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玅境長老|佛巧度優婆離居士

作者: honyan (honyan)   2021-06-03 12:14:50
※ [本文轉錄自 Buddhism 看板 #1WjugGib ]
作者: honyan (honyan) 看板: Buddhism
標題: [法語]玅境長老|佛巧度優婆離居士
時間: Wed Jun 2 21:41:32 2021
佛巧度優婆離居士
玅境長老
佛在世的時候,佛在那難陀這個地方(現在有個那難陀大學,是不是就是那個地方,這我
不知道),這一天有一個外道叫苦行外道,就是尼揵子的弟子,他就很悠閒地就來見佛,
來見佛也很有禮貌,就坐下來。坐下來,佛先說話,佛說:「你的師長尼揵子,他施設
幾種行(行住坐臥的行)令他的弟子不敢做惡事呢?」這個苦行外道回答說:「我的尊師
不施設行,施設罰,令弟子不敢做惡事。」佛說:「施設幾個罰呢(處罰的罰)?」「施
設三個罰,身、口、意,身罰、口罰、意罰,三個罰。」佛就問:「這三個罰應該是不一
樣的,哪一個罰是最重的?」說是:「身罰最重,而不是口罰、意罰;意罰是最下,最重
的、最嚴重的處罰是身罰。」佛說:「是嗎?身罰是最重嗎?」連續問了三次,然後這個
苦行外道也連續三次這麼回答:「身罰是最重,口罰、意罰不是那麼重。」佛就是默然,
就不吱聲了。
這個苦行外道對佛說:「瞿曇!你施設幾個罰令你的弟子不敢做惡事呢?」佛說:「我不
施設罰,我施設行(就是業),施設業,令我的弟子不敢做惡事。」「那你施設幾個業呢
?」「三業,身、口、意三業,身業、口意、意業。」這苦行外道說:「那麼這三個業裡
邊,哪一個是最重的呢?」佛說:「意業最重。」這苦行外道也連續問了三次,佛連續回
答:「意業是最重,身業、口業不是最重的。」完了的時候,這苦行外道就從座站起來,
繞佛三匝就走了。
走了,就回到他的尊師尼揵子外道那裡去。尼揵子外道就問他:「你從什麼地方回來呢?
」說:「我到瞿曇那裡去了。」「你和瞿曇有何言句?你們有什麼討論了嗎?」說:「是
的。」說:「有討論,你完全地告訴我。」那麼這苦行外道就把和佛陀這一段的談話,完
全地告訴尼揵子了。尼揵子就讚歎:「是,你是做到了對師長應該做的事情,你有大辯才
,你有決定的宗旨不變,在瞿曇那裡能樹立我的宗旨。」就讚歎他一大段。
讚歎完了的時候,當時有五百多人在尼揵子外道這裡集會,其中有一個優婆離居士。這個
「居士」這句話,和我們現在的用意不同,我們說居士,是一個相信佛的,一個在家人相
信佛法的人,就稱之為居士;那個地方說居士,不是,是一個大富翁的意思,就是有很多
的財富的人,是社會上有地位的人了。
這個人站起來說:「這個長苦行他能夠樹立師尊的宗旨不變,我也能!我也能到瞿曇那裡
去同瞿曇對論。」這個苦行外道說是:「你不能,你若到那兒去和瞿曇對論,瞿曇有幻化
咒,一定把你教化成為他的弟子了。」那麼這時候這尼揵子說:「不會的!不會的!他一
定也是和你一樣,樹立我的宗旨不變。可能會化導瞿曇做我們的弟子的。」這個苦行外道
說:「不可能這件事。」那麼優婆離這個人說:「我能,我也和你一樣。」那麼就是爭論
了一會兒,尼揵子就說:「好!你現在就去,把瞿曇教化他做我們的弟子。」
那麼優婆離這個人就到佛陀這來了,也是很有禮貌的,然後坐下來,坐下來他先說:「今
天有個苦行外道到你這來,同你有討論一些道理嗎?」佛陀說:「是的!」說是:「若是
討論了,你可否把討論的話都告訴我呢?」「這可以!」佛陀就是一五一十地、如此如此
地都說給他。然後這個優婆離就讚歎這苦行外道,說:「他說得好,說得對,是我們師尊
的思想是這樣子。」
