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五無心位

作者: khara (高陽酒徒)   2021-08-13 18:34:55
看推文,回一點點個人的感想。
我自己有個感觸,但似乎具同感者不多,
想說或許一點愚見可以稍稍提提。
我一直覺得,真正的解脫,
既不是無知無覺(那麻醉就好了),也不是在乎知覺,
而是要能清楚地感知到一切的同時卻不生執著。
這一切,是包含相當極端的苦。
也因此,
我個人很不喜歡一堆把佛教包裝成那些個雞湯文啥的,
像是騙小孩子似地說一堆轉轉念就好的東西。
確實這些可能在特定的有限的情況下有用,
但許多情況下沒有實修或者沒有大慧則似乎是無用的。
我指的是,
舉例來說,
最直接根本的我執,至少就人類而言,就是這個色身。
也就是色身受到傷害或無法乘載某些環境時
它發出的訊號會不斷警醒某些更深層的對象(不是大腦,大腦也只是接收器),
製造「不安」。
(當然「誰在不安」是個好話頭,參破了就悟了也不必再當凡夫了。)
例如你身體受到嚴重砍傷、灼傷、飢渴、各式病痛之苦,
在不用麻藥的情況下你能夠轉念之後就不去在乎這些感受了嗎?
如果不能,
我不覺得這可以叫做解脫。
而那一堆雞湯文之類的乃至某些人的誤解,
卻似乎都只是給一些基本生活無虞只是在那無中生有地糾結的傢伙,
我會覺得,這簡直有夠廢!
(當然我不否認也有另外一些情況。後述。)
我自己曾經嘗試過斷食,當然很可惜20多天後因俗念而放棄了。
但含飲水的斷食可能也是我的限度了。
曾經想試著斷飲水,不到一天就完全無法忍受,到頭來還是飲了水。
有一位曾經(至少是在學問上)佛學造詣算優秀的,
卻也是犯了不少戒律,殺人無算的英雄、野心家噶爾丹
(不論成功或不成功的,有野心的英雄或狗熊們,
大概都是阿修羅在人間的化現吧?),
據《親征平定朔漠方略》所載,死前「飲食俱廢」,
南開大學的崔岩博士認為,
史載噶爾丹諸種死法中,應以此最可能,
他是靠斷水斷食來終結自己失敗的野心的。
其生平的事蹟不必論,
能做到自發斷水斷食而死(他再落魄都還是貴族,是有僕役是可逃亡的),
至少這點就讓我欽佩。
三島由紀夫有勇氣切腹,可惜還是需要晚輩同志幫他介錯砍頭。
這比起那些只求無痛苦的自殺的懦弱者要強得多了。
我自己則懷疑(或至少期待)到時候我是否能心平靜氣地引刀自割而不動心。
當然,
這裡有很辯證有趣的一點:
佛教講求的是無我而解脫;
而這些走到末路或者說絕路的志士
(不論其志是正是邪,話說常見談貪瞋癡者只著重在前二,其實癡亦很大),
則是即使在他在人間的最後一刻都要展現其強烈的自我意志;
但兩個完全相反的路線卻能有相似的目標:
要求自己的識(或者某個深層的東西)要能在各式痛苦下仍不動搖。
佛教不鼓勵自殺(也更不鼓勵殺人)
(不過後來某些俗說似乎也太絕對化:
(思法)阿羅漢的自害,顯然不同於那些幼稚脆弱者的逃避。)
但修行上的勇猛無懼,
是該囊括對一切生理心理的超越的。
而這,不是靠打麻醉藥不是無知無識,
靠的是深定。
也因此這種定應該也不是渾不知覺,卻也不是隨妄心而動者。
我知道比附他宗不太好,
不過我想說的是,類似的情況在《莊子(內篇)》中也有。
當然這也有著解釋爭議:
心靈雞湯派一樣會覺得那不可照字面去解而只把它當成寓言故事。
(確實莊子自己也說他就是一堆寓言卮言,虛虛實實誰知道?)
