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學習《攝類學》與《量論》的利益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09-27 00:54:23
台北市藏傳佛典協會(Tibetan Text Society)
http://ttslecture.blogspot.com/
預計2014/10/01出版:攝類學精裝本《理路幻鑰‧小理路‧基成的建立》。
Collective topic: The establishment of estalished bases
.線上預訂(縮址:http://ppt.cc/pPbN)(線上預訂贈理路幻鑰卡套)
http://ttslecture.blogspot.tw/2014/05/2014-collective-collective-topic.html
───────────────────────────────────────
◆達賴喇嘛尊者談學習《攝類學》與《量論》的利益
http://ttslecture.blogspot.tw/2014/02/blog-post_17.html
佛教的科學
如果將佛教學科分類,也可以分出「佛教的科學」這一門學問,先深究事物種種的存
在方式,而不論其好與壞,佛教的專業術語稱之為「基」。內在事物或外在事物都是依著
因果法則而運作,遇到不同種類的因緣,就會有不同的變化,這都是實際存在的狀況。
「非顛倒心」與「顛倒心」兩者,前者所執的對境符合實際存在的方式,有事實作為
靠山,後者則否。依於這樣的基礎,譬如說:我們的身體事實上是不淨的,但我們卻執它
為淨,我們就可以明確的瞭解顛倒心就是這樣產生的。我們的身體是從不淨的因而生,它
本身也是不淨,我們卻耽著於這樣的身體,進而生起貪,進而造惡業。執無常為常、以苦
為樂、執有一個實有的我,這些顛倒的見解帶來了無量的麻煩與痛苦,是製造一切問題的
根本。這些顛倒心就是苦因,如果能斷除它,依之而起的苦也能被消滅。此時,若要滅除
這些顛倒心,理路的分析是不可或缺的,依著正理去觀察真相,才能逐漸去修正我們認知
的方式。由於心能依於境而改變,而非顛倒心又有事實作為依靠,不像顛倒心是錯亂、不
穩固的。因此,非顛倒心確實能對治顛倒心。
透過修行,雖說無法在短時間內馬上得到利益,但若能長期修練,熟能生巧,感受必
然會有所不同,體驗也會越來越深刻、穩固,面對困境的能力也會大大提升。
在《因相類學》(《因類學》)當中,例如安立:「聲有法,是無常——因為是所作之
故。」因為是所作,所以是生出來的,由於是無常,所以會壞滅。生、壞滅是同時的這個
概念,可能會讓人覺得疑惑,不過深入去思考,剎那剎那改變的這種特性到底是什麼造成
的呢?就是因為生而造成的,這些論式就是要引導出這些關鍵點。剎那生的本身就已經造
就了壞滅的特質,每一剎那都在壞滅,很清楚的了解這是能生的因所造成的。在深入了解
無常的理路後,對念死無常、思維細微無常都有極大的幫助。
在學到《攝類學》的因果單元時,特別會提到近取因與俱生緣兩者,近取因將會演變
為果的體性,而清晰明瞭的認知,必須要由一個隨順它的近取因來產生,要一個無心的物
質作為認知的近取因是很難的。同樣的,清晰明瞭的認知也無法成為物質的近取因,認知
可以有不同的所緣緣與增上緣,但造成清晰明瞭的部分,就一定要等無間緣。認知無始以
來就有,認知也必須要靠上一個是認知的近取因而生,透過這樣的原理來成立認知沒有最
初的開端,也不會有結束。而輪迴與涅槃,也安立在認知上,被煩惱控制的心續可安立為
輪迴,而當斷除煩惱後,心續上的煩惱被斷除後的離繫部分就安立為涅槃。學習《攝類學
》的目的,就是要逐漸思考這些細節,多方面的觀察,將它串聯起來,在心中得到許多定
解,因此而得到利益。
觀察修
學習理路對觀察修是極為重要的。要能夠觀察修,就必須在所觀察的對境上斷除增益
,而要斷除增益,則必須藉由破除他宗、安立自宗、斷除爭論的方式來學習,這樣的學習
方式非常殊勝。若要學習思維經典的方法,一定要學習陳那、法稱所傳下來的量論,這傳
承是自古印度那爛陀一直沿續下來的,而學習龍樹師徒的教法者,更必須學好這門科目不
可。陳那與法稱論師著作了量的經典,說明了因相、所立法等等的安立方式,就是因為觀
察修實在太重要了,這些經典才會出現。如果修行中只有安止修,大師們就不會特別造這
些論典。
我以前學《攝類學》與《釋量論》時,內心最大的收穫就是當自己在閱讀經典,或他
人在陳述一件事情時,我馬上會去思索背後的理由,並且分析這些理由正不正確,這使我
在學習上能夠逐漸得到堅固的信念。
理路的學習,能讓智慧變的更敏銳。當談到「周遍」、「若是甲,被是乙周遍」、「
四句」、「三句」等內容時,不管自己或他人在陳述某個議題時,很容易能夠察覺到其中
的語病及過失,辨認的能力會有所不同。在學習經論時,也能夠很容易找到問題,並且對
其中的含義做出準確的決斷。
學習《攝類學》的目的
我以前學經論時,有段時間也是比較忽略破除他宗跟斷除爭論的單元,只在安立自宗
上花心思。例如我在學習《現觀》學到發心的單元時,只把發心的體性、科判、分類等背
得很熟,這樣學其實是不夠的。破除他宗跟斷除爭論當中有許多關鍵,學習者必須全面的
思考閱讀。我們在學習上該特別花心力去深入,不能說經典中都闡述了,就放在一邊。如
果想要撼動自己的內心並帶來改變,就一定要深入其中,透過正理不斷思考,才有辦法真
正得到定解。閱讀這些經典,也不要把它當成只是一門差事,學習的目的就是要改變內心
,打敗內心的三毒煩惱與愛我執。
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見得馬上會有所體會,但逐漸的,當透過理路,觀察修的力量一
強,對治的力量逐漸強大到能跟心中的我執與愛我執抗衡時,這時候就會產生無畏感。《
入行論》透過許多理路來幫助我們生起菩提心;龍樹師徒在論著中透過無量的正理來成立
空性,都是透過理路來做觀察修。學習的時候,要慢慢能夠透過正理的觀察,才能真正改
變內心。
智慧潛能無關宗教,須靠學習引發
目前,已有許多科學家對心產生極大的興趣並做深入的研究。心的思考方式與我們的
苦樂有極大的關連。在《覺知類學》(《心類學》)中,也將認知做了如:根知、意知等
許多分類,這不管是佛教徒或非佛教徒,都應該學習。理路思考,不管是對佛教的科目,
或者是學習學校裡一般的科目,在理解、決斷上都有極大的幫助。
我們擁有人身,依於人身能開發高度的智慧,這點人跟動物有所不同。理路的學習能
訓練分析能力,每個人都可以透過訓練而增長智慧,這樣的潛能與宗教無關,但這能力還
是必須靠外在的緣來引發,也就是學習,用心學習沒有不能達成的。華人已有很好的佛法
傳統,在理路的學習方面,如果能好好透過翻譯、教學,特別是辯經的學習,一定也會逐
漸興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