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讀經] 止觀:奢摩他–住所緣如何修–正明所緣(12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4-06 07:00:23
: 緣緣起者,謂唯依三世緣起之法,生唯法果,除法更無實作業者、實受果者,即於是義
: ,任持其心。
───────────────────────────────────────
■ 釋義──
「淨行所緣」的第三種,所緣為緣念緣起,指唯一依著三世——過去,現在,未來—
—所生起的緣起之法,有因緣的生住滅,單單只有法之果之境,沒有其他的了;唯一依著
緣起之法,生相順的果報,此外再沒有其他的了。
有為諸法所具有的因果緣起,它來自於相順的因果而成立關係。「除法更無實作業者
,實受果者」的緣起性空,除了名言中的法之外,所謂因緣所生法,它也沒有從他那方面
自己成立的實有的三輪——沒有自性成立的實有的造業者、受報者及業本身。
沒有自性成立的實有的造業者與受報者,今生的你觀待來世是造業者,觀待前世則是
受報者,所以今生的你是造業者,也是受報者。來世的你是今生的你的受報者,今生造業
來世要受報,都是你這個補特伽羅。今生的補特伽羅我是造業者,來世的補特伽羅我是受
報者,二者補特伽羅我都是緣起假有,因和果互相觀待而有,無自性無實有。
安住於緣起之義而修,我這個有情是緣起有故,自性本空的實相,以緣起的究竟實相
的法義為所緣來修定。不論是以因果緣起義,或以性空緣起義,保任持執於心數數串習,
心加以執取當所緣境而修定。
這些法義要當作修定的所緣,首先要懂得法義,對於法義若沒有伺察識的認知,乃至
比量的定解,不可能以它為所緣境而修定,因此要先了解法義,對於顛倒知產生疑,進一
步引生伺察識,進一步引生比量。緣起所緣的效果,在於可以對治猛利的愚癡現行。
觀緣起當所緣境,不但可以得止,也可同時對治猛利的愚癡現行,因為憶持因果緣起
及性空緣起,遮除常斷二邊的猛利愚痴。
1.「緣緣起者」,緣取緣起者,第一個「緣」字是動詞,第二個「緣」字是名詞。緣緣
起者,緣取的對境,以緣取緣起來做觀修。
2.這裡談到的緣起,一般而言是粗分的緣起,還不到甚深空性方面的緣起。粗分的緣起
例如十二緣起支分的緣起。緣起有許多層次,此世而言,緣起不是只有此世,還有配
合過去世與來世來說,這些類型的緣起,屬於粗分的緣起。內心再三思惟緣起的理論
,愚痴就會逐漸減少。「淨行所緣」的所緣,往昔愚痴串習得比較嚴重,此世自己個
性裡愚痴的程度嚴重,改善這種情況的話,對緣起的內容仔細思惟,會有幫助。
3.對於緣起的理論,還有經論裡的道理,好好地分析思惟,對於去除愚痴很有幫助。這
是指就好的方面去學習,才有幫助。若就煩惱的方面去學習,沒有幫助。譬如我要怎
樣去騙取,他才會上當,怎麼維護自己的勢力等等,這是壞的方面。壞的方面花很多
心思去思惟,將來只會變得讓自己的愚痴越來越嚴重。若是屬於煩惱方面的思惟,首
先煩惱本身並不穩定而存在,由煩惱引發的思惟,跟對境事物的實際情況並不相隨順
,因此這方面的思惟若想的很多,由於這種思惟方式的推動,對自己不會產生幫助。
4.若是順著事物實際的情況,仔細分析,這方面若常學習,常練習,對事物實際情況的
了解,越來越多。因為它是順著事物實際情況,不像顛倒心是錯亂、不穩固的,所以
容易穩定,比較容易穩定保留在內心中,體驗會越來越深刻、穩固,智慧越來越增長
,能夠對治顛倒心所帶來的愚痴等煩惱。
5.例如,若一個人總是講謊話,或者這個人的個性裡,貪心比較重,瞋心比較重,他的
內心念頭、想法,都想這方面的事情,逐漸地,他講過的謊話,馬上就忘了,個性也
會變成這樣,不容易穩定。貪戀、瞋恨等心思是不穩定的,這是因為就它的對境而言