佛陀說:「我現在想要同你討論這件事,你歡喜不歡喜?」「可以呀!」佛說:「討論可
是有個條件,大家要實實在在的,有就說有,無就說無,不能說謊話。」說:「可以,你
放心!我可以和你對論。」
佛就問他,說是:「人在道路上走,一下子會踩死很多的蟲子,這件事你的師尊是不是施
設有報?」就是你走路的時候,把蟲子殺死了、踩死了,會不會有因果的問題?這個優婆
離說:「是,是的,有因果問題。有問題,但是有思的時候,罪過大一點;無思的時候,
這個罪過就輕。」佛說:「你說思,這個思是什麼意思?」說:「思是意業也。我們再明
白一點說,如果那路上有蟲子,你有意地踩死這個蟲子,你的罪過就大;如果你無意的、
無心地踩死了蟲子,這個罪過是輕的,就是這麼意思。」佛說:「你這樣回答我,你想一
想再回答我。你們剛才說是身罰最重,現在你說的話有一點矛盾,這是意業嘛!有心,你
這身體把那蟲子踩死了,但是若無心的呢,這罪過就輕;若有心,罪過就重。這就是意業
的力量大嘛!你剛才說是身罰最重,現在你說意業的力量大,不是有矛盾?你說的有點矛
盾了,你要想一想!」
佛又提出個問題,佛說:「你的師尊說出一件事來,比如說是你們這個外道需要喝湯,飲
食的湯,喝湯,不喝冷水。如果沒有湯,就只好要喝冷水。要喝冷水,沒有冷水,就得要
死。說這個人若死了以後,他到哪兒去呢?」那麼優婆離說:「我的師尊說這件事,生到
意著天,生到意著天去,生到那裡去。若渴死了的人,他心裡老想水,這個人死了以後生
到意著天去。」佛說:「你想一想再回答我的問題,你不可以前後有矛盾!」
然後佛又提出第三個問題,說是:「我們那難陀這個地區,經濟繁榮,居住的人特別多,
很多人在這兒住。假設有一個人拿著刀,想要把這個地區的人通通都殺掉,在一天內都殺
掉他,堆成一個肉山,這件事能不能做到?」優婆離回答:「這件事不可能的,這個地方
人太多了,一個人一天能殺死多少人?堆成肉山,做不到,不可能做到這樣子!」但是佛
說:「你有沒有聽說這個仙人,仙人若一憤怒了的時候,他心裡面一作念,全部這個地區
通通都死光了。他一作念的時候,用火來燒這些人,一下子都燒成灰了,你聽說這個故事
沒有?」說:「我聽說過,是的,是這樣子。」這個仙人他也不拿刀,也不拿劍,什麼也
不拿,只是坐在那裡,心裡面一入定了;就是得了四禪八定的人,他在禪裡邊,心裡面若
憤怒的時候,要殺人的時候,就是這麼一憤怒,就把人通通都殺光了,就能做到這裡。優
婆離說:「那個仙人那個威德力,不但是那難陀,多少個國的人,通通同時都會殺死的,
這個力量是太大了。」
佛說:「你前後不要矛盾,你要想一想再說。」這個優婆離就不吱聲了,默然。佛說:「
這不是默然的時候,你要回答我的問題。」優婆離想一想,說:「我現在不是默然,我在
想這個道理。」想了以後就說:「我以前是相信尼揵子外道的思想,我現在知道尼揵子就
是愚弄人,說的道理都不合道理。我從今天開始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盡形壽歸依佛
、歸依法、歸依僧。」這樣子。然後佛陀說:「像你這樣的人,你願意歸依三寶,要默然
,你不要出聲,不要去對人家說這件事。」那麼優婆離說:「佛陀你這樣說,我更願意歸
依佛、歸依法、歸依僧。」說:「為什麼呢?」說是:「那些外道若優婆離做他們的弟子
,他們要敲鑼打鼓,進那難陀地區去宣布:啊!優婆離是我的弟子了。」當然現在就是登
報紙了,因為優婆離這個人在地區裡面大概是一個非常有地位的人,但是佛陀就是這樣子

然後優婆離對佛陀說:「從今天以後,我的家只有佛陀、佛陀的四眾弟子可以到我家去,
尼揵的弟子不可以來了,不可以到我家來。」佛陀說:「尼揵是你很久以來最尊重的人,
