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禪坐身、心標準簡述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8-02-10 18:45:40
※ 引述《tangchin (tangchin)》之銘言:
: 身:毗盧遮那佛八法
: 足:全盤或單盤。眼:不應太開或太閉,垂視鼻尖。身:端正。肩:平齊。頭:從鼻自肚
: 臍正直。齒與唇:自然。舌:抵上齒。呼吸:無聲、出入無所知覺。
: 這八個標準皆有其用意,不可擅改。
: 心:內心所緣多種,此不詳述,這裡以佛像為宜,緣佛像具多分功德,需注意要以意識緣
: ,非以眼識緣。當以意識緣佛像時需有二種殊勝:明顯分、安住分。這裡會出現二種障礙
: ,其中昏沉會導致無明顯分,掉舉會導致無安住分。當內心安住所緣佛像時即是「正念」
: ,爲讓內心續住所緣,須有「正知」隨時注意所緣是否已散、未散、將散。
: 詳細請參閱-菩提道次第廣論/奢摩他章節,裡面有詳細修止論述。
: 另外修止前最好就能有思維菩提心基礎,否則容易發生不正確的意樂及不必要的障礙。並
: 且在修止前先能廣大的聽聞,將所聽聞的法義不斷思維,最後再進入修習的次第。
非常感恩善知識時常在板上扼要提點的提綱契領,受益甚大 _/\_
末學僅以聞思學習過的相關法義,略引補充借花獻佛,整理下推文。
毗盧遮那佛八法,本板相關系列文:「止觀禪修:依修止資糧,修奢摩他-正行」
修止前的菩提心基礎,本板相關系列文:「止觀禪修:依修止資糧,修奢摩他-加行」
作者: ilanese (坐聽無弦曲)   2018-02-10 20:37:00
要入定的話,意念愈輕愈好,猶如道家丹鼎派對「武火」、「文火」的比喻。道家由烹飪火候引伸出意念輕重的文火及武火的概念,如果要入定的話,最好要採用文火意念輕的方法。但有的人跟某類方法非常契合,天生根器、宿世慧緣就是適合某類方法,跟別人修同一種法門比較起來,能事半功倍。要我論的話,先去找出及修習適合自己根器的止禪方法,這才是重點。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8-02-10 20:51:00
底下有一則課程,可去親近善知識學習正確無誤的止觀正見
作者: tangchin (tangchin)   2018-02-10 21:33:00
一般而言,止僅僅是工具,止僅能壓伏煩惱,仍須透過觀,才能根治顛倒執著
作者: yaqqq (^^)   2018-02-10 22:35:00
我也認為「觀」才是佛教智慧所在~~
作者: ilanese (坐聽無弦曲)   2018-02-10 22:39:00
就道家自然無為哲學的角度來看,無論武火或文火之止與觀仍落入後天,止與觀為人類本能,特意為之,縱然用意極輕,仍以後天思慮之識神所為,還是不及格。但嚴格來說,法門無高低,只有適合不適合罷了。要我論的話,不止而止,不觀而觀,這種不止不觀的法門在原理上還更勝一籌,問題是一般人能否堅持多久?搞不好一輩子照這種方法練,也未必有什麼效驗?
作者: tangchin (tangchin)   2018-02-11 09:04:00
我們的麻煩是煩惱障與所知障,止僅是心一境性,必須透過觀淨除煩惱及煩惱所留下的習氣縱然止到非想非非想天,若無觀慧,仍然下墮惡趣,止僅壓伏粗分心識,但是無明狀態仍舊!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8-02-11 09:15:00
感恩_/\_
作者: oddman (人生酬業)   2018-02-11 20:08:00
心經言: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個人所學亦認為是般若的慧觀智慧方得解脫,而非定。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8-02-11 20:19:00
(廣論毗婆舍那章有說明心經該段落)#1OXhd0lu《大寶積經》不只修學止,更應修學觀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