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法語] 如何挽救社會風氣系列–佛教是什麼?

作者: nmamtb (南無阿彌陀佛)   2020-04-05 15:26:12
※ [本文轉錄自 Buddhism 看板 #1UYNtM5S ]
作者: nmamtb (南無 阿彌陀佛) 看板: Buddhism
標題: [法語] 如何挽救社會風氣系列–佛教是什麼?
時間: Sun Apr 5 14:42:24 2020
https://youtu.be/5fbCeL3gS7U (上)
https://youtu.be/hJwzNrBgp4Y (下)
如何挽救社會風氣系列(一)—佛教是什麼  (第一集)
  1997/6  台灣緯來電視台  檔名:24-001-0001
  各位觀眾:常常有人感歎,現在文明社會人們的生活越進步,
心靈反而越空虛,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越來越遠,所以很多人想借
助種種的宗教,以求得心靈的寄託。也有很多人想學佛,但是因為
對佛教缺乏一種正確的認識,所以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反而有
所誤導。今天我們很高興為您請到了當代佛教高僧,淨空法師,在
節目中為我們詳細開示佛教的真正意義,使我們對佛教的本來面目
,有一個正確的觀念。
  淨空法師早年追隨方東美先生學習哲學,後來又受教於章嘉大
師,以及李炳南大德學習佛法。法師二十六歲學佛,三十二歲出家
,講經說法至今已經四十年,足跡遍及海內外。尤其是以新加坡、
美國、馬來西亞、中國大陸等地,法緣更是殊勝。法師通宗、通教
,說法深入淺出,契機、契理,深得說法三昧。而近年則是專修、
專弘淨土法門,於世界各地提倡成立淨宗學會,做為弘揚和修行淨
土的道場。
  訪問者:法師,您好。
  師父:你好。
  訪問者:我想首先請教法師,這個佛教到底是什麼?它是不是
宗教?而且它跟其他的宗教有沒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師父:這個問題說起來就話長了。當年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
,他老人家一生的行儀,跟我們中國孔老夫子非常接近。而所差別
的是孔子在當時確實是想求得一官半職,發揮他的學術。而釋迦牟
尼佛他本身是王子,他能夠擺脫王位,而專心來從事於教育工作。
由此可知,教學確確實實是國家社會的一樁大事。在中國古典像《
禮記》「學記」裡面就講得很好:「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建立
一個政權,領導國家,最重要的是教育的工作。所以孔子一生從事
於教育,成為一個偉大的教育家;釋迦牟尼佛也是如此,他是一個
大教育家。佛法是教學而不是宗教,這是很明顯的一個事實。
  在我們現前佛門裡面,稱呼也能夠看得出來,譬如我們稱佛為
本師,本師就是創始的老師、根本的老師。習慣上我們稱出家人為
和尚,和尚是印度話,他的意思是親教師,就是親自指導我的這個
老師我們才稱和尚,所以和尚與我們學習的關係非常的密切;和尚
也不一定是出家人,在家人指導我們,那他也就是我們的和尚。譬
如我過去求學,大家都知道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學佛十年,他老人家
是在家居士,對我來講他是我的和尚,所以我稱他為和尚,因為他
親自教導我。由此可知,和尚是個通稱,不論是男女老少,也不論
出家、在家;法師也是個通稱。如果稱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
尼,這決定是稱出家人,這是一個普通的常識。
  訪問者:聽法師這麼說,和尚不一定是出家人才稱和尚。
  師父:對。
  訪問者:帶髮修行在家人也是可以稱為和尚,為親教師。
  師父:對,和尚是他學生對他的稱呼。
  訪問者:學生對他,算是尊稱嗎?
  師父:是尊稱,就像現在學校裡面的指導教授,他親自指導我
的;他不直接指導我的,我跟他沒有這個關係,通常我們稱法師,
不稱和尚。
  訪問者:稱和尚是非常親近的。
  師父:非常親近,非常親近。
  訪問者:法師,剛才您說佛教不是宗教,它是個教育。佛教既
然是一種教育的話,它的內容都有哪些?而且佛教它的教學目標又
是什麼?
  師父:佛教的內容非常廣泛。儒家教學我們已經覺得它非常廣
大,它始從胎教,一直到慎終追遠,可以說它是圓圓滿滿一世的教
育。而佛法的教育比它還要廣大,佛法知道一切眾生有過去世,有
未來世;過去無始,未來無終,這從時間上來講是無際。從空間上
來講,佛法知道這個宇宙非常之廣大,不僅僅是我們這一個地球,
這一個星系;佛在經論上常講,像這樣的星球、星系,在太空當中
是無量無邊的。因此,他的教學內容,可以說是盡虛空、遍法界。
他告訴我們,我們的知識、智慧,對於整個虛空法界,都應當徹底
的明瞭。不但對現前事情要了解,對於過去、未來也都要明白。
  這些事情能做得到嗎?尤其是過去、未來,我們怎麼能明瞭?
佛法說能。為什麼能?因為這個能是我們的本能,不是從外面學得
來的。那就要說明探討宇宙生物的起源。佛告訴我們這全是自性變
現的,所以他教學的中心,實在講就是禪家講的明心見性;只要你
達到這個境界,這一切事理你當然就明瞭。因此,明心見性是佛法
修學的中心。不論是禪宗或者是教下,顯教、密教,只要是大乘佛
法都是以這個為中心;但是各宗派他們的名詞術語不一樣,而事實
完全是相同的。譬如在宗門裡面叫明心見性,在教下叫大開圓解,
在密宗叫三密相應,在淨土叫理一心不亂,這名相不一樣,其實是
一樁事情,這個是他教學的中心。
  訪問者:是!還有法師請教:在佛教方面是不是還分些傳統的
佛教、宗教的佛教、學術的佛教,以及比較不入流的邪門外道的佛
教,是不是有這些分類呢?
  師父:這是晚近產生的現象,講傳統那是教學,那是師道。佛
教從釋迦牟尼佛興起,大概一千年之後傳到中國。在東漢的時代,
歷史上記載是漢明帝永平十年,也是公元六十七年,這是正式接受
中國朝廷聘請過來的。到中國來之後,他們帶來了佛像,帶來了經
典,跟中國朝野接觸,這一談之下,就非常契機,中國人非常歡迎
,因為這個教育跟儒家教育,在基礎上來說完全是相同。中國傳統
的教育,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而佛法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
,有許許多多基本的觀念完全相同。而儒家只講到原則,佛家則講
到非常透徹、非常詳細,確實跟中國儒、道能夠相輔相成,所以被
中國朝野熱烈的歡迎,這樣就把它留住了。而在中國生根、茁壯、
開花、結果,遠遠超過了印度,這個是我們今天講傳統的教育。
  佛教發展到唐朝的時候,就形成了正規教育,叢林制度;叢林
制度實在講,就是現在大學的教學,把它有組織的這種方法。所以
叢林制度是中國佛教的特色,也就是在中國正式創辦了佛教大學。
叢林裡面,它裡面工作的分配,跟現代的大學完全相同。叢林的主
席就是大學校長;它裡面有首座和尚,首座相當於教務長;它有維
那,維那相當於訓導長;它有監院,監院相當於總務長。所以跟現
在學校裡面,工作分配完全相同,只是稱呼不一樣而已,工作的性
質都相同,所以它是一個完整的學術機構,而與宗教實在講完全不
相干。
  我們在經典裡面、在著述裡面看到有宗教,佛教裡面有宗教這
個稱呼,這個宗教稱呼,跟現在社會上講的宗教完全不一樣。佛教
講宗完全指禪宗,我們稱宗門;禪宗以外,各各宗派就像一個學校
的院系一樣,它分十個宗派,就好像分十個學院。除了禪宗稱宗,
其他的這些學院都稱為教,所以叫宗門、教下。用宗教兩個字,把
整個佛法都包括了,是這個意思,與現在一般人講宗教觀念不相同

  訪問者:現在好像一般人總是把佛教跟迷信劃上等號,在這一
方面,是不是也請法師給我們大家做個導正好嗎?