《莊子‧大宗師》提到的「真人」是能
「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熱」的(這概念也不只此篇),
同篇後面講了四個傢伙的故事:子祀、子輿、子犁、子來。
子輿、子來兩個,到了生命的最後,身體病況很糟,
但他們卻能一方面在身體處在自然的痛苦下,
另一方面卻又超然視之,安然處之,
似乎也是類似的境界。
莊子的前提是順應造物,既不是積極求解脫也不是擴充自我意志,
可是也強調了這種即便在極度痛苦下仍能夠泰然的境界。
或許雖在方向不同的情況下,高層次的境界仍有其至少是表象上的相通者。
這應該也是禪宗與武士的生活兩個目標相反的內涵卻居然可以結合的緣故。
我個人覺得,
佛教的所謂反對苦行,
應是指
1.以解脫為目標而不是著了苦行之相;
2.修行次第上畢竟直接挑戰高難度苦不易。
但不表示佛教要人只過爽生活
──不是指過度享受的生活,你就算說粗茶淡飯,有得喝有得吃就還是爽生活。
(當然這也不是說沒事要無聊去斷水斷食,那是另一個極端。)
修行的目標畢竟還是得要求最徹底的超脫境與塵的制約。
確實「既有感知」卻又「不起妄心」這種境界很難想像,
但我相信解脫至少是要包含這一層的。
甚至不是解脫法,某些高層級的外道或天人乃至鬼神也都稍稍能做到。
我上面是就最直接最普通卻也最一般的色身之苦來談的。
但苦的層級也並非只有這個。
苦是否可以量化?
有時候似乎是:
我想要某個新玩具卻沒錢買的苦,與飢民想要下一餐卻得不到的苦,
同是求不得苦,後者顯然比前者深得多。

飢民求不得下一餐的苦,
與企業家或野心家面對鬥爭危機面對自身所領導的團體的責任的焦慮苦惱,
能說前者比較切身所以比較苦嗎?
或許幼稚的人道主義者是作此主張,但我不認同。
另外還有些則屬於相當主觀感受的部份,
例如戀愛中的人的各種複雜的相思與憂愁,或者失去的打擊。
我似乎也不太好這麼說「你至少還能曾經有過,我連這都沒辦法啊!」
但,或許有一部份苦惱是那些雞湯文能對治的對象,
只是我覺得那並不泛用,
且就算是簡單轉念就能化解的心苦也還是要有那能力的人去處理。
而一部份佛教徒的壞習慣卻似乎是有事沒事只會叫人「靜心」,
連對方到底是否已靜或者具體問題是啥該如何解決都懶得多思考一下。
這恐怕未必佳。
(當然,體諒地來說,即便是具求解脫心的佛教徒,許多人也仍是凡夫,
他自己的證量都未必夠,
只能說些不著邊際的廢話也是沒辦法的事。
不過沒用的廢話畢竟是沒用的廢話就是。)
(至於樂是否可量化以及相關倫理問題則世間法的效益主義者討論過)
至於所謂不起分別心,
某些人的解釋似乎是對一切都和稀泥毫不在乎,
我懷疑這種論述其實走的也只是類似無想天外道的方向。
(不過無想天人也已經是定力超過色界更不用說欲界天的神人了,
能走到這條路之頂也不簡單。)
不該因取捨之心而起貪瞋等妄想,但也不是全無知覺。
我業績不佳,就要知道該有所改善,但卻得是冷靜思惟而不是情緒地自責。
(有可能)有小人陷害我,(佛教理論上)我不應對之起瞋恨,
但為避免惡緣結之更深我還是該有所防備,
而不是當作沒這回事
(表面上可以當沒事但內心該有所規劃:
包括不動作任他如何也是一種規劃。)
最後提一提佛典的言語與解讀。
任何文獻解讀,
既要注意其有超時代的瑰寶,也要注意其包括語言文字的時代限制等狀況。
兩千多年前在印度的環境在那些人的共同認知或不知的情況下之所述,
你硬要他符合現代人的思潮,
不是太過了嗎?
