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如何去除我執?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7-10-04 22:15:10
※ 引述《ZAXC43696 (自由自然(偽)》之銘言:
: 這是從學禪修師兄轉載看到的
: 某位師父覺得疲累,在一年要做許多的事
: 教學、建設廟宇,自己也要修行等等...
: 某天碰到一位老師父,問師父是否背得"金剛經"。師父說:背得也熟記。
: 老師傅就說"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即非菩薩"
: 既然熟記那又為何會累?
: 因腳加體重關系,不能盤腿禪定
: 以前在工作中做很多十惡的身口意
: 趁難得機會跟師父請過法,了解懺悔跟反省的真意
: 現在面臨以前的惡果現前
: 狀況發生會默唸金剛經一些分段(無法完全背誦
: 但有時也覺得疲累...
: 末學愚鈍不知道要用什麼修行
: 才能把這些住給放下?
: 先謝謝大德!!
知道明白吸毒對身體不好是 "解悟",能做到一輩子不吸毒是 "證悟"。
對於有毒癮的人來說,解悟容易,證悟難,所以不得受用(健康)。
學佛也是如此,貪、嗔、痴、慢、疑、惡見,這如同毒癮。
放不下只是佛學知識,放下才是學佛之路。
至於要怎麼放下 ? 法門有很多,但自己程度要知道才能務實。
成佛有三個層次障礙 : 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 惑,即是煩惱的意思 )
阿羅漢放下見思惑、菩薩放下塵沙惑、佛放下無明惑。
凡夫三惑俱足,所以要先從 "見思惑" 開始斷(放下)。
放下之前,要先認識清楚什麼是"見思惑",這樣才不會花了很多時間,卻修的沒有頭緒。
見思二惑當中,一般見惑先斷、思惑後斷,而能放下見惑就是初果聖人。
所以學佛第一關,無論學什麼法門,都要先放下 "見惑"。
修行,首先要知道目標在哪,才能有下手處。
見惑有五類 : 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五種。
這五種第一種要放下的就是 "身見",這就是學佛人常講斷煩惱的起步。
身見若放不下,其他的就更不用說了,縱使說的飛天遁地,都是輪迴中人。
身見是什麼 ? 就是執著這個身是我。
要如何破除這個錯誤的知見 ? 要如何淡化這種堅固的執著 ?
方法很多,舉凡修四念處、念佛、持咒、讀經、聽經、參禪 ...等都是。
這種放下,並非意味著我們就不管這個身體死活,痛也沒知覺、冷暖都沒感受...
並非如此,放下的是錯誤觀念的執著,而非功能性本身。
舉個例子,我們出外遊玩,租了一台腳踏車,路上不小跌倒 ~
車子壞了有沒有感覺 ? 有感覺。
要不要修 ? 要修。
會不會很心痛 ? 可能就沒啥感覺,只是覺得要賠錢很倒楣。
但如果是出租老闆新購的腳踏車,出租店家會不會心痛 ? 應該不止心痛,還罵得要死。
這就是心態上 "我執" 輕重的差別。
身外之物尚且如此,何況我們這個 "身體",也是每個眾生都非常疼愛珍惜的。
但這就是輪迴的根本要素之一,修行無非就是要看破這個,要放下心中的執著。
身可以用,但身不可以執著 ? 為什麼呢 ?
因為身本是 "無常",如同你可以吹電風扇,但不要伸手去摸運轉中的葉片,會受傷。
當心執著在一個無常的身體,這個身體變化時,除了肉體的感受,心中也會產生苦受。
多了幾條皺紋了、長黑斑了、又變胖了、被人說長的像XX了 ...等等。
身體變化是一種無常現象,所謂無常並非沒有原因,隨意變化,也是有原因,有因果。
例如貪吃不愛運動,造成身型走樣。
因為 "變化改變" 而非恆常不變,所以前面加個 "無" 字。
所以,無論執著與否,這個身體都是照樣無常變化。
重點在於我們的心能不能平常心的看待,而不是跟著喜怒哀樂憂悲苦惱。
善用這個身來修學,但不執著這個身是我的。
善用而不執著,這是一個觀念改變的開始。
這個身不是我,那人生豈無意義了 ?
試著想看看,聖者證得無我,阿羅漢、菩薩、佛,
他們的生活不但更有意義,而且更自在、更無礙。
由此可知,這個身不是我,但因果的作用不空,生命的功能性不空。
例如造惡過重,死後這個肉身壞去,又換一個身(地獄眾生身),
修善厚德之人,死後這個肉身也壞去,但又換了一個天人美妙之身。
除此,也有畜生身(牛、馬、雞、狗..等)。由此可知,肉身只是暫時的,如同衣服一樣。
但因果不空,既然如此,有智慧的人當然期許自己能換個好身,如菩薩身、佛身。
所以放下這個肉身的執著,努力修習菩薩道(修因),自然能感殊勝之果報。
例如持戒念佛,發願求生淨土,將來生到阿彌陀佛國土,就是菩薩的金剛那羅延身。
所以,功能產生的現象只是暫時的假我,因果功能的體性才是真我。
我們要掌握這個真我特性,不斷淬煉提升生命的質量。
就如同黃金可以打造成佛像、菩薩像、為什麼要止於牛雞狗豬的形象,而不追求更好的~
金性是不變的,但金相是會隨著一開始的修因,產生不同的結果。
這也是為什麼要看破我們這一生滅肉身假我的原因。
而身見如果難捨,先從對身外之物的執著開始放下,也就是常存 "布施" 的念頭。
布施(捨下)佔有的念頭、控制的念頭。
這些是主軸,都可以結合你有興趣的法門來修學。
例如念佛,心中把佔有的念頭轉成一念清淨阿彌陀佛,這個當下就是修行了。
一天24小時,貪嗔痴佔的比例越來越少,戒定慧越來越高,這其實就是所謂的 "學佛"。
至於學習的入門,建議先從《十善業道經》開始學起。
所謂的修十善,也就是斷十種惡,這是學佛的大根大本,沒有根基,其餘都不用談。
佛陀慈悲,將我們常犯的無量惡行,歸納成十種。
身三種 : 殺、盜、淫。
口四種 : 妄語、兩舌、綺語、惡口。
意三種 : 貪欲、瞋恚、邪見。
放下身見,就是從放下這十種惡開始捨離(名之修行),非常具體的十條科目。
金剛經 :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這首偈也要常用來提醒自己,斷惡修善,為善也要能不掛在心上,這有助於淡化身見。
另外,日常生活,常將他人利益放在首位,把自己的得失放在後面,甚至能不計較。
這些都是放下身見的實修方法,這些情況生活上很常遇到,老師考題都在生活中。
真能放下一分,少一分干擾,這就是真持一分戒律、真修一分禪定、真證一分智慧。
實學都在這些考驗中,端看自己能拿多少分數。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rifinah (rifater)   2017-10-04 22:50: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SwaN5566 (屎王56)   2017-10-05 01:17: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ronshiju   2017-10-05 11:53: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s8402019 (黑影)   2017-10-05 12:34: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onesadman (一線生機)   2017-10-05 12:53: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AaronEckhar (Aaron)   2017-10-05 13:27:00
是的,要靠不斷薰習。
作者: johnyuko (...)   2017-10-05 18:21: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conichiwa (南無觀世音菩薩:))   2017-10-05 22:01: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ZAXC43696 (自由自然(偽)   2017-10-06 20:32:00
讚嘆諸位大德慈悲賜教!南無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