  師父:佛教的宗旨是破迷開悟,這才能夠達到離苦得樂。佛告
訴我們眾生苦難,許許多多的苦難,苦難從哪裡來的?從迷!迷什
麼?迷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們生活環境,人生就是本人;
換一句話說,你迷失了你自己,迷失了你生活的環境真相,於是你
的想法、看法就有錯誤。想錯、看錯,那你就做錯。做錯了一定有
錯誤的果報現前,那你一定要承受,這個不是別人給你的,是所謂
自作自受。所以佛教要想達到離苦得樂,一定要做到破迷開悟,真
正認識自己,認識我們生活環境的真相,問題才能夠徹底解決。
  訪問者:是!當然要達到這個境界,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剛才法師您說佛教其實是一種教育,它跟學校的體制內容,其實
完全一樣,有訓導、有教務、有總務。一個想學佛的人,他到底應
該從何處著手?
  師父:這個問題,佛跟我們中國古老的教學,可以說是完全相
同,一定要從親近一個好老師著手,佛法講親近善知識。佛在經典
裡面明白的告訴我們,你要想修學佛法,接受佛教育,一定要親近
明師。這個「明」,不是知名度高的「名」,是光明的「明」,明
白的「明」,就是真正有道德、有學問的這樣一個老師,你親近他
,你才能夠真正學到佛陀的教導。
  訪問者:您說親近一個好的老師,是不是也就是我們一般俗稱
的皈依,跟這個是不是相關?
  師父:這個也不能完全相關。皈依是學佛必須要的一個階段。
皈依的意思,是好老師(我們一定要親近一個好的老師)把佛法修
學的總綱領、總原則,傳授給我們,這個叫做皈依。皈是叫我們回
頭,依是依靠,從哪裡回頭?我們過去迷惑顛倒,邪知邪見,身心
一切污染,嚴重的污染。所以皈依就是教我們從迷回頭,要依覺悟
;從錯誤的知見回頭,要依正知正見;從一切污染回頭,依清淨心
。這是學佛基本的條件。你一定要從迷、邪、染回頭,要依覺、正
、淨;迷、邪、染是自己,覺、正、淨還是自己。所以真正皈依是
皈依自性三寶,這個覺、正、淨就是三寶。
  訪問者:還有一般人也有所誤會,就是皈依到底是皈依一位,
親近一位法師好?還是皈依越多越好?
  師父:這是錯誤觀念,這完全錯誤。皈依這個裡面沒有一個法
師,也沒有很多的法師。皈依只是把佛教修學的總綱領、總原則傳
授給你、教給你,這個叫皈依。所以皈依是皈依自性三寶,不是皈
依外面的人,甚至於連釋迦牟尼佛都不相干。因為你說我皈依釋迦
牟尼佛了,都是一個大錯誤,哪有這個道理?釋迦牟尼佛沒有說你
要皈依我,沒有這個話!所以佛教給你,你要皈依你自性覺,覺就
是佛寶,所以佛這個意思是覺悟的意思,皈依佛就是要依覺悟,用
現代普通大家好懂的話,就是你要依理智,不要感情用事!理性就
是覺,感情就是迷。叫你皈依佛,就是教你處世待人接物,在日常
生活當中你要理性,不要感情用事,這就叫真皈依。你說這個理性
與感情,與佛與法師有什麼關係?這沒有關係!如果說我們是皈依
某一個人,這是錯誤,決定是錯誤。所以人,這個老師是代表僧團
,來把三皈傳授給你,你是皈依整個僧團。那一個善知識都是我的
老師,不能認定一個,你的心量才廣大,你的分別、執著才能夠突
破,你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
  但是學法一定要跟一個老師學,這是我們初學一定要跟一個老
師。一個老師他教你是一條路,兩個老師就變成兩條路,你就困難
了;三個老師就是三叉路口,你就無所適從。所以最初的修學,儒
跟佛的教導都是一個老師,學一家之言。到什麼時候你才能夠廣學
多聞?你的智慧開了,就是你有能力辨別真妄,有能力辨別是非,
有能力辨別邪正,這個老師就開心了,你的智慧開了,他一定放你
出去參學,廣學多聞。但是你還沒有這個能力,那你一接觸,你的
麻煩就來了,你不曉得往哪裡走,這個時候老師一定保護你,不讓
你出去,他要培養你這個能力,這是老師他有責任,他有義務。
  訪問者:我們知道在佛法修學方面也是非常廣大浩瀚,是不是
請法師為我們再開示一下,佛法修學的科目方面有哪些,好嗎?
  師父:佛法的內容剛才說過了。佛法的教學在本身上,它分為
五個階段,就像世間辦學由淺而深,循序漸進。經典裡面記載的,
佛最早所講的是《大方廣佛華嚴經》,這部經是佛在定中所說的,
參與這個法會的都是大菩薩,不是普通人。佛在這一次,可以說是
將宇宙人生的真相,全部都說出來,當然內容是非常非常的廣博。
這部經一直到佛滅度六百年之後,有一位龍樹菩薩他從龍宮裡面,
看到完整的《華嚴經》,數量之大是很難想像的。龍樹菩薩看到之
後,這絕對不是我們世間人所能夠接受,就是它太大,分量太大。
  他看到全本,再看到中本,又看到下本;這個意思就是說,全
經太大了,有節錄的本子。節錄還是很廣,再有比這個更簡單的本
子。他看了之後,看到最簡單的就是下本《華嚴》,認為這個本子
我們世間人可以讀誦、可以接受,所以就把它傳到世間來。一直到
以後傳到中國,中國人把它翻成中文,就是現在大家所看到的《大
方廣佛華嚴經》。而這個經實在講是《華嚴經》的提要。正如同中
國的《四庫全書》,大家曉得《四庫全書》浩如煙海,可是《四庫
》有目錄提要,那個份量就少得太多。現在我們讀的《華嚴經》,
就像《四庫》目錄提要一樣,它不是完整的經本,它是目錄提要。
即使是目錄提要也不完整,幾乎我們只有原本的二分之一,另外二
分之一非常可惜,失傳、散失了,連原文現在也找不到。可以說《
華嚴》最完整的本子,現在是中文的譯本,非常之可貴。
  佛從定中出來之後,這就是說完他自己全部所證得這個境界之
後,要契這個世間人眾生的根性,這才是在辦小學,講《阿含經》
。由阿含再提升到方等,就好比是中學;由方等再進入般若,般若
好比是大學,般若講的時間最長,講了二十二年。我們知道釋迦牟
尼佛在世,總共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當中用二十二年時間
來講般若,我們就了解般若是佛法的中心,是他主要的課程。在現
在中文經典裡面,《般若經》份量也最大,總共有六百卷。最後八
年講《法華》、《涅槃》,好比是研究所,回歸到《華嚴》的境界
。由此可知,他講經說法是有次第的,他有他的善巧方便。
  訪問者:還有法師,我們知道在佛法修學方面的五大科目當中
,好像有三福、有六和敬、有三學、有六度、有十願,這些我們都
不太明白,是不是請法師一一為我們做個開示好嗎?
