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覺] 一鋪佛像──龍華三會願相逢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08-22 06:43:39
轉自:佛門網
http://mingkok.buddhistdoor.com/cht/news/d/41510
第334期明覺 圖、文:駱慧瑛
2014-08-05
每次走進敦煌莫高窟第45窟,踏上刻有大朵蓮花的唐磚,儼然步步生蓮,進入清淨無
染的淨土世界。禮佛於主龕前,合掌一心觀佛,頓然融入龕內一鋪佛像的莊嚴淨土。龕頂
繪畫了《妙法蓮華經》,此經被譽「經中之王」,是佛陀釋迦牟尼晚年所說的一乘了義,
究竟圓滿,微妙無上。經中宣講內容至高無上,明示不分貧富貴賤,只要依循佛法,人人
皆可成佛。此經首譯者竺法護(Dharmaraksa)是敦煌人──「燉煌菩薩竺法護者,初翻
此經,名正法華。」
佛教造像有「見賢思齊」的功能,讓人憶念佛陀的種種教導,有助佛弟子修行。佛、
菩薩像,總予人一份清淨、祥和、輕安之感,從眼入心,化去心中憂思。「相好端嚴,心
生淨信,獲柔順忍……益加欣慶,所有業障及諸憂惱並得銷除。譬如日出,霧露皆盡。」
中國佛像之緣起
據唐代由于闐三藏法師提雲般若(Devaprajñā)譯出的《大乘造像功德經》載,佛
像緣起於「世尊在彼天上,三月安居,為母說法,優陀延王渴仰於佛。」而首啟造佛像。
而造像者同時亦有無量功德,「造佛像者,當知此則為三十二相之因,能令其人速致成佛
。」佛教沿絲路傳入中國,大大豐富了中國的文化藝術,而佛像雕塑更在中國藝術史中佔
了關鍵性的一環。
開鑿石窟作修行禮拜之處,始於北魏,盛於唐。中國最初的佛像,依印度傳入具希臘
藝術味道的犍陀羅(Gandhara),及具印度本土風格的秣菟羅(Madhurā)為兩大模式,
簡明樸質、雄偉挺秀,面貌似西方胡人,藝術手法帶有有一份樸拙的美感。北魏遷都洛陽
後融匯了中原的漢族傳統文化,佛像自此也趨向本土化。無論是彩塑或壁畫,在唐代逐漸
完成完善發展。唐朝留下的佛像,數量之多、分布之廣、內容之豐、水平之高,在中國歷
史上是空前絕後的。
可惜這些珍品抵擋不了中國悠長歷史中各朝戰火的洗禮,唐或以前的佛像多已蕩然無
存。幸有少數地方仍保存北朝或唐代的精美雕塑,如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山西大同雲崗石
窟和南禪寺、四川廣元和巴中石窟、及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等,但他們均欠缺延續性。唯
敦煌莫高窟保留了計達二千多尊的豐富佛教彩塑,且延續由北涼(4世紀)至元代(14世
紀)的千年歷史,所以異常珍貴,而建於盛唐的第45窟主龕內的一鋪佛像更是難得一見的
稀世精品。
一鋪佛像的組合
敦煌莫高窟主龕內一鋪佛像所包括的造像為:佛、弟子、菩薩、天王、力士等,數量
因龕的大小或個別設計而有差別。每一鋪佛像,皆以正中的一尊佛像為中心,兩側分別列
菩薩、弟子、天王、力士等。常見有早期的一鋪三身:一佛二獅子(如北涼第275窟等)
、一佛二弟子(如北涼第275窟等)、一佛二菩薩或弟子(如隋第427窟、332窟等);一
鋪五身:一佛二菩薩二弟子(如北周第428窟等);一鋪七身: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
(如盛唐第45窟等);一鋪九身: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如盛唐第194窟等)
、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四供養菩薩(如初唐第328窟等);一鋪十三身:一佛二弟子二菩薩
二天王二力士四供養菩薩(如晚唐第61窟等)。亦常見釋迦牟尼佛和多寶佛二佛並坐的雙
佛組合(如北魏第259窟等),或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之三佛組合(如盛唐第158
窟等)。
端莊肅穆的佛像
以莫高窟第45窟的一鋪佛像為例,可見唐代佛像的特色是豐胸健體,風格承襲了犍陀
羅的寫實像真,同時揉合了北朝、隋代那種帶秣菟羅的「薄衣貼體」特色。袈裟被刻劃得
輕薄柔順,衣紋流暢,更襯托出佛陀身軀的健碩體態。盛唐佛像完全呈現出中國人面孔,
結跏趺坐,神情端莊,慈眉善目,面部神情平靜而莊重,令人感到到佛陀心靈的澄明。「
佛說此經已,結跏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
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眾。」
《造像量度經》至清乾隆年間才由工布查布翻譯出來。而製造於盛唐的敦煌第45窟一
鋪佛像正中的坐佛,已切合《造像量度經》所說的佛像比例,難怪這鋪佛像特別順眼順心
,究竟是因盛唐與吐蕃和印度往來密切,當時已有此經翻譯流通而後再失傳,或是由其他
因緣而製造如此頂級造像,則有待考究。這一鋪佛像與人身近一比一的比例,頭與身的比
例為一比七。比北朝的一比四或五的比例更寫實而優美。如經中言「佛相眾生相,不一不
二。」佛陀生於人間,成佛於人間。成佛後法相莊嚴,光明威德。我們生於末法世代,無