你還應該供養他,他若來乞食,你還應該隨力隨分供養他。」那麼這時候優婆離說:「哎
呀!佛陀你這樣說,我更要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他就是讚歎佛。這時候優婆離這
個人,他就因為聽佛說法心裡歡喜了,心就柔軟、調柔了,佛就為他說苦集滅道的道理,
他得須陀洹果,這個優婆離得了須陀洹果。得了須陀洹果的時候,又是生歡喜:「我再三
地,我盡形壽地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佛陀的四眾弟子都可以到我家去。」說這些事
情,然後他繞佛三匝就回去了。
回去了,這苦行外道他先得到消息,就報告了尼揵子,說是:「優婆離居士果然不出我所
料,他已經被瞿曇的幻化咒迷惑了,是佛陀的弟子了,不相信我們了。」尼揵子說:「不
會的。」還是原來這個想法。那麼這個苦行外道說是:「如果是你不相信,你去看看,你
去問問。」說:「不,你去問問。」那麼這個苦行外道就去了。
優婆離回家的時候,他先對他的守門人,他的門口有守門的,說:「從今天開始,我是瞿
曇的弟子了,我是佛陀的弟子了,我不相信尼揵子了。所以從今天以後尼揵子來的時候不
准他入到門裡來,他若乞食我們可以給他飲食,佛陀的四眾弟子可以到我的家裡來。」他
對守門人這麼樣宣布。
那麼這苦行外道一來的時候,守門人對他如此如此宣布,這苦行外道一回頭,就回去報告
了尼揵子。尼揵子心裡面很不歡喜,他就領了他的五百個弟子就到優婆離家裡來了。這個
守門人也是如此如此地對他一說,這尼揵子說:「我現在要同他見見面,同優婆離尊者同
他見面。」守門人說:「好!你在這兒等一會兒。」他到裡邊去報告優婆離,優婆離說:
「你在中門預備一個高座,預備好了,你告訴我。」隔一會兒,他來報告:「預備好了!
」他出來了,出來他自己坐在高座上,然後就告訴守門人:「你去通知尼揵,叫他們進來
,他若願意進來,請他進來。」那麼這個守門人出去了,就對他宣布了,說是:「尊者優
婆離說了:你若願意進來,就請你進來。」這個話都是聽了心裡有點不舒服,但是這個尼
揵子就領著五百多人就進來了。
進來了一看,哎呀!這樣的態度啊!原來是優婆離預備這個高座好,預備好了,是抱著尼
揵子坐高座的,優婆離自己坐在旁邊小座上;現在是優婆離自己坐高座上。然後這尼揵子
說:「你應該這樣子態度對付我嗎?」優婆離說:「這個地方是我的所有權,我願意給你
坐就給你坐,不願意給你坐就不給你坐。」這個初果聖人會說這種話。然後尼揵不得已地
也就坐在旁邊,就問他,說是:「最初去的時候,你說你要教化瞿曇做我們的弟子,現在
你被瞿曇迷惑了,做瞿曇的弟子了,是這麼回事啊。」也是說了一大段,意思是這樣子。
然後這個優婆離說:「我給你說個譬喻。」這個譬喻很有意思。說是:「一個年紀大的婆
羅門娶一個年輕的太太,有孕了。懷孕的時候,就對這個婆羅門說:『就要生產了,你去
為我們的兒買一個玩具來。』說:『現在還沒有生產,等生產以後再買也不晚嘛!現在不
要買。』『喔!不,你現在就要買。』因為這個婆羅門特別愛他的太太嘛,所以只好就去
買,同意去買。『買什麼樣的玩具呢?』『買一個獼猴來。』『好。』他就出去買個獼猴
來。買回來以後呢,他這個太太說:『這個獼猴的顏色不好,你到街上那個染房(染衣服
、染顏色),到那兒去染一染,叫這顏色光澤,再擣一擣,然後再用牠做玩具。』『好。
』他就到街市上去,到染房那地方去,就同那個做染衣工作的人,也就同他說這件事。那
個人說:『這個猴,把牠的毛染成美好的顏色有可能可以,牠可以忍受,若是擣的話,恐
怕不行!因為牠一擣就擣死了,裡面都是臭穢的東西,臭氣就出來了,那還能做玩具嗎?