  師父:這是講到個人的修學,剛才我們是講佛的教學,教學分
這五個階段,而每一個階段裡面,所講的經論都非常豐富。至於個
人修學,佛給我們講得很明白,從哪裡學起?從三福學起。三福是
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所講的,這個實在講是太重要,跟儒家
教學的思想,可以說是不謀而合。
  佛講第一福是人天福報。換句話說,你要想作佛、作菩薩,在
這個地方,諸位必須要清楚,作佛、作菩薩就是作一個明白的人。
佛菩薩對於宇宙人生真相徹底明瞭,所以作佛、作菩薩,不是去作
神仙,這個要搞清楚,作神仙就變成宗教;是作一個徹底了解宇宙
人生的人,這種人就叫作佛,就叫作菩薩。佛是圓滿徹底明瞭,菩
薩是明瞭但是沒有達到究竟圓滿,比佛智慧明白還差一等,他都是
一個明白人。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了解佛教的教義,不至於產生誤
會。所以作佛、作菩薩是我們應當希求的,我們應當有這個願望,
就是作一個明白人,不要作一個糊塗人。凡夫是糊塗人,佛菩薩是
明白人,這樣說大家就容易懂了。佛教導我們,從哪裡做起?從孝
順父母做起,這個跟儒家的教導完全相同。所以第一福就是人天福
報,我們先要把人做好,你才能夠學佛。
  人天福裡面佛說了四條。第一孝養父母,第二是奉事師長,第
三是慈心不殺,第四條修十善業,這個是做人學佛大根大本。「孝
」這一個字,範圍是無限的深廣,特別在中國文字裡面,中國的文
字是全世界任何國家民族裡面所沒有的,這是我們應當要尊重,也
是我們值得自豪的。我們古代這一些祖先們,對於後世可以說照顧
得無微不至。他們的智慧、他們的經驗,如何傳給後世的子孫,用
什麼樣的工具,他想得太週到,這個文字就是傳遞智慧經驗給後代
的一種工具。而這個工具充滿了智慧,這是在其他國家民族文字裡
頭所找不到。
  「孝」這一個字是會意,在中國文字製作,它有六個原則,我
們稱之為六書。六個原則其中的一個叫會意,你看了這個符號,體
會它的意思。這個符號它上面是個「老」,下面是個「子」,你去
體會。這個意思是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體。這個「孝」的精神是建
立在這個基礎上。所以現在外國人講有代溝,代溝就是不孝,上一
代跟下一代脫節。上一代還有上一代,下一代還有下一代,過去無
始、未來無終,這才是一個整體。你看這個意思多深,這個意思多
廣!所以中國人紀念祖宗,幾千年的祖宗我們還在懷念、還在祭祀
,這是外國人怎麼想都想不通的,他不懂這個道理,他沒有這個概
念。所以儒家跟佛法教學,都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換一句話說
,所謂成佛沒有別的,就是把這個孝道做到圓滿就成佛,整個佛法
的教學沒有別的,就是教孝道。
  訪問者:是的!聽了剛才法師的開示之後,讓我們了解到,其
實整個佛學就是孝道,孝道在整個佛法當中,所佔的地位是相當相
當重要的。法師,我們知道在佛法當中,六和敬也是相當重要的一
環,是不是也請法師對於六和敬也為我們做一個開示好嗎?
  師父:六和敬是佛教給我們,怎麼樣在團體當中,應該要做到
的態度,也就是教我們如何跟大眾相處的原則,這叫六和。第一條
講見和同解,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彼此要建立共識,我想諸位
都能了解這一條太重要了。諺語常講:「家和萬事興」,一家人在
一起生活,如果有共同的認識、共同的想法、共同的見解、共同努
力的方向,這個家庭當然會興旺。一個國家也是如此,所以建立共
識是現在每一個團體普遍都在講求的。
  第二條就是戒和同修,這一條的意思就是要守法,戒就是法律
、就是規矩。每一個人都能夠守法,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公司行
號也有章程,人人都能守法,人人都能盡份,這個事業才會興旺。
後面這三條,所謂身同住、口無諍、意同悅,實在是講彼此在一塊
和睦相處,就是這個意思。末後一條也很重要,叫利和同均,也就
是說在物質生活方面,如何能夠達到均平,而沒有差距,這一條也
是非常重要。所以共產制度實在講是一個理想,是很難達到的。如
果講到制度,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談到利和同均,那就是共產制
度,所以佛法真正是民主、自由、開放、共產,這是人類高度的一
個理想。
  訪問者:在佛法修學方面的三學,所謂戒、定、慧,戒剛才法
師說就是所謂的法,定跟慧又是怎麼解釋?
  師父:三學是佛法教學的中心,也就是佛教的課程雖然多(經
典就是教科書),它有個中心的理念,決定不會違背這個理念,這
個理念就是戒、定、慧,稱之為三學。可以說是任何一部經典,無
論大部、小部,你展開來的時候,這三個理念一定都具足。可是它
偏重在哪一方面,那個不一樣,有的偏重在戒,有的偏重在定,有
的偏重在慧,它的確是有偏重,但是一定都說到。所以戒學廣義的
講,就是要有方法,無論做什麼事情,它一定都有方法、有程序,
你一定要遵守;你不遵守方法,你就收不到好的效果。所以持戒用
現代的話來說,守法的概念、守法的精神。唯有守法,你的心才能
得到定。所謂定就是不會被外面境界所動搖,不會人云亦云,你心
有主張,心有主宰,這個就是定。從定就開智慧,你有主宰、你有
主張,你一定就把事實真相看的很清楚,看的很圓滿。所以戒、定
、慧這三個理念,是佛教化一切眾生,講經說法的總原則、總綱領
,稱之為三學。
  訪問者:它們的關係也是密不可分。
  師父:密不可分,對!沒錯!
  訪問者:法師,六度又是說什麼?
  師父:六度是佛教給我們處世待人生活的守則,現在我們講守
則,要遵守的原則,這個大家好懂,這是六個原則,必須要遵守。
無論你是什麼樣的身分,無論你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你從事於某
一種工作(我們現在講,從事於某一種行業),無論是在家、出家
,都一定要遵守,所以這個叫菩薩道。你要是作菩薩,一定要遵守
這六個原則,守住這六個原則,你就是名符其實的菩薩。這裡面第
一個是布施,布施的意思就是叫你放下,不是叫你把工作放下,事
放下,是叫你把心裡面那些憂慮、牽掛、煩惱放下,這才叫真正的
布施。
  所以現在大家很多發生錯誤,認為一看到布施,到寺廟去捐一
點錢,做一點好事,認為這就是布施,這把意思錯會了。當然這個
也是布施,不是布施真正的意義。布施是叫你把煩惱、憂慮、妄想
、分別、執著捨掉,把它放下,這才是真義。第二個持戒,剛才講
持戒就是守法,一定無論辦什麼事情要循規蹈矩,要按部就班。第
三個忍辱,忍辱就是耐心,無論做什麼事情,沒有耐心不能成就,
越是大的事情,越要有很大的耐心,你才能夠有成就。第四個是精
進,精進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求進步,決定不能夠保守,決定不
能夠得少為足,這個不可以的。現在的社會大家曉得,科技日新月
異,如果你不進步,你就會被時代淘汰掉。所以佛法講求精進,無
論在德行上、在智慧上、在技術上,乃至於在生活上,都要不斷的
向上提升。所以佛法它不是落伍的,它不是守舊的,永遠在前進。
第五個是禪定,這個禪定的意思就是你自己有主宰,不輕易受外面
境界動搖。最後一條是智慧,你沒有高度的智慧,你無論做哪一樁
事情,都沒有辦法達到圓滿。所以這六個原則一定要遵守,特別是
菩薩。
  訪問者:法師,你剛才提到布施,讓我們大家有個正確的觀念
,原來布施並不是說讓你到那裡去捐一點錢,去救助什麼貧苦的人
,然後就是做到了布施,其實布施是讓我們放下我們心中的煩惱,
放下心中那些雜念。但是法師,這一點對我們一般人來說是相當難
的,一般人就是因為雜念、煩惱太多,自己控制不了,不曉得法師
是不是可以指導我們一下,我們該如何做才能達到這一點?