緣親見佛相,唯靠瞻仰佛像顯示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來憶念佛陀的種種教導。「
佛現莊嚴相,為度六道生。」佛像能使情與無情,心明自性。於天上及人間,凡有人發心
造像、發心觀像,即同見世尊在世。
http://mingkok.buddhistdoor.com/cht/news/d/41510
第335期明覺 文:駱慧瑛
2014-08-20
佛教傳承兩弟子
佛像兩旁的弟子分別為飽歷風霜、「頭陀第一」的摩訶迦葉(Mahā-kāsyapa)和儒
雅瀟灑、「多聞第一」的阿難陀(Ananda)。他們代表了佛教的傳承,是佛陀入滅後首二
任的僧團領袖。年長摩訶迦葉的滄桑沉穩,與年青阿難陀的靈秀睿智在佛陀左右相映成趣
。摩訶迦葉身上樸實無華的青藍袈裟,表現了摩訶迦葉的樸素清廉的個性,而阿難陀身上
花團錦簇的緋色袈裟,表現了阿難陀年輕開朗的個性。
他們身上的袈裟,與現代漢傳僧侶法師所穿的不盡相同,比現代的更富色彩和精緻,
令我們難以想像其真實性。然而據近年在日本公開的一批唐代袈裟可知,摩訶迦葉身上的
袈裟,無論是色澤與樣式,皆一如藏於滋賀延曆寺的七條刺納袈裟。而阿難陀身上的袈裟
,一如藏於京都長得院的緋色二十五條袈裟,憑這些在日的珍貴唐袈裟,我們可窺見唐代
袈裟的絢麗和高超的編織技術,更再次引証唐代佛像的寫實與像真。仍得感恩鑑真法師(
688-763年)無私的六次東渡,把唐代文化藝術傳播到日本。
豐滿圓潤的菩薩
二弟子旁的二菩薩豐滿圓潤,唐代的菩薩造型與前朝的截然不同──北朝和隋代的菩
薩像衣飾繁複保守,身型纖瘦僵直。唐代的則在風格上既糅合了希臘文化的立體雕塑功底
,又配了印度菩薩像坦露上身,佩戴瓔珞、臂環和聖線等特色,更添上了中國唐代線條意
象和超卓紡織工藝的表現。菩薩下身穿印度式的羊腸裙,顏色豐富多彩,裙上有唐代盛行
的小團花飾,薄衣貼體,展示了唐代絲綢輕薄柔軟的質感。在在處處表現了中國唐代經濟
繁榮,文化發達,與他國交往的頻繁,世風開放的盛極社會現象。
二菩薩神態祥和溫婉,梳高髻,膚色白皙細滑,眉絲唇紅,皆符合了根據古印度人審
美觀而制定佛菩薩獨有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藉比譬喻《阿含經》所記佛菩薩歷世
所修成功德果報而現之相。菩薩身姿婀娜優美,完美得合乎現代人所謂「黃金比例」的審
美標準。而且菩薩以在家形象示現,對居士來說,菩薩比佛和僧眾,更具親切感和親和力

威武將軍即天王
二菩薩旁的二天王,異常威武,造型建基於唐代將軍佩鎧甲和戎服的外型。甲衣樣式
繁縟精緻。天王面孔明顯是胡人的輪廓,吻合唐人於「安史之亂」前均喜用胡人作將領之
風。二天王比二菩薩更富動感,他們撐腰握權,腳踏夜叉,一副孔武有力,頂天立地的剛
毅風範。據經典所述,天王為守護佛法之善神,有統領羅剎、夜叉的大威德力,誓願深重
,護持正法,鎮護國家。
印度高僧阿地瞿多於唐永徽三年(652年)到長安,在大慈恩寺翻譯出《陀羅尼集經
》,該經中內容提及天王的發願和功能:「是諸天王各有無量諸眷屬,俱共會說法……世
尊我等眷屬各有一百一十二大將……相共遊行娑婆世界,滿諸國土常伺人便……憐愍一切
眾生多諸利益……發大誓願歸佛法僧。同諸天等獻是神咒助護三寶,不敢違教從佛印可。

龍華三會願相逢
每次走入這洞窟,踏上大蓮唐磚,步步生華,進入清淨無染的淨土世界。禮佛於主龕
前,合掌一心觀佛,頓然融入龕內一鋪佛像的莊嚴淨土。佛、菩薩的視線與我剛好相接,
而天王的視線是落在身後。從跪下的位置仰望,見到佛像背光火焰紋線條剛好順暢延續至
龕頂。龕頂繪畫了以《妙法蓮華經》〈見寶塔品〉為題的壁畫──「寶塔中出大音聲歎言
:『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妙法華經,為大
眾說。如是,如是!釋迦牟尼世尊!如所說者,皆是真實。』」
敦煌第45窟這一鋪佛像,正中的佛,當然代表了佛本身,佛教的創始者,坐姿代表了
禪定和弘揚佛法。兩名弟子除了代表了佛教的傳承,他們也代表了原始佛教,摩訶迦葉代
表著三乘教法中的緣覺乘,阿難陀代表著三乘教法中的聲聞乘,而菩薩代表了三乘教法中
的菩薩乘。「聲聞若菩薩,聞我所說法,乃至於一偈,皆成佛無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
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佛陀具足無上智慧與無限慈悲,說大乘法度無量眾,
與佛有緣皆得度。
佛陀的妙法、弟子的傳承、菩薩的接引,和天王的護祐,令這一鋪佛像因寫實而親切
,更又添一分超然脫俗之美。「佛相、眾生相不一不二」是佛陀悲智雙運的方便說。深知
成佛之路漫長,然感覺幸福美好。祈願不久將來,在龍華三會上能有幸與各尊者相逢,讓
我親眼目睹各尊者的德相和風姿,親身向他們禮敬。
作者: skyblue19 (386)   2014-08-22 08:13:00
隨喜
作者: hebebear (喜碧熊)   2014-08-22 10:01:00
感恩分享:)
作者: beyondband45   2014-08-22 13:06:00
莫高窟值得去朝聖。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