面兩首,在五十六頁。註解裡頭都很清楚,
這兩首是:
  疏【修行二利願。】
  二利是自利、利他。
  經【勤修清淨波羅蜜。】
  這是菩薩修行之體,菩薩行的體就是十波羅蜜,通常在《般若經》裡面講的六波羅蜜
。《華嚴》以十代表圓滿,所以六波羅蜜到華嚴會上就變成十波羅蜜。十跟六在數字上有
差別,在內容、境界上沒有差別,怎麼會沒有差別?十波羅蜜後面四條是第六般若波羅蜜
展開的;歸納起來叫般若波羅蜜,展開來有般若、有方便、有願、力、智。所以他把它展
開來,我們講這是歸納演繹,歸納起來就是一個般若波羅蜜,內容是圓滿的。這是『清淨
波羅蜜』,用清淨心修十度,以十度修清淨心,它是相輔相成的,這個一定要知道。十波
羅蜜修的是什麼?修的是清淨心;清淨心修什麼?清淨心修十波羅蜜,你才能得真實的受
用。
  經【恆不忘失菩提心。】
  這就是修行十度的功效。『恆不忘失』,永遠不會忘失,『菩提心』是覺心,也就是
說菩薩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界之中,念念覺而不迷,那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覺心
,他不迷,不迷就是不染,染著就迷了,於一切法不染不著,他不迷。
  經【滅除障垢無有餘。】
  我們學佛的同修都知道自己業障很重,菩薩這個方法,業障都消掉,都消除,消乾淨
了,『無有餘』,消乾淨了。『障』就是業障,『垢』是無明,業障、無明都消盡。用什
麼消?諸位要記住,十波羅蜜、菩提心,用這個東西消業障。我們要不在這裡真正下功夫
,業障怎麼消得了!菩薩行的總綱領就是六度,《華嚴》文殊菩薩講的十度,剛才講了,
十跟六是一個意思,同樣的境界。第一個「布施」。布施是不是叫你到處去捨財?捨財修
福,將來享福,這不是波羅蜜。為什麼?心不清淨,裡面有得失,還是有貪心。佛家常講
,捨一得萬報,利息很厚,值得去投資,是這樣的心理去修布施,這個心不乾淨,這個心
不是菩提心。所以你所修的也不是波羅蜜,那個叫修布施,不能叫布施波羅蜜。加上波羅
蜜,心是清淨的,決定沒有染著。布施真正的意思是捨、是放下,把貪心放下、瞋心放下
、愚痴心放下、妄想心放下、執著心放下,這叫布施,真的布施。所以他才「恆不忘失菩
提心」,才真正能夠達到業障、無明統統消除。
  經【一切妙行皆成就。】
  自行化他圓滿成就。這裡面總共八句,這一句是總說,這一句是主。所以菩薩行圓滿
成就,諸位要記住,前面三句非常重要。下面一首是說它的德用。
  經【於諸惑業及魔境。】
  『惑』是迷惑顛倒,『境』是境界,這個境界不是好境界,是魔境界。《八大人覺經
》上,佛給我們講的四種魔,《八大人覺經》流通很廣,提起來諸位都知道。這四種魔裡
面第一個是「五陰魔」,五陰魔是什麼?我們的身就是五陰,身就是魔,這個身是色、受
、想、行、識五蘊和合而現的相狀。第二是「煩惱魔」。第三是「死魔」,有情眾生都有
生老病死,生老病死就是魔。說這個四大類,三類是屬於自己的,只有後面這一種是我們
身外的,「天魔」,只有這個屬於外在的。
  哪些是天魔?你們有沒有遇到過?有沒有見過?天天見,你們不認識。張開眼睛看看
,哪一個不是天魔!凡是一切誘惑你起貪瞋痴的,這類的魔是外面誘惑的,統統是天魔。
天魔不是青面獠牙的鬼怪,也許打扮得很漂亮,一見就生歡喜心,那都是魔,要認識清楚
。內不起貪瞋痴慢,內裡面心地清淨、覺而不迷,『惑業』沒有了,外面是決定不受外面
境界的誘惑。外面境界不外乎兩大類,一個是心裡歡喜的,稱心如意的,引起你貪心,你
看煩惱魔把它引起來了;一種是不順心的,引起你瞋恨心,統統是魔境。我們今天處在這
個社會,這個社會就是魔境界,不可以不知道。認清楚,明白了,不受誘惑了:
  經【世間道中得解脫。】
  只要你內不動心,外不受誘惑,你就『解脫』了,解脫就自在。菩薩跟我們在行為上
不一樣的就在此地。我們凡夫禁不起誘惑,順自己的意思,一誘惑貪心就起來;不順自己
意思,瞋恨心就起來。換句話說,外面境界誘惑你,使你的煩惱不斷起現行,內魔跟外魔
勾結,你還會有好日子過嗎?所以我們要學菩薩,學菩薩就學聰明,認識事實真相。《般
若經》上講得很清楚,「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
電,應作如是觀」。無論順境、逆境,我們面對它不會起心動念,心是平等的、清淨的,
這就是內,業惑消除,外面不能誘惑了,外面魔境也不起作用,菩薩降魔是這個降法。
