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淨宗法師:純粹的淨土宗(一)

作者: terryhosee   2021-06-25 16:35:45
純粹的淨土宗(一)
──淨宗法師佛門網(香港)專訪
目錄:
一、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有什麼獨特之處?
二、善導大師的著作回流中國的經過是怎樣的?
三、如何看待日本淨土教?
四、目前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發展的情況怎麼樣?
一、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有什麼獨特之處?
【記者】
今天很高興,我們「佛門網」請到安徽弘願寺的住持淨宗法師,為我們作一個訪問。
法師住持的安徽弘願寺,是專門弘揚淨土宗的,而且專門依止善導大師。一般所說,淨土
宗有十三位祖師,為什麼特別推崇唐代的善導大師呢?並且晚清、民國時期的印光大師,
也是特別推崇善導大師的,說他是阿彌陀佛的化身。請問善導大師思想的淨土法門有什麼
獨特之處?為什麼說它是最能代表阿彌陀佛本懷呢?請法師解釋一下。
【淨宗法師】
阿彌陀佛。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從一個人的提問,我們往往可以探知他的智慧深淺。在
《無量壽經》中,釋迦牟尼佛就讚歎阿難尊者,說他是「發深智慧」「真妙辯才」。一個
問題,能展現出很多的方面。剛才提的這個問題,對淨土宗來講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弘願寺依止的是善導大師。當然按照一般所講的,淨土宗有十三位祖師,那為什麼特
別推崇善導大師?在一般人的認識當中,覺得十三位祖師都差不多,我們都應該平等尊重
。當然,這個認識也有它的合理性,這是因為對淨土宗的法脈來源,以及各位祖師的貢獻
,還有一些歷史因緣等不太瞭解,才會形成一種等量齊觀的認識。
經中說:「眾流海為最,眾星月為最。」這是兩個比喻。就是說,天上的群星雖然璀璨,
但是月亮才是它們的首領,才是最燦爛的,所以才說「眾星捧月」;長江、黃河等雖然都
很大,但是海才是水裡邊的集大成者。如果以這樣的視角來看我們淨土宗的十三位祖師,
其他的祖師可以說是眾星,而善導大師就是月亮;其他的祖師可以說猶如江河一般,而善
導大師就像大海一樣。
我們推崇善導大師的原因,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明:
第一,實德所歸。善導大師特別受推崇,並不是出於我們的主觀愛好,而是善導大師在客
觀上有真實的功德,所謂「實德所歸」。
簡單說幾點。
善導大師是淨土宗理論的集大成者。這個理論的集大成者,相當於什麼角色呢?就好像儒
家的孔子一樣,雖然孔子前面有堯、舜,乃至文、武、周公,但是孔子才是儒家理論的集
大成者。我們淨土宗,善導大師前面也有祖師,但就理論來說,善導大師是淨土宗理論的
集大成者,他是這麼一個地位。
同時,善導大師是淨土宗的實際創立人。就是說,沒有善導大師,就沒有淨土宗;有了善
導大師,才有淨土宗。
就好像天台宗的智者大師,他是天台宗的創宗祖師。天台宗是以《法華經》開宗的,雖然
