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張德芬:原諒父母的傷害

作者: psyche (時間不存在)   2016-12-03 00:07:57
※ 引述《aaa123aaa (理解自身的維度)》之銘言:
: 張德芬&馬丁納:原諒父母的傷害
: 在原生家庭中,父母對我們的影響會伴隨終生。我們的親密關係、與子女的關係,都在潛
: 移默化中受到我們與父母關係的投射作用。孩童時期沒有從父母那裡得到足夠多愛的人,
: 內心深處會感到匱乏和不安;長大後,這些陰影也會投射到此人的家庭生活裡。
心理學知識的陳述, 打勾.
: 然而,我們還要為了父母無心的傷害責備他們多久?誰來為我們的幸福負責?如果一直處
: 於受害者模式,你注定餘生都要活在仇恨和痛苦的牢籠裡。所以,請放下傷害,提高自己
翻譯:
事情已經發生了, 過去無法挽回, 不管你怎麼仇恨悲痛都是既定事實了.
能改寫的只有現在, 所以與其把現在拿來仇恨過去, 不如展望還沒被完全註寫的未來.
你父母沒有能力給你幸福.
沒有意願也是一種沒有能力; 他沒有能力有意願.
所以如果想要幸福, 與其跟沒有能力的父母吵, 不如靠自己.
而靠自己得到幸福的方式, 絕對不包括跟無能力的父母要這一種.
他就是沒有阿...跟"愛的三級貧戶"吵或哭說你為何不給我愛, 是徒勞無功的.
自己感受的實情:
但累積的情緒並無法憑空蒸發, 所以要直接跳到放下傷害, 是一種理想, 但不務實.
而且聽在確實有受到傷害的人耳裡, 很容易覺得真是坐著說話腰不疼.
或者, 覺得"我沒有你內建或發展出的聖人模式, 辦不到." 所以是無用建議.
知識上的推導........前情:
強調, 是知識上的, 不是經驗上的, 因為我還做不到...
我現在還卡在, 建構新知識, 得以給自己一個覺得不是屁的方針,
然後才有辦法啟動低電量心力能源, 去願意接受這個可能的(漫長)嘗試.
知識上的推導:
1. 建立 "找父母討/吵也無用" 的新知.
這個新知的建立, 不是一個瞬間的過程.
會在每一次對父母的大小崩潰裡發現, 自己原來還是有期待, 難怪才會有傷害.
於是, 不斷放掉對父母的臍帶/期待, 是一個歷程, 不是一個瞬間.
2. 建立 "自助/愛自己" 的傾向.
就是有版友推文 "把自己再一次生出來" 或 "做自己的父母" 的大意.
最容易卡關的地方是, 覺得自己很爛, 沒被善待剛好而已.
這點真的很難不卡關, 因為自己很爛, 某方面來說是.........."事實".
就像一直被用很爛的方式照顧的植物, 一定看起來醜醜的, 沒有生命力, 難開花結果.
自己被用很爛的方式養大, 自己也會醜醜的, 沒有生命力,
對社會也沒啥貢獻, 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然後就會開始鬼打牆, 進入所以我被爛爛的對待也只是剛好而已.
有些人說甚麼要愛自己那些話, 根本就是莫名其妙.
嗯.................這樣想, 也不能說有錯.
因為在這個世界上, 不管是別人或者自己, 如果有個人在自己生活周邊
然後沒啥貢獻又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這狀況會牽連到自己不舒服,
我們自己都會不爽討厭對方.
用相同邏輯來推論看待, 自己處在這種狀態, 當然也會被人討厭.
所以又有人要我們愛自己...聽在耳裡實在覺得見鬼了, 覺得對方是昧著良心說話嗎?
嗯.................回到 "把自己再一次生出來" 這個觀點.
所有剛出生的小孩就是對社會沒有貢獻, 然後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除了哭跟吃喝拉撒睡, 甚麼都不會;
你對他服務超級周到, 他也頂多笑一下, 你沒賺到甚麼有價物品.
這種製造麻煩的生物該怎麼處理?
一種人, 直接把他掐死. 那, 後話就不用討論了. 因為感覺就是走向自殺的選擇.
唉呀~ 所以不用再問我為啥不生小孩了~
因為我比較想掐死那個小孩, 所以乾脆別生.
一種人, 是視情況與意願, 某種程度地滿足他的需要.
如果嬰兒的需要被滿足得到位且夠多, 那他就會變成可愛小孩, 溫暖大人.
不到未或不多, 就會長成我這種不安全感小孩, 反社會大人.
所以現在的問題來了:
假設把自己的爛, 看作是一個剛出生的嬰兒,
你要用甚麼樣的方式照顧這個嬰兒(很爛的自己)?
