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五無心位

作者: restinpeace (二郎)   2021-08-05 02:50:36
瑜伽師地論:
分位建立門,謂除六位,名有心地。

1.無心睡眠位、
2.無心悶絕位、
3.無想定位、
4.無想生位、
5.滅盡定位及無餘依涅槃界位,
名無心地。
就真實義門。謂唯無餘依涅槃界中,諸心皆滅,名無心地。
餘位由無諸轉識故,假名無心,由第八識未滅盡故,名有心地。
另外無想定是四禪境,
而四禪有個「硬指標」就是停止呼吸!
並不是覺得自己沒有想就是無想!
作者: gogolee0210 (小羅賓)   2021-08-05 09:16:00
請問一下,請您幫解惑。菩薩不斷思惑,是怎麼思的呢?六祖慧能說自己沒技倆,全憑日日百思量,是怎麼思的呢?常起諸根用,不起諸根想又是如何做到的呢?月輪觀的原理就是用停止前思後想,用性光去激活因腦熱而鈣化的松果體,進而在性光團中起觀又該怎麼解釋呢?像是廣論中提的“毗缽舍那”該如何解釋?又或是達摩祖師說,要在心意上下功夫,否則靜坐無益。那麼,要如何在心意上下功夫呢?釋迦牟尼不就是突破了無想、非想非非想,仍然覺得不究竟才跑去自修嗎?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悟道,說:「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月輪觀就是這個夜睹的明星流傳下來的技術方法啊!而這技術方法就是幫助你止八識,進第九真心阿摩羅識用的,前八識自然會轉四智,為你的真心所用。為什麼每次看故事都提到釋迦牟尼夜睹明星而悟道,都沒人去想到底幹嘛一直提“夜睹明星”寶月輪常現前,至少就登八地不動地菩薩了,而菩薩又不斷思惑,不覺得哪裡怪怪的嗎?似乎矛盾了。如果沒有矛盾的話,菩薩又是怎麼去思的?一切如來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這個如來就是你自己的不動的、能觀、能照、能覺的不動明王。心經開頭就提到了,「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這個如來能觀、能照,在這不動如來中,透過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發現眼耳鼻舌身識皆是因緣假合,發現萬法因緣生,皆是因緣假合故說空,故說照見五蘊皆空。知道皆是幻,了知原來過去皆是自己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自然就度一切苦厄了。這是需要被自證出來的,不是透過背別人的心得能做到的。
作者: adampolo (adampolo)   2021-08-05 10:35:00
菩薩道不需要修禪定啊,只需要修到未到地定即可。所以彌勒上生經說彌勒菩薩不修禪定,不斷煩惱。馬祖道一也叫人不要坐禪。是兩不同路線。
作者: gogolee0210 (小羅賓)   2021-08-05 10:54:00
原來如此啊…,但還是不明白,那為何達摩要教人禪坐時要在心意上下功夫?透過止觀法的經驗是說不要用知見去前思後想,要用真心來作觀。過去曾練數息法,的確氣息到後面會越來越細微,思維也越來越少,然後就會進入一片空白,一段時間忘了想、呼吸,但覺得沒啥意義就沒繼續了。後來接觸止觀也是會進入似睡非睡的狀態,雖然有時的確也會忘了呼吸,但沒教說要特別的去減少呼吸,甚至某些時候還要透過呼吸來觀修。所有我想達摩之所以會這麼說,教人心意上下功夫,並且也去山洞中閉關,應該是有我們所不了解之處。像是改用心意,而不是用八識去想。我的經驗是告訴我,也跟慧能大師說的“常啟諸根用,不作諸根想”有關啦。感覺你這麼說也還是不太對啊,心經前面開頭那一段也可以適用在禪修上,即使不行菩薩道自修也是需要懂這技術方法啊,否則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呀。感覺上比較像是修行的道路上,這些想、非想、非非想只是過程,因為不究竟,所以不需要止步於此定在境界上。像是經歷過、能做到,知道其原理即可。像是藏佛體系的喇嘛也會去閉關,但目的不是為了定在裡面,而是至少自解脫啊。否則自己都沒有無漏金剛智,拿有漏智去度眾生,會有什麼後果啊?所以,應該如上所述,只是個過程。至少要能把那個真出離的實相菩提心證出來才能登菩薩地,登菩薩果位之後才有不需要刻意禪定的說法吧?不然連菩薩果位都未證,就在那邊說不需要禪定,感覺也是有點本末倒置。像是釋迦牟尼求法的過程,直至夜睹明星開悟之前,也不像是在行菩薩道啊,不是嗎?超越了無想、非想非非想,直到夜睹明星(真出離的實相菩提心)後,後續彩行的菩薩道不是嗎?
作者: adampolo (adampolo)   2021-08-05 12:36:00
你是修止還是修觀?我們講1234禪是單只修止而言。修觀的時後你會掉出禪定。大乘佛法不太講述修止的,因為只修止沒辦法解脫,且小乘佛法已經講過了。
作者: gogolee0210 (小羅賓)   2021-08-05 14:44:00
嗯…這我不太認同,就我所知是止八識進第九真心,用此真心去起觀,才能性空真火。需止觀雙運,否則用假心起觀,猶如用沙煮飯,一假一切假,這是慧能大師說的。這個在廣論中也是有提到的,奢摩他就是止,匹婆奢那則是觀,廣論算是大乘吧?印象中裡面也有九住心的修法,來幫助入奢摩他。而止八進九後,明心見性,用此真心做事才所作皆是功德。也就是說,用你如如不動的如來、真心去做事,才能算是功德。所以照理來說,觀應是基於止為基礎之上的。這麼說好了,就像是爬山一樣,不止八識就像是背著一堆石頭,越是執著於八識的人不就像背更多石頭一樣的人越痛苦嗎?當你將這些心中的石頭都放下了之後,哇…原來這麼舒暢。但是放下石頭並不礙爬山,這個時候更好爬(起觀)不是嗎?像是阿難尊者他開悟的那個晚上,也是他躺下去後腦巢碰到床的那一瞬間,不是嗎?