  師父:這一點,的確初學的人是非常困難。他為什麼放不下?
實在講,他是沒有看破,他不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假如徹底明白
真相,他自自然然就放下。所以釋迦牟尼佛在一生講經說法,為什
麼講《般若》講了二十二年,《般若》是講智慧,就是說明宇宙人
生的真相。把他二十二年所講的總歸納起來,就是一部《心經》,
二百六十個字。或者再詳細一點,中國人喜歡念的《金剛般若波羅
密經》,這一部小冊子,可以代表釋迦牟尼佛二十二年所講的精華
都在其中。這裡面最重要的,佛告訴我們,就是三心不可得:過去
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個心是能得,我們這
個概念;能得的這個概念,是一個不能得到,是虛妄的東西,不是
實在的。你所得的無論是物質也好,或者是精神方面也好,佛講你
所得到這一些物,這些物是什麼?這些物它都是因緣變現的,是緣
生法。「緣」,我們今天講條件,許許多多條件集合而形成這一個
事相,它沒有自體,它沒有本體,所以說是當體皆空,了不可得,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末後他做了一個總結,「一切有為法,如夢
幻泡影」,如夢幻泡影是講宇宙萬有一切現象,不是真實的。
  現代科學家也發現,他們用分析的方法,把這些物質分成分子
、分成原子、分成電子,到最後一分析才曉得,事實真相是這麼回
事情,這個佛在三千年前,就做詳細的說明。這些幻相存在的時間
,佛給我們講很短暫,它不是真的永恆存在,所以如露亦如電。這
個露是露水,我們現在看到,它存在有一段時間,這個一段時間是
它的相續相,不是它的真相。而它的真相是剎那生滅,剎那生滅是
非常短暫的時間,我們沒有辦法覺察得出來,而佛能夠看得清清楚
楚、明明白白。這個生滅就是不生滅,因為它的時間太短,生就是
滅,滅就是生,所以生滅的界限已經不可得,所以佛法講不生不滅
,不生不滅實在就是生滅的真相。了解這個真相,我們的身心就放
下了,放輕鬆了,曉得一切法不可得。然後你才能夠隨緣,隨緣就
自在,你就不會攀緣了。攀緣就是我要想怎麼做、怎麼做,那是自
找苦吃。一切都能隨緣,你就得大自在,這個才過真正幸福美滿自
在的生活。
  訪問者:也就是說要看透真相,了解真相,自然心中的雜念、
煩惱就放下了。還有在六度當中,剛才法師提到禪定這一項,我想
禪定也是一般人非常想學,但是又很不容易學到,也請您指導一下
好嗎?
  師父:禪定這個名詞,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他講的很清楚、很
明白,在《壇經》裡面告訴我們什麼叫做禪?什麼叫做定?禪的意
思就是不著相,用現代話來說,不受外境的誘惑這個叫禪;定是不
動心,心裡面常常保持清淨,不起分別、不起煩惱、不起執著,這
就是定。實在惠能大師他是聽《金剛經》開悟,所以他解釋這個禪
定,還是依《金剛經》來的。佛在《金剛經》裡頭有兩句話說:「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就是禪,如如不動就是定。由此
可知,修禪定不是天天在面壁打坐,面壁打坐那是裡面的一種,其
實行住坐臥所有一切活動,只要你外不著相,內不動心,你就是禪
定。
  所以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這些菩薩們,他們禪定在哪裡
修?在市場;經上講「市廛」,用我們現在話講,是最熱鬧的商場
。他去逛商場,逛商場他是修禪定。這個意思諸位懂得,你就明瞭
,他逛商場的時候,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是慧;樣樣清
楚、樣樣了解,但是所有這些琳瑯滿目的,不能誘惑他,他不受誘
惑,這就是禪;他心裡如如不動就是定。所以人家逛商場是修什麼
?修定、修慧!不像凡夫一看到這個就被吸住,這個也想要、那個
也想要,這動了心,禪定就沒有了。所以諸位要曉得,禪定那是真
正的享受,定慧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訪問者:外不著相,內不動心,不受誘惑,然後就是禪定。
  師父:不錯,外不著相就是不受誘惑,不受誘惑就是禪,裡面
如如不動那就是定。
  訪問者:這要好好的修了。
  師父:所以禪定就在生活當中。
  訪問者:說到生活當中,我們知道其實佛就是生活,佛學就是
生活。在這五大科目當中還有十願,法師!這十願是哪十願?跟我
們生活又有什麼關係?
  師父:這個十願是高等的修行法,這個不是普通的。我們一般
能夠做到六度就非常圓滿,而六度真正做圓滿,才能夠進入普賢的
十願。普賢十願的特色就是清淨心、平等心;換一句話說,你的心
不清淨,你的心不平等,那你就沒有辦法修普賢十願。普賢十願裡
面,譬如講第一條,他講的「禮敬諸佛」,這個是修敬。諸佛是指
誰?一切眾生都是諸佛,並不是講已經成佛的那些佛是佛。因為他
有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未來佛就是一切眾生。除了這些所謂
是有情之外的,還包括了植物跟礦物,這是《華嚴》的境界,《華
嚴》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不但我們有情的眾生,就是有
感情的,我們今天講動物,動物能成佛,植物、礦物都成佛。所以
這個恭敬心,修恭敬心,真誠、恭敬對人、對事、對物,那這就是
普賢行。如果你還有一個分別,還有妄想,你這個誠敬就沒有了,
所以真誠、清淨、平等來修六度,那就是普賢十願。我們還有分別
、還有執著、還有高下,那就是六度,就不是十願。所以十願跟六
度的差別就在此地,一個是真正的清淨、平等心,一個是清淨、平
等那個程度還不夠,差別在此地。
如何挽救社會風氣系列(一)—佛教是什麼  (第二集)
  1997/6  台灣緯來電視台  檔名:24-001-0002
  訪問者:法師,你剛才對禪定談了很多,你說在逛市場的時候
,也可以修禪定;看電視的時候,也可以修禪定,可以說在我們生
活周遭無時無刻、無時無地都可以修禪定,是這個意思嗎?
  師父:對。
  訪問者:也就是說我們目前看到社會上一些亂象、一些不滿,
我們都要不動氣、不生氣。
  師父:對。
  訪問者:有沒有什麼方法,讓我們做到這一點,達到這個境界

  師父:其實這樁事情,你並不難體會,你看到這個現象,你生
氣不能解決問題。假如你生氣發脾氣,能把問題解決那行!那個值
得。你生氣解決不了問題,你不叫冤枉生氣了嗎?你不如把心平靜
下來,平靜下來清淨心生智慧,唯有智慧才能解決問題。所以這種
生氣、喜歡,這是感情衝動,感情衝動決定不能解決問題,所以禪
定、智慧就很重要。無論什麼境界一定要保持清淨心,冷靜的頭腦
,然後才能處理問題;冷靜的頭腦裡面就生智慧,所以這個定就非
常重要。
  訪問者:所以並不是說「定」是消極,不生氣是消極,其實是
讓你產生智慧,從冷靜當中產生智慧,才能解決問題,這才是積極
的意義。
  師父:對!
  訪問者:非常好。剛才還有談到布施,法師您談到布施,是放
下煩惱,放下心中的雜念,這好像是自己度自己,有沒有說是我們
度人家、幫助人家,有哪些布施呢?