,也是不穩定的,串習久了,個性就不容易穩定。不容易堅定的留在內心,逐漸地容
易忘記,分析的能力就會逐漸減弱,無法進行分析思惟,愚痴就會越來越沉重。
6.相反地,所思惟的內容若是順著事物真實的情形,這方面學習得越多,串習得越多,
力道就越強。因此會累積很多好的習氣,靠著這個好的加持的力量,它的力道,容易
保留在內心裡不容易忘失。不容易忘失,就容易進行分析,容易分析的情況下,分析
的力量越來越強,也就越來越有智慧。
7.思惟緣起的內容,也會讓智慧的力量越來越增長,因為內心可以思惟的道很多,因此
,內心智慧的力量越來越強大,在這方面把它稱為世俗廣大道次第。就世俗方面的廣
大道次第而言,若再三思惟緣起——因緣聚集所形成的緣起的理論,所知道所了解的
內容,就會變得非常廣大,此人的心胸就會變得非常開闊。思惟緣起的理論,打開了
內心可以走的道,在內心思惟的方向、角度多的情況下,人的內心就容易開闊,不會
鑽牛角尖,這個方面很有幫助。
8.世俗廣大道次第,主要是實修菩提心,菩提心主要是指利他的想法,內心放在純粹利
益廣大的眾生,產生這種想法,是菩提心主要的部分。為了利益其他遍滿虛空的眾生
,自己對利益眾生有個利他的想法,去做利他的事情時,知道這個果是因為利益遍滿
虛空的眾生而有。這種利他的想法,所進行的善根,因為跟遍滿虛空的眾生有關係,
以這個為因,產生的果就非常廣大。菩提心的因依靠廣大的眾生,不是只靠一個人、
兩個人而得到圓滿的佛果,這是因緣和合緣起的理論。對這點有了深刻的了解後,才
會產生想要利益遍滿虛空的眾生的想法,才會在身口意三門付諸行動。若不知道緣起
的理論,要利益遍滿虛空眾生的廣大心胸不可能產生。
深刻地了解這點,明白通達它,之後付諸行動,這種實踐者就是菩薩,通達這些內容
,產生這種了解的心,就是菩提心。這方面的實踐,就稱為世俗廣大道次第。世俗就
是緣起的理論,談到世俗時,由因生果,這種緣起的理論稱為世俗。談到勝義,是指
無自性,這方面的解釋,稱為勝義的理論。若說由因生果,由因緣條件產生果,這方
面的討論與實踐就稱為世俗廣大道次第。
9.緣緣起者,謂唯依三世緣起之法,生唯法果,它的所生唯有這個緣起法的果。除法更
無實作業者,除了這個緣起法的能生之外,並無其他的造作者;無實受果者,除了這
個緣起法之外,也沒有其他的受果者。即於是義任持其心,這是緣起的思惟。三世一
切緣起之法,這個緣起的因,產生這個緣起的果,不會產生其他的果。就果去分析,
它緣起的因是這個,不是其他的,除了這個果的因之外,不會有其他的造作者。這個
因所成熟出來緣起的果,除此之外,不會成熟出其他的果。因和果二者都是無自性,
互相觀待而有,對此緣起因生此緣起果,無自性的善惡業,有非常明確肯定的取捨。
《十善業道經》:「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龍王!汝見
此會及大海中,形色種類各別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業、語業、意業所致
。而心無色,不可見取,但是虛妄諸法集起,畢竟無主,無我、我所。雖各隨業,所現不
同,而實於中無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議,自性如幻。智者知已,應修善業,以是所生
蘊、處、界等,皆悉端正,見者無厭。」
要使內心更有智慧,應當是增長符合實際情況的思惟分析。對於緣起的對境,這部分
應當要有無誤正確的了解。所謂緣緣起者,不是隨便馬虎地思惟,隨便把各種想法全部納
在思惟。各種想法有時跟實際的情況相符,有時不相符,要由緣起的道理了解實際情況。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