作者: adampolo (adampolo)   2021-08-05 15:40:00
沒錯啊,建議先修止,後修觀。大乘也是這樣建議。廣超法師建議先修止到四禪,然後再修觀。你若已經四禪,已經在修觀,那我就班門弄斧了。
作者: soulism (soulism)   2021-08-06 10:54:00
關於睹明星見道,佛陀是在四禪成佛,四禪是無尋無伺,五識不生起,怎還會去看天上的星星.
作者: gogolee0210 (小羅賓)   2021-08-06 16:03:00
所以睹明星當然不是指外在的星星不是嗎?而是指你的性光團,後來將這技術方法流傳下來變成止觀、月輪觀所以藏密才會有個說法叫做"何謂實相菩提心?月輪即是"在此定中起觀,止八識後的定起觀,用的是你如如不動的真心、佛性,那不就是你自己的法身佛的佛智嗎?那不就是每個人本來皆有的如來智慧德相嗎?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作者: MartinJu (荒謬人生)   2021-08-06 17:49:00
止觀跟定慧是不同東西http://www.masterhsingyun.org/article/article.jsp?index=21&item=61&bookid=2c907d4945216fae014569962c35052c&ch=7&se=4&f=1止包括定,但不侷限在禪定。南傳明顯主張出定作觀,北傳也有定中作觀,兩種修行都有
作者: gogolee0210 (小羅賓)   2021-08-06 18:19:00
那請問一下,夜睹的明星與開悟得證,知原來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的關係為何?做何解?
作者: ilanese (坐聽無弦曲)   2021-08-06 18:19:00
如果定中作觀的話,應該只能觀到「一境心」吧?修正:我的意思是主要觀到的是「一境心」。
作者: gogolee0210 (小羅賓)   2021-08-06 18:35:00
佛者覺也,"定"在此真心,用佛種的佛性、覺性去覺、去觀,觀到宇宙的實相,假名為"慧"。心經中不是說舍利子,是諸法空相嗎?那明星呢?那月輪呢?如果不止,不定在第九真心,用八識心去觀,怎麼能用佛性、覺性來觀呢?勢必你得定入第九真心,起的觀才是真觀,才是真用你的如來真種的覺性了,不是嗎?否則你用八識輪迴心去起觀,得到的注定是有漏智,一假一切假,不是嗎?那如果成佛的人,會只有在禪坐的時候才是佛,平常就不是佛嗎?是不是其實也可以把止觀的技術方法落實在生活之中呢?修行是什麼?不就穿衣吃飯嗎?穿衣吃飯都是佛,所作不就皆是功德?
作者: soulism (soulism)   2021-08-07 16:50:00
離身心之外另有真心嗎。
作者: gogolee0210 (小羅賓)   2021-08-07 17:10:00
如是觀身、識者即真心,即心即佛,離相即佛。
作者: soulism (soulism)   2021-08-07 23:20:00
觀身不淨,觀心無常,諸相非相,真心在那
作者: gogolee0210 (小羅賓)   2021-08-07 23:41:00
誰觀身不淨?誰觀心識無常?誰應作如是觀?身為所觀,心為所觀,誰為能觀?能覺者?更正:身為所觀,"識"為所觀,誰為能觀、能覺者?覺者佛也?楞嚴經云:「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作者: restinpeace (二郎)   2021-08-08 03:22:00
那睡覺的時候呢?上麻醉開刀的時候呢?還能觀否?
