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空法師: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463(下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7-07-26 00:08:51
(續:【復有眾生。積集善根。希求佛智。普遍智。無等智。威德廣大不思議智。於自善
根。不能生信。】)
  我們看註解,「《無量壽經起信論》」,不是《大乘起信論》,《無量壽經起信論》
關於這一段經文的意思,講得很詳細。這個論說,「須了佛智乃至勝智,方名真信,方得
見佛」,這三句很重要。但是深信不疑還要求證,怎樣證?我們也常常提到,放下萬緣就
見到了。不但是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有,隨它去;沒有,也隨它去,決定不能放在心上
,放在心上就叫業障。業障有兩大類:一個是善,一個是惡。染上善的,你在六道三善道
;染上惡的,你在六道裡面是餓鬼、地獄、畜生,是這個三道。為什麼不放下?放下,自
性上沒有障礙了,回歸自性,見性成佛,這是事實真相。不能不放下,它是染污。他本來
是佛,跟釋迦牟尼佛、跟阿彌陀佛沒兩樣,為什麼我們今天變成這個樣子,就是不肯放下
,麻煩就出在此地。
  佛教導我們有理有事,理,遍法界虛空界是自性變的,自性現的。自性就像屏幕一樣
,遇到緣它現相;像作夢一樣,遇到緣,夢中境界現前。夢是假的,屏幕也是假的,不放
在心上,你可以看,你也可以不看。看,不放在心上;不看,也不放在心上,就對了。耳
聽跟目見一樣的,眼見的、耳聞的、鼻嗅的、舌嘗的、身體所覺觸的,再打妄想,妄想是
意業。六根不是真的,生滅法;六塵也不是真的,也是生滅法。生滅法是假的,從哪裡來
的?從阿賴耶來的,阿賴耶是妄心。我們今天用的心全是阿賴耶、末那、意識,就用這三
個心。這三個心所現的是六道輪迴,出不去,無量劫又無量劫,在這個裡頭輪迴。
  一切歡樂是假的,一切苦難是真的,你正在受苦,殊不知苦樂都是空的,本來沒有。
我們相不相信?不相信。幾個人能相信?相信念佛能往生。都不是偶然的,任何一個相信
的人,大乘經上佛說,都是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如來,今天得人身,聞佛法,聽到
淨土法門,又得到佛力加持,過去跟你有緣的無量諸佛加持,你的善根才生起來,是這麼
個道理。善根要深厚,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頭不動心,這個經教可以幫忙。大乘經念多了,
明白了,有理論做依據,這個信是可以相信的、是值得相信的,不是假的。
  依教奉行,看破幫助你放下,放下幫助你看破,從初發心到如來地不能離開,這是早
年我跟章嘉大師第一天見面他教我的。我學佛之後再去看四書,《大學》、《中庸》一看
就明白、就懂,為什麼?它裡面講的內容跟大乘經典一樣,只是用的名詞不一樣。佛家叫
看破放下,它叫格物致知,格物是放下,致知是看破。佛從這入門,儒也從這入門。孔子
是不是佛?老子是不是佛?是!一點都不錯。孔孟老莊如果出生在印度,印度人稱他作佛
,稱他作菩薩;釋迦牟尼佛生在印度,如果生在中國,中國人稱他聖人,同一個階層,平
等平等。
  從這個地方我們就體會到,凡夫成佛可不可以無師自通?可以。孔子老子無師自通的
,釋迦牟尼佛也是無師自通,雖然他表現十二年參學,十九歲出家,三十歲開悟,十九歲
到三十歲十二年,印度宗教、學派,哲學的學派,他統統去學過。學了十二年,覺得不能
解決問題,這個問題什麼問題?輪迴生死的問題。所以釋迦牟尼佛放棄了,跑到樹下去入
定。這個樹,印度人叫畢缽羅樹。佛在這裡成道,大徹大悟,所以以後這個樹叫菩提樹。
這棵樹印度沒有了,印度是以後再種的,不是釋迦牟尼佛坐在樹下成道的,那棵樹已經老
死了。我在斯里蘭卡看到這個菩提樹,這樹是從菩提樹分枝,當年有一位公主,把這一枝