對《法華經》的解釋、修學有很多,比如說三論宗的吉藏大師,還有很多大德也都有解釋
《法華經》;但是如果沒有智者大師,《法華經》雖然有,這個法門還是存在,但是就沒
有天台宗了。
淨土宗也一樣。淨土宗是以淨土三部經來建立宗派,但如果沒有善導大師的思想,可以講
有淨土法門,有念佛法門,但是是否有具備完整系統理論的淨土宗宗派,這個就有疑問了
。所以,即使在近代,也有人在懷疑:淨土宗到底算不算一個宗派?比如近代的湯用彤,
他就提出過此種疑問,這是因為不瞭解善導大師的思想。
如果沒有善導大師,站在宗學以及嚴謹的宗派理論的立場上看,淨土宗就顯得比較駁雜;
但是有了善導大師,就不一樣了,理論體系十分完備。
這是善導大師對淨土宗的理論貢獻。
從善導大師個人的修證來說,他修行了兩種三昧,就是觀佛三昧和念佛三昧。在十三位祖
師中,歷史上明確記載得此兩種三昧的並不多。慧遠大師曾修觀佛三昧成功,他一生三次
見阿彌陀佛相。而善導大師是在非常年輕的時候——傳記裡記載二十幾歲,就已經證入三
昧,他觀佛以及去極樂世界,是很輕鬆平常的事情,這是不可思議的。這兩種三昧,善導
大師都是實修實證過的。
而且,不僅善導大師本人這樣,根據傳記的記載,在善導大師當時的時代,受善導大師的
教化影響,他的弟子證入念佛三昧的亦不少。懷感大師就是他的弟子,歷史上也明確記載
他證入了念佛三昧。
這是善導大師在證悟上的貢獻。
在教化眾生這一方面,善導大師的感化力也是無人可以相比的。傳記記載說「士女歸者無
數」;甚至過了千年之後,歷代祖師都非常推重、仰賴大師;中國人、外國人,不論古今
中外,一致推仰。
這是第一,他有這種德。
第二,我們推崇善導大師,也是大勢所趨。
什麼叫大勢所趨呢?佛法傳到中國來,有個總的發展趨勢,這種發展趨勢就是所謂「諸宗
匯歸淨土」。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形成了宗派佛教,這是中國佛教的特色。隋唐時代,
佛教達到鼎盛,八宗並立。在這之後,各宗都匯歸在淨土法門當中。這是佛教發展的一個
總的趨勢。
這個總的趨勢,對我們現在來講,就提出了一個新的要求。佛教鼎盛、八宗並弘的時候,
各宗都有高人,就好像佛教的大廈有八根柱子撐著。到了今天,佛教傳入中國兩千多年,
整個佛法相對來講是比較衰弱的。也就是說,其他宗派雖然還有大德在弘揚,但是很難讓
眾生解脫。比如說參禪開悟,現在大徹大悟的人幾乎是沒有了,跟唐宋時代沒法比。不管
是天台、華嚴、唯識,還是三論、禪、律等,顯得尤其衰弱。眾生想要當生解脫,都是仰
靠阿彌陀佛的願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在這種大的趨勢下,淨土宗,就像剛才講的,原來大廈有八根柱子,現在要靠這根中柱,
你怎麼辦?你這根柱子一定要更加堅實起來。也就是說,淨土宗本身要有一套獨立、完整
、系統的理論,能夠旁攝,能夠吸納,能夠承擔起這個任務。要有這樣的理論,必須要有
一個相應的思想體系,而且也要有一個代表性的人物,這就是善導大師和他的思想體系。
第三,我們推崇善導大師,是法門本身發展的需要、弘法的需要。
因為淨土宗祖師的確立時間比較晚,始於南宋時代,宗曉法師在《樂邦文類》中立淨土六
祖,之後志磐法師於《佛祖統紀》中立蓮社七祖,離開初祖慧遠大師已有八百年。當時推
立祖師以什麼為標準呢?它並不是按照法脈傳承,而是依據「歷代同修淨業,功高德盛者
」。時間不管,早、晚都不論,隔兩百年、三百年也沒關係,只要是修淨土宗,求生西方
