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讀經] 止觀:奢摩他-顯示何等補特伽羅應緣何境(4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7-10-03 22:34:57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四〈奢摩他〉 pg354L1~pg355L8
淨惑所緣為何補特伽羅安住其心?亦如前經云:「若樂離欲界欲,應於諸欲粗性、諸
色靜性,若樂離色界欲,應於諸色粗性、無色靜性,安住其心。若樂通達及樂解脫遍一切
處薩迦耶事,應於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安住其心。」
───────────────────────────────────────
■ 釋義
摘自:《奢摩他講記》(2007年) 雪歌仁波切講授 張福成老師翻譯 釋見諦法師編輯
轉自:http://www.lamrimworld.org/
‧ 聞法意樂
要思惟遍滿虛空的如母有情,要得到所有果位中最圓滿的佛果珍貴寶,就得到果位而
言,能得方法應該是完整沒有錯誤,而且前後次第正確,具有這樣特色的菩提道次第,所
以講說聽聞這個教法,首先產生這個動機。
‧ 正講
現在學習安止這個段落,首先要了解內容的說明分為兩項,先產生無過失的等持,之
後依照順序來修住心,使心安住。
這兩個段落裡面,首先是說明無過失的等持如何產生?在產生無過失的等持之前,心
要專注於所緣。之後正在專注時要如何學習?現在進行到第二項,緣取對境專注在對境時
應怎樣做?
首先了解辨明所緣到底是什麼?其次是什麼人要緣取什麼所緣?這兩項裡面第一個已
經講解完,現在講到什麼補特伽羅應緣取什麼對象?
前輩子煩惱若串習了很久,這輩子煩惱力量就當然非常強,這部分要先改善,所以先
講五種「淨行所緣」。這五種淨行所緣裡,開示了何種補特伽羅應緣取何種淨行所緣。進
一步學習「善巧所緣」,這個也是什麼補特伽羅要緣取什麼對境。過來就是第三項,第三
項就不僅是善巧所緣,還要進一步把煩惱滅掉,這時就要進行到「淨惑所緣」的段落。
淨惑所緣為何補特伽羅安住其心?
這段的解釋要跟前面配合,大家若稍微往前看,談到淨惑所緣時,淨惑所緣前面已經
講了緣取的對象,前面講到什麼人要去緣取什麼對境?關於淨惑所緣的內容要配合前面,
之後談到善巧所緣時,又講到什麼補特伽羅應該緣取什麼善巧所緣的類型?這段不會解釋
善巧所緣,因為前面已講解過了,淨行所緣也是一樣。淨惑所緣的內容前面已經解釋過了
,現在講什麼人緣取什麼樣境?這時不再解釋淨惑所緣,因為在前面已經解釋過了。
這三種所緣的解釋前面已解釋過了,要配合前面來看,在解釋什麼補特伽羅緣取什麼
對境,就不再解釋這些所緣的內容。
「淨行所緣者,由此所緣能淨貪等增上現行,略有五種,謂不淨、慈愍、緣起、界別
、阿那波那」,這裡講淨行所緣的五項內容,現在要講什麼補特伽羅要緣取什麼對象。
再過來「善巧所緣亦有五種,謂善巧蘊、界、處、緣起及處非處」,每一項內容是什
麼前面已解釋了,所以就不再解釋。
「又淨惑者,謂唯暫傷煩惱種子及永斷種」,其文字只有三行,這三行裡講了淨煩惱
的所緣。後面要講的是什麼補特伽羅緣取什麼對境,然後再講到淨煩惱所緣—淨惑所緣,
所以要配合前面才行。
淨煩惱所緣指的是兩種,只是衰損傷害煩惱的種子,以及永遠斷滅煩惱種子兩種。
「初所緣者,謂觀欲地乃至無所有處下地粗相,上地靜相」,觀下下地是粗糙不好的
,上上地是寂靜、是好的,這樣來做觀想分析,這樣會使煩惱種子衰損。
第二類是永斷煩惱,「第二所緣,謂四諦中無常等十六行相」,即要觀察四諦中無常
等十六行相,之後才看到所要講到的內容。
「淨惑所緣為何補特伽羅安住其心,亦如前經云:「若樂離欲界欲,應於諸欲粗性,
諸色靜性,若樂離色界欲,應於諸色粗性,無色靜性,安住其心」。這時候要想到前面說
淨惑所緣有兩種情況,「為何補特伽羅安住其心」是什麼補特伽羅要緣取這兩種對象,底
下才要解釋。
亦如前經云,「若樂離欲界欲,應於諸欲粗性,諸色靜性,若樂離色界欲,應於諸色
粗性,無色靜性,安住其心。若樂通達及樂解脫遍一切處薩迦耶事,應於苦諦、集諦、滅
諦、道諦,安住其心。」
引用前面談到的佛經來做說明。這部經談到的內容,可以分為兩項,這兩項就是解釋
前面的淨惑所緣。
首先想要離開欲界的欲,應於諸欲,是欲界的各個方面粗糙的性質,諸色靜性,色是
指色界,這些色界都很寂靜、很好。「若樂離色界欲,應於諸色粗性,無色靜性,安住其
心」,要斷除對色界貪求之心,就要觀察色界不好,無色界是寂靜的,無色是指無色界,
安住其心,將心安住在這邊作觀修。
這個是淨惑所緣的第一種,即暫時損傷煩惱。過來是第二種,「若樂通達及樂解脫遍
一切處薩迦耶事,應於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安住其心」,若要通達或脫離壞聚見的
話,就要觀修四諦十六行相的內容。
若仔細分析,裡面可分成三類,若樂離欲界欲、跟若樂離色界欲,這兩類人是佛經談
到的,想要離開欲界的貪念心、跟想要離開色界的貪念心。這兩種人所緣的對象,就是這
裡所談到的,若想要使煩惱的種子衰損,它的觀修所緣取的對象就這裡所說的,若是離欲
界欲是一種人,他應怎麼做?若是離色界欲,這是第二種人,他的所緣對象應該是什麼?
