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菩提道次第廣論》奢摩他(28)止觀自性(11)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04-21 07:34:05
《菩提道次第廣論》:上士道〈奢摩他〉 (28) pg338L10~338L12
子二、特於後二波羅蜜多學習道理
(續)丑三、止觀自性
───────────────────────────────────────
【此經宣說毘缽舍那是觀察慧,最極明顯無可抵賴。傳說支那堪布見已謗云:「此是經否
,不得而知。」用足毀踏。因彼妄計一切分別皆執實相,要棄觀慧全不作意,乃為修習
甚深法義,不順此經,故用足毀。現見多有隨此派者(現在還有許多跟隨此邪見)。】
───────────────────────────────────────
.《解深密經》說毘缽舍那的自性是觀察慧(觀察慧即各別觀察所緣),這是非常清楚
明確的。相傳支那堪布(漢地和尚)見到此段與自己見解相違的經文時,無法接受,於是
毀謗說:「《解深密經》是不是佛經?」用腳毀踏佛經。因為支那堪布認為分別就是執著
,顛倒的認為一切的分別都是諦實執著,因此要棄捨如理觀察慧、完全不作意,認為內心
不作意不作任何思惟,才是甚深的修習空性的方式,他的主張相違經文,因此認為這不是
佛經,用腳踐踏。現今仍有許多追隨此種錯誤主張的隨行者(昔已有之,於今猶烈)。
■ 解說──
1.分別和執著,必須要分開來看,否則也會像支那堪布一樣。毫不分別如何能了知「非
諦實成立」、「非實有」等道理,什麼都不想根本不作意分析思惟,與分析思惟決斷
無我空正見滅除諦實執著,這是兩件事。未現證空性之前,都靠分別心而修,修行得
靠分別心來修,包括修習奢摩他、毘缽舍那,都是第六意識當中在修,如果以為現在
馬上可以用無分別心去修,那就錯了。
2.支那堪布認為,內心所思惟的一切,皆是分別妄念,而一切妄念想法全都是諦實的執
著,因此要捨棄內心的思惟、全都不作意,以為這才是甚深的觀修方式,顯然與經文
意義不相隨順。思惟作意並不全是諦實成立的執著,他的錯誤關鍵就在這裡。現今還
有許多人追隨這種錯誤的主張。
3.觀察慧即各別觀察所緣,而得到各別通達的心所,是屬於善分別心,不先行具足善分
別心,則不得止觀。學佛無非是要增長善業,五戒十善的分別取捨,六度的廣大行品
,以至究竟圓滿。善分別心分有漏與無漏,它不是所斷品,而是所修品,要運用善分
別心來生活、來學佛,並破除惡分別心。修行時要大量地運用善分別心來觀察法義。
.修行的進程──「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修道位→無學位」
1.地道進程:資糧位上品生起“止”的能力,依此止的能力生起“止觀雙運”禪定進入
加行位;入道之前,乃至入道在資糧位中品生起通達空性的比量之後,與在加行位煖
、頂、忍、世第一法的“止觀雙運”禪定,都是分別心的修習;於加行位世第一法的
根本定中,世第一法最後心剎那入見道位現證空性時,方才現量現證無分別根本智。
2.非量至量,由「顛倒識→疑→伺察識(非量)→比量」;伺察識有五階段,要一步步
往上進步到能接受正確的因的「執因心」,接著,即可漸漸提升到「比量」的層次。
資糧道與加行道,修的就是比量,之後才會漸漸達到瑜伽現量,有這樣的次第。
3.在比量生起之後,以比量之覺受修定,獲得奢摩他,透過奢摩他的基礎生起毘缽舍那
,之後生起止觀雙運。依於止觀雙運的禪定修習,漸次去除顯現境上義共相的夾雜,
現證空性。行者入道,經資糧位、加行位之後,瑜伽現量現證空性是見道位。
4.行者於見道位斷除遍計我執煩惱(見惑)後,進入修道位斷除俱生我執煩惱(思惑)
,大乘菩薩更於修道位之八地至十地斷除所知障(塵沙惑),最後於無學位圓滿。(
見道位登地以上的聖者菩薩,出了根本定於後得位尚有分別心顯現的義共相,有錯亂
識但無顛倒識。佛位時根本與後得一味,現見二諦完全沒有分別心。見《心類學》)
5.修定時候的心仍是分別心,透過止觀雙運,心對於境愈來愈了解,將夾雜的義共相逐
漸地去除;到了見道位時,心「現證」境,心與境合一、猶如水融於水,沒有夾雜一
點義共相,需要通過止觀雙運,以止觀雙運三摩地為不共增上緣,才能達到此現證。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