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空法師:普賢行願品疏節錄10(上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8-01-31 13:21:56
  請掀開經本第二十四面,第五行:
  經【復次善男子。言隨喜功德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
如來。從初發心。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一
一劫中。捨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頭目手足。如是一切難行苦行。圓滿種種波羅蜜門
。證入種種菩薩智地。成就諸佛無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隨喜。

  我們看這一段,這段是普賢菩薩第五大願,『隨喜功德』。「隨喜」好懂,關鍵在「
功德」兩個字,如果我們能把經義看明白,我們的修學就如法。這一段文裡面的中心在功
德這兩個字上,什麼叫功?什麼叫德?功德跟福報不一樣。佛家常說「福慧雙修」,佛門
重視福報,但是絕不勉勵你去修福,原因在哪裡?福報的利益是在眼前,是為世間眾生最
看重的,眼前的享受、眼前的幸福。福享完了怎麼辦?從來沒有考慮到這個後果。而佛在
經上常常告訴我們,如果一昧修福那叫三世怨,第三世你就要喊冤枉了。第一世修善修福
,第二世享福,福享盡了,第三世就墮落。佛的眼光敏銳,觀察微細,看得很遠,看得很
詳細,所以佛不叫我們隨喜福德,叫我們隨喜功德,就沒錯了。
  功是功夫,德就是收穫,講席當中我常常舉例給諸位說,我們持戒是功,持戒是功夫
,得定就是德,因戒得定;修定是功,開智慧是德,戒定慧三學,這是功德。換句話說,
論到修功的原則,總不外乎斷煩惱、除妄想,這是真正之功。斷煩惱就能得九次第定,像
阿羅漢一樣,得甚深的禪定。煩惱是障定,障礙清淨心;妄想是障智慧,人只要有妄想,
自性裡面的般若智慧就不能夠現前。所以這兩樣東西去掉,這是功,本性裡面的性定,般
若智慧,那是德。這是普賢菩薩教我們隨喜的,千萬不要搞錯了。
  人家修福我們就隨喜,那也可以隨喜,為什麼?接引眾生。但是那個隨喜絕對不想求
回報,你要有求回報的心,你的心就不清淨,你就錯了。布施供養決定不求回報,不可以
有這個念頭,你是真正布施,真正供養。你如果是存捨一得萬報的心,那就大錯特錯了,
這不是佛弟子。捨一得萬報是什麼?是修功德。你能夠把煩惱捨棄,能把貪瞋痴慢捨棄,
能把妄想捨棄,你所得的是自性的定慧,那不止一萬倍,那果報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一定
要曉得這個道理。
  真正的好事,自己不求回報的那叫真正好事。我今天布施錢財,希望將來能夠加倍的
收穫,這不是布施,也不是善行,這叫投機。現在你看在股票裡頭投機,他到佛門裡面來
投機,股票投機還有賺的,佛門投機是注定失敗,絕對沒有賺頭的。你要不相信,你冷靜
觀察,佛門裡面投資只有不求回報的,你的福報就很大,要是有求回報的,你就錯了。所
以,此地功德跟福德要辨別清楚。
  菩薩為什麼把「隨喜」列在十大綱領之內?這是因為一切眾生無始劫以來有個很重大
的煩惱,這個煩惱是與生俱來的,是俱生煩惱,不是這一生學的,叫嫉妒障礙。看到別人
好,心裡就難過,有修養的人難過一陣子就算了,沒有修養的,難過之後要想方法破壞,
要想方法阻撓,那個罪過就造大了。這個煩惱僅次於三毒,貪瞋痴後面是慢,這屬於傲慢
,所以僅次於三毒,非常嚴重。隨喜就是對治嫉妒煩惱的,教我們見到別人的善行、善事
、善言、善心,我們不但不嫉妒,而且要盡心盡力的幫助他、成就他,這就叫隨喜功德。
也許諸位問,那我們看到一個人做好事,我們不嫉妒,我們去幫助他、成就他,這叫什麼
功德?好像還是福德邊上的事情,怎麼能說得上功德?因為你嫉妒障礙的念頭伏住了,或
者消除了,這就是功;你發心能夠隨喜,盡心盡力幫助別人,這是慧。沒有智慧的人他不
肯做,迷人、嫉妒的人,他不肯做。由此可知,這個教學確實是成就我們的定慧,消除我
們嫉妒、瞋恚的煩惱,它的用意在這個地方。
  隨喜,經上告訴我們,首先,就是前面講的這一段是說的如來,如來是我們效法、模
仿的第一個標準。學佛,樣樣都要學習,要向佛學習,要向佛看齊,向哪一尊佛學習?向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學習。每尊佛從初發心一直到證果都是經歷很長的時間,受過許多
的苦難、折磨,才能把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磨平、洗乾淨。如果說是不經過任何挫折、
折磨就成佛了,給諸位說,我們查遍《大藏經》也沒這個事情。也許有人問,那念佛往生
西方極樂世界,帶業往生,下下品往生的,在西方世界成佛,他也要這樣受苦受難嗎?對
的。那西方世界與我們這個世界差別何在?給諸位說,他在西方世界絕對沒有苦難,他的