後面還有一種「若樂通達及樂解脫遍一切處薩迦耶事」,他應觀修四聖諦,共有三種
人。
所以淨惑所緣的部分,「為何補特伽羅安住其心」,其補特伽羅應該有三種,一個是
離欲界欲者,一個是離色界欲者,一個是離一切壞聚見者。
雖然只講三種補特伽羅,若仔細分析中間的項目,其實有很多種,第一個是離欲界的
貪心,後面一個是樂通達及樂解脫,他要脫離一切的壞聚見,這又是一種補特伽羅,中間
有一項若樂離色界欲—離色界的貪念,他應觀諸色粗性,無色寂靜而安住其心。
中間這項裡分成很多種,下下欲界就不討論了,這就一種離開欲界的貪心,在欲界上
面有色界,色界有初靜慮天、二靜慮天、三靜慮天、四靜慮天,上面還有無色界,無色界
有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跟有頂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共八個天,底下一個是
想要離開欲界貪心,這是一個補特伽羅。
中間有八個天界—色界跟無色界各有四個,中間那項,「若樂離色界欲,應於諸色粗
性,無色靜性,安住其心」。這句話講的是,首先觀修初靜慮天是粗糙的、有毛病的,二
靜慮天是寂靜的、有功德的。過來觀修二靜慮天是粗糙的、不好的,三靜慮天是寂靜的、
是好的、是有功德的。再過來觀修三靜慮天是粗糙的、是有毛病、不好的,四靜慮天是寂
靜的、是好的、是有功德的。再過來觀想四靜慮天是粗糙的、是不好的,無色界空無邊處
是有功德的、是寂靜的、是好的。之後要觀修空無邊處是粗糙的、有毛病、是不好的,識
無邊處才是寂靜的、是好的。然後觀修識無邊處是粗糙的,是不好的,有毛病的,無所有
處才是有功德好的,寂靜的。之後觀修無所有處是粗糙的、有毛病的、不好的,有頂天(
非想非非想處天)才是好的。算一算共有七個。
所以「若樂離色界欲,應於諸色粗性,無色靜性,安住其心」,就這句子裡,其實包
括七種補特伽羅。
因此第一類是讓種子暫時傷害、使種子的力量衰損,這種情況是何種人要去觀修的呢
?就是指內心的渴求不是要把煩惱連根滅掉,只是想欲界的煩惱不好,想把它滅掉,想把
初靜慮天以下的煩惱都不好,我要把初靜慮天以下的煩惱滅掉。
能力再高一點,二靜慮天以下的煩惱都不好,想把二靜慮天以下的煩惱都滅掉。之後
更進步,三靜慮天以下,四靜慮天以下,空無邊處以下,識無邊處以下,無所有處以下,
之後到了有頂天(非想非非想處天),有頂天(非想非非想處天)以下的煩惱,透過觀修
把它滅掉以後,有頂天(非想非非想處天)本身的煩惱能不能使它衰損呢?不能!
