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初果須陀洹投生到人間一定是富貴之家

作者: tmac012004 (寂滅寂滅就好)   2019-05-06 12:54:13
摘錄馬欣德尊者的阿毗達摩(中)
二、入流道果
第一、入流之定義
入流,巴利語 sotàpanna 的直譯,又作至流。漢傳佛教
依梵語 srotàpanna 音譯作須陀洹。sota,意為流、河流;
àpanna,意為已進入、已到達。已進入聖流故為入流,或已
到達聖流故為至流。入流即已進入聖道之流,必定流向般涅
槃。
《增支部·第十集》註中如此說:
ßsotàpannà'ti ariyamaggasotaü àpannà.û
「入流者,為已進入聖道之流。」
從聖果位而言,巴利語 sotàpanna 意即已經進入聖流。
從聖道位而言,巴利語為 sotàpatti,sota(流)+ àpatti(進
入,到達),也譯作入流。在巴利聖典中通常作 sotàpattiphala-sacchikiriyàya pa
ñipanna,直譯作「為現證入流果的已行
道者」或「正進入證悟入流果者」。
第二、入流道斷除的三種煩惱
入流道能斷除最粗的三種結(煩惱):有身見、戒禁取
和疑。其中,有身見和戒禁取屬於邪見,在不善心所的部分
已經講過了。
1、有身見(sakkàya-diññhi)。執著五蘊或身心,認為有實
在的自我、靈魂,或者大我、真我、本體,這些邪見稱為「有
第 十 四 講 出 世 間 心
87
身見」。
2、戒禁取(sãlabbata-paràmàsa)。執取於遵守特定的行
為、禁戒、儀式,認為可以帶來解脫、導向清淨。例如:通
過持牛戒、狗戒、雞戒,或者通過苦行、祭祀、念咒等種種
錯誤的修行方法,認為可以達到解脫、證悟涅槃,這些錯誤
的修行方法統稱為「戒禁取」。
3、疑(vicikicchà)。這裡的疑並非指學習、生活上有不
明白處的疑問,而是對信仰、宗教方面的懷疑、不相信。《法
集論》指出有八種疑:疑師、疑法、疑僧、疑學、疑前際、
疑後際、疑前後際、疑緣起法。
疑師是懷疑導師、佛陀;疑法是懷疑佛陀的教法;疑僧
是不相信僧的證量;疑學是懷疑不信修習戒、定、慧能夠證
悟涅槃;疑前際是懷疑過去世;疑後際是懷疑未來世;疑前
後際是既不相信前世,又不相信後世;疑緣起法、緣生法是
懷疑、不信因果法則。
當禪修者在證悟初道——入流道的時候,這三種最粗的
煩惱即被完全斷除。一名初果聖者還有邪見嗎?還會相信有
靈魂、有大我、本體嗎?不可能!因為他們已經觀照內外名
色法都是無常、苦、無我的,怎麼還可能執著有我呢?!
第三、四種堅定淨信
初果聖者通過修習戒、定、慧而證悟涅槃,他們不可能
再相信那些錯誤的修行方法,不會再去實施苦行,拔自己的
阿毗達摩講要(中)
88
頭髮、傷殘自己的肢體、在太陽下曝曬、在水裡浸泡等等。
初果聖者也不可能相信祭祀、持咒、火供之類的儀式能帶來
解脫。他們對佛、法、僧三寶擁有堅定的、毫不動搖的信心
(aveccappasàda也作不壞淨。avecca是堅定的、絕對的,pasàda
是淨信、信心)。
初果聖者皆具足四法:對佛陀具足堅定的淨信心;對法
具足堅定的淨信心;對僧具足堅定的淨信心。同時,他也具
足聖者所喜愛之戒(ariyakanta sla)。如果他們是在家居士,
則不可能在任何情況下故意違犯五戒。
第四、七聖財
初果聖者擁有七聖財(sattavidha-ariyadhanàni):
1. 信(saddhà),對佛法僧三寶堅定的信心;
2. 戒(sãla),如果是在家人的話,他的五戒持得很清淨,
就算生命受到威脅,也不會故意違犯;
3. 聞(suta),對佛法之多聞;
4. 捨(càga),慷慨地佈施;
5. 慚(hiri),厭惡作惡;
5. 愧(ottappa),害怕作惡;
6. 慧(pa¤¤à),證悟四聖諦的智慧。
初果聖者擁有這七種聖財。這七聖財不是世間財富,而
是聖者所擁有的財富。世間財富會減退,用了愈來愈少,還
會帶來許多過患。但是七聖財只會愈來愈增長
第 十 四 講 出 世 間 心
89
這裡講一個故事: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出身低賤、
同時還患痲瘋病的窮人叫蘇巴布特(Suppabuddhakuññhi)。有
一天,他前往佛陀居住的竹林精舍,坐在人群邊緣聽聞佛陀
說法,聞法時即證悟了初果。儘管他證得了初果,但並沒有
因此變得富有,痲瘋病也沒有痊癒。他證得初果後當然很高
興,在他回家的途中,沙咖天帝想試探他,
阿毗達摩講要(中)
90
僧。’」(Dp.A.66)
入流道智也能斷除一切強得足以導致投生至四惡趣(地
獄、畜生、鬼、阿蘇羅)的貪瞋癡,以及所有尚未產生四惡
趣果報的惡業。因此,初果入流聖者不可能再墮入四惡趣。
為什麼有情會墮落惡趣呢?元兇是邪見!只要有情還
擁有邪見,他就不可避免會墮入惡趣。為什麼呢?因為在漫
