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益] 散念也能有感應的法門

作者: dppdick (無)   2023-02-05 14:40:07
我相信許多法門的功德
但大多都有強調個重點,就是至誠心
一旦少了至誠心很可能就不靈了
比如觀音聖號或大悲咒就強調至誠心的重要
現在最困擾的也就是這個信心問題
其實心裡是相信佛菩薩救度眾生的願力的
但偶而念觀音聖號時心裡不自覺冒出個想法:
"我相信其他人的感應故事,但對象是我的話有用嗎"
有這想法後瞬間又聯想到所謂不至誠就沒用
就會再起個念頭:
"剛一瞬間居然起了懷疑的想法,是不是對我更不靈了"
明明理性上相信
但這些不自覺的念頭似乎又顯得不深具信心
雖知道只要有至誠心,什麼法門都能很快得到加持幫助
但就是很難控制心裡這種些許懷疑的念頭(不是故意的)
不曉得有沒有什麼法門比較沒這麼介意這個
或是散心念也有幫助的?
準提咒算這種類型的嗎?
作者: gogolee0210 (小羅賓)   2023-02-05 14:50:00
修九住心證奢摩他就是對治這個的良藥。然後慧觀,觀想如幻,觀身如幻,慢慢證得人空、身空、法空。圓覺經中就說啦,思維如幻化。《圓覺經》:「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離幻亦復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復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楞嚴經中的憍陳那尊者,觀思維煩惱如客塵般,就像旅館的客人是來去不常住的,而自己則是旅館的主人,常住的。這個能分別前塵影事的即汝真心。如果離塵無體,請問誰能修證無生法忍?但是這個東西是不生滅的,不是因為你有境界或是很清淨的境界才有,也不會因為你老了就跟著改變。不應以二乘人,依有說無,或是依無說有,所以在大般涅槃經中用‘真常’來稱呼。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23-02-05 16:48:00
其實,佛菩薩慈悲到極處,加持護佑一直都在。
作者: gogolee0210 (小羅賓)   2023-02-05 16:50:00
也順道提一下,《六祖壇經》:有僧舉臥輪禪師偈云: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23-02-05 16:50:00
不念不信,尚且會善巧方便協助眾生入佛道,何況散念,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23-02-05 16:52:00
末學晚點回文。
作者: gogolee0210 (小羅賓)   2023-02-05 16:58:00
綜上所述舉樓主念觀音聖號的例子來修九住心,在操作上就是藉由將心意緣在觀音聖號上,專注在觀音聖號上,不被散念牽走,那些念頭就讓他如浮雲來去即可,如客塵般來去即可。如果太散亂,可將心意放在下丹。如果太昏沉,再將心意調整至上丹。
作者: soulism (soulism)   2023-02-05 21:17:00
信以心淨為性。淨是無貪嗔癡,故能令貪嗔癡的減少才能稱為信。
作者: daye2012 (大爺)   2023-02-05 22:05:00
https://bit.ly/3lcxZbW至誠,什麼樣的量叫至誠?不可證偽的就沒有相信的價值。 好比在戰場上,長官叫你衝,說你只要跑的子彈還快,你就不會被受傷你受傷了,就表示你跑得不夠快→沒有誠心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23-02-05 23:49:00
