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無我相關的開示

作者: EvolutionWin (Mindfulness)   2016-07-27 23:07:37
帕奧禪師 正念之道
....略
在這裡,大家不要誤解說只修行四念處中的單一種念
處就足以證悟涅槃。我要進一步解釋這一點。在《相應部
》中有兩部《不遍知經》(Aparijanana Sutta),佛陀在經
中說:「諸比丘,如果不能以三種遍知來了知一切名色法
或五蘊法,就無法解脫生死輪迴。」三種遍知是:
1、 所知遍知(bata paribba):即名色分別智與緣
2、 審察遍知(tirana paribba度遍知):即思惟智與
攝受智。
生滅隨觀智。這兩種觀智觀照名色法及它們之因
3、 斷遍知(pahana paribba):即從壞滅隨觀智起
因此,根據《不遍知經》,如果想要斷除煩惱、解脫
生死輪迴,你就必須以三種遍知來了知一切名色或五蘊及
它們的因,並且觀照它們為無常、苦、無我。
再者,《阿毗達摩藏》的註釋也解釋說:只觀照色或
只觀照名都不足以證悟涅槃。因此禪修者必須有時觀照色
,有時觀照名。在觀照名色法的時候,如果只觀照內在或
只觀照外在的名色法,這樣也不足以證悟涅槃。必須有時
觀照內在的名色法,有時觀照外在的名色法。
佛陀在《大念處經》中教導身、受、心、法這四念處
。修行身念處的時候,你注重在觀照色法,但是只觀照色
法是不夠的,還必須觀照名法。同理,修行受念處的時候
,你注重在觀照受,但是只觀照受是不夠的,必須也觀照
色法及其他的名法。修行心念處的時候,你注重在觀照心
,但是只觀照心是不夠的,必須也觀照色法及其他的名法
。在法念處當中,佛陀教導觀照五蘊等各種不同的方法。
所以大家不要誤解說只觀照四念處當中的一種就足以證悟
涅槃。
.......略
===========================
帕奧禪師 如實知見 問答
1-3
....略
唯有能夠透視內外的究竟名色法5(paramattha-
namarupa)時,才能解決靈魂的問題:無論內在或外在,
都找不到所謂的靈魂。因此你必須破除名色法的密集6,以
透視究竟名色法。
「Nanadhatuyo vinibbhujitva ghanavinibbhoge kate
anattalakkhanam yathavasarasato upatthati」──「當我們破
除密集之時,無我的領悟(anatta-sabba)就會生起。因為
有密集的概念,才生起靈魂的概念。」
要破除色法的密集,首先你必須辨識色聚7(微細的粒
子)。然後必須辨識每粒色聚裡所存在至少八種的究竟色
。若不破除色法的密集,則靈魂的概念不會消失。
同樣地,若不破除名法的密集,靈魂的概念也不會消
失。例如:當你的心胡思亂想時,你會認為那個胡思亂想
的心是你的靈魂。
尚未證得觀智(vipassana-bana)、道智(magga-
bana)與果智(phala-bana)的人,或尚未破除名法密集
的人會認為心是他們的靈魂;然而,如果能破除名法的密
集,他們將見到心與心所的快速生滅。由於對無常的領悟
,無我的領悟將會生起。在《彌醯經Meghiya Sutta》中,
佛陀說:「Aniccasabbino Meghiya anattasabba
santhati」──「對於無常觀智強而有力的人而言,無我的觀
智也將清楚地顯現。」
當你證得「離行作心」(visavkharagata-citta)時,認
為有靈魂存在的邪見就會完全被滅除。行法指的是名色法
及它們的因緣;離行(visavkhara)指的是沒有行法8
(savkhara)的涅槃。涅槃沒有行法,但是要透視涅槃(離
行)確實需要心識的作用。此心即是道心及果心,亦稱為
離行作心。而根除邪見的作用是由須陀洹道心來執行。
.............略
===========================
帕奧禪師 正念之道
.....略
比達末羅長老為了讓同修的比丘們知道自己的成就,
就發出清咳的聲音,並且說了下列這首表達獲得解脫之喜
的偈頌:
一切世間最勝見者佛陀如此地開示:
諸比丘,色不是你們的,捨棄它吧。
一切行法都是無常的,都是生滅法,
生起後立即壞滅,其寂滅是謂安樂。
在這個故事中談到佛陀開示的話:「諸比丘,色不是
你們的,捨棄它吧。」這句話有什麼含義呢?它的含義是
:我們必須捨棄對色、受、想、行、識這五蘊的執著。如
何才能捨棄對五蘊的執著呢?首先我們必須照見五蘊及其
因,然後必須觀照它們的迅速生滅為無常、觀照它們受到
生滅的逼迫為苦、觀照它們沒有恆常穩定的我為無我。若
能如此觀照,就能捨棄執著。色不是你們的,它們一生起
之後就立刻壞滅。同樣的道理,受也不是你們的,無論是
身體的受或心理的受。如果受是你們的,那麼受就會一直
存在,而且你們將能控制自己的受。然而由於其因緣生滅
無常,因此受也是生滅無常的、苦的、無我的。若能如此
觀照,就能捨棄對受的執著。但是若還未能如此修行觀禪
,例如對於還在修行止禪的人,他就必須藉著專注於禪修
的目標來壓抑身體的痛苦。
........略
=====================
帕奧禪師佛學問答整理
問47:據說佛陀對當時的信眾所開示的大都是從施論、戒論、生天之論開始,然後觀察信眾的根基,給予開
示諸欲的過患,及苦集滅道之諸佛本真。請告訴我怎樣佈施才能獲得好福報?怎樣持戒才能不受地獄惡道燒
烤,享有大功德?升天之論是什麼?諸欲的過患是什麼?
答47:這種教法稱為「次第說法」。佛陀只有在必要的時候才以這種系列來說法。對於戒與定都已達到清淨
的比丘,佛陀直接教導觀禪;最初的五比丘就是很好的例子:在他們都證得須陀洹果之後,佛陀為他們開示
《無我相經》,單純只教導觀禪,沒有談到戒與定。對於持戒已達到清淨,但是定力還不夠強的比丘,佛陀
就從禪定的修行方法開始教起,《小空經》就是一個例子。在《小空經》裡,佛陀教導世間的八定及滅盡定
。對於持戒還未清淨的人,佛陀就從戒開始談起,例如《意願經》。對於需要聽聞佈施論、持戒論、天論等
的人,尤其是對於在家居士,佛陀才開示「次第說法」。
.........略
========================
太多關於無我的開示 .....略
======================
另可參考無我相經
作者: smallkelp (小海帶)   2016-07-28 08:18:00
隨喜
作者: caselook (幸福要懂得耕耘)   2016-07-29 14:27:00
Sadhu!Sadhu!Sadhu!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