覺得把自己譬喻成嬰兒不恰當嗎?
嗯, 從心理學的角度, 每個人的心裡都住著一個嬰兒.
就算不從心理學的角度, 合理推論來看, 嬰兒不是一直擺在嬰兒床就會長大的.
尤其當你想要訂製一個長大後會變得可人的小孩與大人時, 要做得可多了.
那這些因為都還沒有發生在自己身上, 所以其實自己某種程度確實離嬰兒不遠.
也就是說, 如果想要把自己變成那個 "比較不爛" 的人,
就要對自己補上那些"想訂製可人小孩與大人"時, 要做的一大把事:
營養美味固定的餵食, (而不是餓肚子, 吃垃圾食物, 過度進食填補空虛
溫暖舒適美觀服務個性好惡的衣服, (而不是不洗衣服或皺巴巴或不符合好惡
充分的玩樂休息與睡眠, (而不是成天工作或熬夜滑手機
在翻身與走路時給予歡呼, (而不是說"這誰都會"的潑冷水
在跌倒時的擦藥與安慰, (而不是說"這都做不好真笨"
在挫折時給予溫暖陪伴, (而不是說"早就跟你說過了吧"
在迷惘時給予溫和有用但不強制的建議, (而不是說"自己想"或"照我的話做就對了"
在確實需要協助時採取有成效的作為, (而不是說"無能為力"或"光說不練"
(列不完, 更進階的還不是很懂)
至於能做到多少, 那會決定你的"未來"有機會成為怎樣的人.
偏可愛溫暖一點? 或者沒安全感或反社會一點.
然後很快地就會發現, 自己其實就算終於同意了上述幾項的育嬰(自我照顧)之道,
也同意自己可以被這樣對待了, 但還是做得很爛,
因為自己能量與能力不足 (就跟自己的父母一樣無能~~~)
然後某方面, 就會開始真的同意:
他們真的無能, 而且無能到無法面對自己的無能, 所以擺爛, 甚至怪小孩卸責.
然後自己可以開始可以做的是:
同樣都是無能, 但自己可否開始能面對自己的無能, 然後找方法.
一次多找到一點點, 然後原諒自己沒有辦法全數到位, 可是逐漸改善.
因為如果不原諒自己做不到位, 就會開始淹沒在自己的無能與自我批判裡,
一來是在批評自己的嬰兒, 二來就會走回父母的老路, 所幸逃避自己的無能.
: 的覺察力,做一些事情去贏得父母的尊重,這樣才是對自己負責。
"作一些事情去贏得父母的尊重" 這句話, 我想要直接劃掉.
但是, "對自己負責" 那句可以留下來.
或者說............如果沒有要去死一死的話,
活著這麼疲累的事情很需要救星/守護者,
所以...與其期望一個不見得會存在也隨時會消失的他者當救星/守護者,
不如練習把自己變成自己的救星/守護者.
: 與原生家庭父母的關係,會決定我們的人生嗎?
: 很多書上都說,和父母的關係會影響我們的親密關係,更會影響到我們和子女之間的關係
: ,所以,原生家庭對人生的影響非常重大。是這樣嗎?
照後面的例子, 答案就是: 會.
: 走上修行成長的道路之後,最讓我驚奇的就是發現原生家庭—尤其是父母—對我們的一生
: 有非常重大的影響,大到令人意想不到的地步。這主要與我們的內在小孩有關。
: 和父親之間的關係會影響我們對物質世界的看法。我的父親非常愛我,雖然他年輕的時候
: 愛玩,很少花時間在家裡,但在我的印像中,父親總是一回來就對我又抱又親,而且始終
: 無條件地支持我、愛我。所以,我一直覺得這個世界很安全,即使是害我的人,最後也會
: 幫我。
: 果然,這個世界呈現在我眼前的就是這樣的面貌,而且我對金錢沒什麼匱乏感,雖然從小
: 家境算得上清貧,出國留學時連保證金都拿不出來,可是我一直覺得錢不是問題,只要我
: 想要,就會有。果然,我跟金錢的關係總是很順暢,這都得力於我父親的愛與支持,讓我
: 對物質世界很有安全感。
: 我後來注意到,有些朋友可能因為父親早逝或離家,或者即使在家卻毫不關心孩子,或不
: 知道如何表達對孩子的愛,讓他們很沒有安全感,從而對這個世界充滿懷疑,對金錢的匱
: 乏感也比較強烈,而且跟金錢的關係不太順暢(即使賺了很多錢也會揮霍掉,或是把到手
: 的錢往外推)。
: 至於母親,有些時候則會影響我們和所有人的相處模式,也就是“人際關係”。我觀察到
: 我和人相處時出現的問題,很多都源自我和母親的互動關係。我更注意到,太強勢且佔有
: 欲很強的母親特別容易養出內在懦弱的兒子,因為在成長過程中,母親奪取了他的能量,
: 沒有尊重他應有的成長歷程。
: 這種內在懦弱的男人找對象時還偏偏喜歡強勢的女人。結婚之後,有些人當然過得幸福愉
: 快,因為他們找到與自己母親相似的女人,所以很有安全感,相處起來也很容易—如果對
: 方可以提供這些有戀母情結的男人所要的東西的話。但有些人的結局卻不是很好,因為有
: 的“小男人”會不自覺地把對母親的憤怒發洩在伴侶身上。
: 所以,當你嫁給這種男人時,就要覺知到你可能不幸成了代罪羔羊。請記住,每個人都要
: 先管好自己的情緒和反應,不要指著丈夫的鼻子罵他:“我又不是你媽,你那麼氣我幹嗎
: !”