  師父:幫助別人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這是歸納為這
三大類。財就是我們自己有多餘,實在講最會過日子的人,我們講
他的生活瀟灑,他的生活自在,現在講高度藝術的生活,不一定是
你過得很富裕、很豪華,不見得!你過得很瀟灑、很自在、很快樂
,你的人生就非常美滿。那我們只要衣食足就自在,何必要多餘的
?能夠吃得飽、穿得暖,有一個房子可以遮蔽風雨,真是身心安穩
。如果有多餘的,我們幫助別人,助人為快樂之本,所以應當熱心
主動的,去幫助一切需要幫助的人,給他物質上的幫助,這個就是
屬於財布施。
  布施而不著相,布施不要掛在心上,我做了多少多少好事,那
你就變成普通的福報,不能生智慧。布施過去的時候,心裡是乾乾
淨淨,一絲毫不染著,不要去想這個東西,這是真實的功德。功德
就是成就你的定、成就你的慧,於定、慧有幫助的是功德;於定、
慧沒有幫助的,就不叫功德。
  法布施是我們有智慧、有技能,我們把我們的智慧、技能傳授
給別人,這叫法布施。譬如我們是從事於佛教教學的工作,我們每
天把這些道理,講解給一般人聽,讓他了解、讓他覺悟,這屬於法
布施。這種布施裡面,決定沒有報酬。所以有很多同學們曉得,我
的講經錄音帶、錄影帶、CD,以及所有一切出版物,統統沒有版
權,沒有版權就是布施,誰拿去印都好,誰拿去流通都好,只要有
利於社會。如果一版權所有,那就不叫布施,那叫生意買賣,那就
不是布施。所以我們只要能幫助這個社會,我們熱心去做;雖然做
了,心地清淨,逍遙自在,不要把它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難過。
  無畏布施是解決眾生的困難,眾生有恐懼,身心不安,我們幫
助他,使他能夠得到身心安穩,這個就是屬於無畏布施。無畏布施
佛講得健康長壽的果報,法布施得聰明智慧,財布施得財富。所以
世間人他都想,我要有財富、我要聰明智慧、我要健康長壽,但是
他不懂得修因,這種想法都變成妄想,求佛、求菩薩保佑他,那是
決定得不到的。
  訪問者:是,只求菩薩保佑,而自己完全不付出是永遠得不到
。所以各位朋友不要忘記,其實布施,每一個人都可以做,不一定
是說,一定要非常有錢人,或者非常有才能的人才可以布施,每一
個人都有布施的能力。是這個意思?
  師父:對!
  訪問者:法師,剛才我們談到三福,人天福當中好像法師剛剛
只提到有關孝道方面;其他方面,是不是也請法師再補充、再開示
好嗎?
  師父:教育是師道,師道一定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所以孝道
是根本。一個人他能夠成就,成為社會上一個好人,對社會有貢獻
的人,一定要受良好的教育。良好的教育,一定是父母在家庭,跟
學校密切地配合,才能把這個人教出來。譬如說教孝,父母對兒女
這個話說不出口:「你是我的兒子,你要孝順我。」這個講不出口
。那兒子問:「我為什麼要孝順你?」這不是麻煩事情嗎?所以教
孝是老師,老師有責任教學生,把這個道理說清楚,你為什麼要孝
養父母?父母同樣的,你要教兒女如何去尊師重道,老師對學生:
「我是你的老師,你要尊重我、你要重道。」這個話也說不出口。
所以必須兩方面配合,才能把這個人教育出來。所以說一開端「孝
養父母、奉事師長」,這就是教育真正的基礎。
  從這個地方然後再提升,你要有慈悲心,要能關懷社會、關懷
大眾,愛護一切大眾,這就是慈心。慈心裡面最重要的,不殺生;
不殺生,我們就不會傷害任何一個人,不會傷害任何一個動物,培
養你的慈悲心。再修十善業道,十善業道是做人基本的基礎,身不
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絕
不做這種事情。
  訪問者:法師,你剛才說不殺生這一點,是不是意味我們要學
佛,就一定要吃素?
  師父:那不一定,這個不一定,可是素食對於生活決定有好處
。我學佛也沒有人叫我吃素,但是我學佛六個月,就開始吃素,我
得到一個啟示。因為我在小時候念書,有一些同學是虔誠的回教徒
,我曾經上過「清真寺」,了解他們一些東西,他們對飲食很挑剔
。因為他們不但講衛生,世間一般人講衛生,衛生是保衛生理,他
懂得衛性。他除了生理之外,人有性情,這個性情善惡,他說與吃
東西飲食有關係,我體會到這一點。凡是會影響自己性情不良的這
一方面,那些東西他都不吃。
  所以以後學佛,佛家講素食,素食能夠保護慈悲心,所以這是
飲食裡面,它衛身、衛性、衛心,這講得最完全。我從這裡得到這
個啟示,我就吃長素,我二十六歲吃長素,四十多年,這個身體是
越來越健康。我的年齡一般人看不出來,前年醫院醫生給我驗血,
他告訴我,他說:「法師!你的血液純度、顏色,就像三十幾歲人
的樣子。」他做了一個結論:這是你吃素的好處。所以素食對於身
體健康,是有絕對的好處。再加上心清淨,不要染著,世間什麼事
情放下就好了。所以我不看電視,我也不聽廣播,我也不看報紙,
人家問我,每一天天下太平,沒事!日子好過。如果你看這個,「
這天下怎麼這麼亂,亂七八糟!」那你就苦不堪言了。我何必要過
那個日子?所以一切排斥掉,每一天讀經,與佛菩薩為伍,與古人
做朋友,你說這個生活多自在、多快樂!
  訪問者:是,從法師的面相上,相信各位觀眾可以充分得到印
證,因為法師紅光滿面,而且臉色一點歲月的痕跡都沒有,真的看
不出他的年齡,我也不必公布他的年齡。法師,我們知道常常在佛
學當中,有人提到業障,說每一個人一生當中都有業障,這個業障
是代表什麼?跟我們的影響又怎麼樣?
  法師:「業」是事業,造作的時候叫做「事」,你是做什麼事
;事情做完之後那個結果,就叫「業」。所以像我們在學校念書,
學生上課的時候,他有作業,一個學期結束叫結業,三年念完,畢
業。所以業是造作的結果。我們一般人起心動念都是造作,所以造
作的太多了,佛把它歸納為三大類。你心裡面的思想、起心動念叫
意業,你的言語叫口業,你身體的造作叫身業。所以用身、口、意
,就把你所有一切的造作,你的活動全部都包括。你造作的這些,
一定產生後果,這個後果就叫做「業」。
  業產生障礙,障礙什麼?障礙你的定、障礙你的慧。就是剛才
講的,你為什麼定不了?為什麼你在外面一走的時候,你就會被引
誘?那引誘是你在造作,你被人引誘,那引誘是你定沒有了,慧也
沒有了,就變成障礙,所以這叫業障。你造作的善,善也能障,為
什麼?善的時候生歡喜心,總而言之,你的心不平等,所以心要平
,你起了波浪。歡喜也起波浪,煩惱也起波浪,所以全部都是業障
;善業也障,惡業也障。但是他有果報,善業三善道,惡業三惡道
;換一句話說,你出不了六道輪迴,你有業障,你沒有定慧;定慧
才能超越六道輪迴,才能解決問題。
  因此,佛教給我們要修淨業,淨業就是我們不做壞事,做好事
。我們修善業,修善業而不著修善業的相,那個障就沒有了。所以
總而言之一句話,你要記住,我們日常生活從早晨起來穿衣、吃飯
、工作、應酬,一定要與戒、定、慧相應。假如說戒、定、慧你覺
得這三個字太玄了,不太好懂,我變通一下,你要與清淨心相應,
心是不是清淨?與平等心相應,平等就是沒有分別,清淨就是不執
著,我對於一切事情不分別、不執著。了了分明是智慧;不分別、
不執著是定。與定、慧相應,你的生活就自在,你的生活就美滿,
你的事業一定一帆風順,你做得一定比別人好。好的原因在哪裡?
