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奧禪師禪修指引 去塵除垢 (三)

作者: EvolutionWin (Mindfulness)   2016-03-07 11:47:40
四、飲食適量
在《中部.一切漏經》裏,佛陀如此說:
「他如何適量地飲食?於此,比丘在如理地思惟之後才飲食:
不是為了玩樂、不是為了麻醉、不是為了魅力、不是為了裝飾身體,
而只是為了維持與延續這色身,為了去除身體的苦難,為了幫助修習清淨的梵行,
思惟:『如此我就能去除饑餓的舊苦,並且不引發過飽的新苦,
我將得以繼續無過且安穩舒適地存活。』」
五、結交善知識
關於結交善知識,我應當引用《相應部.大品》裏的另一部經:
一時,世尊住在釋迦國沙卡拉市(Sakkara)釋迦族之處。
當時,阿難尊者前往世尊之處,頂禮之後坐在一旁。
坐在那裏時,阿難尊者向世尊說:
「世尊,這梵行有一半是(依靠)結交善知識、與善知識結伴、與善知識相處。」
「阿難,別這麼說。阿難,別這麼說。
應是整個梵行都是(依靠)結交善知識、與善知識結伴、與善知識相處。
阿難,對於一位以善知識為友、同伴、同處者的比丘,
可預期他將會嚴肅地修行與培育八聖道。
……通過視我為善知識,
必須遭受生的諸有情得以解脫生;
必須遭受老的諸有情得以解脫老;
必須遭受死的諸有情得以解脫死;
必須遭受愁、悲、苦、憂、惱的諸有情得以解脫它們。
如此,阿難,當知為何整個梵行都是(依靠)結交善知識、與善知識結伴、
與善知識相處。」
再者,在《如是語.第二學者經》裏,佛陀如此說:
「諸比丘,關於諸多的外在因素當中,
我不見有任何一法會像結交善知識一般對還未達到圓滿、
而期望達到脫離束縛的至上安全處的有學聖者如此有助益。
諸比丘,與善知識為友的比丘能斷除不善法及培育善法。」
當比丘結交善知識,
而且具備恭敬之心,
依其友之勸導實行,
正念與明覺地觀照,
他就有可能漸次地
證得一切結之滅盡。
六、適當的言談
在《中部.大空經》裏,佛陀如此說:
「比丘如此安住時,若其心傾向於說話,他下定決心不說這些話:
『這些話低劣、可厭、粗俗、卑鄙、無益、及不能導向厭離、離欲、滅盡、寂靜、
上等智、菩提、與涅盤;
這些話是談王、盜賊、大臣、軍隊、危難、戰爭、食物、飲品、衣服、床、花飾、香水、
親戚、車乘、村子、城鎮、都市、國家、女人、英雄、街道、井、死人、瑣碎事、
世界的起源、海的起源、事情是否是如此。這些話我都不說。』
如是,他對這些擁有完全的明覺。
反之,他下定決心:『我當說與消除貪欲有關,有助於解脫心,能導向厭離、離欲、
滅盡、寂靜、上等智、菩提與涅盤的言語,那即是:
少欲論、
知足論、
離群隱居論、
遠離社群論、
精進事論、
持戒論、
定力論、
智慧論、
解脫論及
解脫智見論。』
如是,他對這些擁有完全的明覺。」
其他方法
以上是六件有助於斷除欲欲的法。
除了這些之外,一境性禪支、念根及念覺支也都有助於克服欲欲。
在此,我應當引用《相應部.大品》中的一部經,以顯示應該如何培育正念:
一時,世尊住在孫霸國(Sumbha)孫霸人的舍達卡市(Sedaka)。
在該處,世尊向眾比丘說道:
「諸比丘,假如有一大群人聚在一起,大聲喊道:
『那美麗的皇后!那美麗的皇后!』
而假如那皇后又極善於跳舞及唱歌,更大群的人將會聚在一起,大聲喊道:
『那美麗的皇后正在跳舞,正在唱歌!』
當時來了一位想活不想死、希望快樂而厭惡痛苦的男人。
而人們向他說:
『你這男人,看這裏!這裏有一個添滿油至碗口的碗。
你必須拿著它走在那一大群人與皇后之間。
有個高舉利劍的男人將會跟在你後面,無論是在哪里,只要你令那油掉了一滴出來,
他就會在該地即刻斬掉你的頭。』
諸比丘,你們認為怎樣?那人是否會不注意那碗油,而放逸地他顧?」
「當然不會,世尊。」
「諸比丘,我已舉出這個譬喻以說明其含義。而它的含義是如此:
『添滿油的碗』一詞代表身至念。
因此,諸比丘,你們必須如此訓練自己:
「我們應當培育及多修身至念,以它作為管道、基礎。
應使它變得對我們有效、熟練,以及(令它)達到頂峰。」
為了向你們說明為何我們必須在生命當中的每一剎那裏都保持正念與精進,
我應當引用《如是語.腐敗心經》;於該經中,佛陀如此說:
「于此,諸比丘,有人擁有腐敗的心。
在以我的心檢查他的心之後,我知道假如此人在這一刻死去,
他就會有如被(惡業)載到那裏般墮入地獄。
那是什麼緣故?這是因為他的心腐敗。
即是因為心的腐敗,有些在這裏的眾生,當身體毀壞而死之後,
投生到苦界、惡趣、墮處、地獄。」
在此,我應再舉幾個例子來說明上述的經文。
假如有一位男人看到一個漂亮的女人,
而心想:「啊,這女人的臉多麼美麗!啊,這女人的手多麼細緻!」等等。
而假如他在那一刻死去,他就會墮入惡趣。
同樣地,如果一位女人在看到男人而生起貪念時死去,她也會墮入惡趣。
無論在何時,如果有人在生起貪、瞋等不善心時死去,他都肯定會墮入惡趣。
你看,即使只是一個不善心也如此強大與恐怖。
而我們在一天中生起的是善心比較多,還是不善心比較多呢?
請想一想。
而你認為自己是否肯定不會在來世投生到惡趣呢?
請想一想。
想必你也早已知道,提婆達多原本是擁有四禪八定及五種世間神通的比丘,
但是最終還是因為惡業而墮入阿鼻地獄。
而你現在是否擁有四禪八定及五種世間神通呢?
所以,為了自己的幸福,即使你無法時時刻刻都保持正念,
你也應當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嘗試在一天當中的每一剎那裏,
無論是走著,或站著,或坐著,或躺著,都保持正念。
你應當依照現在所修的業處,時常都保持正念於息,或四大,或三十二身分,或遍處,
或名色法,或緣起支。
如果你如此持續不斷地修行,由於不斷重複的力量,你的定力與正念將會變得越來越強。
這就有如煮水一般。
如果你在煮一鍋水時只是煮了幾分鐘,然後就停止不煮,讓它冷卻。
在第二次時,你也只是煮了幾分鐘,然後就停止不煮,讓它冷卻。
即使你如此煮那鍋水煮了一百次或一千次,那水都不可能達到沸騰點。
同樣地,如果你修禪只是修了幾個星期或幾個月,然後就回去,而沒有繼續修禪。
第二次修禪時,你也只是修了幾個星期或幾個月,然後就回去,而沒有繼續修禪。
而且,如果你只是在坐禪的時間修禪,在坐禪時間之外則忙碌其他事情,那就更糟了。
即使你如此修了一輩子,你都可能不會證得任何聖道、聖果。
但如果你具有恭敬心且持續不斷地修許多個月,或許多年,你就可能會達到目標。
所以,如果你是真的為自己的幸福著想,我想你應當懂得該怎麼做。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