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 《地道建立》 (1)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7-09-03 18:11:07
課程:《地道建立》(2010年講授)
轉自:http://www.lamrimworld.org/
卻佩格西 講授/廖本聖老師 翻譯/釋見諦法師 編輯
1.0 略述地道
今天開始說明地道的建立,所謂的地道,就是我們的心經過不斷的進步提升後,轉為
地道的體性,這是一般進入地道的情況。
證得地道(心轉變為地道)的這些人,一開始也跟我們(一般的凡夫)一樣,透過一
些方法把自己心提升,把心的體性轉為地道的體性,這是透過心的提升而得到。
了解地道的內容前,要先了解我們心的體性或本質。關於心的體性或本質,在格西寫
的《地道建立》一書的開始有說明,這些文字其實不是很難,自己讀也可以懂。
1.1 《地道建立》的來源依據
先說明這本《地道》著作的來源依據,首先佛宣說了八萬四千法蘊,這些八萬四千法
蘊分配在三轉法輪裡(初轉、中轉、末轉法輪),其中在靈鷲山宣說的中轉法輪,是三轉
法輪中最殊勝的。
代表中轉法輪主要的就是般若系列的經典,對於《般若經》直接的解釋,就是龍樹菩
薩的《中觀六理聚論》;對於《般若經》間接(隱義)的解釋,代表的是慈氏彌勒的《現
觀莊嚴論》。《地道建立》的內容主要來源是彌勒的《現觀莊嚴論》。
《地道建立》內容的典籍直接的根據就是彌勒的《現觀莊嚴論》,而且是《現觀莊嚴
論》的第一品「一切相智品」的內容。再往前追朔《現觀莊嚴論》主要是解釋廣中略三部
《般若經》的隱義,廣中略三部《般若經》的宣說者就是佛,所以《地道建立》的源頭還
是來自於佛。
1.2 本論著作方式
格西寫的這部論的標題:《讓有緣士夫朝向解脫及一切相智地的地道建立:攝要》,
這部論的題名,主要是要帶領有緣的士夫或有緣人到達解脫與一切相智的地道。地道其實
就是方法,也就是透過地道建立這個方法或是方便,可以讓有緣者證得解脫,或是一切相
智的佛果位。
這本《地道建立》的內容不是很廣,語詞也不是非常詳細,主要是用很簡要的語詞把
地道建立的核心要義彙集,以這樣的方式寫成的著作,因此稱為「攝要」。
1.3 書首禮讚
在寫一部論時,特別是佛教的論典,很重要的在進入本文之前一定要有書首禮讚,書
首禮讚是整部論重要的支分,而且造論是在累積善行、成就很重要的事業。這樣的事業在
進入本文之前,一定要對於殊勝的對境作禮讚。
禮讚有幾個主要目的,可以讓造論者累積福德,而且可以讓造論的過程沒有障礙,也
可以讓此論能夠從頭到尾很完整的完成,並可以讓造論者在造論的過程中不會因為一些障
礙而讓此論的品質變不好,所以在進入本文的書首禮讚有其重要性。
「書首禮讚:非常恭敬地禮敬並歸依具備無緣大悲的至尊上師足蓮。祈請於一切時間
與階段當中攝受自己!」
接著,看書首禮讚的內容,「非常恭敬的禮敬並歸依具備無緣大悲的至尊上師足蓮」
。首先解釋「至尊上師」,這是指從佛世尊開始一直到自己直接受教的上師為止,所有這
些直接或輾轉的傳承諸師。
「至尊上師」的前面有一句修飾語「無緣大悲的」,「無緣」主要是指了解空性的智
慧或般若,「大悲」就是大悲心,這二者的關係是指被了解空性的般若所攝持的大悲。
前面還有「具備」一詞,這是指這些直接或輾轉的傳承諸師們,他們的心續中都有具
備這樣的「無緣大悲」,因此「具備無緣大悲的至尊上師」,指的就是心續中具備了解空