作者: gogolee0210 (小羅賓)   2021-08-08 18:35:00
睡覺的時候誰做夢,誰沒睜眼卻能看到影像?誰沒向外聽卻能聽到聲音?又什麼叫做夢觀法?建議可以參考楞嚴經第一二章,真心、識心其實講得蠻清楚的,實證上也的確是如此沒錯。
作者: restinpeace (二郎)   2021-08-08 20:09:00
開刀呢
作者: gogolee0210 (小羅賓)   2021-08-08 20:40:00
楞嚴經建議可以看看,透過自證找到答案,否則外在的行為有千億種可能,不可能一一宣說。我沒開刀的經驗,所以我沒辦法回答你。即使開過刀回答你,你就信,而不去實證,那根迷信有甚麼兩樣呢?或許你該做的事是先修止觀,然後透過別人的案例來觀察,這樣才不是人云亦云,不是嗎?就像阿難尊者,雖然多聞,但是不實證,常被釋迦牟尼罵,不是嗎?這樣好了,你先試著在夢境中不要被夢境所牽著走,能控制夢境,知道自己在做夢。練習熟練了,再去找醫生幫你開刀,你就知道答案了,這個做法比較保險,等你實測成功再來分享給大家,感恩。
作者: restinpeace (二郎)   2021-08-09 00:49:00
有證的是你啊,我又沒證,所以我誠實的說我不知道啊
作者: gogolee0210 (小羅賓)   2021-08-09 01:19:00
我沒開過刀阿,所以我也真的不知道阿,哈哈哈不過你可以試試看,去觀察作夢時,能發現自己在作夢的那個人是誰。也觀察一下,能觀察自己思維起伏的人是誰(在冥想、靜坐的時候)我自己發現,這個觀察者是一個空寂、平靜、不動、沒有任何形式、相狀、找不到在哪的特性但是它有個功能能觀察,並且透過觀察意識活動,逐漸可以淨化識中的染污,在單純觀察者的狀態,意識會從繁複變得單一,最後甚至常聽不到東西。會只觀到主觀思維成型前的潛意識或是情緒。同樣的方法再繼續觀下去,這些情緒、潛意識中的染污也會逐漸被淨化掉,變得連情緒都不太會有。再用同樣的方法觀下去,雖然沒有情緒,但是會發現有認知,而這些認知是中立的,是過去以來,透過你的生理結構而能認知來的認知。最後連這些認知也都不用,純然的觀發現很容易能觀察到別人的起心動念。再拿這個觀察者的特性去跟經典印證,看是不是經中說的那樣。到最後真的會發現如釋迦牟尼所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個妄想執著的狀態我很有經驗,初期在觀主觀意識時,很容易就被識心牽走,就開始順著識的聲音開始唱歌,開始想如果這樣會怎樣,開始想如果那樣會怎樣。很難定在觀察者的狀態看識運作。慢慢的定力生成之後,發現仍然會有沒有聲音的意識,像是憤怒的情緒是一種感覺、性需求是一種感覺、恐懼也是一種感覺,我這裡說的感覺都是指思想的聲音成形之前的無聲"情緒",真的只有感覺,連面對這個感覺都要保持在觀察者,不能被慣性牽著走。總之就這樣一步一步往真心的方向突破,最後發現,連你是個人這件事情都要放下,以及是人為基礎,學到的任何知見都要放下,瞬間就會進入光明了。真的不管什麼,放下最快,哈哈哈。如果沒辦法觀到月輪也不用怕,只是身體不太好,作息、飲食正常,精氣神的神光才容易足,才亮得起來。發現是要空性已成+命體還行,自然會亮。不然就只好意識內首,減少神光外漏,老是看外面美女,聽外面好聽歌,一直順著大腦前思後想,能量也會一直漏。戒五辛、不吃牛、甲魚、無磷的魚身場也比較不容易破不要行淫身場也比較不會破,月輪會比較凝鍊。以上這兩點,本佛版很多人不信,所以我也懶得多做解釋,單純經歷的心得分享。另外還有一點就是,最後發現其實什麼都沒得到,什麼都沒證得,因為你本來就應該這樣。反而是過去你以為你喜歡這個那個,你以為這就是什麼那就是什麼,然後又不斷的妄想、分別、執著,反而是以前一直以為有什麼。再拿金剛經出來一比對、印證,還真的實無所得,哈哈哈。
作者: sysp (無極)   2021-08-09 14:02:00
把所有的感覺和情緒放下 是不是就變成機器人 就失去人性了
作者: gogolee0210 (小羅賓)   2021-08-09 15:27:00
你說的沒錯,剛開始練向內聽的時候,真的就像個機器人一樣,常常真的聽不到外面的聲音,只聽得到自己思緒的聲音,活在自己世界,也因此會被同事抱怨。人家問話時,我因為正在向內聽,聽完之後才慢慢回答。或是做事情都因此變慢,常被說慢郎中。或是被女朋友罵時,因為處在觀察者,就像是看到自他是兩個演員在演戲,突然覺得荒唐,甚至會笑出來,女友就更火大了,所以常表錯情。跟女友解釋他也聽不懂,就想一般人說生氣就生氣,哪有什麼不是真的?後來經過學習發現,原來諸佛菩薩也都有憤怒相、寂靜相,是在定中因眾生根基而現相,也曾聽聞大乘教法說要隨順眾生,因他起用,慢慢的即使處在觀察者的角度,表情、言談也會像個正常人一樣言笑自若,但是就如同前面所說,能觀察到自己的身體就像個演員,有點皮笑肉不笑。但是發現一點,個性會變得越來越隨順且無欲,枕邊人感觸很大啊!從覺得我說一個雞x人變成一個,噢…真不錯這樣,哈哈哈。