極樂世界就可以了;也不論原來是不是修禪宗、天台宗,只要功德高深、教化眾生很有影
響力,就有可能被推舉為祖師。
這種推舉祖師的方法,好處在於,只要是弘揚淨土信仰的大德,即使是他宗的,也可以成
為淨土宗的祖師,這樣就能旁攝諸宗回歸淨土;不足的地方就是傳承關係不清晰,以致於
後面的人難以有一個標準,因為這些祖師大德的思想是有差別的。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凡夫往生報土」是善導大師思想的一個根本特色,而且在唐朝時代
,這種思想正是來破斥諸宗對淨土的解釋,叫「楷定古今」。當時主要有三種觀點:一個
是淨影寺的慧遠大師,一個是三論宗的吉藏大師,另外就是天台宗的智者大師,包括迦才
等等,他們對於極樂淨土的認識不一樣:有的認為是化土,有的認為是凡聖同居土,有的
認為有化土也有報土;凡夫只能往生到凡聖同居土。善導大師對此種種不同觀點加以楷定
,說:極樂世界是報土,凡夫直接入報土。
那麼,我們後來的人到底以什麼為標準呢?如果沒有標準,在修學的目標、方法上就比較
混亂。在我們之前,人的根機比較猛利,這樣的矛盾可能不太突出,到現在就很突出了。
另外一方面,十三位祖師有沒有一個系統,能夠一脈貫穿地安立起來?如果有的話,這個
淨土的宗派就能夠成立,就能說得通;如果沒有一脈貫通的思想,不僅修學不方便,對一
個宗派來講,也確實讓人起疑。有了善導大師思想以後,剛好十三位祖師就可以有一個系
統來安立。
善導大師的思想,在淨土門內細判為要門和弘願。所謂要門,就是方便導入專修念佛的。
不論哪一宗哪一派,只要是引導其學人歸入淨土,就算入要門之內,當然也算在淨土門和
淨土宗之內。所以他這個系統非常圓融。
如果以要門和弘願來看,十三位祖師就可以劃分為兩種:一種是專門突出彌陀本願力這一
方面的,比如說善導、道綽、曇鸞(但道綽、曇鸞還沒列為十三祖之內)、承遠、法照、
少康,以及印光大師;其他像慧遠、永明、省常、蓮池、蕅益、截流、省庵、徹悟都可以
算要門。
要門與弘願是一體的,都是淨土宗。要門是引導定善修行、散善修行、聖道法門修行的人
,歸入阿彌陀佛弘願的他力救度。這樣的話,整個系統就很完整。
善導大師的判教系統特別圓融,大家都有所安立。其他十二祖任何一位,蓮池大師也好,
蕅益大師也好,都沒有這樣一個系統的判教。
淨土宗需要一個完整的判教體系,讓學人有一個標準,這樣才利於修學,易於達成解脫的
目的。所以,我們必須把善導大師突出出來,才能完成時代賦予淨土宗的任務。
在唐宋時代,修學的內外環境相對比較安靜,以自力修行,或者自他二力念佛,修行達到
某種功夫,比較容易成就。但是今天這個時代不像過去,這個時代眾生的分別念更重,煩
惱也更重。依我個人的感受,離開善導大師的教法,往生非常困難。如果瞭解善導大師的
教法,往生如握左券,是正定之業,百分之百,沒有含糊。所以善導大師的思想特別適合
我們這個時代的眾生根機。
這是第三點,法門自身發展的需要、弘法的需要,必須把善導大師突出出來。
第四,這也是一個因緣。大勢所趨也好,時代的要求也好,但如果沒這個因緣,也展現不
出來。
在一百年前,善導大師的著作從日本回歸本土,這樣我們才能系統地瞭解善導大師的思想
。善導大師作為淨土宗的祖師,歷來都是被認可的,為什麼今天才把他突出出來?是因為
這個時節因緣剛剛好。而且大師的這些著作顯現出來了,大家才能夠完全瞭解淨土宗是怎
麼一回事。
二、善導大師的著作回流中國的經過是怎樣的?