到達有頂天(非想非非想處天)之後要更進一步,一定要進入到把煩惱連根拔滅掉,
除此之外,不能讓有頂天(非想非非想處天)的煩惱暫時衰損,因為到了有頂天(非想非
非想處天),若要讓有頂天(非想非非想處天)的煩惱種子的力量暫時衰損,暫時把它破
壞,要觀想上面的地是寂靜的,是好的,底下的地—有頂天(非想非非想處天)—是粗糙
的,是不好的,才能把有頂天(非想非非想處天)的煩惱的種子暫時衰損。這種修法作不
到,因為有頂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已經是最高的天,之上就沒有了。
談到煩惱的種子力量暫時衰損,只有在無所有處以下的煩惱才可以這個方式作到。到
達有頂天(非想非非想處天)時,有頂天(非想非非想處天)的煩惱不能夠使它暫時衰損
,進一步要做的只能連根拔滅掉,若說只是暫時損傷煩惱的種子,使它暫時衰損,那是在
無所有處以下的煩惱才能做到。
大家或許想,現在談到色界的煩惱破除掉之後到無色界,又把無色界的貪心破除掉。
這跟我好像沒什麼關係,因為我在欲界裡,討論這些內容跟我好像沒有關係。初靜慮天的
煩惱怎麼破除?二靜慮天的煩惱怎麼破除?跟我沒什麼關係!不要有這種想法,因為這裡
所談到的煩惱在我們內心裡全部都會產生,在我們內心裡這一切的煩惱都有,都會出現的。
首先就欲界的煩惱而言,欲界的煩惱是指對外在的五妙欲的享樂有貪念執著,外在色
法是顏色跟形狀,聲音有好聽的聲音和稱讚的聲音,不好聽的聲音和怒罵的聲音,香是氣
味,還有味是指滋味,觸是冷熱柔軟粗糙等的接觸,對於這些色聲香味觸,我有貪念、貪
求的想法。由貪求的想法,產生貪念、瞋恨等,這些全部稱為欲界的煩惱。現在我先把欲
界的煩惱滅掉,就是對於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沒有貪念執著之心。
這時候這部分沒有了,不過,對於內心的觀察會產生貪念執著,因為仔細去分析觀察
自己的內心,接下來對於分析自己的內心,觀察自己的內心,這部分會產生貪心。這時要
面對的,是初靜慮天的煩惱出現了,初靜慮天的煩惱主要是內心的等持。對於內心的等持
,還有貪念執著,所以初靜慮天的煩惱就出現。
在初靜慮天的等持裡,它會對欲界的煩惱做個分析,粗糙的分析稱為尋思,詳細的分
析稱為伺察,伺察時對於第一項什麼?第二項什麼?都仔細做分析,這個是伺察的力量,
所以在尋思跟伺察這兩個心所力量威力強大的情況下,把欲界的煩惱破除掉。接下來會對
尋思跟伺察產生貪念執著,這是初靜慮天會遇到的煩惱。這種煩惱在我們的內心也會產生
,所以不是說我們現在在欲界,後面那些煩惱跟我們沒關係,我不會產生,這個在我們內
心裡都會出現。
後來就會對尋思跟伺察產生貪念執著,這是初靜慮天所要遇到的煩惱,這時要想辦法
把它滅掉。要了解到尋思跟伺察的貪念執著,對於我內心等持的住分會產生破壞,它對心
有一點干擾,使心不能穩定,所以要把這貪念執著破除,想辦法禪修對尋思跟伺察的貪念
又破除。當對尋思跟伺察的貪念去除掉時,內心會產生很大的快樂,這個快樂的樂受,力
量很強。
當樂受產生,內心處在樂受中,對這個樂受又產生一個貪念執著,這就是二靜慮天的
煩惱,馬上要面對的就是二靜慮天的煩惱—對這個快樂的感受產生貪念,在前面是用尋思
跟伺察的力量,把欲界的煩惱滅掉,可是對尋思跟伺察又產生貪念執著。之後要了解這個
貪念對我是不好的,會干擾內心的等持,它會讓內心搖動,因此等持不能堅固安住,所以
要把貪念滅掉。
但是這個貪念滅掉後,內心會產生很快樂的感受,當內心快樂感受產生後,又對這個
快樂的感受產生貪念,這個快樂的感受多麼好,貪念又產生了—這是二靜慮天的煩惱。這
些煩惱我們都會一項一項地遇到,所以跟我們有密切關係。
就煩惱而言,有粗分的行相,有細分的行相,粗細有差別的。欲界的煩惱破壞力很強
、最粗糙,初靜慮天的煩惱破壞力沒有這麼大,也沒那麼粗糙。再上面的煩惱就更微細,
所以先把粗糙的煩惱滅掉,後面還有比較細的煩惱,再滅掉後面更細的煩惱。
一個修行人,一開始就把煩惱種子連根滅掉,恐怕不太容易。因為要把它連根滅掉,