有點像是發現自己就是燈的本體,過去用識就像燈上面沾上了一些紙片,所以照出來的光會有灰暗的部分,只要拿掉那個紙片即可恢復純光。又像是個汽車駕駛,身體只是跟汽車一樣的工具,你的真心則是駕駛,認知了並常住真心了之後,依然刻意用這跟騎車,否則你要行萬里路,用腳走到死就太沒智慧了。也就是說,即使常住真心,處世智慧還是要有,才能不背世間法、恆順眾生、在世間覺,直至斷盡無始以來的金剛習氣(就像上面講得個性會變得越來越隨順且無欲)更正:女友覺得我“是”個雞x人更正:依然“可以用這個汽車”另外有一點,我覺得用放下可能會讓很多人榮耀誤解,改用突破好了。在突破的過程中,人性一定要突破,否則心經裡說的照見五蘊皆空你過不了。雖然突破了這個障礙,但是還是要懂人性,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人性,否則我怎麼跟人交流呢,對吧?更正:“容易”誤解也是因此才知道,原來八識轉智是這個道理,突破它,不被他所束縛,並且依然可以用它,不必執著不用。像是金剛經說的,應無所住,指的是不要住識心。而生其心就是楞嚴經講的“常住真心”九次第定的過程就是透過一個對象讓你去觀,達到心一境性,但是這個定在生活過程中也可以拿出來應用,讓所有的諸緣都是你的所觀,而你則是依然要常住在真心內。不然,釋迦牟尼悟道之後,也沒看到他變成生活白痴,而是現超越人類的智慧,不是嗎?過去所學也是化為所用,轉識成智。又像是海浪就像第六意識,海平面下的水就像第七意識,而全世界的水就像第八意識,而正在觀察海浪的那一位,就是能觀能覺的佛性、真心。如是觀察此現象,能知能覺,看清前因後果與諸緣的那個觀察者即是。
作者: VanDeLord (HelloWorld)   2021-08-09 20:17:00
藉你的例子來看,或許產生全世界水的環境(地球)比較像第八識,而乘載全世界的水或許類似第七識。
作者: gogolee0210 (小羅賓)   2021-08-09 20:56:00
你這相對的比喻有個問題,如果你的第六意識是水,第六意識是從第七意識延伸出來的,那麼第七意識用的比喻也必然還是水。而第七意識也是由第八意識延伸出來的,所以也還是水。比如說,你的五蘊、色受想行識都是由你自己這個個體能接收到的方式,透過某器官並且在腦中解讀而成。如果在這比喻中,你說地球也是八識,那就失去你個人八識的主體性。試問,你要如何止別人的八識?你一人吃,眾人皆飽否?或者可以這麼看,人的執著是從有一個妄想開始,從這個妄想產生分別,又從分別產生執著。然而,執著一直都是跟妄想的其中一小塊,分別也是妄想的一小塊,而這個妄想也就是產生出來的“知見”,也就是水的整體。又像是數字是識,從數字中區分大於零跟小於零的數字,再從大於零中只執著1~10的數字,無論是1到10,還是大於或小於零的分別,都不會改變他是數字的本質。
作者: sysp (無極)   2021-08-09 22:28:00
是否可以對妄想做一個精確的定義? 思考工作的事情是妄想嗎?
作者: gogolee0210 (小羅賓)   2021-08-10 01:20:00
像是有些人想要賺大錢,認為這樣才是高大上的人生,才會快樂。可是因為做不到,但又執著這個想法,所以過得很煩惱。賺大錢才能開心的這個認知就是一個妄想。像是當你剛出生時才不會因為你是億萬富翁或是貧民而感到開心,因為那時你對財富並沒有一個認知,反而是經過一些妄想與執著互為因果的流轉,後來才產生這個認知。如果今天換成是不同家庭背景受不同教育影響,可能就會有不同的認知,所以說是妄想。又像是你看到石頭,就用一個知見來定義他,然後又起名叫石頭。一看到石頭,就起了一個知見認為這就是“石頭”,就看不見他原本是坐“山”,只是經過地殼變動與風化的關係,又或是“古代遺跡”的毀壞經擠壓與風化後,暫時叫做"石頭"而已。甚至如果在宇宙中的角度來看,會名為“星球”,只是他地表上的極小一點“微塵”。如果又執著於他的相,覺得只能是石頭,就失去成為磚瓦、道路、房屋、橋…等的無限可能性。但是在人類之前,這個物質也存在,並且也沒人給他命名為“石頭”。而這些認知,是具足了石頭在你前方,並且光線足夠,且視線中沒有障礙,經過你大腦的解讀暫時而存在的因緣和合相。最後,楞嚴經是說:知見立知是無明本。雖然佛陀說的非常精簡扼要,但是也是經過他老人家觀察了不知道多久才得到的體悟。就我個人的觀察,越是通過自己行持定觀的人,畢竟是在世間覺嘛,越能從生活中的一切取材來舉例、比喻。反而自以為已證的人,通常只能背他老人家的實證心得,開口閉口都只會引用佛經。那麼,因為了知世間所有的物質相狀與價值觀、八識等都是因緣假合而成的因緣和合相,故說空。我不知道思考工作是不是妄想,不會因時空、文化背景而改變的道理或規則會稱為實相。如果會因人而異、因時空背景、文化等而異的則是因緣假合的。而妄想就是在因緣假合的識心上產生出來的假象。但卻也可以透過藉假修真的方法來往回推,順縢摸瓜追回實相。像是九次第定,就是透過置心一處,將你的真心抽離識心,並定在能觀的真心裡面,然後達到心一境性。我發現處於這個觀察者的狀態有個好處,他會自動整合你過去的東西,找出其中的共通與不同之處,並且化繁為簡。像是我現在說話、打字根本不需要作意去前思後想產生主觀意識,自動會有語句出來。之前讀聖者傳記時,甚至觀察到自己有個聲音在問答,將那些故事、例子、戒律等,與以前學到的東西做整合、比較的動作,是個蠻有趣的現象。但是不會的東西依然還是要學,以後智庫內就會多一些素材可以被自動整合。
