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 水域活動安全,如何自救與他救? ft. 張

作者: sony577 (雙姓:《姓名權》平等!)   2020-07-13 23:53:54
「快救龍哥!」水域活動安全,如何自救與他救? ft. 張景泓
鳴人放送 11 Jul, 2020
「龍哥溺水了!快救龍哥!」炎炎夏日,水域活動常是人們夏季消暑的熱門首選,尤其台
灣地形四面環海,內有許多溪河流經,無論是跑山邊或是跑海邊,總有許多知名的水域景
點供人們遊憩。特別是歷經半年之有的新冠肺炎影響下,人們為躲避病毒減少戶外活動,
但在疫情逐漸降溫後,「發洩式解悶」勢必會讓更多人湧入大自然,戶外活動安全也如同
防疫般重要。
不幸的是,當時節進入盛夏後,隨著高溫飆升,溺水意外也頻傳,特別在學生放暑假後,
溺水新聞更頻繁佔據新聞媒體,成為夏季必然的新聞版面。儘管地方政府期待夏季的溺斃
案件也能「加零」,但溺水事件的陰影依然如影隨形。
致力於推廣荷蘭游泳教育的「像一條魚 Like a fish」創辦人張景泓對此認為,溺水的成
因眾多,即便你自認很會游泳,但也無法自脫於溺水的風險之外,各個水域的環境差異,
使得面對不同的風險情境,也需有不同的風險辨識能力。
張景泓指出,如近年來在社群媒體上蔚為流行的溯溪活動,他觀察到許多溯溪的民眾,最
常見的狀況是「服裝不對」,如穿著牛仔褲、吸水會變重的棉質衣服下水,一旦落水,會
因身上衣物吸水變重而寸步難行。除此,張景泓強調,許多人也未穿溯溪專用的戶外鞋,
而是穿夾腳拖,除了容易被水流沖走外,溪流裡的石頭也因日夜打磨而十分圓滑,夾腳拖
在這樣的水域環境容易打滑、並不適合。
「許多人說他去溯溪,但事實上他只是去玩水罷了。」張景泓說,溯溪活動有嚴格的定義
與相應的裝備,除了穿錯衣服外,許多人也沒有防水袋,而只是背了個在都市中通勤用的
包包。為什麼防水背包重要?他說,一旦發生有人落水,如果你有防水袋,可以把他捲起
來當浮具援救落水者,「但吸水的後背包不行」,他強調。
溯溪真的危險嗎?為什麼穿對衣服外,還要有溯溪鞋、救生衣跟魚雷浮標這些裝備?張景
泓指出,溯溪故名思義為逆流而上,而最刺激的便是跳水。他說,但是野溪因水流沖刷,
或是一場颱風、大雨甚至地震都會改變溪流裡的石頭位置,溯溪教練帶團前,甚至會重新
探勘一次溪道,並確認跳水點下是否有大石頭,這些都是野溪的不確定性所衍生的潛在風
險。
水域活動既非零風險,遇到溺水事件時,我們又該怎麼辦?張景泓特別指出,救生守則的
黃金律令絕對是「岸上救援先於下水救援」。張景泓有四年救生員的經歷,他從過往援救
溺水者經驗觀察,常見的情況是一群朋友出遊,其中一人溺水後,同行的友人見狀連忙下
水救援,但因無受專業訓練、體力不支,甚至是連游泳也不會,導致一人溺水,多人跟著
溺水的情形。他呼籲,援救者需先以自身安全為考量,如要採取救援行動,務必待在陸地
上將浮具投擲給溺者即可,並打112或119通報,「貿然下水搶救,只會讓自己一同溺水而
已」。
如果是你自己溺水,張景泓分享水中自救的三種技巧,即仰漂、踩水、抬頭蛙,其中最重
要的就是「仰漂」。但他也反質疑,水中自救在台灣的游泳教育中,受重視的程度相較「
泳姿」與「秒數」還要來得低,他說他在從事游泳教學時,最常遇到學童家長提問「他還
可以再游更快嗎?」「他的腳這樣踢對嗎?」令他納悶的是,對於最基本的水中自救,卻
沒有家長問過他「他學這個在溺水時能自救嗎?」而此,是他打定主意要在台灣推廣荷蘭
游泳教學的原因之一。
什麼是荷蘭游泳教學?張景泓指出,荷蘭游泳教學的核心在於,由於發生溺水的情境多是
在踩不到底、沒帶蛙鏡且穿著衣服的情況下,荷蘭便根據溺水的災害情境設計相應的教學
內容,要求學童在踩不到底的地方練習「踩水」,並於水中練習開張眼睛,且依據實際落
水情形,讓學童著衣下水,感受在有阻力的水中如何自救。這些真實的應變訓練,讓小孩
能因瞭解水而親近水進而「玩水」。而這樣的游泳課,正是台灣現階段所缺乏的。
炙熱的夏季看似漫長無際,四面環海與野溪縱橫的台灣,衍生出豐富多樣的水域活動。然
而,溺水的陰影揮之不去,溺斃的新聞成了新聞媒體固定的季節週期,如何降低溺水風險
,顯然不是豎立更多的警示看板,或落下威脅怖慄的標語與內容即可嚇阻來訪的人們。如
何讓環海面山的子民更親近山與海,這一堂游泳課,我們還需要更多學習。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21057/4692457
作者: marathons ( 豆娘 囊鼠 蜂鳥 )   2020-07-14 05:43:00
教母在多板被水桶,到處流竄洗文貼簽名檔宣教.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