【記者】
剛才法師也提到了,淨土宗有關善導大師以來的一些發展,但是對於我們現在認識的淨土
宗來講,其歷史背景還是比較混亂的。比如說,好像傳統的淨土宗善導大師思想,在中國
國土之中曾經有些被削弱了,然後民國時期楊仁山居士從日本把善導大師的經典再傳到中
國來。這方面想請法師再多講一些。
【淨宗法師】
好。是這樣的。我們中國人向來對善導大師很推崇,一直以來都認為他是彌陀化身,而且
我們中國的淨土宗也都崇尚專修念佛,專修念佛得益於善導大師的教化。但是遺憾的是,
善導大師的著作在我們中國並沒有完整地傳承下來。就現在的文獻來看,宋元明清時期,
善導大師在中國流傳下來的著作,只有一本《往生禮讚》。《往生禮讚》由唐朝的智昇法
師收集在《集諸經禮懺儀》中,但這本書其實並不怎麼流通、普及,所以知道的人也不多

但即使如此,《往生禮讚》對我們整個淨土宗的教法,以及專修念佛的行持,都產生了很
好的作用。因為這本書的前序中,說到專雜二修的分別:專修念佛有四得,雜行雜修有十
三失,叫「四得十三失」,專雜得失,是非常明顯的。
善導大師其餘的著作在中國就失傳了。失傳的具體時間難以知道,應該在唐末、五代這一
百多年期間,因為唐末的會昌法難對中國佛教有非常大的摧殘,接下來又是五代戰亂,民
不聊生。所以,很多典籍在中國失傳,包括有名的天台三大部,律宗、密宗的部分典籍,
也在中國失傳了。
怎麼知道失傳了呢?因為有名錄可以比對,比如善導大師《觀經疏》,諸經名錄中有這本
書,可是找不到;包括律宗道宣大師的南山三大部,也有目錄,但是沒有書:是這種狀況
。如果看文獻,北宋元照律師的《觀經疏》,其中就引用到善導大師《觀經疏.玄義分》
的內容,我們可以知道,元照律師是看過《觀經疏》的第一卷《玄義分》的。
歷代淨土宗的祖師弘揚淨土,幾乎沒有引用到善導大師的著作;元照大師雖然引用了一些
,但是因為沒有流傳、普及下來,所以我們幾乎都不知道。後來的祖師,像蓮池大師、蕅
益大師,都非常推崇善導大師,但是著作裡面所引用到的,只有《往生禮讚》這一段:「
為什麼不勸眾生修觀,而勸專稱佛名?因為眾生識揚神飛,觀難成就。」這一段蓮池大師
引用過。
到了近代,大概是佛陀憐憫我們這個時代的眾生煩惱特別深重,在一百年前出現了一段歷
史因緣。中國有位學者——楊仁山居士,安徽人,是個飽學之人,也是個非常虔誠的佛教
徒。在近代,佛教的復興,他是有很大功勞的。當時他是作為清朝的外交使節到了英國,
在大英博物館遇到一位日本的佛教學者,叫南條文雄。他們兩位都是亞洲人,又都學佛,
就攀談起來。因為他們學問都很大,一談談到古代的一些書,說到這些書的名目,南條文
雄說:「這些書在我們日本完整地保留著。」楊仁山一聽就很高興,這麼多著作真是求之
不得!就約定好,回國之後請南條文雄從日本把這些書請回到中國。後來,楊仁山在金陵
刻經處,把這些書刻印出來,大概有三百多部。淨土宗的祖典,除了善導大師的《觀經疏
》《觀念法門》《般舟讚》《法事讚》,還有曇鸞大師的《往生論註》、道綽大師的《安
樂集》,都回歸了。還有剛才講的律宗的那些書,也都回歸了,並且都重新把它們編排出
來。就是這樣的一段因緣。
所以,我們國人看善導大師的思想,覺得好像新的一樣,但其實這才是我們原本的、純粹
的淨土思想。
三、如何看待日本淨土教?
【記者】
為我們說明了這段重要的歷史,也帶出來了我的兩個問題:
一個就是,我們中國人看日本的佛教,好像跟我們中國佛教的發展不一樣,跟今天講的純
粹的淨土宗也不一樣。這方面法師怎麼看?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現在我們已經開始接觸到純粹的淨土宗,但是原來已經修習了摻合其
他宗派思想的淨土宗,比如說摻合了天台宗、禪宗等等,其思想和修行的方面,可能跟純
粹的淨土宗不一樣,不一樣是在哪裡呢?又應該怎麼去理解、矯正、改變呢?