作者: sysp (無極)   2021-08-10 02:18:00
為什麼世間都是因緣假合的和合相 就推論(空) ?我覺得(空)這個字很容易造成誤解
作者: gogolee0210 (小羅賓)   2021-08-10 02:49:00
哈哈哈,說真的我也有同感,以前以為是什麼都沒有,而且也不少人這麼以為。因為那些因緣和合相,都只是因緣而暫時存在,當其中一個成因被移除或替換掉,可能會導致成為完全不同的另一個相。萬物都是如此的因緣假合,所以說空。像是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就是觀到原來五蘊都是因緣假合,並非不變的實相,所以說空。因為發現了事物、認知、價值觀都是變幻的這個道理,根本不必執著暫存的相,所以說是空。像是須菩提舉房子的例子來解空,說房子,是四大(地、水、火、風)原素以及各種因緣和合而成,若把土木磚瓦分開,不但房子的相狀沒有,就是房子的名稱也沒有了。從一切是和合這點可以看空。這間房子在村莊中,是最堂皇美觀的,若是把它搬去與城市中的房屋一比,它就顯得矮小簡陋了。城市中巍峨高大的房屋,若是和舍衛城的王宮一比,又顯得不足一道了。從相對的事理上可以看空。空,不是否定一切,空有空的背景,空有空的內容。空,才是一切事物本來的面目。或是別人罵我,我覺得被羞辱,這個會解讀成羞辱的價值觀是因為我的物種、生理構造、社會文明、國家、教育、家庭、集體意識約定俗成的認知等所有諸緣的總和,造成“我覺得羞辱”的價值觀。當其中一個成因被移除的話,覺得被羞辱的感覺就可能不會存在了。由此得知價值觀只在你的意識中因緣暫時存在,並非不變通用恆常的實相,所以說空。既然知道成因原來是這樣,不是真實存在的,那又何辱之有?頓時就像智慧的光明撥雲見日、照破無明一樣,進而顯現在生活中會展現的樣貌就是比較沒有煩惱、不執著。睡前突然想到,有一個說法更適合用來比喻妄想:用一個知見來產生認知。其實也就是“知見立知”啦。過去在突破第八意識的時候有用到,因為要突破生而為人的生理構造帶來的所有認知,突破了之後拿心經一驗證,發現還真的是這麼一回事。只是覺得很可惜,過去看的每個大師用的術語都太佛教術語了,未證的人根本看不懂,還是白話一點的比喻好,哈哈哈。
作者: soulism (soulism)   2021-08-10 14:33:00
五蘊皆空,真心空不空.無智亦無得,真心是能得還是所得.
作者: sysp (無極)   2021-08-10 14:48:00
萬物本質一直變化 所以和易經敘述的道理很像只是佛法角度以放下來處理 道家角度卻是去窮究變化的道理我也覺得佛經要越白話越好 少一點抽象的形容詞譬如說 第六七意識分別掌管大腦的哪一部分身上的自律神經系統 是否由第七意識掌管?睡覺時第六意識沒作用 隔天起床時又是誰叫醒我們的意識?
作者: gogolee0210 (小羅賓)   2021-08-10 15:37:00
你說的有道理啊!另外,突然想到,基於“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為基礎的話,也許可以推論,思考工作如果是用知見來產生更多知見的話,那應該是妄想。如果是用知見來引導人突破知見或是放下知見的話,那應該不是。就像藉著標月指來引導人明心見性一樣。另外發現你說的沒錯,很多古聖者都在描述同一個宇宙實相,但是會因為時空背景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切入點與文字。也發現,像是釋迦牟尼佛跟須菩提等古聖者,他們在講解的時候用的比喻常常都是取材於日常生活可見的事物。反而是後學之人,很愛背聖者的證悟心得來賣弄一些專業術語,不僅故作玄虛,還樂此不疲。其實大道至簡,既然佛在世間覺,怎麼可能不會用世間常見的事物來當素材,甚至許多假大師還幹違背世間法的事情。
作者: adampolo (adampolo)   2021-08-11 01:10:00
第七識是我執,負責維持”我“這個生命的機能順利運作。所有意識操控不到的機制如心跳,體溫的維持,都是由第七識掌管。所以入滅盡定時,第七識斷滅,心跳呼吸完全停止,會進入假死的狀態。所以能入滅盡定的聖者,是已經放棄我執的阿羅漢,至少也是阿那含。廣欽和尚假死時,弟子本來要將他火化了。是弘一大師引罄讓他出定。
作者: sysp (無極)   2021-08-11 02:02:00
所以第七識掌管自律神經 第六識掌管非自律神經這樣嗎?打疫苗引發的抗體 也是第七意識掌管嗎?其次 既然第七意識非我們能直接掌控又如何透過修行讓第七意識放下?
