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佛說十善業道經25

作者: ppt51543 (不要五四三)   2016-09-29 17:10:32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二十五集)  2000/6/25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
19-014-0025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掀開《十善業道經》第五面,經文第三行:
  【龍王當知。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何等為一。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
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
  這一段開示是這部經的中心,不僅是這部經最重要的部分,也可以說是釋迦牟尼佛四
十九年講經說法、教化眾生的中心。釋迦牟尼佛如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沒有兩樣,
所謂是「佛佛道同」。由此可知,這一段經文的重要性。我們修行修什麼?這一段話就講
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修的是淨土,為什麼要去讀《十善業道經》?甚至於還有人
問:「為什麼你還要講《華嚴經》?」一些初學的人不明瞭這個道理。淨土從哪裡學?《
觀無量壽佛經》上韋提希夫人遭了大難,家庭的變故、國家的變故,痛不欲生,向世尊求
教,有沒有好的生活環境,她想求生。世尊非常慈悲,將十方諸佛剎土變現在她的面前,
讓她自己去看、自己去選擇。她選擇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這選對了,世尊對她的選擇非
常讚歎。
  她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是怎麼教她的,這個我們不能不留意。佛沒有教
她往生方法之前,先教她「淨業三福」: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
十善業」;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
,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佛又告訴她,這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三世諸佛所
修的法門不相同,意思就是說,無量無邊的法門,這是根基,無量無邊的法門就是修這三
條,這三條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化眾生的總綱領、總原則。而總綱領、總原則實際上就
是前面兩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就這兩句。佛法的修學從這裡開始,也在這裡圓
滿,這是根本,向下都是方便。怎樣圓滿這兩句?那就是後面的九句,從「慈心不殺」往
後是方便,方便當中最重要的是「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十善業道經》就是講解這兩
句話,你說《十善業道經》我們要不要讀?不懂得十善業道,孝親尊師是兩個空洞的口號
,不能落實。「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落實在「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落實在這裡,這
是「淨業正因」。
  特別是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淨土,淨土怎麼能往生?心淨則佛土淨,心
清淨了,語業清淨、身業清淨,三業都清淨。如果你細心,你讀《無量壽經》,《無量壽
經》一開頭提醒你修行的綱領,也是「淨業三福」,教給我們「善護口業」。「善護口業
」裡頭最重要的是「不譏他過」,跟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講的完全相應。惠能大師
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善護口業,不譏他過」。
天天講是非,天天批評別人,天天意見多多,這個人不是修行人,這個人不是佛弟子,我
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佛教給我們善護三業,教我們要做到純善,從哪裡做起?今天這段經文就是的。經文
一開頭佛叫著『龍王當知』,娑竭羅龍王是本經的當機者,娑竭羅龍王是代表我們。娑竭
羅是梵語,意思是鹹海,海水是鹹的,表什麼意思?表我們的心不清淨。海水是鹹的、是
苦的,我們曉得海水是陸地上所有河流統統往海裡頭流,各個不同的河流的水,就代表一
切眾生不同的業,會集在大海。這個大海就是代表業海,《地藏經》上我們常常讀的。龍
代表什麼意思?龍代表變化,我們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念念不住,千變萬化,表這個意思
。佛經裡面最困難的就是它的表法,你懂得它的表法,佛經就不困難了,你就很容易理解
,才真正知道佛說法的意思,開經偈上講的「願解如來真實義」。所以這是叫著我們,叫
六道眾生,「當知」。