【淨宗法師】
第一個問題,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和日本淨土教之間的關係。
應該說,日本的淨土宗是完全從中國傳過去的,然後由法然上人立宗的。法然上人特別「
偏依善導」,也就是依止善導大師,這點是一致的。
法然上人之後,日本的淨土教特別發達;而在中國,是禪宗特別發達——六祖大師之後,
一花開五葉,禪宗就分成五個支派。而日本淨土宗在法然上人之後,也分了五流,後來發
展出的最大幾派:一個是淨土宗的鎮西流,再就是親鸞上人的淨土真宗這一派,然後是證
空上人的西山淨土宗這一派,後來演變有一遍上人的時宗這一派。所以,日本佛教,淨土
的實力很大,他們共同都依據善導大師;如果說不同的話,他們分得非常細,每一個支派
都有它自己的特色。
善導大師思想失傳這麼長時間,在日本經過了八百年的沉澱,他們研究得很細,也有他們
的長處。他們每一個支派的輪廓特別清晰,同樣解釋一句話,淨土真宗有淨土真宗的解釋
,西山派也有西山派的解釋。他們互相之間也有較勁的味道。當然,佛法較勁是沒有關係
的,較勁是要表達「我是正宗,我是正規,代表淨土宗」,總之,只要弘揚得出就好。
對我們來說,採取這樣一個態度:我們不站在任何一個流派上,不站在淨土真宗的立場,
也不站在西山派的立場;我們要回歸本土,回歸到善導大師本來的立場。如果是對善導大
師的淨土思想發揮得比較突出、精彩的,我們也可以拿來用;但是我們不站在哪一個具體
的派別,所以也不可能把日本人對善導大師的解釋全盤搬過來,而且搬過來也未必實用。
我看了一下,它們比較細膩;太細膩化、過於理論化、過於哲學化,可能在弘化方面不方
便。
關於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現代的慧淨法師特別有智慧,他提出四句話,完全把善導大師
思想歸納起來,就是:
本願稱名,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現生不退。
在法然上人,或在後來日本淨土宗的各個系派中,是有這種思想的。慧淨法師把它完整、
清晰地突顯出來,我覺得非常有智慧。
「本願」是彌陀救度的原理,往生靠彌陀本願力的救度。「稱名」是救度的方法。「凡夫
」是救度的對象。「入報」是往生的處所、救度的利益。
「平生業成」本來是淨土真宗比較強調的,我們也拿來用,因為這有助於淨土教法的推展
。在中國淨土宗祖師中也有這樣的思想,比如印光大師說「未生極樂,已是極樂之嘉賓」
,你還沒有往生的時候,已經是極樂世界的人了,不就是說「平生業成」嗎?但是作為一
個主要的特色,在理論上的建樹,日本淨土教這方面比較發達一些。
我們現在把這些引用過來,就是說,我們和日本淨土教方面有同有異。我覺得,尤其在今
天這個時代,善導大師思想回傳到中國來,我們既不能全盤照收日本人的解釋,也不能故
作清高,把他們的都撇到旁邊。他們解釋得好的,可以拿來用。這樣的過程,可能還需要
相當長的時間,需要有智慧的人來做。
有人不瞭解這個歷史因緣,認為我們弘揚的是日本的淨土教,其實恰恰相反。打個比方:
譬如說,父親出國了,時間久了,兒子就以為父親死了,然後就拿了個牌位,天天上香。
後來父親從外國回來,結果這兒子不認識,說:「你是從美國來的,是外國人,不是我父
親。我父親已經死了。」這樣就不好了,因為他就是父親。
這是比喻什麼呢?善導大師的著作,離開中國很長時間了。我們雖然推崇善導大師為祖師
,但是對於他的思想卻不瞭解,因為他的書去日本做客了。一千年後這些書又回來,就代
表善導大師本人的思想回來了,我們要認,不能說這不是我們中國的。
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跟一般所流行的,夾有天台或者禪思想的淨土的教法
,修行方法上的差別之處。
這個差別之處,主要來講,就在於「純」和「雜」。
善導大師思想,是純粹仰靠阿彌陀佛他力的救度,純粹彰顯阿彌陀佛救度的本懷,它是彰
顯救度的法門。而一般對淨土法門的理解,也承認阿彌陀佛的願力,也要靠阿彌陀佛救,
但是不夠純;不夠純就夾雜了自己的修行,認為「我要修到某種程度才達到讓阿彌陀佛救
的標準,我才可以到極樂世界去」,有這麼一點點純和雜的差別。可就是這一點點,像我
們這樣的根機,就給嚇住了。這自力修行要達到什麼程度?是要達到一心不亂,達到功夫
成片,達到能夠讀誦大乘經典,或是要斷煩惱?斷不了煩惱至少要伏住煩惱,又要伏到什
麼程度?我們有沒有做到?心中就有很多的疑情,不能取捨,不能完全放下、徹底靠倒阿
彌陀佛。
而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卻能夠讓我們徹底安心,完全靠倒。完全靠倒之後,你就發現,
一切擔心都是多餘的,完全沒有必要!