當然,該如何把這些內容「翻譯」給現代乃至各種不同境遇的眾生,
發揮其精神,
這確實是弘法者的責任。
可是也要小心到底是否有「超譯」的情況:
這偏偏又是一切翻譯之所無可避免者,只能盡量求其別太過份。
在我的理解,
佛教的核心就是在解脫法在四聖諦,
至於那其他一堆知識上或玄學上的興趣那都不是主要的。
當然,為解脫法,佛教觸及了一部份相關內容,
甚至佛教內部的諍論也與對各種現象的解釋相關。
這些地方可謂有趣,許多先賢也早已有過論述乃至爭辯,
這方面我欠缺那證量也就不多說。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21-08-13 19:33:00
南傳禪法依身念處起修無常觀對破身體上的痛苦很有用依身念處起修如實觀身如身不是轉念大乘法很多從法念處 心念處下手談 要長期薰習大乘空觀才容易見到效果 真常系的譬喻不可以多想 打個相應或是暗示就要過去了 想多了就多了 這跟唯識系的立論習慣不一樣 別抓譬喻 默契而已
作者: adampolo (adampolo)   2021-08-13 19:55:00
如是如是。心靈雞湯非佛法。
作者: MartinJu (荒謬人生)   2021-08-13 20:02:00
推,很多心靈雞湯只是一本正經的講廢話
作者: VanDeLord (HelloWorld)   2021-08-13 20:07:00
心靈雞湯還是具有一定程度的正面作用,只有受到啓發的人才瞭解,所謂的啓發不是沈浸在雞湯的美好,而是背後的意義。離苦得樂。暫離心靈的苦境,但若以為雞湯可以止苦,如緣木求魚。實修的證,文字難以描述完整的,畢竟認知程度的突破,是超越人生感觀經驗認知的,但可以從經典文字找到指引,繼續深入。在尚未成佛之前,只有不斷懷疑自己,努力精進止觀法門,才能提升實證的程度。
作者: gogolee0210 (小羅賓)   2021-08-13 20:59:00
覺得你講得很好啊。其實大道至簡,生活中處處是解脫的素材。看佛經中的許多聖者,都是從生活中取材、觀察,證入聖果。可很多愛做學問的人證之前,就拿書上的文字義來產生“我知道了”的知見,再用此知見無限延伸,用邏輯去推理,遠走越錯。反而書上的東西先看看就好,不要還未證前就產生我知道了的知見想,試著照書上的指南去煉,再回頭來印證,看看到底有沒有錯謬或矛盾的。左參考一部、右參考一部,也請教前輩,即使辯論也是好事,畢竟解脫事大,生命的事情怎麼可以隨便。一錯下次再得人身又要什麼時候。多印證一些,自然就知道都在講同一個核心,是一通百通的。
作者: sysp (無極)   2021-08-14 00:16:00
很認同你的看法 我覺得佛法就必須有具體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說一些玄之又玄 難以理解的詞語舉例來說 中醫說的"火氣大"難懂 "身體發炎"具體好懂"溼氣重"難懂 "因為代謝不好 廢物積在體內"好懂佛法中的"妄想 分別 執著" 應該要有具體且精確詮釋方法六七八識對應身體的哪一個器官等等其次很多人情緒 如憂鬱 幸福感 快樂 悲傷....和大腦內的成分有關 不必然是心和修養的問題前一陣子 看一本雜誌 有個新聞 美國要準備研究意識的問題很期待有個具體的研究結果我比較希望佛法能夠現代化 科學化 並解決當代的問題
作者: soulism (soulism)   2021-08-14 07:30:00
為何聖者能不產生起執著,因此他們對緣起的無常,無我,空性從聽聞->如理思維->法隨法性.也就是慧學的聞,思,修,到證.完全明白,到已經真正的證實,真的就是無常,無我,是空.而一般佛弟子,只是聽聽,想想.沒有成為人生觀,沒有成為生命,這樣的佛法是不會有力量.對抗無始以來人性的貪瞋痴.
作者: FHShih (hou)   2021-08-14 08:19:00
佛法是我目前看過最具體能解決問題,又最科學的論述了。從頭到尾都符合邏輯。它的具體是在於見解和改變心 就算我自己是學西醫的 我都覺得在精神科上 憂鬱症等大腦反應 非常的粗糙...佛教講的心和見解 反而是非常清楚的邏輯藏傳佛法和科學家之間的對話已經非常多次了歡迎參見達賴喇嘛尊者編著的: <佛法科學總集>每年尊者和科學家的對談都超過10場 youtube都能找到
作者: sysp (無極)   2021-08-14 11:12:00
請問佛法在對治憂鬱 躁鬱 過動 亞斯伯格 自閉 ....是否有立竿見影的具體解決方式
作者: FHShih (hou)   2021-08-14 11:37:00