性的般若所攝持的大悲的這些直接或輾轉的傳承上師們。
「足蓮」其實只是要表達他的足(腳),「蓮」只是表達恭敬的修飾語,所以不能把
足與蓮分開看成單獨的足與單獨的蓮花,「蓮」其實就是要說明他的「足」,表示恭敬。
足是上師全身最低的地方,我們向上師全身最低的腳行禮敬,就禮敬者來說是把自己看得
很低。對上師行禮敬,就身體而言,是把自己的頭部放在上師的足蓮旁,心態也是非常的
恭敬去作禮敬。所以「非常恭敬的禮敬」主要是指身體行禮敬,心態非常恭敬,而且在禮
敬的同時,內心也對這些上師們行皈依,故言「非常恭敬的禮敬並歸依」,後面整句是當
禮敬及皈依的受詞(對象),向這樣的傳承諸師行禮敬,或對於這樣的特殊福田行禮敬,
主要是希望他們在「一切時中、任何的階段當中都能攝受自己。」
「勝導師佛子慈氏妙音,禮彼無二無別諸上師」
「勝導師」指的就是佛世尊,為什麼稱他為勝導師呢?「導」有引導的意思,也就是
他能引導所化弟子或所化機出離三惡趣、出離輪迴。雖然外道也聲稱他們的導師有引導其
弟子出離三惡趣、出離輪迴的能力,但佛世尊是所有導師中最殊勝的,所以他是勝導師。
「佛子」其實是要跟前面的導師共用「勝」字,所以應該是殊勝的佛(及殊勝的佛子
),因為這是偈頌的關係,所以跟前面勝導師共用「勝」,要這樣去理解。
「勝佛子」也就是指佛子(菩薩)中最殊勝的慈氏(彌勒菩薩),及妙音(文殊菩薩
)。這二位為什麼是佛子中最殊勝的呢?因為從佛陀傳下來二個傳承,一是廣大行的傳承
,一是甚深見的傳承,廣大行的傳承是先傳彌勒菩薩,再由彌勒菩薩傳無著菩薩。甚深見
的傳承是先傳文殊,再傳龍樹菩薩等,這二位是如理追隨佛的弟子中最殊勝的。
雖然佛世尊是所有導師中最殊勝,慈氏、妙音是所有佛子中最殊勝,但是因為我們福
德的緣故,無緣從最殊勝的導師跟前直接聽聞教法,也無緣從最殊勝的佛子慈氏、妙音跟
前聽受他們所傳承佛世尊的教法,我們唯有透過自己的根本上師才能聽聞佛世尊輾轉傳下
來的教法—包含地道的教法。所以就恩德來講,自己根本上師的恩德與勝導師、勝佛子的
恩德其實無二無別,這是其一。又,自己根本上師的體性,我們要觀想自己根本上師的體
性跟勝導師,勝佛子慈氏、妙音的體性也是無二無別。如果能以這樣的心態禮敬自己的根
本上師,亦即想像自己根本上師的恩德與勝導師、勝佛子無二無別,及想像自己根本上師
的體性與勝導師、勝佛子無二無別,以這樣的心態去禮敬,自己可以累積無量的福德。
當從一位廣大行道次第的上師前聽聞廣大行的教法,我們必須想像他是代表勝導師,
是代表勝佛子中的慈氏。當我們從一位教導甚深見道次第的上師前聽聞教法,就要觀想這
位上師的身是勝導師、是勝佛子妙音的代表。他的語是代表勝導師的語、代表勝佛子妙音
的語。而且這二位上師的恩德是跟勝導師、勝佛子的恩德無二無別。
就體性來說,傳廣大行道次第的上師要觀想其體性就像勝導師、勝佛子慈氏。傳甚深
道次第的上師就將其體性觀想像勝導師、勝佛子妙音。若能夠從我們這方面去觀想上師的
恩德與勝導師、勝佛子無二無別,觀想他的體性與勝導師、勝佛子無二無別,對自己絕對
是有利無弊,也會累積無量的福德。
「禮彼無二無別諸上師」,「諸」是表複數,是指只要是自己親從受教的上師們都可
以含攝在其中。「禮彼無二無別諸上師」藏文這句後面還有一個「已」字,就是之後的意
思,也就是禮彼無二無別諸上師之後要做什麼呢?書首禮讚的部分到這裡為止。
1.4 立誓造論
禮彼無二無別諸上師之後,所要做的事就是底下二句「立誓造論」,主要就是要讓有
緣者朝向解脫。朝向解脫勝正道的方法,亦即地道的次第。造論者寫這部論的目的就是要