長的輪迴當中,我們曾經造了無數的不善業,當這些不善業
在臨終時成熟,即能使我們墮入惡趣。
無論善或不善之業,必須有煩惱的支助才能導致結生。
同樣地,任何不善業的成熟而使眾生墮入惡趣,必須獲得邪
見的支助。換言之,只要一個人的邪見還沒有被斷除,過去
所造作的不善業都有機會在臨終時成熟而使他投生惡趣。
然而,初果聖者在證得入流道的剎那,邪見即完全被斷
除。但是,入流聖者乃至三果不來聖者都還會生起貪心——
四種邪見不相應貪根心。不過,四種邪見相應貪根心是不可
能再生起的。
即使今生證悟了初果,但是在過去漫長的生死輪迴中所
造的殺生、偷盜、搶劫、邪淫、詐騙等等惡業還是有機會成
熟。不過,即使有機會成熟,其強度也大大地減輕了,它們
不能在臨終時成熟而使他墮入惡趣,只會在其生命期間成
熟。
例如:馬哈摩嘎喇那(Mahàmoggallàna)尊者,在很久遠
第 十 四 講 出 世 間 心
91
以前的過去生中,因受到妻子的慫恿,毆打甚至想殺死他的
父母。這是很重的惡業,導致他墮入地獄漫長的時間。到了
他的最後一生,雖然成為佛陀的上首弟子,但是仍然逃脫不
了被暴徒打死的惡報。不過,他已經不會再墮入惡趣,也不
會再有輪迴了!這種果報只會在生命期間成熟,使身體遭受
痛苦。
又如殺人犯指鬘(Aïgulimàla),他殺了九百九十九個
人,並把被害者的手指掛在脖子上,所以被人們叫做「指
鬘」。他殺了那麼多無辜的人,按道理應該下地獄的。後來
佛陀前往教化他,使他成為比庫。儘管後來他成為一名阿拉
漢,在托缽時還是有人用石頭扔他,用棍棒打他。有一次,
他在托缽時遭人襲擊,頭被打破,鮮血直流,缽被擊碎,衣
被撕爛,來到佛陀跟前。佛陀看見他從遠處前來,對他說:
「婆羅門,你且忍耐!婆羅門,你且忍耐!婆羅門,若是按
照你所造之業的果報,應在地獄中遭煎熬許多年、許多百
年、許多千年。婆羅門,但你所造之業的果報卻得以在今生
承受。」(M.86)
指鬘尊者般涅槃後,他還需要繼續承受殺人的惡報嗎?
不用了!為什麼呢?因為他已經斷盡所有的煩惱,命終之後
五蘊不能再重新組合,過去所造作的惡業也隨著五蘊的離散
而成為無效業,沒有五蘊就沒有所謂的受苦。受苦不過是五
蘊在承受,特別是身體的苦受。
初果聖者因為已經斷除了邪見、戒禁取見及疑,在漫長
阿毗達摩講要(中)
92
的生死旅途中,他們已經走近了輪迴的終點。在未來的輪迴
當中,他們只會投生到人間或者天界,而且次數最多不會超
過七次。即使投生到人界,也必定會投生到富貴之家,絕不
會投生到貧賤之家;如果投生到天界,也只會一生比一生更
殊勝。例如:他可以在下一世投生為人,然後投生到三十三
天(Tàvatiüsa),之後投生到喜足天(Tusita),然後投生到梵天
界,一直投生到第四禪的淨居天,這樣一生比一生更殊勝。
但是對於凡夫而言,即使投生到天界,當他天福享盡
時,通常會墮落惡趣,幸運的話才能再投生人間,所以凡夫
的未來是不確定的。正因如此,我們今生有幸遇到佛法,成
為佛陀的弟子,應該精進禪修,勤修戒定慧,斷除貪瞋癡,
努力在今生證得初果,這才是最好的保險!
摘錄馬欣德尊者的阿毗達摩(下)
問 38:如果初果和二果聖者下一世輪迴為人或天人的話,
他們會知道自己是初果或二果聖者嗎?
答:如果他們投生為人的話,通常並不知道自己是聖者,但
是他們從出生開始,就自然不會故意違犯五戒。如果他們持
續地修行,將能知道自己前世曾經證得聖道聖果。
如果他們投生為天人,就有能力知道自己前世已經證得
聖道聖果。
作者: XDDDpupu5566 (XDpu56家族)   2019-05-06 21:51:00
請問黃色字這段有經典論據嗎?
作者: XDDDpupu5566 (XDpu56家族)   2019-05-06 13:51:00
請問黃色字這段有經典論據嗎?
作者: future261 (咪嗚貓抱著起司條)   2019-05-07 12:04:00
用類推的 只造善不造惡的修行路線一定是越走越富足印象歷史資料說初果平均可百大劫成就 造了百劫左右的善不貧窮也難了 但初地菩薩的福相會更明顯 因為首修六度之中的佈施波羅蜜 感果至少是栗散王 國王以上的福報筆誤:造了百劫左右的善 不富貴也難了(因為沒有偷盜)所以很多修行者懷疑自己是不是菩薩了或證果了 檢視一下自己的福報 懷疑幾乎就會消失了(少數的附佛BOSS例外)
作者: Xras (想不出來)   2019-05-07 18:55:00
推啥呀…優波離尊者是十大弟子之一,首陀羅出身看看馬丁大那篇文,大弟子要修多久你的意思是,尊者無數前世天天混吃等死,到最後一世就無緣無故的便能遇佛,還能出家證果成為阿羅漢大弟子,是吧?真的很棒捏,這種事啥時輪到你呀?
作者: MartinJu (荒謬人生)   2019-05-08 10:42:00
不退轉菩薩有分初地或八地才證得。跟初果四不壞信一樣,在念念中善業自然增長。初地不見得不會退轉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