1、佛菩薩們都是非常慈悲的,且俱足大神通。所以我們的學習情況他們都知曉,散念也好,妄念也好,他們會體諒並無私的護持。這一點倒是不用擔心。2、至誠心很重要,但能一次到位的人畢竟不多。這牽扯到根本煩惱之一的『疑』。這個問題,必須透過長時薰習聽經理解才能較快解決,道理觀念不清晰,其實很難斷疑生信,我十年來聽經,生活落實,才稍微體會自己逐漸深信因果了,稍微知道什麼是誠敬心。這當中也跟你一樣會有很多奇怪不如法的『念頭』,但真的都是一點一滴看破放下,恭敬心才一點一滴養成。所有法門,都是要有誠敬心才能成就,換個用詞也許你會好懂些,『敬業』。工作上什麼樣的人會讓你感覺很敬業?相同的心態拿來學習就可以有個『至誠心』概念了。3、念佛本身即是將身心收攝在『一念』,藉這句佛號放淡種種情想雜念。身心越專注佛號一念,心地越清淨就是越接近至誠的體現了。初步難免不習慣,長時薰習久了,總貴在持之以恆去學習。必然都會有收穫的。學佛貴在『心地』上的修持,心跟外境有必然的感應互動關係。認真在心地上進德改過,感應是非常明顯的。一點心得分享。今年佛門高僧大德一個一個離世,懺悔我們眾生福淺。一起加油,阿彌陀佛。最後,印光祖師有句話:「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誠敬心與感應,並非yes or no ,或者0跟1這種二分法。當中是有彈性值的,而我們想把自己放在那個層級,端看心地訓練了。
作者: aidssm1234 (久逃)   2023-02-06 01:03:00
說來不敬 我非常尊敬三寶 有時候看感應錄一直有種感覺很像再看雜誌報導那些創業成功者 創業失敗的都沒說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23-02-06 01:13:00
有這樣的想法,其實也是人之常情。看別人的故事,畢竟隔層紗,總不如自身親自體會。佛法講解行,行門才能生起堅固對於法理的信心。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軌跡)   2023-02-23 23:53:00
你如果真的能「散念」,那不需要任何方法,當下就解脫了,也就是說某種程度上,你認為「聚念」是一種很辛苦方法,有可能聚到一半就退了,努力到99%最後還是可能失敗,事實上你的觀察是正確的,像佛陀這種是很稀有的他聚到了100%,甚至200%,用盡所有的努力來求證悟,但是依然不得證悟,最後一刻他「散念」了,就證悟了但是一般人要學他是不可能的,像你觀察到的,可能努力到50%他就覺得很OK了,或者90%,堅持很久,最後還是退了,那麼「不帶有任何努力的觀察」,就反而是比較適合一般人的,也就是說你只需要放鬆意念,在生活中去試著觀察內心還有外境,甚至把那些專業的禪修觀念都捨棄,只是讓意識純粹的運作,那麼意識就有機會擺脫觀察者的掌握,再進一步擺脫內外境表面現相的束縛,讓意識的本質直接展現,那你就超越了所有的教導那現在問題來了,就是你有辦法進入這種隨順、自然的狀態嗎? 心能擺脫既有的束縛,直接展露本質嗎?或是你能觀察到自己正愈來愈放鬆,愈來愈走向毫不努力的純粹覺察中? 這個就是「散念」的本質
作者: gogolee0210 (小羅賓)   2023-02-05 22:50:00
修九住心證奢摩他就是對治這個的良藥。然後慧觀,觀想如幻,觀身如幻,慢慢證得人空、身空、法空。圓覺經中就說啦,思維如幻化。《圓覺經》:「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離幻亦復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復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楞嚴經中的憍陳那尊者,觀思維煩惱如客塵般,就像旅館的客人是來去不常住的,而自己則是旅館的主人,常住的。這個能分別前塵影事的即汝真心。如果離塵無體,請問誰能修證無生法忍?但是這個東西是不生滅的,不是因為你有境界或是很清淨的境界才有,也不會因為你老了就跟著改變。不應以二乘人,依有說無,或是依無說有,所以在大般涅槃經中用‘真常’來稱呼。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23-02-06 00:48:00
其實,佛菩薩慈悲到極處,加持護佑一直都在。
作者: gogolee0210 (小羅賓)   2023-02-06 00:50:00
也順道提一下,《六祖壇經》:有僧舉臥輪禪師偈云: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23-02-06 00:50:00
不念不信,尚且會善巧方便協助眾生入佛道,何況散念,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23-02-06 00:52:00
