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菩提道次第廣論》奢摩他(24)止觀自性(7)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04-19 21:45:04
《菩提道次第廣論》:上士道〈奢摩他〉 (24) pg338L7~338L10
子二、特於後二波羅蜜多學習道理
丑三、止觀自性 寅二、毘缽舍那自性
───────────────────────────────────────
【二、毘缽舍那自性。即前經(《解深密經》)云:「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為所依故,捨離
心相,即於如所善思惟法內三摩地所行影像,觀察勝解,即於如是勝三摩地所行影像所
知義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徧尋思、周徧伺察,若忍、若樂、若覺、若見、若觀
,是名毘缽舍那。如是菩薩能善巧毘缽舍那。」】
───────────────────────────────────────
.寅二、毘缽舍那自性(此為科判止觀自性分二之二,從這裡開始要宣說毘缽舍那的自
性,也就是將闡述「觀」的性相或定義)。
毘缽舍那的性質內涵,也就是前面所引《解深密經》中說:「行者在獲得身心輕安樂
的奢摩他安止之後,以身心輕安樂的安止為所依,專注在所緣境,捨離其他不是所緣境的
散亂心相,(對於所聽聞的法義)於善思惟法形成止定當中三摩地所緣的影像(義共相)
,以分別慧善加分析觀察抉擇,直至獲得決定的勝解印可,也就是觀察思擇三摩地所緣影
像(義共相)的所知義──就盡所有性(世俗諦)上分析觀察思擇、就如所有性(勝義諦
)上分析觀察思擇、粗分的分析觀察思擇、細分的分析觀察思擇,觀察時沒有煩惱的忍許
觀察(若忍)、生起好樂的意樂而觀察(若樂)、清晰覺知明了的觀察(若覺)、心能證
知法義證見法義的觀察(若見)、不捨正理而安住於觀察(若觀),(如是透過修觀的四
種思擇與修觀的五種行相,持續地觀察修,當由觀察力引生身心輕安樂所攝持的慧,那時
的觀察慧)稱為毘缽舍那(亦名勝觀)。如果照著上面所說去修持(四種思擇、五種行相
),菩薩就能夠善巧地來修習毘缽舍那。」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