  『菩薩有一法』,「菩薩」是什麼意思?覺悟的人,覺悟的眾生就叫菩薩。玄奘大師
翻譯菩薩為「覺有情」,我們是有情眾生。有情就是講六道凡夫,十法界的有情眾生。有
情眾生幾時覺悟了,這個人叫菩薩。所以菩薩的意思是覺悟的有情眾生,我們一般凡夫是
迷惑的有情眾生。這個人開始覺悟了,什麼叫做覺悟?想離苦得樂,這個人覺悟了。我們
世間人哪一個不想離苦得樂?人人都想離苦得樂,但是他想錯了,把苦當作樂,把樂當作
苦,他搞顛倒了,這叫愚痴,這叫迷惑。世間人以為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是樂,他不知道
這是苦的根源,決定不是樂,這個東西享受結果是在三途苦報,佛經上常常用「刀口舐蜜
」來做比喻,這個人沒有覺悟。人真正覺悟了,一定跟著佛菩薩走,這人覺悟了,過佛菩
薩的生活。佛菩薩過的是什麼生活?第一個自私自利放下了,起心動念為眾生、為社會、
為正法久住,這個人覺悟了,斷惡修善,轉迷為悟,這個人叫菩薩。
  佛在此地告訴我們,菩薩有一個辦法,有一個方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諸惡
道」不僅是指三途六道,把十法界都包括在其中。三途之苦,佛在經典裡面說得很多,諸
位縱然讀經不多,《地藏菩薩本願經》我相信大家都念過,《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講三
途的苦就講得不少,常常念、常常警覺自己,我們要不真正好好的幹,要不求覺悟,《地
藏菩薩本願經》上講的那些果報,就是我們將來必定要受的。我們怕不怕?決定不能夠避
免的,因為我們今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它都相應。人間之苦,我們現在是親身感受到
的。天上雖然樂,有壞苦、有行苦。四聖法界有不能夠破無明、證法身的苦。十法界統苦
。菩薩有什麼方法能斷十法界的苦難?只要是苦就是惡道,我們稱四聖法界還是惡道,四
聖法界跟一真法界比它就是惡道,它跟六道比它是善道,跟一真法界比它是惡道。這一部
經是大乘經,不是小乘經。
  『何等為一』,菩薩到底用哪一個法?佛在此地給我們指出來,『謂於晝夜常念思惟
,觀察善法』。這個「善法」是一直貫到上面去的,我們要不怕麻煩,那就是「晝夜常念
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我們這樣念,大家就很容易懂得。善法是什麼?後面給我
們指出來,『此法即是十善業道』。在這一面倒數第三行最後兩個字看起,「此法即是十
善業道」。這是我們修行的基礎,修行的根本,連這個都沒有,不用談念佛了,就不必再
談修行了。『晝夜』是不間斷,今天講的二十四小時不間斷。『常念』是心裡頭真有,心
善。『思惟』是念頭,起心動念,念頭善。『觀察』是行為,言語造作,「身語意」無有
不善,這個才行。心裡面還有自私自利,心不善,這是根本不善。你為什麼會造罪業?你
為什麼會造十惡?無非是為了自私自利,只有自己,沒有別人,這個錯是根本的錯誤。菩
薩覺悟了。由此可知,我們凡夫迷,迷就是念念自私自利,這是迷。
  佛在《金剛經》上講了幾句話,可以跟這個拿來對照。《金剛經》上說:「若菩薩有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那不是菩薩;後半部說得尤其好,「若菩薩
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菩薩」。「見」是什麼?見是起心動念,見解,我
們今天講,你還有這個想法、這個看法,你就不是菩薩,你就是迷,你就不悟了。真正覺
悟的人「無我」,這個人就覺悟了。「無我」,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比較容易懂的,沒有自
私自利,這個人覺悟;還有自私自利,這個人迷惑,沒有覺悟。凡夫有的時候聽經聞法,
興起一念光明,這一下覺悟了,可是第二個念頭又迷了,這個覺悟不能保持,不能延續。
我們在講堂聽經,好像是明白了,出去之後就迷惑了,禁不起外面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
的誘惑,立刻就退轉了。所以晝夜不能間斷,你才是菩薩。偶爾放個光,像個閃電一樣,
不起作用。雖不起作用,相當可貴,為什麼?無始劫來從來沒有放過光的,雖然放光很短
暫,一剎那也挺可貴。
  所以我們一定要學心善,要學念頭善,要學行為善。從哪裡學起?從十善業道學起,
決定不能有傷害眾生的念頭,這是殺生。不但不能殺,令眾生生煩惱也等於是殺生。人的
生命,有物質的身體,有精神的法身慧命,所以諸佛菩薩,經上常講諸佛菩薩是令一切眾
生常生歡喜心,那是諸佛菩薩,絕對不會令一切眾生生煩惱。令一切眾生生煩惱的,這個
人是魔,不是佛,佛不會幹這個事情。也許這是佛菩薩來考驗你的,來折磨你、來考驗你
的,有沒有這個事情?有。魔也學會這個本事,魔是真的折磨你,不是考驗你。佛菩薩考
驗你,你通過這個考驗,你決定成就。像宗門禪宗裡面的棒喝,這是禪宗教學的方法,人
家真有本事、真有智慧,一棒打下去這個人開悟了,那真的叫方便。打死都不開悟,那是
魔,那決定不是佛。佛知道,一板子打下來他就開悟了,明心見性了,一聲喝斥的時候他
開悟了,他明白了。如果說是打他不會開悟,喝斥不會開悟,絕不用這個方法。魔學菩薩
這個方式,害一切眾生還美其名說「我成就你的」。所以我們對於佛跟魔要有能力辨別,
不能上當。這是提出這個綱領,晝夜都要思惟善法,要心善、行善。今天時間到了,我們
就講到此地。  
........................
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6-09-29 17:51:00
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