憂鬱症是挺明顯的 躁鬱在初期中期也是滿有效的說實在話 醫學上的精神科藥物 我自己看學理都覺得沒用心理的疾病 是新造成的 但科學是不談心的 談也不深入我就是深深覺得臨床上心理方面 科學根本沒用 才接觸佛法推薦你看<佛法科學總集>我還曾經在實習期間遇到過,精神科憂鬱症出院病人,出院隔天就自殺了,藥物根本沒辦法控制他對到強猛境的絕望感他在住院期間都有明顯進步,因為他不會對到那個苦境,但是一回家,同樣的狀況、跑同樣的思路、生起同樣的苦受,一切都打回原樣,就跳橋了....唉...診斷精神分裂的病人,有幻聽幻視,醫學上只會給他腦部神經物質阻斷劑,搞得他回到幼稚園... 以佛法來看,很明顯是冤親債主的非人干擾,醫學也是不可能處理的。
作者: gogolee0210 (小羅賓)   2021-08-14 12:04:00
佛法中也許有立竿見影的方式,只是沒被翻譯出來?用觀修的方式真的需要時間,也許可以藉由觀憂鬱的感覺,化煩惱為菩提。就像在海邊看海,不要隨著他起伏,單純只做觀。圓覺經:「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就小弟的認知,在腦神經科學中,恐懼語言記憶等功能,只是杏仁核與海馬迴的交感作用,思維與清醒雖然不是真實的,但很容易干擾修煉。另外,意識其實是來自你體內陰陽性物質的波動,被腦接收到後成相。陰性的會產生貪瞋癡疑慢,陽性的則是仁義禮智信。既然是物質的波動,可以考慮從物質下手改善。不建議吃立即戒斷的那種藥,只適合緊急情況使用,而是吃讓體內逐漸平衡的那種,可能會比較好,。也許很多人不信,但是小弟戒五辛改吃素之後,脾氣慾望等方面的確改善非常多。再來就是陽光、空氣、水,以及健康的作息。以前曾跟憂鬱症患者交往過,他自殺過很多次。利用他對我的愛,強迫他調整作息,後來還開起店當個小老闆娘,過得挺不錯。總之,這些都是過去的經歷,可以參考看看。更正:思維與情緒雖然不是真實的雖然男女情愛是識心愛染的作用,但在前任女友身上卻可以用作是藥引,帶著彼此一起成長。也許你會有更好的屬於你自己的方式。想當初,釋迦牟尼佛也是利用難陀愛看美女這點引導他出家的,要是放到現代來看大概會被看成是神棍吧,哈哈。總之,法無定法,因材施教。我的觀察是發現,吃肉的話,動物性的信息會成為你身上的一部分,像是動物性的獸欲以及貪瞋癡。也觀察一些器官移植手術過的人,有些會突然性情大變,突然有了器官前主人的喜好,甚至是片段記憶。也透過參加法會超渡體內外的冤親債主,多管齊下。過去的習氣就像是一個人格會從你身上剝離。這個枕邊人特別有感,以前他都覺得我很雞x,但是多管齊下一陣子後,感覺有天某個人格就突然消失了,部分習氣就突然沒了。真的挺神奇的。由此推測,阿羅漢不度眾生跟習氣尚存,"可能"與此有關。
作者: sysp (無極)   2021-08-14 16:47:00
像這一類的病人念藥師經或咒迴向給他們 是否可行?
作者: gogolee0210 (小羅賓)   2021-08-14 16:47:00
滾雪球般越來越大,終究無法解決問題。如果你的記憶與問題會隨著八識帶到下輩子,如果屆時不像人的構造有智慧與能力足以面對煩惱解決煩惱,是否只會越來越慘?保險起見,還是這輩子先試著解決看看。可以試著去觀自己的思想是幻:就像看到有錢人的生活會覺得他們過得很快樂,這是很正常的事情,不需要否認自己的起心動念,否則就是自欺欺人而已。透過觀察"覺得別人快樂,自己好慘"這個念頭與感覺,去思維為什麼會這麼覺得?是不是因為你對窮與普通的認知做比對,覺得有相對剝奪感?那麼,對窮與普通的認知又是從哪裡來的?是不是因為普世價值加上個人經驗的總和去做出的區別?那如果連一開始的解讀都是會因人而異的,那為什麼我要因為得不到而感到痛苦呢?雖然是用識心大腦去思維、推理,但是每撥開一點烏雲就多透出一些光。但是平常還是習慣用既有知見解讀事情,又觸發生理的恐懼、憂鬱機制怎麼辦?一樣的方法,不斷的面對與分析即可,不要自欺欺人用壓抑的方法否認問題的存在。當觀察的樣本多了之後就會發現,原來一切的煩惱道理都一樣。如同撥雲見日一般,原來太陽一直都在那如如不動的照耀這個世界,從來沒有改變過。只是因為一時烏雲的遮蔽,讓你看不見光,看不見希望,就以為這個世界如此的黑暗。即便你咒罵他、怨天尤人,他依然如如不動的在那邊。我過去也喜歡沉浸在自己的憂鬱中,甚至很享受,久了發現這是一種病態,會逐漸影響周遭的人。我能藉此方式突破恐懼與憂鬱,也許別人也行,可以參考看看,找出最合適的方法。可以啊,分享一下小弟的見聞:如果用識心念的話效果不大,建議止觀與念經可以同時修習,在真心作意之下,所作才皆是功德。可以試試金剛默誦,將心意放在體內,對著下丹田或上丹田念,找一個地方置心一處,並且不要被思維拖走。念久了自然就住在那裡了,感覺就像整個人進去了一樣。這個時候提不起識心也沒關係,就安住在裡面。這時候念一句的功德頂過平常只用口念億萬遍。當然每個人適合的方法不一樣,也可以聽聽其他人怎麼說,不需要執著小弟的建議。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