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類] 「我執」與「我愛執」的差別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4-07 18:50:35
摘自:倉忠仁波切《菩提道次第廣論》三士道攝要(38)
http://blog.yam.com/tsadong/
在多數的論著中,將「我執」、「我愛執」二者解釋為一樣。為何如此?因為多數的
凡夫都會生起「我愛執」,也會有「我執」,故將此二者總說為「補特伽羅我執」,在多
數的論著中是以總相的方式作解釋。
但是,若加以詳細探討就會發現:「我愛執」、「我執」、「補特伽羅我執」是略有
不同。細分來說,「我愛執」於聲聞獨覺阿羅漢的心續中是有的,而「補特伽羅我執」、
「我執」於聲聞獨覺阿羅漢的心續中是沒有的。
【學員提問】:
「我愛執」是由「我執」所引生,那麼,「我愛執」與「我執」是因果關係嗎?
【仁波切答疑】:
「生」的話,一定是因果關係。剛才說明的是:將「我執」、「我愛執」作一個清楚
的區分說明。
以解釋一般凡夫的「我愛執」而言,因為凡夫的「我愛執」是依於「我執」而引生,
所以在某些經論中的解釋並沒有清楚區分,只是以總相作說明,原因是,因為(總相的我
愛執中,凡夫)「我愛執」的背後是「我執」,(凡夫)是由「我執」而引生「我愛執」。
但是,是「我愛執」不一定是「凡夫的我愛執」,例如,阿羅漢也有「我愛執」,以
這樣的角度來說,就是另外一種解釋。就凡夫而言,由「我執」引生「我愛執」,這一定
是因果關係;以阿羅漢而言,雖是已經斷除「我執」,但還是有「我愛執」,就此而言,
(聲聞獨覺二乘)「我愛執」不是「我執」的果。
【學員提問】:
凡夫的「我愛執」於三性中,是屬於「無記性」?或是屬於「惡性」?「他愛執」是
屬於善性嗎?
【仁波切答疑】:
「我愛執」應該是屬於無記性。「他愛執」應該是屬於善。
【學員提問】:
「我愛執」、「他愛執」二者是屬於「間接相違」或是屬於「不並存相違」?
(註《攝類》:「相違」(兩個法沒有交集)有四種類型,1.直接相違(直接互不相
順而存在),2.間接相違(間接互不相順而存在),3.不並存相違(不能無傷害而並存、
互相傷害而同時存在),4.互排相違(於覺知的趨入境上互相排斥而存在)。1.直接相違
的事例,例如:聲常、聲無常;瓶、非瓶。2.間接相違的事例,例如:聲常、聲常空。3.
不並存相違的事例,例如:有情心相續中的能對治、所對治。4.互排相違的事例,例如:
覺知的趨入境上於桌上安立瓶子、覺知的趨入境上於桌上安立非瓶。)
【仁波切答疑】:
「我愛執」、「他愛執」二者應該是屬於「間接相違」,因為,「他愛執」如同「我
愛執」的對治品,就二者而言,當一方的勢力漸漸增長,另一方的勢力即隨之漸漸衰退。
可是,二者是會同時存在於一位補特伽羅的心續中,這是有的。
但是,「我愛執」、「菩提心」二者是相違的(註:「我愛執」、「菩提心」二者,
不僅是直接相違,且是互排相違)。
此如《現觀莊嚴論》第四品中說「不退轉」的「共通義」:
基本上而言,補特伽羅的差別雖然種性不一定,但從大乘資糧道就絲毫不行其他道,
並且不可能從大乘發心衰退。從意樂上,已經壓伏生起只為自身希求解脫現行意樂的機會
;從加行上,具足殊勝方便智慧(菩提心、空性智慧)的堅固證知,故必將獲得無上菩提
,如是安立為「不退轉」;但是,不安立為「不退轉相」。
以「支分義」而言,即是「不退轉相」(不退轉徵相),三種菩薩不退轉相:
利根菩薩,從加行道煖位得不退轉相;中根菩薩,從見道得不退轉相;鈍根菩薩,從
八地得不退轉相。
將此義趣結合菩薩心續中沒有「我愛執」,即是因為已經壓伏「我愛執」現行的機會
,並且具足殊勝方便與智慧(菩提心、空性智慧)的堅固證知,依於此因而安立不退轉相
。是故,利根菩薩,於加行道煖位之後得智時,能壓伏我愛執現前的機會;中根菩薩,於
見道位之後得智時,能壓伏我愛執現前的機會;鈍根菩薩,於八地之後得智時,能壓伏我
愛執現前的機會。
(註:「我執」與「我愛執」二者,具有交集關係的四句差別。「總相的我愛執」與
「聲聞獨覺阿羅漢的我愛執」二者,具有總別關係的三句差別。)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