  經【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這是比喻,在佛門裡面,用蓮花表法可以說是最常見的。蓮花是生在泥土裡面,花開
在水的上面,佛用這個做比喻。池底下的污泥比喻作六凡法界,泥上面的清水比喻作四聖
法界,花開在水上面,不但六凡法界它不染,四聖法界也不染。它叫什麼?不得已給它取
個名字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在十法界之上。四聖法界在比較上說,比六凡清淨,是不是
真清淨?不算真清淨,是比較清淨。真正的清淨是六凡、四聖統統不染,真正清淨,『猶
如蓮華不著水』,這是入一真法界。『亦如日月不住空』,日月在太空當中運行,它不是
停在那個地方的,它是在運行的。這兩句都是比喻超越十法界,那就是真實的,那才叫真
正解脫得大自在。再看底下第二十一首、二十二首,這是五十七面的倒數第四行,這兩首
是「成熟眾生」。
  經【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群生樂。如是經於剎塵劫。十方利益恆無盡。】
  普賢菩薩的大願跟十方諸佛如來完全相同,沒有一絲毫差異,諸佛確實念念希望幫助
我們離苦得樂。這第一句是離苦,第二句是得樂。『等與一切群生樂』,「等」是平等,
跟佛一樣平等。我們要知道,如果修學的方法不相應,要想達到究竟離苦得樂是相當不容
易的。佛有這個方法,普賢菩薩這一卷經就是的,就是勸你念佛求生淨土,十大願王導歸
極樂。可是一般人縱然是仰慕《華嚴》,而把念佛求生淨土這樁事情看輕了,這可以說是
雖然仰慕《華嚴》,但對於《華嚴》是絲毫不認識,不知道這個法門的殊勝。佛在《彌陀
經》上講得很清楚,《彌陀經》也是大家把它看輕了,把這部經看輕,實在講就是自己業
障重,特別重。為什麼?淨土三經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法寶。你把它
看輕了,就是所有一切諸佛你都沒有看在眼裡,你都不認識,這個罪多重,叫業障深重。
哪有業障比這個更深更重的?沒有了。
  世尊明白的介紹我們,這經文上說的,「聞是經受持者」,得的什麼果報?得兩種果
報,第一個是得到一切諸佛護念,這是福報。誰有那麼大的福氣,一切諸佛都保佑你!所
以我說念佛的人、念《彌陀經》的人,是盡虛空遍法界第一大福報的人,找不到另外一個
人福報比他更大。他得一切諸佛護念,一切諸佛保護他,保佑他,一尊佛都不漏,一切諸
佛念他,懷念他。這些人天天念這部經,不知道,不曉得這兩句話說盡了,大福報,沒有
比這個福報更大了。第二個利益,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慧。前面得福
,後面得慧。這個慧是不退轉於無上菩提,福慧都達到究竟圓滿。世間人無知,天天念這
部經,不知道經裡頭講的是什麼,你說可不可惜?真要清楚,真要明白,他就死心塌地念
阿彌陀佛,他所有的心行,一切與諸佛如來都能相應。所以《彌陀經》原來的經題,就是
「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nmamtb (南無阿彌陀佛)   2018-02-23 03:18: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Iamboy183 (新)   2018-02-23 10:44: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8-02-23 16:45:00
阿彌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18-02-24 01:07:00
猶如蓮華不著水,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ackino (常勝不敗)   2018-02-24 14:30: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youngerwu (沒有妮的日子)   2018-02-24 19:38:00
南無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