其實還是可以指著他的鼻子罵啦~ 只是也沒有實質幫助而已.
: 其實,你永遠不是因為你認定的理由而生氣。每一件讓我們憤怒的事情都有淵源,都是因
這個我漸漸同意.
所有的生氣(負面情緒)都跟嬰兒的情緒是一樣的:
這個世界(包括自己的內在生理狀態)有讓我不舒服的地方.
所有讓人憤怒的事情, 可以說是對方, 好幾個對方, 無數個對方,
也可以說成是: 我有一個不舒服的感受.
而讓人憤怒的對方, 其實他們也只是有一個不舒服的感受,
他們自己處理不了, 所以吐在別人身上.
所以人與人之間, 其實互相不是敵人 (雖然表面上是啦~).
人跟人都是敗在處理不了自己的不舒服, 找不到一個不會噴到別人的方式吐.
嗯...所以網路互嗆酸文嘴砲的好處就是, 吐在陌生人身上, 比較沒有人際危險.
: 為內在的舊傷痛被觸動了。所以,每個人都要處理好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在心裡真誠地對
: 父母說:“對不起,請原諒我,謝謝你,我愛你”
這個我目前還做不到.
嬰兒吃飽穿暖睡好了才會笑.
我吃飽穿暖睡好了, 才比較有能力笑看"不會損及我個人舒適度"的其他人的行徑.
覺得有用不排斥的人, 我相信做了會有幫助.
但會排斥的人, 我覺得不用勉強, 免得有反效果.
譬如, 因為堅持這句話, 所以繼續把父母不成熟不負責的需求擺在自我照顧之前.
去練習照顧好自己, 包括必要地適度隔絕危及自己舒適的人, 等自己過得好好地,
別人怎麼樣, 有時候已經無關乎是否原諒,
而是根本不會影響到自己的舒適度, 所以可以不在乎了.
: 請把自我生命的責任扛在自己身上,用最大的愛與包容去對待自己的父母,然後你會發現
: ,你的福報會增加很多!
我覺得這種說法, 是一種結合宗教概念, 讓某些人能接受的說法.
但也同時是讓另一個族群(譬如我)的人反感的說法.
我現在心情好一點(因為在放假), 所以就比較溫和地看待, 然後當作是:
每種說法, 超渡不同人; 刺耳的, 就當作, 這種說法不適合我.
但整體來說, 我的理解是:
你父母給不起,別人也不會無償給你,
所以想要的話, 就想辦法自己給吧 (扛起自己的生命責任)
↓
先愛好與包容你自己 (這就是我反感的點: 包容父母? 常跟犧牲自己很相似!)
↓
前面那件事實發生了, 自然就比較能看淡父母的(愛)無能
↓
因為自己過好了, 恨意比較淡化了,
然後過得好, 能力提升, 心情好, 正能量多,
誰不喜歡跟這種人靠近?
所以"所謂的福報"就增加了.
但因為這個文的作者的市場似乎是中國大陸,
所以要包裝在"孝道=福報"的說詞 (或至少不要違背人倫), 被接受度(市場)會比較高.
不管是超渡到比較多人, 或者是會拿到比較多的演講出版營收.
: 每一段關係都是靈性上的關係。首先,我們選擇了某兩個人作為父母,父母也選擇我們作
: 為子女,這是雙向的。第二,我們父母的角色是為了這一世而選的(也就是說,你面對的
高遠的靈性關係, 或靈性層次上說:
"其實我們也是隨著自己的靈魂課題與生命藍圖, 選擇了自己的父母"
但"靈性"是一種非常高度主觀個人化的東西, 不見得每個人都吃這一套.