作者: gogolee0210 (小羅賓)   2021-08-11 02:37:00
https://myppt.cc/cJ4PqO 可以參考看看。不過小弟對裡面提的功德高低不敢置評,未證不敢言。以前講黃色笑話覺得沒什麼,被我爹念“玩笑出自內心”,才開始思考為什麼我會開黃腔這個問題,演變到後來,一直習慣聽思維的聲音。後來才發現原來跟耳根圓通章講的一樣。也許我的緣分根基適合用向內聽,但聽說每個人適合的方法不一定一樣,可以都試試看。
作者: adampolo (adampolo)   2021-08-11 09:15:00
任何生命本能,皆由第七識掌管。聽過洗腦一詞嗎?我曾經認為自己不可能被洗腦,我只要內心不贊同你的話就好了。後來發現,有人在整天在你耳邊唸叨,還真的會受他影響。原因在於,洗腦洗的是你的第八識。六識有揀擇能力,八識可沒有。所以修行方法,佛陀給的方法就是戒定慧。戒可以遠離一切惡,定可以時時觀察自己身心狀態。慧可以親近善知識。第七識無法掌控,就叫第八識去命令它。
作者: sysp (無極)   2021-08-11 13:56:00
所以原理就是靠第六意識 在日常生活中學會放下第六意識不斷地把放下的種子 輸送到第八意識第八意識再來影響第七意識 第七意識慢慢就會放下我執感謝大德幫忙解惑
作者: adampolo (adampolo)   2021-08-11 15:39:00
是的。最佳的反例就是星際效應的麥特戴蒙。道理他很懂,但是面臨抉擇時,第七識的求生欲望還是戰勝了理智。道理很簡單,但是修行不容易。
作者: sysp (無極)   2021-08-11 16:04:00
所以各宗各派修行方法都是按照這個原則只是巧妙高低各有不同 還有每個人因緣也不同以前看很多佛經 總是抓不到重點雖然會背一些經典句子 很像鸚鵡學話 不解其意
作者: gogolee0210 (小羅賓)   2021-08-11 16:58:00
我是覺得聽起來很怪啦,可以試著推理看看,真的放下的話應該是直接止八進九,哪有人放下只放下一半的?難不成你的空性跟釋迦牟尼的空性不同?要知道,你的佛性跟釋迦牟尼的佛性跟我們所有眾生的佛性都是一樣的、平等的,證出來的實相也不會因人而異。真心能觀、能知、能覺,所以智寫作心+知。知了之後立了知見,而八識就是一切知見的根源,七包含潛意識和慣性。如果連根源的知見都不放下的話,只怕還是在用識心,第七藉由這個假心而產生慣性思維,最後出來的六識又會是假的。這樣還是沒辦法脫離八識的束縛。楞嚴經又說,知見無見,斯即涅槃。也就是觀而不起知見想,否則就落入八識中了。可以簡單的親身實驗看看,試著冥想的時候,不是有一個感覺像觀察者的角度,能觀察到思維的聲音。檢視一下這個觀察者是否有任何認知與知見在裡面,是不是空寂的。而這個能觀的第九真心,從頭到尾都一直是空寂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但是為何在這個狀態,還會有一對思維的聲音呢?告訴你,那就對了,因為能觀、能覺。所以從頭到尾都是我們在用第九心觀六識,然後覺察到有七識潛藏在下面,然後又覺察到是從八識延伸出來的。你的第九真心從來沒有變過。u是以前一直在攀緣使用前八識,用久了就以為是“我”了。就像有些人打電動打久了,就很融入裡面的角色。應無所住指的就是不要再住在前八識的假心,常住真心指的就是就是要住在這裡面了,終於找到家了。更正:日+知你的大日如來 照破你的無明 你不就能知了嗎慧則是會意字,心+掃地,離塵,智慧光明就現了。古人造字真的是非常有趣味在裡面值得好好細品的,哈哈所以將此真心離開六塵,觀識猶如大日如來照破無明,識的運作看的一清二楚。就像是白紙上的一個小黑點,會看的很清楚一樣。事實上住在這裡面,也沒有甚麼好放下的,因為也從來沒有拿起甚麼,要怎麼放下,對吧?哈哈哈~所以按六祖說的,用真心來觀修,才會一真一切真。否則一假一切假。像是金光神咒有說,“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六祖慧能也說“常用諸根,不起諸根想”,也就是楞嚴經說的知見無見,斯即涅槃。像是聽到思維的聲音,不被這聲音牽著走去前思後想,觀到情緒,不被情緒推著走,觀到知見,而不產生知見想。自己覺得被牽著走的感覺就像是被漩渦旋進去一樣。九次第定也是一樣的,藉由一個所緣境,分別能觀與所觀兩者,訓練你保持在一個能觀者的狀態中,不被識心牽著走,來達到止於一的一境性。
作者: sysp (無極)   2021-08-11 21:49:00
簡單說 就是專心在當下的事情 不要分心是嗎?不管吃飯 睡覺 工作 看電視 運動 玩遊戲 都要非常專注
作者: gogolee0210 (小羅賓)   2021-08-11 22:56:00
透過在每個當下,向內看、向內聽、像內呼吸...等,一方面是可以練自己的定,另一方面減少神光外漏。睡覺的時候,或是靜坐的時候都可以這麼做。當然,一開始可能不會建議所有事情都這樣,像是開車,還不習慣的時候怕造成危險,睡覺或是靜坐時是最容易進入狀況也安全的。還記得上面分享的經歷,我曾被同事抱怨都不理人的(事實上是真的聽不到外面聲音)習慣了之後可以慢慢應用到生活中,直至隨時可出可入分幾個階段可能會遇到的先提示,一開始會聽到聲音穩定了之後,不要以為沒聲音就清靜了,生理需求的驅力、慣性的驅力雖無聲,但卻會推進著你想要去找事做然後是用意不是用力,試著眼珠不要轉動,用眼神去看手掌心,手掌心會感覺有點癢癢的感覺,或是放在體內,甚至體內正在被觀的點可以感覺到那邊在跳動。向內聽也是一樣的,輕輕的用意即可,不要太用力。又想到一個妄想的比喻:你看到的月亮並不是月亮,而是看見你解讀的月亮現代科學使我們得知,我們之所以能看到東西是光線反射到你的眼睛,在視網膜成像,刺激視神經,傳送到腦中的訊號形成了物的形體,然後我們就看見了物體。所以我們看到的並不是月亮,只是自己解讀的月亮,產生了知見告訴自己"哦!那就是月亮。"的想法聽到的聲音,也只是你耳朵的共振,且是人耳可接收範圍內的音頻,才可被解讀到,所以聽到的也是自己的解讀。像內聽的時候,到理也是一樣的。尤其到後面妄想、認知這真的不容易突破。反而現代科技的解釋讓我們容易理解許多。煩惱、恐懼...等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都是被腦子解讀出來的東西,所以我們的煩惱並不是煩惱、恐懼不是恐懼,只是解讀成煩惱與恐懼。簡單的說就是價值觀因人而異,所以才會有這些因人而異的解讀。
作者: soulism (soulism)   2021-08-12 15:16:00
即然若能分別就是妄心,那麼你怎知道,所住的是真心非妄心若不分別是真心,不分別又怎麼知道是真還是妄.