帶到斯里蘭卡,在斯里蘭卡種活了。佛陀在世的時候分的,所以很寶貴,再沒有聽說有第
二棵菩提樹。這個菩提樹就是釋迦牟尼佛在世就分到斯里蘭卡,這棵還在,還活著,可以
給我們作證。
  佛眼睛當中看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不但看人是佛,看畜生是佛,看蚊蟲螞蟻都是佛
,跟我們看法不一樣。又給我們說,他看花草樹木都是佛,一粒微塵是佛世界。大乘佛法
沒有對立,沒有大小,大跟小對立;沒有遠近,遠跟近對立,為什麼?他全放下了。我們
有大小,有遠近,沒有一樣不是對立。學佛還分這麼多層次,大乘、小乘,宗門、教下,
全都是對立的。對立是障礙,障礙我們見性,障礙我們清淨心,障礙我們平等心,障礙我
們開悟。覺就是開悟,《無量壽經》經題說得好,「清淨、平等、覺」,清淨是阿羅漢,
平等是菩薩,覺是成佛。經題是這一部經的內容,從相上講,它是「大乘、無量壽、莊嚴
」,這是相;從理上講,清淨心、平等心、覺心,覺心就是智慧現前,明瞭了,大徹大悟
,明心見性。
  惠能是中國人,跟印度沒往來,唐朝時候人,確有其人,確有其事,他的肉身現在還
在韶關,不是假的。他能成佛,我們人人都能成佛,為什麼要去造業?為什麼要受六道輪
迴苦?錯了。今天我們最嚴重的麻煩是習氣,時間太久了,無量劫到今天累積的習氣,如
果它是個物質,佛說了,盡虛空都容納不下。真話,一點不假,它不是物質現象。所以它
在法界虛空界裡頭,妄作主張,諸佛菩薩自性做主,權教菩薩以下,六道眾生,阿賴耶做
主。阿賴耶裡面含藏無始劫來的習氣,這習氣做主、做緣,現什麼?現我們現前的境界,
六道輪迴。
  我們算是非常幸運,這一生當中得人身,遇佛法,還遇到淨土,這意味著什麼?這一
生可以超拔了,可以超越,超越輪迴,超越十法界。修行果位裡頭,超越小乘,超越大乘
,淨宗上上乘法,保證一生成佛,保證一生成就。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能忘掉,學海賢老
和尚,這句佛號在心中,一句接著一句默念,別人不知道,自己清楚。如果不是佛號,肯
定就是妄想、雜念,那個麻煩就大了,那個造業,為什麼?與貪瞋痴慢疑相應。這句阿彌
陀佛跟貪瞋痴慢疑不相應。你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會真幹,你這一生決定真有成就。
  《無量壽經起信論》,彭際清作的,清朝時候的事,作得好,也就是《無量壽經》的
註解,它稱為起信。這是一位大德居士,通宗通教,顯密圓融,密宗所謂大成就者,他說
的話,明心見性的話。我們把這段文念下去,「凡聖一如,共同此智。全信自心具一切智
,本來成佛。不於心外,別有信佛之心」。心外沒有信佛之心,心外是阿賴耶識。「如是
回向,是名唯心淨土,疾得見佛」,就是快速。淨土是我們自性變現出來,不是外來的。
心現識變,一切法總離不開心現識變。心現諸佛報土,識變十法界依正莊嚴,識變的,阿
賴耶變的。阿賴耶是因,末那、意識是緣,因緣具足它能現十法界。
  「若於自心諸智」,我們自心的智慧跟佛完全相同,可是我們在懷疑,「猶滯疑情」
,還帶著懷疑,不相信自己有如來同樣的智慧、同樣的德能,「不免心外見佛」,你是在
向心外見佛。心外沒佛,佛是自性變的,心外哪有佛?心外是阿賴耶,阿賴耶裡頭沒有佛
。所以「雖修諸善,乘願往生,不得見佛,以不契佛智故」。這就是說對於自己性德要肯
定,沒有懷疑,佛經上所講的,直下承當,佛有,我也有,你也有,他也有,共同一法身
,你說你對一切眾生多麼親切,同體!佛對眾生那個愛心,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慈,
幫助眾生得樂,為什麼幫助他?同體。同體大悲,悲是幫助眾生離苦,為什麼幫助他?同
體。這是大乘教,遍法界虛空界跟我是一體,所以,對於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一心對
待。這一心是真心,中國古人講真誠心,《大學》裡頭講的誠意正心,用了四個字來說明