要做到這個地步,恐怕非常困難。所以在未到達這個境界—把煩惱連種子連根滅掉—之前
,要常常受到煩惱的干擾與傷害,所以想,先降伏傷害力大的煩惱,先暫時把它破掉,這
是一件很重要的工作。
煩惱有粗有細,先對付最粗糙的煩惱,破壞力最大的煩惱,即欲界的煩惱,把它暫時
破除。馬上又面對初靜慮天的煩惱,所以那個時候對一個修行人來講,初靜慮天的煩惱是
力量最大、傷害最大,又想辦法把它暫時破除。暫時破除掉後,又出現另一個比較微細的
煩惱—二靜慮天的煩惱。對修行人來講,二靜慮天的煩惱破壞力量是最大的,又想辦法把
它破除掉,然後又面對三靜慮天的煩惱,這樣由粗到細,慢慢地把它破除。
要把煩惱一次連根拔滅不容易,在未達到這個目標前,當然會受到很多粗細煩惱的傷
害,在那個時候先滅掉最粗糙,破壞力最大的煩惱。然後又要面對比較細的煩惱,這樣一
步一步禪修。
觀想初靜慮天是寂靜、是好的,欲界地是粗糙、是不好的,用這個方式把欲界的煩惱
滅掉。這個滅是暫時的,不把種子連根拔除。
連根拔除跟暫時滅掉有何差別?差別是暫時滅掉的方式是觀想欲界是病、是不好的、
是粗糙的,初靜慮天是功德的、是好的,對於欲界的貪念心滅掉,實際上說把欲界的貪心
滅掉,仔細分析是用什麼方式滅掉的?簡單講,這個方式就是對於功德、對於優點產生貪
念執著,因為這個觀修是要達到,對於初靜慮天的功德、優點產生貪念,貪心要產生是不
是很容易?
這個方式很容易進行,因為它是要產生貪心,貪心很容易出現,因為它是煩惱,煩惱
很容易產生!現在要由這個禪修,對初靜慮天產生貪念執著,之後要把對於欲界的貪念執
著滅掉,所以是產生一個新的貪念來滅掉舊的貪念。
譬如現在一個人有一百塊,他因為好不容易有一百塊,對一百塊有貪念執著,現在給
他一億,他馬上對一億的貪心就很強,他還會不會去貪那一百塊?當然不會,因為一百塊
跟一億差這麼多,所以對一百塊的貪心完全丟掉了,因為他現在的貪念執著是貪那一億元
。這種產生新的貪念,把舊的貪念丟掉,這種方式就很容易。
初靜慮天有很多功德、很多好處。一來初靜慮天壽命長,二來初靜慮天等持功德無邊
,想一想初靜慮天多麼好!所以對初靜慮天產生貪念,之後去分析欲界都是不好的,欲界
的毛病很多,仔細的思惟,欲界對色聲香味觸貪心很重,這些色聲香味觸給人帶來很大傷
害,毛病很多,完全不好。仔細的思惟,對欲界的貪心就會滅掉,但對初靜慮天的貪心就
會產生。後面所產生的貪念,滅掉前面的貪念,以這種方式來進行。這樣的方法,實際上
是靠新生的貪念滅掉前面的貪念。這種方式不堅固,因為等他死亡,下輩子再來投生時,
欲界的煩惱照樣會產生。
其次所滅掉的煩惱只是欲界煩惱粗糙的部分,細分的部分沒有滅掉,因此這個禪修本
身不算堅固,因為在這個觀想下,對初靜慮天的功德產生貪念,對前面欲界的貪念沒有了
。這時滅掉的煩惱是欲界煩惱裡面粗糙的部分,細分的部分沒有滅掉,所以這樣的觀修不
堅定。因此,這些煩惱以後都還是會產生。
再者,滅掉欲界煩惱時,一般說,欲界煩惱的泉源是我執,但是前面這個觀修內容,
完全沒有討論無我的部分,也沒有觀修無我,沒有去對付我執。對付我執要觀修無我,因
為全部沒有這部分的觀修,當然不可能把欲界的煩惱連根拔滅掉。
因為沒有碰到問題的根本,完全沒有觀修無我,依於前面三個原因,只能暫時損傷煩
惱的種子,不能夠把它連根拔滅掉。只是用新的貪念把舊的貪念趕跑。就滅掉的煩惱而言
,只是滅掉粗糙的部分,沒有滅掉細的部分。
又,就滅煩惱的方式而言,不是從煩惱的根本上著手,根本沒有碰到我執的部分。根
據上面三種方式來討論,這樣的實修力量不是非常堅固、非常穩定,這個是觀修初靜慮天
是好、是功德,欲界是不好、是粗糙的。這樣觀修方式會有這種情況,再過去觀想二靜慮
天好,初靜慮天不好;一直到有頂天是好的,無所有處是不好的,這中間的過程情形完全
一樣。
(....待續....)
作者: jellinek (請找我下五子棋)   2017-10-04 02:52:00
阿彌陀佛,讚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