苦難到哪裡去受?到他方世界。西方世界的人每天要到一切諸佛剎土裡面上供諸佛、下化
眾生;換句話說,西方世界是他修學的一個根據地而已,每天都要出去學習。要在各種不
同環境、各種不同的境緣之中去磨鍊自己,就像《華嚴經》上所說,五十三參歷事鍊心。
在極端複雜的人情世故裡面磨鍊自己的清淨心,修成自己的平等心,心地真誠、清淨、平
等、慈悲,智慧自然就現前。這個原理原則,任何一尊佛都是這樣修成的。
  諸佛如來初發心,初發心我們在大乘經論裡面看到很多,《大乘起信論》就是菩薩發
心。《華嚴經》上有「初發心功德品」,在《華嚴經》裡面也是很重要的一段,通常不能
讀全經的,「發心功德品」要讀,要學習怎樣去發心。《無量壽經》,這是諸位念得很熟
了,你看法藏比丘在因地是怎樣發心的。我們要想有佛一樣殊勝不可思議的成就,那就要
注意發心。凡夫往往忽略了因緣,貪圖果報,覺悟的人則不然。覺悟的人他的注意力都是
注意在造因,他知道種善因一定得善果,種佛菩薩的因將來一定能夠證得佛菩薩的果位,
因緣果報絲毫不爽。
  佛當初發心求什麼?這點我們一定要明瞭,『為一切智』,此地的「一切智」就是一
切種智。我們通常講智慧,講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這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換句
話說,他所求的是究竟圓滿的智慧,不是求財富、不是求名聞利養、不是求人天福報,這
個大目標、大前提必須要搞清楚。我們今天學佛求的是什麼?如果目標錯了,那你一開始
就錯了,一錯到底,你怎麼會成就?佛發心求的是究竟圓滿的智慧,我們跟佛學就要學這
個。
  圓滿智慧怎麼求法?這裡面有許多的道理、許多的方法,我們要認真去探討、去學習
。在方法上說,總不外乎戒定慧這三大原則。戒就是守法、守規矩,因戒才能得定,一個
人守規矩,不會再妄動了。在佛門裡面,各宗派的教學實在說最殊勝的是淨土與禪,這兩
宗所用的方法都是直接的,就是修戒定慧它是直接的。淨宗就是叫你一句佛號念到底,你
能夠遵守,就是持戒。蕅益大師在念佛開示裡面講得很清楚,大小乘戒律就在一句佛號裡
面統統圓滿的包括。你的心清淨了,什麼也不去想了,一句佛號念到底,念到一段時期就
得定,它真有效。他就能得定,成就了念佛三昧,定到一定的程度智慧就開了,這裡面一
絲毫的勉強都沒有。
  淨土宗古來祖師的道場有不少就是提倡專門念佛的,在近代,印光法師的蘇州靈巖山
寺。你看看他們的修行,平常課誦就跟我們打佛七一樣,一天六支香念佛。這個道場裡面
沒有講經,沒有法會,也沒有超度,也不傳戒,什麼佛事都沒有,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
一年有兩次精進佛七,加香,念九支香。平常念六支香,一支香是一個半小時,六支香是
九個小時。平常每天念佛九個小時,打佛七的時候再加三支香,那叫真精進,真的成就人
,不是講席能夠跟它相比的。講經,不善於用心的,看著經典打妄想,那哪裡叫講經,叫
胡說八道,清涼大師講「增長邪見」,這話講得不為過,講得很對。
  所以我們果然能夠遵照佛的教誨向佛學習,佛對一切不同根性的眾生開無量法門,無
量法門當中我們要選哪一個?這一定要自家用智慧來選擇。好像現在到學校念書要選科系
,選一個適合於自己根性的,自己有能力修學,適合於自己現前的生活環境,那就最好了
。我們修學不吃力,修學感到很容易,能夠跟生活配合,沒有衝突,你學習起來就很自在
。如果我們自己沒有能力選擇,諸佛如來給我們介紹的,都是勸我們念佛求生淨土。這是
佛勸告的。諸佛勸告,也許你要問了,在哪部經上諸佛勸我們?諸佛勸告就在《阿彌陀經
》上,你細細念《阿彌陀經》就明白了,十方一切諸佛跟本師一樣都是勸勉我們求生淨土

  下面經文,『勤修福聚』,修福。「聚」是像倉庫一樣堆積得很多,正是《彌陀經》
上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福不能少,要多。要知道惜福,要知道修福,要知道
積福。福是什麼?福是定,這個地方講的福是定。福是忍辱,福是禪定,那是真正的福報
,真實的福報。我們捨財要能忍,捨財裡面修清淨心,這個福是功德;我們持戒,在守法
裡面修清淨心;在忍辱裡面修清淨心、修平等心,這叫做「勤修福聚」。
  『不惜身命』,「身命」不是真實的,是假的,身命是無常的。活一百歲要死,活五
十歲也要死,活五十歲跟活一百歲有什麼差別?所以不要把生死看重,貪生怕死那就錯誤
了。怕死還是要死,貪生,壽命到了還是要走,真的是「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這些事
實真相要明瞭。佛家常講「借假修真」,身體是假的,要借這個假身,借這個假的環境,
修真性,那是真的。心性不生不滅,心性是常住的,我們借這個假身體去修真性。
  真性是什麼樣子?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真性變現出來的樣子。正如同如果有人問我們,
你的心是什麼樣子?我們說不出來。但是我們晚上作夢的時候,我們就很可以告訴他,夢
