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周永西:試析楞嚴經與道教的思想淵源

作者: CassSunstein (Pm)   2016-11-27 04:04:14
周永西
首先,我們將《楞嚴經》的思想與《本際經》來作對比,可以發現兩者具有很深的淵源,具
有很明顯的繼承與發展關系。《楞嚴經》思想的三個要點是:顯示一個常住真心為萬法真體
;真心發生妄想病緣,因此而發生世界眾生;修行則是除去妄想根元,發真歸元,返回並獲
得那個常住真心性淨明體。《楞嚴經》的這三個思想要點概括來說就是心體心性論、心生論
,修心論,它們和《本際經》中表述的道體道性論、道生論和修道論這一套重玄哲學,在本
質上是一樣的,只是各自使用的術語不同而已。道家哲學以為,萬物以道為體(體),大道
無為無名(性),發生萬物(生),萬物復歸於道(修),這套思想在重玄哲學裡面得到了
發展,重玄哲學借用佛教的般若性空思想解釋道體道性,借助《楞伽經》中的妄想流轉來解
釋道生,最後發揮「歸根復命」的思想,認為修道就是返本還源。兩相對照,可以發現《楞
嚴經》的思想與重玄哲學乃是一脈相承,下面來就此舉證。
《楞嚴經》說,「汝等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 「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楞嚴建立了這樣一種常住真心,
以此為本體,萬物不過是這個真心因妄想而發生出來的病緣,世界眾生皆以之為體,都是「
真心中物」,「諸有漏國及諸眾生,同是覺明無漏妙心見聞覺知虛妄病緣,和合妄生,和合
妄死」。這樣的一個本體,在《楞嚴經》中稱為真心,在《本際經》中則稱為「道身」、「
本身」,或者稱為「道性清淨之心」,《楞嚴經》是心體論,《本際經》則是道體論,名稱
略有不同罷了。《本際經》中作如是說:「元始天尊,抗手告眾,汝等當知,我之真身,清
淨無礙,猶如虛空,不生不滅,常住善寂,大智慧源,雖復窈冥,其精甚信,無量劫來,證
此真體,恆安不動,超絕無倫,非是小聖二乘,之所知覺」,[9]元始天尊的真身就是所謂
的「道身」,「道身不生滅,任理自玄通,湛然常清淨,獨立強言空」,「言本身者,即是
道性清淨之心…是清淨心,具足一切,無量功德,智慧成就,常住自在,湛然安樂」,「體
不動故,常住不變」,[10]這個道身本身也是常住善寂,是不動真體,智慧本具,湛然清淨
,不生不滅,而且,也可以叫做「心」,這個「心」和《楞嚴經》中的「湛然常住性非生滅
」之「真心」恰是同一性質。在《本際經》中,這個道身真體、道性清淨之心,也是發生萬
物的本體,起著生起萬法的作用,「如是本身,能生萬物,即是萬物,之本始者」,[11]
「能為妙跡本,表現億萬該,神用無起滅,奇功靡去來」,[12]與楞嚴中的那個「能生諸緣
」,能因妄想而「生山河大地」的真心,不是同一功用同一性質嗎?
實際上,《本際經》中所說的「道身」「本身」之類,乃是老子之「道」的發展。老子之道
是「非常道」,「非常名」,是難以言表的,《本際經》借用佛教般若性空對此加以闡釋:
「所言道者,通達無礙,猶如虛空。非有非無,非愚非智,非因非果,非凡非聖,非色非心
,非相非非相。即一切法,亦無所即,何以故?一切法性,即是無性,法性道性,俱畢竟空
,是空亦空,空無分別」,[13]把空、無性強行安在「道」的上面,和「非常道非常名」掛
鉤,但其本質依然還是老子的那個「道」,是個大用無窮,能生萬法的東西,也就是老子所
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的那個「道」。
[14]《本際經》是對老子之道體論的發展,它雖然對道性加以般若化的解釋,卻仍舊只將它
當成一種發生本體,「言道性者,即真實空,非空不空,亦不不空……非本非末,而為一切
諸法根本」,建立此「道身」為萬物發生之根本;而《楞嚴經》則建立「真心」,以「真心
」為萬法發生之本體,它們可謂一個鼻孔出氣。而且,《本際經》中已經明確提出,此道身
本身也可叫作「道性清淨之心」,所以,《楞嚴經》的真心論其實就是對《本際經》道體論
進一步的改頭換面和充實。我們不僅可以在思想上看到它們的淵源關系,還能從名詞術語的
使用上見到一些痕跡。老子說,「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本際經
》中則說真體「雖復窈冥,其精甚信」,而《楞嚴經》則說「真精妙心」,而且大量使用「
見精」,「識精」等術語,這個「真」,不就是「其精甚真」的那個「真」?這個「精」,
不就是「其中有精」的那個「精」?