因為你有定、慧。
  訪問者:是!也就是所謂這個業,就是你曾經做過的事,你曾
經說過的話,所得到的一些後果。你曾經做了善事會得善果,曾經
做了壞事就會得惡果,也就是我們人一定要多做好事。法師,這個
是不是跟我們一般在佛學當中所說的因果關係,是不是也有一些關
聯?
  師父:有關聯,有密切關聯。
  訪問者:您談談因果關係好嗎?
  師父:世、出世間法就是世間法跟佛法,都離不開因果,佛法
也是建立在因果的基礎上,你沒有因怎麼會得果?譬如說我們讀書
,勤奮讀書是因,我們拿到學位是果。我們勤奮的工作是因,我們
得到好的報酬這是果。所以世、出世間就是一個大的因果,而這個
因果它永遠是相續的,它永遠是在循環,這個道理我們必須要知道
。知道因果相續,知道因果循環,那我們在這個環境裡面,我們自
然就會向著斷惡修善。因為造因是我們自己,結果當然我們自己也
能夠預期,我造好因一定得善果,我造惡因,我的果一定不好。不
可能說善因得惡果,惡因得善果,沒有這個道理,這是定律。
  訪問者:談到這個因果,我有一點好奇,我們可以說我們這一
代、這一輩子做善事,是為了我們下一代來結善果。如果我們的上
一代做了壞事,而我們是無辜的,我們不知道,而由我們來承受上
一代做的壞事的惡果,那我們該如何自處?
  師父:這個裡面的情形,就非常非常複雜了,要嚴格的來講,
因果是個人自己造,個人自己承受。上一代跟下一代只有影響,是
間接的不是直接的。由此可知,縱然上一代做得不好,我要是認真
努力,可以把它改變。改變不了是因為你不懂得因果的道理,你不
曉得這個事實真相,你被環境轉了,那就很苦。換句話說,你受它
的影響,這剛才講你還受外面境界影響,你沒有定、沒有慧。如果
你能夠守住正常的原理、原則,那這就是持戒。修清淨心,生智慧
,那我就能改環境。環境再惡劣,我們有能力把環境回轉過來,這
個都是事在人為。這個就是我們講高度的智慧,高度的智慧一定是
依賴甚深的定力,妥善的方法。所以社會縱然再惡劣,我們環境縱
然再惡劣,沒有不能改的,《了凡四訓》就是最好的例子。
  訪問者:也就是說即或你的上一代做了一些壞事,到你這一代
受些影響,但是如果你自己自身能夠在佛方面修得很好,禪定、慧
都能修得很好,還是可以化解這個不好的影響。
  師父:可以!不錯!不錯!
  訪問者:所以完全還是看自己。法師,我知道一般人可能會覺
得,我只要做好人就可以了,我何必一定去學佛?學佛對我們個人
到底有什麼好處,為什麼一定要去學佛?
  師父:這個還是一個誤會。你聽我剛才講的,應當有相當的一
個了解。學佛學做個明白人,我做人就好了,我何必做個明白人?
我何必要曉得宇宙人生的真相?好人就行了!這樣說法,這個問題
你就能夠得到答案。一定要做個明白人,才是圓滿的好人。你雖然
是好人,你這好人不圓滿,有欠缺的地方太多了。如果你有定、有
慧,能夠做個明白人,那你是個圓滿的好人,就這個意思。
  訪問者:一般的好人,只是普通的好人而已。
  師父:對!不圓滿。
  訪問者:不圓滿!不是圓滿的好人,所以我們要想達到圓滿的
好人,還是得學佛。還有,學佛如果說想要有所成就的話,難道一
定要出家嗎?在家學佛也能夠學到有所成就嗎?
  師父:學佛不一定要出家,如果說出家的話,這個觀念就錯誤
了。出家就像我們世間的行業一樣,你喜歡這個行業,你可以選擇
這個行業。學佛是任何行業都可以學佛,任何行業都成菩薩,任何
行業都成佛,不一定要出家。出家是所有行業裡面一個行業,這個
行業相當於我們選擇行業,我喜歡教育,我喜歡教學,我去念師範
學校,我將來畢業之後,我從事於教育工作,這是個人志願。所以
一定要曉得,佛法是圓滿的智慧,圓滿的智慧是表現在任何不同生
活方式上,任何工作上,任何環境當中,這是真正的學佛,真正在
佛法上的成就,不一定要出家。如果出家不從事於教學的工作,那
就大錯特錯!好比你念師範,念畢業了,分發你到學校當教員,你
天天不上課,那成什麼話?這個是過錯!你從事於這個行業,就要
把這個行業做好,在這個行業當中,做所有同行的榜樣、模範,那
就叫佛菩薩,佛菩薩就是世間一切眾生最好的榜樣。
  訪問者:是。剛才法師也提到說,學佛我們可以離苦得樂,而
且這也是我們學佛的人,希望達到的一個意境,一個目標。不過這
個離苦得樂,世間人可以說人人都是有苦惱的,不曉得在佛法當中
,是不是有比較具體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化解掉這些苦惱?
  師父:苦惱,佛經上講是從迷失了自己,迷失了生活環境真相
裡面產生的。因為你不了解事實真相,你天天在打妄想,你的想法
、看法全都錯了,於是你的所作所為也就跟著錯。我們曉得思想是
人行為的指導,想錯了一定就做錯了,做錯了那當然就帶來苦難的
結果。佛要解決一切眾生苦難,一定先要幫助他覺悟。他真正懂得
人生。實在講,關於這一點,我們現代人不如古人。古人他能夠安
貧樂道,他多快樂!現在人欲望沒有止盡,那你不叫自找苦吃!你
可以冷靜想一想,你每天這麼辛苦的工作,你過的是什麼日子?你
得到的是什麼?冷靜想想,自己就會覺悟,錯了!
  我在早年學佛,有個老和尚給我講了一個故事,那是真實的,
是他們小的時候。這是在江蘇泰州有一個要飯的,要飯是很可憐,
他的兒子做生意發大財,所以親戚朋友罵他:「你發大財這麼享受
,你的爸爸在外面要飯,你知不知道?」他當然也很難過,派了好
多人到處去找,把爸爸找回來。找回來之後,給他換上新衣服,找
人侍候他。可是他這個老爸爸住了一個月,偷偷溜了,又去要飯。
人家問他,你為什麼?他說:「那多少人侍候,受罪呀!」拿來吃
的東西,我不想吃的東西,拼命拿來給我吃;我不願意穿的衣服,
拿來給我穿。他說我天天要飯,我每一天遊山玩水,我餓了托一缽
飯。晚上睡覺,那個地方隨地而睡,我過的是真正的生活,過的是
自己願意過的生活,快樂的生活,自在的生活。這個人很了不起,
他這個觀念跟我們世俗觀念完全不一樣,這個人沒學佛,學佛他也
成佛了。實際上他是菩薩,乞丐裡面的菩薩,乞丐裡面的覺悟者;
他表現的是於人無爭,於世無求,過得是大自然的生活,跟大自然
為伍,那一個人有這種境界。回過頭來看看他兒子做生意,他簡直
不恥,他過的不是人的生活。離苦得樂,諸位從這裡去想。
  訪問者:好深的意境。跟剛才師父所說的,笑話裡面的主角,
剛好相反的是,有些人實在是人在福中不知福,其實他的周遭一切
都非常的圓滿,但是他就是不快樂,因為他腦子裡記得都是過去一
些不愉快的事情,而開心的事一點都不記得。法師,是不是請您對
這些人,很想不開的這些人,也做一些開示好嗎?