讓有緣者能夠透過這部論所開示的地道次第朝向解脫,這是造論者在書首禮讚立誓造論的
目的。
「立誓造論:有緣朝向解脫勝正道,地道次第心要攝而書」
「有緣者」主要是指適合聽聞《地道建立》的理論或是地道次第的法器,而且對於地
道的次第有希求,也想要了解,也想要實踐的人就稱為有緣者。
「朝向解脫勝正道」,「勝正道」指的就是後面的「地道次第」,這二句是同位語。
也就是到達解脫的勝正道,就是地道次第。
「心要攝而書」,「攝」是指以言簡意賅的方式,不是用很多的語詞,也就是用很簡
要的語詞把地道次第的核心要義總攝起來而書(撰寫)之。
2.0 何謂心
接著進入本文,此處,在解說「以十種完全修治」等階段的地道建立中,「以十種完
全修治」這句話,是《現觀莊嚴論》八品中的初品有關地道內容開頭的一個偈頌,「等」
字表示有很多偈頌,不只這一句而已。這一句是跟地道建立有關的第一句,也就是很多偈
頌裡的第一句。
我們要讓地道的體性在我們的心中生起,在此之前要先了解內心的情況、內心的作用
,還有要了解,怎麼讓我們的心能夠提昇轉為地道的體性,以及我們的心最初是如何轉為
地道的體性,或是最初我們的心是怎麼產生地道,這些是底下要說明的。
地、道二者同義,但是「地」並不是指四大種的地。對於地道如何在我們心中產生,
下文會說明。
「其中,在這個世間有承認心與不承認心的兩種情況。」
有些非佛教者,或無神論者,他們不承認心,還有一種情況,有些外道甚至還認為外
在的花草樹木有心,也就是他們認為有心的不只有情而已,連花草樹木也有心。
所以有承認心、不承認心、以及承認有情以外的花草樹木有心,共有這三類的情況。
因此對於心的情況如果沒有弄清楚,不了解心到底存不存在,要討論地道就會很奇怪,所
以我們要先了解到底有沒有心。
因此可以看出來有三種主張,一類是承認有心,一類是不承認心,一類是不只承認有
情有心,連外在的花草樹木也有心,第三種有心的範圍比較廣。但不論是哪一種情況,只
要是有以下所說的情況其實就是所謂的有心,有什麼情況呢?
每位有情或是士夫(補特伽羅)心裡會想:「如果做這個和那個的話,應該會很好。
」或是想:「如果做這個或那個的話,應該會不好。」或者有時候會回憶過去曾經做過這
個和那個,或者有時候會想著將來要做這個和那個。或是會想著:
「我做了利益自己的事,或我做了傷害自己的事」等這些。只要是有情都會有這樣的
想法,只要有這樣的想法,不管不同的宗派認為有心、無心、或是心的範圍更廣的,只要
有剛才講的這些心態,想法或是念頭,我們就把它稱為「心」或「認知」。也就是不管主
張有沒有心,只要有這些念頭,我們就可以將其名為心。
2.1 心的作用
剛才講的,主要是說明什麼是心,只要有這些想法,就可以稱為心,跟宗派的主張沒
有太大的關係,因為只要有心就有這樣的想法。
下文要說明的是心的作用,「像這樣的心,有時候會以利他之心為動機去行布施,並
從事修習悲心等善行」,這些善行是善的作用。「有時則想以傷害之心殺生,以及犯下不
與取(偷盜)等等惡行」,這些屬於惡的行為或作用。「而有時候則想吃東西,以及從事
想唱歌等等無記的行為」,這是無記的作用。這些都是在說明心的作用、心的行為。
「此外,還有貪愛自方並對他方起瞋等等。」
以上這些,無論是自己造善、造惡或造無記等行為,或是貪愛自方、瞋恚他方等這些
情況,甚至在一天中這些情況都會發生,這些從我們自己的經驗中,就可以很清楚的了解
或辨認出。
透過經驗我們可以成立(辨認)心可以造作各種行為,各種行為就是善、不善、無記
、貪愛自方、瞋恚他方等這些行為,這些從我們自己的經驗就可以辨認出來或是了解。