作者: gogolee0210 (小羅賓)   2021-08-12 20:27:00
我也沒辦法回答你,哈。畢竟這東西了不可得。只好花幾年的時間看經典、聽其他大師講的內容來印證,左參考一部經典看看是不是這樣,右參考一部經典看看有沒有矛盾的地方,久了就會發現是一通百通的東西。畢竟,產生知道了的想法的話,就又變成大腦解讀的知見了。不過可以以經戒為師,並透過一些技術方法去持戒,修定、修慧,去印證看看,看有沒有矛盾的地方。我也只是引述經典上的東西,並分享經驗而已。所以也不要因我說的就信,而產生知見想,但是可以參考,並且自己去驗證看看。
作者: soulism (soulism)   2021-08-12 22:30:00
有分別是識,法有自性,從一一法的自性不同我們才能從差異去分別一一法的不同.但無分別是智,一一法的自性是遍計所執,所產生當去除遍計執,就能直觀一一法的自性是無自性,就是圓成實性,所以依他起自性當執著時是分別而知的識,也就是妄心,不執著時是圓成實性,是直觀一一法無自性的智.簡單說不執著時就是真心.
作者: gogolee0210 (小羅賓)   2021-08-12 22:52:00
不是這樣的,按楞嚴經的說法是真心本來就在,只是攀緣在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用久了就以為這六根就是真心的六根,然後這六根又產身六塵,就將這六塵當作是自己的認知與解讀。再從這些認知去作分別想,並執著在上面,就造成了一切煩惱。就像是個機器人的駕駛員開機器人開久了,就把這台機器人當作自己了。但是這個駕駛員從頭到尾都一直在阿,只是忘了你原本是駕駛員,不是機器人。透過不用機器人的眼睛看世界,不把自己當機器人、不融入機器人的角度來看世界而是以駕駛員的角度來看機器人傳輸到螢幕上給你看的影像,看久了,生定了,常定在駕駛員的角度來解讀透過機器人眼睛接收到,然後傳送到電腦螢幕上的畫面,駕駛員才終於想起來自己是駕駛員,只是過去一直攀緣在機器人的器官,以為這些就是自己看到的東西。而機器人的眼睛、耳朵、儀表板...等,的確沒自性沒錯啊!有自性的是駕駛員呀!九次第定的修法也是這個原理阿!藉由以駕駛員的角度來止於假幻的所緣境,止於一,久了生定了,終於發現其實練習的過程就是幫助你以駕駛員的角度來解讀儀表板上顯示的資訊。也就是說,過去即使你以為機器人眼睛看到的就是你看到的,雖然感覺很像如此,但實際上是駕駛員在"使用"機器人的眼睛來看,也就是攀緣在上面了。最後回到駕駛員的角度,來解讀儀表板上的資訊。這也就是六祖慧能大師說的"常起諸根用,不起諸根想"的道理。但是,即使不執著這個機器人是我了,沒有我執了也無法改變你就是透過儀表板來解讀機器人看到的東西阿。而機器人眼睛能接收到的訊息,受制於人能解讀的光譜,所以即使儀表板上顯示出物質的像,也不代表就是所觀的本體阿。因為受制於你的眼睛,你能解讀到的可見光有限,所以儀表板上顯示的資訊就只是片面的資訊,也就是妄想。而駕駛員要知道自己正在看的資料是來自於有侷限性的機器人眼睛,解讀出來的數據,也就是知見、妄想。九次第定修法又像是標月指一樣,目的是為了讓你見月,假名回歸真心,實則以幻破幻、藉假修真。你從來沒離開過,又要怎麼回歸?只是你忘了,透過方法讓你想起來,並且常住在這裡面不要再出去亂跑了。雖然不執著了,但是你見到的月亮依然不是月亮阿,而是你解讀的月亮,而且還分別。所以才說阿羅漢雖然沒有了我執,依然有分別跟妄想阿更何況阿羅漢尚有法執,所以佛智仍無法理解楞嚴經中記載一個已證四果的阿羅漢云:我等會中,登無漏者,雖盡諸漏,今聞如來所說法音,尚紆疑悔。
作者: soulism (soulism)   2021-08-13 07:40:00
這裏有幾個問題,1根本問題是我執是什麼,為何您所說真心不是我執,2,您所說的修定只能壓制住煩惱,而不思善,惡。只是強制令心不去反應,並非慧學,是無法斷我執。3,如我打你,你若痛是凡夫,若不痛是石頭,修行難道是令有情變成石頭嗎。又如佛陀被節節支解時,為何能忍痛,不生瞋恨,是強忍硬忍嗎。
作者: sysp (無極)   2021-08-13 14:31:00
我覺得佛經要讓人好懂 要多一點具體的描述 類似科普例如沒有妄想是指沒有腦波的意思嗎? 那不就變植物人如果有腦波 怎麼可能沒有妄想 只是自己沒有察覺而已還有執著也要下明確的定義 例如我每天想著晚餐要吃什麼這是執著嗎 想著一件事情頻率要達到多少才算執著?