中境界就是我心的樣子,這一點不錯。夢境是心變現的,變成夢境的時候,夢境就是心,
「全夢即心,全心即夢」,心現出相了,這個很好解釋。西方極樂世界是我們真心、清淨
心變現出的樣子,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回歸到我們清淨的自性,就是這個道理。所
以古來大德常常跟我們講「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彌陀佛、西方淨土都是我們清淨自性
變現的相分,往生是回歸心性,這個要知道。
  所以我們要「勤修福聚」,我在講淨土經的時候常說,善根是能信能解,福德是你能
願能行。你聽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很願意去,你真肯念佛,這是福;二六時中念佛不間斷
,這是勤修福聚,這個要緊。
  道場,特別是在現代這個社會,現在是五濁惡世,濁惡到了極處。佛菩薩教導我們,
在末法、在亂世,我們聚集志同道合的同修在一塊修行。道場不要大,小小的道場,人數
不要多,你看《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他們道場總共就十二個人;過去東晉時代,慧遠
大師在廬山建念佛堂,同參蓮友也不過一百二十三個人。所以不需要大的道場,不需要很
多人來湊熱鬧,如果不是真正發心求生淨土的,到這邊來一定是擾亂大家的信心、清淨心
。換句話說,人多意見多、是非多、妄想多、雜話多,道場修行就被破壞了。我們明白這
個事實,體會到祖師教訓的用心,我們一直不要道場。過去簡居士跟我商量很多次,我們
想找個地方建個道場,我都搖頭,沒有必要,我們現在這個道場足夠用了。我聽說外面還
有人胡造謠言,說是我要建道場,替我在外面化緣募捐,我都不知道這些事情。我在講席
當中宣布不止一次,希望大家警覺到,我決定不建道場。誰要說我建道場,替我化緣,這
一定是假的,決定不是真的。
  不但我不建道場,說實在的話,我也不印經,我也不做任何事業,我們沒有化過緣,
沒有請人捐過錢。基金會跟景美華藏圖書館,我們宗旨、目標是一致的,原則是一致的。
信徒們把錢捐到這兒來,我們就替你做些應該做的事情,錢多多做,錢少少做,沒有錢就
謝謝大家,我就不做,你說我們的日子過得多快樂!錢送多來的時候沒有法子,不做對不
起大家,替你們去做好事。在我們自己想,最好不要送來,讓我清淨一點,讓我沒事做。
怎麼可能去化緣?怎麼可能去勸你布施?沒有這個事情。所以諸位,以後凡是拿著基金會
或圖書館,乃至於我們美國的道場,或拿我的名義,勸你出功德的話,你立刻就要知道這
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們從來不幹這個事情。其他道場有沒有我們不知道,我們也不願意
過問,至少我們的道場絕對沒有這個事情,這是大家一定要清楚、要明瞭。
  修福知道自己怎樣修法,隨分隨力那就叫圓滿功德,決定不能超過自己的力量。為什
麼?我們還有家庭,我們還需要生活,修福做慈善事業是我們在生活多餘的地方,能夠節
省下來的地方,可以修福。所以過去有很多人背高利貸到佛門來修功德,這是大錯誤,這
不是修福,這是造孽。這樣做法他以為佛歡喜他,其實佛不會喜歡他的,護法神討厭他。
為什麼?打了佛的招牌做為非作歹的事情,你借高利貸就是不正當的行為。所謂是一番好
心去做,後來得不到好報,為什麼?你事情做錯了。你不做,你的功德圓圓滿滿,善心善
行沒有一點缺陷;你這麼一做,把你自己的功德給破壞了,你說多可惜!愚痴、顛倒。這
都是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可能見到的、聽到的,我們自己要提高警覺,那個不如法。
==
持戒是功,持戒是功夫,得定就是德,因戒得定;
修定是功,開智慧是德,戒定慧三學,這是功德。
要在各種不同環境、各種不同的境緣之中去磨鍊自己,
就像《華嚴經》上所說,五十三參歷事鍊心。
在極端複雜的人情世故裡面磨鍊自己的清淨心,修成自己的平等心,
心地真誠、清淨、平等、慈悲,智慧自然就現前。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nmamtb (南無阿彌陀佛)   2018-01-31 14:04: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s8402019 (黑影)   2018-01-31 16:22: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8-01-31 16:43:00
阿彌陀佛!
作者: youngerwu (沒有妮的日子)   2018-01-31 18:19: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18-02-01 12:24:00
南無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