  師父: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人與人、人與事都
是過眼雲煙,何必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跟自己過不去呢?這個是
很愚癡!一個人要想真正得到快樂,所有一切不如意的事情,所有
一切跟自己有過節的人,你都應該把它忘得乾乾淨淨,常常想人的
好處,不要想人的壞處,你就快樂。天天想人家的過失,不想人家
的好處,你叫自找苦吃。與人有沒有相干?與他不相干;苦的是自
己,苦的不是他,這種人才叫做愚癡,佛經上講的迷惑顛倒。細細
想想佛的這些話,我們應該自求多福,常常念人的善處,不要想人
家的過失。縱然他有過失,縱然他是個惡人,我們常存這樣的心,
有這樣良好的態度來對他,也能把這個惡人轉變成善人,這是無量
功德,這是大好事,不可以鑄成別人的惡行,應當要成人之美,我
們才真正能夠得到快樂。
  訪問者:對於一些他沒有辦法控制自己思緒的人,法師!是不
是有些外力的方法,譬如說念念什麼經文,可以幫助他開擴自己。
哪些經文可以念?
  師父:這些現象很普遍,我們在國內、國外都看到很多,而他
的主要原因,這在佛法講,他這個習氣太深,煩惱太重。有的時候
明白這些道理,境界現前他依舊不能克服,依舊轉不過來。佛法的
方法很多,你讀經,如果煩惱起來,心不平,把心定下來,展開經
卷好好的念一遍,慢慢這個情緒就穩定。所以用讀經的方法可以,
用念咒的方法也可以,用念佛的方法也可以,方法很多,甚至於不
用這些方法,用世間你喜歡聽音樂,放幾曲古典音樂,你專注在聽
,心也能平下來。方法沒有一定,你看那一種方法對自己有效,你
就可以試著去運用。總而言之,平息自己的妄想、分別,這是最重
要,這是我們修行裡面中心的理念。
  訪問者:法師,能不能指導我們一下,在家我們要自修,應該
念哪些經文,可以幫助我們自修?
  師父:初學一定要從做好人做起,這些年來我們在海內外提倡
四好運動,教人存好心、做好事、說好話、做好人。「好」的標準
一定是於社會、於大眾有利益,而不是於自己有利益。如果都想到
自己的利益,把社會大眾的利益放在一邊,這就不好。念念為社會
、念念為大眾,我自己也是大眾之一,大家好,我當然好;我好,
大家不好,我還是有災難,還是沒有辦法避免。所以這個好的標準
是為社會、為大眾,以這個為標準。
  要做好人,這是基本的條件,從哪裡學起?過去印光大師一生
極力提倡《了凡四訓》,學了凡。袁了凡是明朝時候的人,他這四
篇文章在台灣流通的很廣,我過去有詳細的講解,有錄音帶、也有
書在流通,可以多看看,認真的來學習,先做好人。以這個為基礎
,然後我們再讀經,才能夠收到效果。讀經,如果大家沒有接觸,
最好念《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的份量不長,長短適中,非常
適合於現代人。它裡面理論、方法、境界都相當圓滿,面面都說到
,是一部非常好的書。
  訪問者:《無量壽經》?
  師父:《無量壽經》。
  訪問者:法師,我們在念經之前,或是當中、或是之後,有沒
有什麼規矩、什麼禁忌?有沒有?
  師父:沒有。佛是教學,不是宗教,不是說我們沒有規矩,佛
就不高興,沒有這個道理。佛要不高興,他就變成凡夫了,他還會
起心動念,沒有這個事情。
  訪問者:完全不受。
  師父:完全完全沒有。
  訪問者:隨時隨地你都可以念。
  師父:對!對!
  訪問者:只要把心放下來,能放靜。
  師父:對!對!大眾在一塊共修的時候,那就必須要有規矩,
沒有規矩不就亂掉了。所以大眾在一塊念經,為什麼一定要敲木魚
,木魚打拍子,使大家拍節能夠整齊,聽起來好聽,不至於亂糟糟
的。所以大眾在一起要講究規矩,個人那是你怎麼樣自在,就可以
怎麼去做。
  訪問者:還有我們現在可以發現,生活周遭隨處可見一些非常
不和諧的氣氛,像是夫妻不和的比例越來越多,離婚率越來越提高
,子女不孝的情形也經常發生,鄰居不睦的現象也是隨處可見,真
是處處都顯現一種非常不和諧的社會現象。法師,是不是可以請您
為我們這種非常不和諧的大環境,來為我們大眾做一個開示,好嗎

  師父:必須要找到這些不和諧的因素,然後把這些因素消除,
這才能解決問題。而這種因素它的根源,還是在教育。為什麼過去
這個社會能夠安定,這個安定能夠延續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得力於
教育。從前教育最主要的重點,是教你怎麼做人。古代的教學,諸
位可以從「三禮」上看到。佛家的教學諸位可以從經論裡面看到,
他都是教給你、告訴你,人與人的關係;從夫婦的關係、父子的關
係、兄弟的關係、朋友的關係,君臣就是今天講領導與被領導的關
係,他教這個,在中國叫五倫八德,這是教學的中心。所以孔子教
學德行是第一,是做人的根本,然後才教言語,才教你辦事的這些
能力,謀生的能力。這些都有了,都具足了,才教給你文學、藝術
,提高你精神生活的層面,他有道理的;佛法也是如此。
  所以這些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們今天教育宗旨上偏差,我們只
著重在科技,而沒有著重在人文,不懂得人與人的關係。雖然富裕
,可是人事上的問題,是永遠得不到解決,困難在這個地方。今天
補救最有效果的方法,實在講教育是百年大計,挽救今天社會的危
機來不及了,大乘經論也來不及;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講因果報應,
這是事實。如果大家都能夠知道善因一定有善果,惡因一定有惡報
,那我們起心動念、所作所為,一定會收歛一些,對這個社會的安
全,會能收到一些效果。所以印光大師一生,他是一個出家人,是
個佛弟子,他不講佛經,不弘揚佛法,去弘揚《了凡四訓》,去弘
揚《感應篇》,這些東西都是勸善,都是講因緣果報,非常有道理
。所以這個老人真是充滿了智慧、慈悲心,要挽救這個社會。我們
明白這些理論,也懂這些方法,所以我們也是全心全力在推行。
  訪問者:還有,法師,我們一般人心存一種恐懼,對未來、對
往生、對死,存一種恐懼,是不是關於生死方面的事情,也請法師
給我們做開示好嗎?
  師父:這一方面問題,所以會產生恐懼,是對於事實真相完全
不了解,如果了解的時候,你這個恐懼心完全沒有。佛告訴我們生
命是永恆的、是不滅的;換一句話說,根本沒有死這回事情。死是
一個妄想,身體軀殼它不是我,大家把這個軀殼當做我,所以產生
恐怖;如果曉得這個軀殼不是我,他怎麼會恐怖?譬如衣服,曉得
衣服不是我,衣服是我所有的;衣服髒了,你很喜歡把它脫掉換一
件新衣服。這個軀殼也是我所有的,不是我,它用壞了,用了幾十
年,用舊了,我們也把它去掉,換一個新的,你要是有這個觀念,
你不是很自在了嗎?這是真的,這是事實真相。所以佛講這個身體
不是我,是我所有的,跟衣服一樣。你用這種態度來看生死,那你
就非常自在了。
  訪問者:「我」是什麼?