作者: soulism (soulism)   2021-08-13 15:51:00
妄想是什麼,斷了我執的聖人,從禪定出來時,他當然還有妄想由妄想他才能分別,認識事物,但是沒有我執所以不會在妄想中生起執著,以為是我.因為妄想是因緣所生法,本來就是虛妄不實在,是空.所以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執著的定義.凡夫的我們因為不明白緣起,所以稱為無明,由無明所以以為因緣所生的色受想行識是我.這叫執著,又叫痴.由痴所以當順我意就生起貪,不順我意就生貪,所以我想晚餐吃什麼是痴,順我意好吃生貪,不順我意不好吃生瞋.但聖人無論吃什麼,好不好吃都能隨順因緣,因為吃只是因緣聚散的現象,不會再產生我執.
作者: sysp (無極)   2021-08-13 17:06:00
吃甚麼應該還是有基本的選擇 戒律不就是標準嗎?遵守戒律算不算是一種執著?"堅持"萬物都是所有因緣所生法 是不是也是一種執著?
作者: khara (高陽酒徒)   2021-08-13 18:35:00
把「不執著」擴大解釋是個大絕招。但你先問問你自己能否挺下「不執著」的後果再說。對某些佛教派別(亦非全部),從聖義諦來說,一切皆非實有。色身畢竟是空,所以你對它劃一刀子其實也並非實有,那你有那個能力承擔下去這中間過程的感受嗎?扯「不執著」最常見就在放縱自己,卻少見在刻苦時能說對苦不著者。
作者: sysp (無極)   2021-08-13 20:14:00
我意思是說 是否要對執著做精確定義例如對解脫之法要執著 對世間法不要太執著"實有"的標準是? 物質不是實有 能量是實有嗎?如果會變化的東西不叫實有 永恆不變叫實有有什麼是永恆不變的呢?
作者: gogolee0210 (小羅賓)   2021-08-13 20:36:00
soullism大,針對您的提問我簡單分享一下小弟的淺見:1.透過經教以及小弟的觀察,我執不外乎以身為我、以想為我。簡單說就是上面機器人的比喻,還有現代人常說的價值觀會因人而異啦。另外,您說沒有執著就是真心,我不確定你指的是不是代表著有執著就沒有真心,沒有執著才有真心。如果是的話,當眾生執著時就沒有佛性了嗎?如果執著時就沒有了佛性,釋迦牟尼怎會說眾生皆有佛性呢?印象中,解深密經中有看到過,即使眾生墮地獄,仍然有佛性。所以,無論有沒有妄想執著,真心一直都在才對。按楞嚴經的說法是心在眼能用,產生眼識界,迷時就以為肉身為我、所見為我。而憍陳如尊者就是因為觀旅居客塵的案例,發現當住旅店時為主(住六根),不住時為客(不住六根),才證此聖果。2.但常住真心時,觀見身中粗細微識仍然在運作,但不需要去住六根,而是像駕駛員一般,做壁上觀,慢慢的身中識會慢慢被淨化掉,根本不用壓抑。就像上面我有提過剛開始向內聽,被同事抱怨的案例,也許你可以參考一下。3.從忍辱仙人的特徵上看起來,就是因為已證第一點的內容,脫離我執了,不需要執著價值觀的東西,不需要執著身體是我,自然不會生瞋恨。我看完整故事內容,他被剁成肉醬後,又回復成完整的身體。這部分又牽扯到報身修為,暫且不提。小弟也未證,所以沒辦法解釋這麼神奇的事情。又像是目蓮尊者,明知道會被亂棍打死,依然藉此解脫了緣。其實,就像第一點說的,當你從觀中,了知一切萬物以及價值觀都是因緣假合之後,其實根本很難想要執著,不執著了之後,自然也很難瞋恨啊。就算看起來像生氣,常常都是因為當下情境需要,暫時作憤怒的樣子,其實自己明白感覺就像演戲。雖然不執於妄想,可以不受後有,但依然有妄想,只是不執在上面而已,不代表就沒有。推測才因此有阿羅漢不究竟,有法執、分別、妄想的說法。
作者: soulism (soulism)   2021-08-14 06:49:00
我們常說要放下,不執著,佛法真正要告訴我們的是,執著本來就是沒有,但凡夫卻會從沒有中生起執著.這就是唯識說的,一切是從阿賴耶生起的依他起性,是因緣所生是世間的真實,而凡夫的依他起一定會是遍計所執,這是無始來第七識的作用,所以妄想必定會是執著.從佛法來說執著是從無明生起,無明是不了解緣起.緣起是無我,因為不明白因緣法則,在無我中計我,以為是我,為了我所以有貪瞋痴,這就是我執.當明白了,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因緣中本來就沒有我.即然無我,誰能執著,又能執著什麼.因此以緣起而無我,說一切本來是空,但人畏空,而說清淨.這就是清淨真心的由來.金剛經說佛陀被割利王,節節支解時,心無嗔恨,是因為無我.這只是因緣所生的現象,非我,非我所.即然不是我嗔恨無處產生.雖然緣起無我是事實,聖人在已經理智上證實,也了解了,但痛是會痛,只是不因痛而憂悲苦惱.但凡夫的痛,一定會生起是我的痛,我在痛.因此生起嗔心.所以凡聖的差別,就在無中生出來我執.
作者: sysp (無極)   2021-08-14 11:30:00
不因痛而憂悲苦惱需要很強的心理素質如果今天生一種病 分分秒秒讓人感到痛癢 持續二十四小時並且持續數十年 真的會生不如死 久病厭世連照顧者也會有很大壓力 很多社會案件都有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