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新聞]「醫師其實沒有比一般人健康」健檢名醫

作者: sony577 (雙姓:《姓名權》平等!)   2020-11-23 17:52:55
※ [本文轉錄自 Anti-Cancer 看板 #1VkuPGYf ]
「醫師其實沒有比一般人健康」健檢名醫抗癌14年的領悟
2020-11-19 20:15 聯合報 / 記者陳婕翎/台北即時報導
聯安診所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洪育忠抗癌十四年,他在38歲那年得到大腸癌第三期的診斷,
領悟到「醫師其實沒有比一般人健康」這句話是真的, 此後改變生活型態,投入預防醫
學,以下是他的分享:
以前當開業醫師時,我是永遠滿診「拚命三郎」,病人從早看到晚,買了早餐到下午都沒
吃是日常,38歲那年,一份「大腸癌三期」診斷報告,彷彿老天爺讓我抽取命運、機會卡
,找回更滿意的生活,翻轉我對健康認知,用餘生讓更多人享受「那每個年紀能達到的最
好狀態」。
十多年前,當時醫師絕大多數將重心放在治療疾病,多數醫師知道均衡飲食、調整作息的
重要性,但大家還是從早忙到晚,「醫師其實沒有比一般人健康」這句話是真的,在確診
前,我其實已發現自己糞便有出血現象。
但醫師面對患者和面對自己不同,看到病人糞便潛血,一定耳提面命要他去檢查,但自己
遇到,我自行診斷應該是痔瘡。
我清楚記得,38歲生日剛過,我去做了一次健檢,結束後我到診間聽報告,「你疑似有大
腸癌」聽那名醫師說出這幾個字後,我什麼反應都沒有。我只回應了一句「喔!大腸癌,
我檢查做完了,可以回去嗎?」直到回到家,才真正意識到發生什麼事。
當下我最先打了一通電話給專攻大腸癌的醫學院同學,詢問對方意見。我掛掉這通電話後
,想起自己上有父母下有妻小,「說不害怕是假的。」
心情最糟糕的階段是確診後一、兩天,因為我不確定是早期癌還是末期,在拿到健檢中心
的轉診報告後,我隔天就到大醫院進一步檢查,當初最怕診斷期別是第四期,「等待結果
是最煎熬的,未知是最恐懼的。」直到確定自己是第三期,心中的一顆大石頭才緩緩放下

後來一位腫瘤科同學跟我說,他估計大腸癌第三期五年存活率有五成,這消息對我來說無
疑是一劑強心劑,再加上生病期間許多貴人、老師親自上陣為我開刀切除癌細胞,大學同
學擔任我的主治醫師、在藥廠的同學也幫我找到很好的藥物。
我漸漸坦然接受、對康復抱有信心,連妻子都說,我的優點是即使罹癌,也不會對旁人發
脾氣。今年是我抗癌第十四年,在這段期間,我常常告訴自己,生病不是犯罪,但要承認
過去生活確實有做得不好的地方。
那份「大腸癌三期」的診斷報告,讓我學到教訓,正視生活需要做出改變。我從肉食主義
者變身均衡飲食主義,花更多時間運動,跟以前在診所的拚命三郎作息比起來,我更滿意
現在的生活型態,行醫理念也因罹癌而改變。
以前在診間,我只要求患者從有病進步到沒病,但我完成大腸癌療程,回到職場的第一件
事是關掉診所,轉換跑道投身健檢領域。
十多年過去,我在臨床發現,一般民眾在35歲之後,多達四分之一至二分之一開始出現大
腸瘜肉。「瘜肉不一定會變成癌症,卻是風險。」我認為這是一場只能贏不能輸的賭注。
加上近年多位藝人在30多歲就確診大腸癌第三期,我開始建議民眾25歲後開始預防健檢。
健檢不只是為了避免罹癌,更應該追求「健康」,是讓每個人在自己當下的年紀,達到最
好狀態,更加傾聽身體的聲音,及時調整生活型態,擁抱健康快樂的人生。
醫學辭典/大腸癌
大腸癌連續12年盤踞10大癌症之首,大腸癌患者不論男女,以60至79歲最多,但各年齡層
都有,40歲以下大腸癌患者約占6%,以我的門診為例,年齡最小的大腸癌患者是十多歲
的國中生。
大腸癌治療進步,副作用低,但愈年輕的患者愈容易復發。年輕人免疫力強,卻出現沒能
殺死的癌細胞,代表癌細胞特別「厲害」,攻擊可能又快又猛。
但大腸癌是最可能預防的癌症之一,有五成大腸癌可透過調整飲食、運動與避免肥胖來預
防,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可有效降低大腸癌死亡率二至三成。一般民眾50歲以上,建議
每兩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有家族史者可於45歲起,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或大腸鏡檢查。
諮詢專家/台大醫院大腸直腸科主任梁金銅 整理/記者陳婕翎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5028547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