楞嚴和本際,一個心體論,一個道體論,名異而實同。有了這個真體,便要由此真體發生萬
物。談到真心發生世界眾生,在楞嚴中講的很豐富很具體,但它其實只能算是對《本際經》
中道體發生論的繼承和發展,因為《本際經》中也談到了發生方式,只是不如楞嚴詳細。《
本際經》寫到,「如是本身,能生萬物,即是萬物,之本始者」,「言本身者,即是道性清
淨之心,能為一切世間出世法之根本」,「所謂神本,是妄想初,一念之心,能為一切生死
根本,以是初心,念念相續,眾生業果,輪轉無窮」,「眾生不了此義,而於無法,而生法
想,於不空中,而生空想,妄造諸法,計我及物」,[15] 「世間之法,由暖潤氣,而得出
生,是初一念,始生倒想,體最輕薄,猶若微煙,能障道果,無量知見,作生死本」。[16]
可見,《本際經》已經明確地提出,一切世界眾生,都是大道本身之中發生的最初一念妄想
,由此妄想念念相續而生。經中隨後又加以展開,談到真心神本可以生起無色界業、色界業
、欲界業和三惡道業,「是煩惱業,及以報法,體唯是一,隨義為三,漸漸增長,分別五種
,一者未入三界系縛之位,雖生其域,非三界因,二者能生,無色界業,三者能生,色界之
業,四者能生,欲界之業,五者能生,三惡道業」,再隨後也略談了漸次生起四蘊(色聚,
想聚,識聚,行聚,舍去了受聚)的過程,這些雖然沒有非常詳細地展開,但已經很具體而
微了。《楞嚴經》中談到山河大地眾生因妄想而生起的過程,就可以看作是對《本際經》以
上思想的詳細展開,楞嚴說,「汝等當知,有漏世界十二類生,本覺妙明覺圓心體,與十方
佛無二無別,由汝妄想,迷理為咎,痴愛發生,生發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
,則此十方微塵國土非無漏者,皆是迷頑妄想安立」,《楞嚴經》用相當大的篇幅談到了真
心中是怎樣發生妄想擾亂而生起整個世界國土的,大談世界和眾生皆因妄想業緣發生相續,
「交妄發生,遞相為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情想合離,更相變易,所有受業,逐其
飛沈,以是因緣,眾生相續」,在經的後部也用大量篇幅具體談到十二妄想,十二類生,十
二輪轉,談到各種妄想發生地獄業報的具體情狀等等,可以看到,所有這些正好就是《本際
經》中「以是初心,念念相續,眾生業果,輪轉無窮」的道生論之具體展開,是它的一個注
腳。
這種真心發生世界眾生論,並不是真正的佛教思想,在佛教裡面是不承認有什麼東西能生起
萬法的。佛教談論的是緣起法性,只講緣起法本身的幻有和性空,那種認為萬法的背後還有
一個出生者的論調,佛教是大加駁斥的。其次,《楞伽經》等建立的阿賴耶識,也只是一種
具有了別功能的諸多種子之集合的假名,並非實體,它可以說為現相發起的根源,卻並不是
建立世界萬物的本體。唯識是從心識「表」現諸法的意義上建立「唯心識」的,是認識論,
卻並不是本體論。[17]如來藏這個概念,本來是表示佛之種性的意思,也是佛教對「外道」
方便說「無我」的權宜辦法,[18]它並不是指有一個真心本體;所謂的「真如」也只是稱法
性而談,卻不是一個能生之法。所以楞嚴的真心發生論,其來源並不是佛教,它的來源恰恰
就是本土的道教,只是借用了佛教的一些術語和概念來表達,是發展了的本土道教思想。這
種道生論源出於老子的「道生」之說,在《本際經》中得到了繼承。與《本際經》同一時期
的道經《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經》主要發揮般若空義講道性,但也講到了道生。它說,「知法
相體,皆生於空」,「法相不定,若生於實,不能變通,是知法相,不從實生,不從實生,