末學晚點回文。
作者: gogolee0210 (小羅賓)   2023-02-06 00:58:00
綜上所述舉樓主念觀音聖號的例子來修九住心,在操作上就是藉由將心意緣在觀音聖號上,專注在觀音聖號上,不被散念牽走,那些念頭就讓他如浮雲來去即可,如客塵般來去即可。如果太散亂,可將心意放在下丹。如果太昏沉,再將心意調整至上丹。
作者: soulism (soulism)   2023-02-06 05:17:00
信以心淨為性。淨是無貪嗔癡,故能令貪嗔癡的減少才能稱為信。
作者: daye2012 (大爺)   2023-02-06 06:05:00
https://bit.ly/3lcxZbW至誠,什麼樣的量叫至誠?不可證偽的就沒有相信的價值。 好比在戰場上,長官叫你衝,說你只要跑的子彈還快,你就不會被受傷你受傷了,就表示你跑得不夠快→沒有誠心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23-02-06 07:49:00
1、佛菩薩們都是非常慈悲的,且俱足大神通。所以我們的學習情況他們都知曉,散念也好,妄念也好,他們會體諒並無私的護持。這一點倒是不用擔心。2、至誠心很重要,但能一次到位的人畢竟不多。這牽扯到根本煩惱之一的『疑』。這個問題,必須透過長時薰習聽經理解才能較快解決,道理觀念不清晰,其實很難斷疑生信,我十年來聽經,生活落實,才稍微體會自己逐漸深信因果了,稍微知道什麼是誠敬心。這當中也跟你一樣會有很多奇怪不如法的『念頭』,但真的都是一點一滴看破放下,恭敬心才一點一滴養成。所有法門,都是要有誠敬心才能成就,換個用詞也許你會好懂些,『敬業』。工作上什麼樣的人會讓你感覺很敬業?相同的心態拿來學習就可以有個『至誠心』概念了。3、念佛本身即是將身心收攝在『一念』,藉這句佛號放淡種種情想雜念。身心越專注佛號一念,心地越清淨就是越接近至誠的體現了。初步難免不習慣,長時薰習久了,總貴在持之以恆去學習。必然都會有收穫的。學佛貴在『心地』上的修持,心跟外境有必然的感應互動關係。認真在心地上進德改過,感應是非常明顯的。一點心得分享。今年佛門高僧大德一個一個離世,懺悔我們眾生福淺。一起加油,阿彌陀佛。最後,印光祖師有句話:「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誠敬心與感應,並非yes or no ,或者0跟1這種二分法。當中是有彈性值的,而我們想把自己放在那個層級,端看心地訓練了。
作者: aidssm1234 (久逃)   2023-02-06 09:03:00
說來不敬 我非常尊敬三寶 有時候看感應錄一直有種感覺很像再看雜誌報導那些創業成功者 創業失敗的都沒說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23-02-06 09:13:00
有這樣的想法,其實也是人之常情。看別人的故事,畢竟隔層紗,總不如自身親自體會。佛法講解行,行門才能生起堅固對於法理的信心。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軌跡)   2023-02-24 07:53:00
你如果真的能「散念」,那不需要任何方法,當下就解脫了,也就是說某種程度上,你認為「聚念」是一種很辛苦方法,有可能聚到一半就退了,努力到99%最後還是可能失敗,事實上你的觀察是正確的,像佛陀這種是很稀有的他聚到了100%,甚至200%,用盡所有的努力來求證悟,但是依然不得證悟,最後一刻他「散念」了,就證悟了但是一般人要學他是不可能的,像你觀察到的,可能努力到50%他就覺得很OK了,或者90%,堅持很久,最後還是退了,那麼「不帶有任何努力的觀察」,就反而是比較適合一般人的,也就是說你只需要放鬆意念,在生活中去試著觀察內心還有外境,甚至把那些專業的禪修觀念都捨棄,只是讓意識純粹的運作,那麼意識就有機會擺脫觀察者的掌握,再進一步擺脫內外境表面現相的束縛,讓意識的本質直接展現,那你就超越了所有的教導那現在問題來了,就是你有辦法進入這種隨順、自然的狀態嗎? 心能擺脫既有的束縛,直接展露本質嗎?或是你能觀察到自己正愈來愈放鬆,愈來愈走向毫不努力的純粹覺察中? 這個就是「散念」的本質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