心在造作各種行為的時候,身體與語(口)就像心的奴隸一樣,也就會隨著心所思、
所想的去完成,「亦即心從事任何活動時,身語多半也會進入該活動。」
譬如,心起了想要布施的念頭、動機,身體就會直接去作布施的行為,身體是跟著心
想要布施的動機去作布施的行為;同樣的,心起了想要殺生的念頭,身就會跟著去實踐、
去造殺生的業;同樣的,心起一個念頭想要說惡語、想要講不好聽的話,口也會跟著去造
下惡語的業。
因此身語所從事的行為到底是好的、惡的、或是無記的,其實都有賴於心的動機是善
、惡、無記而定。透過身、語、意,去造作善、惡、非善非惡(無記)的行為,其實在這
三者中,心是主要的推動者,心就像主人一樣,身、語就像奴僕一樣。
如果心想的是不善,那他差遣身、語這二個奴僕所造的就是不善;非善非惡(無記)
的心,那他派遣身、語這二方面的奴僕所造的行為就是非善非惡無記。所以整個身、語、
意方面,身語是隸屬在心底下,身語就像奴僕,而心就像主人。其實這樣的講法是有經論
的依據,下文就要說明經論的依據。
一個人身體處在岩洞中,口中唸的是甚深的密咒,但假設他的心是受到貪瞋痴三毒控
制,即使他的身體處在岩洞中,嘴巴唸著密咒,不要說他自己有證悟,就連嘴巴所唸的甚
深密咒是否能成為善行都有待商確。
反之,假設一個人的身體一樣是處在岩洞裡,嘴巴也是唸誦甚深密咒,但是以利他的
心去唸誦甚深的密咒,這樣他所唸的密咒就成為善行;假設層次再更高一點,他身體一樣
是處在岩洞中,嘴巴也唸著甚深密咒,心裡想的是不僅要利益他人,而且希望能夠斷除三
毒的煩惱,這樣的方式就是最好的修行。因為他的目的除了能夠利益他人之外,也希望能
夠把三毒的煩惱斷除,這就是最好的修行。
反之,完全受到貪瞋癡三毒的控制,即使口中唸了密咒幾十萬遍,一樣不會有證悟,
甚至連密咒能不能成為善都有問題。
如過去已經成佛的這些佛,他們是由凡夫的心開始改造,不斷的提升到最終成佛。同
樣的,布施是不是能成為布施波羅蜜多,主要還是要看布施的心,有沒有大悲心與了解空
性的般若所攝持,主要還是在於心。
「因此此世的身、語的好壞等」,「身語的」後面要加「行為」二字,即「此世的身
、語的行為好壞等,會跟隨此世心這個動機的好壞而行」,主要是由心的動機決定身語的
好壞,也就是心的動機若是好,身語就是好、就是善;心的動機若是惡,身語的行為就是
惡。這是指這一世身語的好壞,有賴於這一世心的動機的好壞。
接著,要談的是「這一世身心的苦樂,是由於過去世心的各式各樣的善惡之力,累積
各式各樣的善惡業而成熟的結果。」這句話的意思是此世身心的苦,源頭是過去世的心造
惡業的結果;此世身心的樂,是過去世的心造作善業的結果,或者是過去世的心起了善的
動機所成就的結果,所以此世身心的苦樂,都跟過去世心的動機是善還是惡有關係。
如果過去世的心累積的是善業,這一世的身心就會得到樂;如果過去世的心累積的是
惡業,這一世的身心就會得到苦、承受苦的結果。因此「身語的善惡行為,主要是指此世
心的動機所造就此世身語的善惡行為」;「此世身心的苦樂,主要是指過去世心的善、惡
,所造就的此世身心的苦樂」要這樣配合。「以及和這些有關的,一切所受用的對象與能
受用者,均是心造做出來的。」「所受用的對象」主要是指客,「能受用者」主要是指主
,這二方面其實都是心造作出來。
作者: luciful3 (阿源)   2017-09-04 02:07:00
推廖老師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