這是不能的。』」
優婆離說:「我這個譬喻說完了。你說的道理受不了瞿曇的問難,就像一擣這個猴,就把
猴的臭氣擣出來了。你說的道理都不能成立,你說的道理只能染愚而不能染慧,就是對那
愚癡的人講,他能接受;有智慧的人深入地觀察的時候,就不能成立了。所以你說的這些
法,染愚而不能染慧,但是佛陀說的道理可不是,就像人的衣服,好的毛布染成好的顏色
,也可以擣,愈擣愈光澤。佛陀說的道理不怕你難問,愈辯論愈顯示他的理論愈高明。所
以我當然是做佛陀的弟子了,我不能相信你的道理了,從今以後我再不受你的欺騙了。」
說這些話,尼揵子立刻吐了血,領著他弟子就走了。走了他就到了另外一個國家去了,離
開這個地方,然後得了大病就死掉了。
所以我感覺我們漢文佛教有個什麼問題?學習佛法是為你講的,自己不用。這些人我認為
都是有才華的人,都不是像我這麼笨,都是有才華,讀那一部經、讀這一部經,會有些問
題,有問題不管,就在那裡覆藏著,然後就是這麼講,自己不認真地去辨別、認真地去學
習,只是為了應付這件事來做這件事,而不深入地、認真地學習,這是我們漢文佛教的衰
相。這個譬喻就是:你若是真理,也不怕辯論的;如果你不是真理,才怕辯論。你怕什麼
呢?所以我們中國佛教是有這個問題,而這個問題與學習聖道有直接關係。如果你想要得
聖道,你學習的佛法在你內心裡面,你要百分之百地肯定,你才能夠這麼樣修行。比如說
修這個無我論,你心裡面是有我?是無我?你若猶豫,那無我觀你沒有辦法修,你修不來
了。你非要肯定才可以,不然的話這沒有辦法得聖道的。所以我們漢文佛教的確是要反省
一下,我認為如果我們不反省,我感覺不吉祥,有很多的問題啊!
典故出處:
中阿含經卷第三十二|大正藏第01冊No.0026
(一三三)大品優婆離經第十七
http://tripitaka.cbeta.org/T01n0026_032
文章出處:
https://fayun.org/public/index.html#!/fy/player/teaching/story_teller/232/video/0
YouTube影音:https://youtu.be/3QKl_WJHZug
==============================================================================
大毗婆沙論九十五卷四頁云:聞所成慧者:謂於文義,如理抉擇。思所成慧者:謂不淨觀
、持息念、及念住等。修所成慧者:謂暖、頂、忍、世第一法、現觀邊世俗智、無量、解
脫、勝處、遍處等。(出自朱芾煌《法相辭典》)
長老開示的次第很清楚,也鼓勵佛教徒由聞而思入修,從有為契入無為,所以文字般若的
理解便非常重要,是起修的基石。往後思維、修行就不容易出岔子,有什麼疑惑再從經律
論來自我檢視。
作者: tmac012004 (寂滅寂滅就好)   2021-06-03 15:41:00
隨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