四、目前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發展的情況怎麼樣?
【記者】
剛才法師也提到了,慧淨法師是在台灣弘揚善導大師的思想,但香港對這方面可能還是比
較陌生。另外,在國內,法師在弘願寺特別提倡善導思想的這種修行。可不可以再講一講
中國大陸、台灣,或者是海外地區,善導大師這種回到正宗的淨土宗,當前的發展是怎麼
樣的?
【淨宗法師】
當前的發展,總的來講還處於初級階段。就是說,知道的人不多。而且我們說這是純粹的
淨土法門,是純粹的、純正的淨土宗,這是我們這樣說;還有人認為,十三祖的系統才是
最純正的。因為接觸時間還比較短,像慧淨法師是最早弘揚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的,也就是
近二十年的時間吧。所以總的來講,大家還處在共同瞭解的過程中。
不過趨勢非常明顯,因為聽聞到善導大師的教法,都好像黑暗中見到了光明,恐懼中得到
了安慰,覺得內心有一股清流,讓我們得到安心。所以它的發展勢頭還是很強的。
另一方面,也因為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和我們這個時代完全相應。這個時代,大家看,就
是一個他力的時代。在我們的生活中,一切都在展現他力。過去要送個信,要自己跑,或
者騎馬,馬腿都可能跑斷;現在你看,電話一打,網絡上一發,你根本就不用跑。過去出
去都是走路、坐轎子,頂多坐馬車;現在坐動車、坐飛機。吃飯穿衣,一切事情都是仰靠
他力,這也是佛法所講的緣起。這種他力緣起的現象,現在比過去體現得更加生動鮮明,
離開別人,沒一個人可以生活,人人都必須仰靠他力。古時候,老百姓都是自耕自足,又
是做農民,又是做鐵匠,過年的時候又要自己做糖,又要自己打豆腐;現在什麼都是買現
成的。為什麼成為這樣的世界?是因為人心期盼他力。比如我們出門不願意自己走路,所
以發明了車,依報隨著正報轉,才展現成這樣的一個狀況。
在修行這個領域中,我們呼喚他力救度,這也是必然的,人們不願意靠自力。聖道法門靠
自力修行,聖道諸宗,在這個時代,法勢越來越弱,因為能相應的根機越來越少。現在是
淨土的時代,這是大勢所趨。佛在《無量壽經》中也說了,「當來之世,經道滅盡」,眾
生都沒辦法靠自力修行了,「特留此經,止住百歲」,淨土這一宗特勝。你看中國,一句
阿彌陀佛幾乎是佛教的代表,不管哪一宗的寺院,比如大陸的臥龍寺、高旻寺,這些都是
禪宗自力修行最濃厚的道場,但是裡面一定有念佛堂,沒有念佛堂那是不能成為道場的,
禪堂裡面純粹坐禪的也沒有多少,也很難堅持下去。所以這是大勢所趨。
【記者】
感謝法師這方面的開示。剛才法師提到自力跟他力的問題,還有對當前環境的人,這種新
的弘法的接引方便。下面的第二部分,我們專門來談這個。
第一部分就到這裡,謝謝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