是因空生」,[19]認為萬法生於「空」,這實際上是老子「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的翻版
,只是將老子說的「無」加以般若化的解釋而已,實際上還是將「空」給神秘實體化了,說
成了一個「空體」,以為「空」是這個道體的一種性質,這和《本際經》的作法如出一轍。
《楞嚴經》講心生,也就是道生的翻版,它誤會了如來藏的本來意思,把它替換為一個常住
真心,這個常住真心實際上就是道教的「道體」、「道性清淨之心」,是一個能生萬法的本
體,它這樣一替換,便和印土的正統佛學產生了天淵之別。楞嚴說不生不滅,卻只把它當成
真心本體的一種性質,而真心「妄想」起來,在「用」的層面上卻又是有生有滅的;佛教否
定能生的本體,完全稱諸法本身法性(心則稱心性)而談不生不滅,並不是說這萬法的後面
還有一個真體不生不滅,所以兩者的義旨有根本上的不同,楞嚴的真正源頭,是道教而不是
佛教。
在修行思路上,《楞嚴經》和《本際經》也是一模一樣,楞嚴說「發真歸元」,本際則說是
「歸根返本」,都是向「真心」或者「道」的回歸。在《楞嚴經》中,既然世界眾生都是真
心中由於妄想而發生的病緣,所以修行就是滅除這些妄想根元,回歸到本來無病清淨的常住
真心中去。色等五蘊是妄想所生,六根則是妄想之根元,從六根下手,拔除這些妄想根元,
四大五蘊等等也就一層層消解,應念化成無上知覺,復歸於本來的常住真心,原來的山河大
地等病緣不復存在,「虛空粉碎,大地陸沉」。楞嚴中說,「隨拔一根,脫粘內伏,伏歸元
真,發本明耀,耀性發明,諸余五粘,應拔圓脫」,「阿難,今汝諸根若圓拔已,內瑩發光
,如是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銷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在《本際經》中,類似的
思想也很多,《本際經》有,「大道無也,無祖無宗,無根無本,一相無相,以此為源,了
此源故,成無上道」,[20] 「悟此真性,名曰悟道」,「了達此者,歸根復命,反未生也
」[21],「雲何言說,歸根返本」,「 返於無本,是名返本」,「元始天尊無上師,今舍
大慈離生死,獨返善寂妙一源,不住世間染塵滓」,[22]《本際經》中的得道就是歸根返本
,《楞嚴經》不過發展和豐富了這一修道思想,在基本原則上與《本際經》是一模一樣的。
這種修行思路,考其源頭,仍然還是《道德經》。老子說,「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
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它的意思很清楚,道如果動,則
動而愈出,萬物發生,如果靜,則萬物歸根復命,重返於道。《本際經》中歸根返本的思想
顯然就是從此而來,它將道體之用也分為兩種,一是動,一是寂,動則能生萬物,靜則歸根
返本。它說,「稱為物始,用涉能生,又為返本,動寂用殊」,[23]純粹就是老子思想的翻
版。《本際經》把道體之動解釋為「妄想」,由妄想「煙氳」之際,發生萬物,《楞嚴經》
只不過將「妄想」之發生具體化。既然眾生乃是妄想病緣,那麼修行證真就是滅除妄想,返
本歸根,這也就成為順理成章的事情了,《楞嚴經》的修行思路和老子、《本際經》也是一
脈相承。
(節錄)
作者: pizzafan (七情三想)   2016-11-27 06:44:00
下一篇 : 試比較 ~ 一貫道萬法歸宗vs一切善法皆佛所說 ?
作者: happytiger (54068)   2016-11-27 10:23:00
道家這部經典充滿了佛家用語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