  師父:「我」,佛法講是真心。外國人講:「我思故我在」,
這是外國哲學家所講的。
  訪問者:我思故我在。
  師父:你能夠思想是那個才是你。
  訪問者:無形的。
  師父:無形的。所以我們講精神、講心靈。但是那個是不是真
正的我?還不是!真正的我比那個還要高一級。但是他能夠體會到
「我思故我在」,已經比社會一般人是高明多了。在佛法裡面這個
概念,在佛經裡面是「識」,「識」是什麼?是心的作用。他能夠
觀察到心的作用,沒有觀察到心的本體。心的本體比這個更要高一
層,那才是真正的我。所以身體不是我,在六道裡頭捨身、受身,
被這個東西所累贅,這個不是個好東西。所以我們對於身,也不要
過份地愛護它,也不要有意地去糟蹋它。你過份愛護錯誤了,你有
意糟蹋也錯誤了,一切隨其自然。隨其自然,能夠順自然是最美滿
的生活,我們今天講適應於大自然。這個身體也要叫它回歸自然,
適應於大自然,這就最健康了。
  訪問者:法師,我們人往生以後,到哪裡去了?
  師父:這個用現代科學講,就是我們換一個空間,佛家講十法
界、講六道、講二十八層天、講佛的世界,用現在科學家來講,就
是他生活空間不一樣。我們今天生活在三度空間、四度空間,他們
到五度、六度,到佛的境界那是到最高度、最圓滿的空間;實在講
,就是空間的轉換。這個意思你要是不太理解,你可以想我們在電
視裡頻道的轉換,你就比較容易體會。有沒有離開這?沒有離開,
頻道的轉換,還是這個螢幕。所以佛家講往生:「生則決定生,去
則實不去。」為什麼不去呢?你還在螢幕上;為什麼生則決定生?
頻道換了,確實不同的頻道。所以用科學的方法,可以能夠解釋,
實際事實是如此。
  訪問者:所以佛並不是迷信。
  師父:不是迷信。
  訪問者:非常科學的。
  師父:不是迷信。
  訪問者:我很好奇,人往生以後,長輩往生以後都要超度,超
度代表什麼意義?
  師父:實際講超度是一個追悼懷念的意思,是懷念的意思。我
們以真誠的心來幫助他,實際上超度多半是講他在生前造作許多的
業障,業障免不了他要受痛苦,我們超度能夠幫助他減少一些痛苦
,這個道理《地藏經》上講得很清楚。所以超度並不是我們念幾卷
經,他就真得了功德,沒有那回事情!經上講得很清楚,你要體會
到這個意思。超度是什麼?我們自己好好的修,我們修成就了,他
得到福報。譬如說:我們要想光宗耀祖,我認真努力,好好的去工
作,將來我在社會出人頭地,變成傑出的人才,我的父母就有光彩
。到任何地方,說是某某人的父母,得到大家特別的恭敬,特別的
照顧,就是這個意思。你沒有成就,你念什麼經都沒用處,必須你
自己有成就。所以你自己讀經,你要了解經義,依教修行,把自己
從一個凡夫能夠提升到聖賢的地位,那你的父母就有光榮了。是某
某人的父母,得到社會大眾的尊敬,超度真正的意義在此地。
  訪問者:並不是說對他的往生有什麼幫助。
  師父:這個就有幫助,因為他在天道、在那一道的時候,都受
那一道人尊敬,他的兒子賢慧,他的兒子是菩薩,那還得了嗎?是
這個意思。你自己要不能成就的話,你念什麼經都枉然。
  訪問者:還有,剛才法師提到《地藏經》,《地藏經》在佛學
當中,也是相當重要的一部經文。是不是對於《地藏經》,您也撥
一點時間,給我們做一個比較祥細的說明。
  師父:佛法的修學,在我們中國是很明顯的標示出四個階段。
四個階段第一個就是要從《地藏》學起。地就是表心地,藏是寶藏
,我們心地裡面有無量智慧、無量才藝、無量德能,這是佛講:「
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所以我們的智慧能力是平等的,沒
有高下。但是現在顯露出來,為什麼有高下?為什麼有不平等?就
是剛才講的你有業障。業障重的人他透出來的智慧就小,業障輕的
人他透出來的智慧,就比較多一點,所以這個不平等是從業障厚薄
淺深,關係在此地。如果業障統統消除掉了,你智慧德能顯現出來
,決定平等的。所以是心地寶藏,要從這裡做起。
  心地寶藏用什麼東西來開發?用孝敬!所以《地藏經》是佛門
的孝經,一定要從《地藏》學起。從地藏這個基礎再提升,就是觀
世音菩薩。觀音菩薩大慈大悲,大慈大悲是從孝敬裡面開發的。我
孝順父母,孝順自己親人,然後我把這個孝敬,孝順一切眾生,尊
敬一切眾生,這就變成觀世音菩薩,所以這是往上推展。再一位就
是文殊菩薩,文殊菩薩表智慧,你慈悲對一切眾生,關懷一切眾生
,照顧一切眾生,你要有理性,不能用感情,文殊代表理智。最後
普賢菩薩,普賢代表平等,你的智慧、慈悲、孝敬,對待一切眾生
要平等,不能有差別,所以普賢才真正做到大圓滿。
  訪問者:法師,您剛才提到念佛,我們也在很多場合都可以聽
到念佛的聲音,像最普遍的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大慈大
悲觀世音菩薩」。法師,念這些佛號到底有什麼效用?
  師父:佛法的修學方法很多,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
念佛是無量法門裡面的一種。這個法門它的好處就是簡單、容易,
人人都可以修學。它的理非常之深。淨土宗是專門提倡念「阿彌陀
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當然這些事不是幾句話能夠講的清楚。
經典份量雖然不多,可是它的義理非常非常的豐富。譬如《阿彌陀
經》,這個大家很熟悉,總以為這個經很簡單、很容易。我過去講
過兩遍,後一遍留的有錄音帶,總共是三百三十五個帶子;由此可
知,這一部經並不簡單。我講得這麼長,幾乎講了一年,是不是把
意思都講完了?沒有!只講到少分而已,可見得淨宗義理的豐富是
不可思議的!
  但是這個方法簡單,可以說是任何一個人,你懂理論也可以,
不懂理論也行。但是不懂理論的人必須要老實,所謂老實,真信、
真願,他也能成就。這個成就是實實在在的殊勝,真是可以說是無
比的殊勝。不但能超越六道輪迴,而且超越十法界,所以這個功德
殊勝,是其他法門很難跟它相比的。因此,這個法門是一切諸佛都
讚歎,古來除淨土宗以外,其他各宗派的祖師也帶著提倡,可見這
個法門的確是非常殊勝。
  訪問者:在學佛當中有很多的門,像禪宗、密宗,還有剛才法
師講的淨土宗。也有人強調是禪宗、密宗雙修,也有強調是禪宗、
密宗、淨土宗三修。法師您告訴我們,到底怎麼修法才好?
  師父:實在講,如果我們要想在這一生短短期間當中,得到最
殊勝的成就,必須是一門深入。因為「一」,你的心容易淨,你學
兩樣、學三樣,你決定比不上那個專一的人。就好像打仗一樣,你
把兵力集中在打一點,你很容易突破;你要把它分做三個點去打,
你的兵力已經薄弱,你未必能夠攻的下來。道理是一樣的,所以雖
然有人提倡這兩種都共修,三種共修,你仔細去聽聽他所講的,對
什麼人講的,他有不得已的苦衷。譬如說:叫你禪淨雙修,一定是
對參禪的人,他那個禪不肯
作者: nmamtb (南無阿彌陀佛)   2020-04-05 15:27:00
心得有寫在最下面喔~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