。我們用這個心修善,求往生,能不能去?能。但是到極樂世界,花不是馬上就開,要等
待你補課,你把你所懷疑的統統放下了,就見佛,花開見佛,生到極樂世界花不開。
  「所以《如來不思議境界經》」,裡面有這麼一句,「三世一切諸佛,皆無所有,唯
依自心」。過去現在未來叫三世,不是說別的事,三世一切諸佛說盡了,真相是什麼?皆
無所有,為什麼現相?是依自心,是我們自己的心,我們自己心想佛,佛就現前;想極樂
世界,極樂世界現前。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都像一場夢一樣,是我心想生。這是給我們說
真話,這不是迷信。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中見佛的人很多。夢中見佛是真佛是假佛?
如果我念佛見到的,我可以說,給你講真的,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現身給你看,極樂世界
也現給你看。有人,不是沒有,古時候有,現在也有。古時候多,現在少,原因我們自己
知道。
  下面說,「菩薩若能了知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隨順忍,或入初地。捨身速生
妙喜世界。或生極樂淨佛土中。是則了知心量,不涉程途。一切功德,具足成就。……故
知有決定智,方能決定信。有決定信,方能決定生」。下面囑咐我們,「慎勿以疑惑心而
失大利」,這句話好,慈悲到了極處。你對什麼都可以懷疑,對佛不能懷疑,對經教不能
懷疑,你要懷疑,你會損失世出世間第一等的利益,大利,沒有比這個利益更大了。為什
麼?你作佛去了,你在這一生可以成佛道,你看你多冤枉,這個機會失掉了。什麼都是假
的,但是這些假相從哪來的?是我們遇緣自然變現出來的。跟作夢一樣,夢醒了你去問一
問,我這個作夢從哪裡來的?你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是一場大
夢,這個夢要做幾十年,從出生做到老死,天天在作夢,夢中之夢。不學佛不知道,學佛
,完全搞明白了。一切功德具足成就。
  「是知信他不信自」,還是智慧少。「既無決定智,即無決定信,是以意志猶豫,無
所專據。」還算不錯,他還相信善惡因果,有疑沒斷,但是肯念佛,肯求往生淨土。往生
到邊地疑城,還是阿彌陀佛來接引你,只是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把這朵蓮花,放在蓮花
池裡頭,七寶池裡頭,它不是馬上就開花,它要延後一段時間。在蓮花裡面補課,最長五
百年,最短的三年、五年都有,所以它也不是一定的,完全看自己。自己真正肯能把疑惑
放下,對於佛所說的完全相信,花就開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
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能忘掉,學海賢老和尚,這句佛號在心中,一句接著一句默念,
別人不知道,自己清楚。如果不是佛號,肯定就是妄想、雜念,那個麻煩就大了,
那個造業,為什麼?與貪瞋痴慢疑相應。
這句阿彌陀佛跟貪瞋痴慢疑不相應。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7-07-26 16:51:00
阿彌陀佛!
作者: ackino (常勝不敗)   2017-07-26 21:44: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ppt51543 (不要五四三)   2017-07-27 15:12:00
阿彌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17-08-03 04:27:00
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