我個人可以接受這種"說法", 並不是出於"靈性上"的因素,
而是我同意這種"角度", 可以協助"反正都已經生出來活著的人",
接受既定事實, 進一步去"全權收回自己的生命責任(包括出生投胎的責任)".
至於出生投胎是否真的是自己的決定, 所以要自我負責, 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收回責任的選擇, 是為了感覺到自己擁有主宰性與能力.
那只是一種自我心理操作的選擇, 到無關乎是否是事實.
: 是在今生扮演你父母的靈性存有),也許上一世你是他們的父母,現在你們的角色變了。
: 而最糟糕的業力是你和今生扮演你父母的人之間在上一世有很大的問題—比如他們是你最
: 痛恨的敵人—但你並沒有把問題解決,這一世他們成了你的父親或母親,你還是要處理好
: 這段關係;如果這一世依然沒有解決,問題就會被帶到下一世。
投胎的說法很符合華人既有信仰, 穿插就信仰的新靈性觀比較容易為人接受.
無論事實與否, 這確實是一種強迫人遲早要面對, 不如早點面對的"說法".
後面的原文好像有不少內容, 但我累了, 先擺著.
: 一旦了解這一點,至少對我來說,我會有較多動力在這一世更努力地解決我的問題,因為
: 永恆之中無處可逃。有人會說“下一世再解決這個問題吧”,不過也許下一世這個問題會
: 變得更糟。所以,如果你和父母之間真的有問題,例如你痛恨父母,可能就是你從前世帶
: 來的,希望你能從中學習、成長,並把這個問題解決。
: 你和父母之間也許有衝突,因此第一步就是要問自己:“我要如何處理這些衝突?我能從
: 衝突中學到什麼嗎?我是不是要想辦法聊一聊和父母之間的衝突?我需不需要找到接受父
: 母的方法,並且不要讓他們的所作所為觸發我的情緒?”
: 我從我母親那裡學到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我不應該讓她所做的任何事影響我。比方說,
: 我母親非常愛抱怨,是扮演受害者的專家,非常善於讓人產生罪惡感。我愛她、尊敬她,
: 但不會被她影響。這不僅對我和她的關係,也對我和其他人的關係有幫助,因為她是我遇
: 見的其他受害者的原型。
: 當我因為母親認為自己是受害者而憎恨她時,我也對其他自認是受害者的人抱持批判的態
: 度;而當我接受母親本來的面目、接受她是由業力和教育等因素所造就的一個人時,我也
: 能接受其他有同樣受害者心態的人了。因此,想辦法利用你和父母的關係來讓自己成長並
: 變得更強大,是很重要的事。
: 此外,要為了父母親在你的生命中扮演父母的角色而尊敬他們。有時候,你必須原諒他們
: 對你所做的事—或你認為他們對你所做的事;有時候,你得為你加在他們身上的事尋求原
: 諒。這些事情很重要。
: 沒有人打從心底真正恨父母,潛意識裡,每個人都非常愛自己的父母親,這是我們的本性
: ,你無法否認。如果你說你恨自己的父母,或者不喜歡他們,那是因為你受的傷多到讓你
: 感覺不到對他們的愛。
: 每個人小時候都迫切需要父母的愛,如果得不到,我們會覺得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脅,畢竟
: 我們那麼弱小、無助,如果被丟到外面的世界,是無法靠自己生存下去的。
: 我常常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人們沒有被要求必須考取執照才能為人父母?這很有意思。
: 在當今社會,做什麼事都需要執照,有駕駛執照、行醫執照、會計師執照等等,要從事某
: 項專業工作就需要執照。但為人父母如此重要,是影響下一代命運的大事,竟然不需要執
: 照,甚至連“職前教育”都沒有!那些心理不健康的人都可以成為父母,擔負起養育下一
: 代的責任,這真是太草率了!
所以我不想生啊~
一來, 我完全知道我心理不健康, 也完全不是好父母, 更無意願當.
二來, 我終究已經有一個嬰兒(我自己)要24小時照顧了, 我不想再有一個來爭寵和瓜分.
我已經很常想掐死第一個來求解脫, 幹麻生第二個?
: 世上的確有很多不稱職的父母,那我們無疑就是受害者了。但事情已經是這樣了,父母對
: 我們的傷害已經形成,抱怨會改變這一切嗎?重要的是,你想以受害者的身份度過餘生嗎
: ?想要快樂,就必須改變自己,放棄自己是受害者的想法,這是唯一的路;如果處於受害
: 者模式,你注定餘生都要活在受害者的牢籠裡。
: 然而,你是可以走出受害者模式的,就像馬丁納一樣,雖然他的父親很冷漠,從不表達對
: 他的愛,母親則在情緒上虐待他,他幾乎肯定會成為受害者,但他還是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 ,自問:“我能從中學到什麼?我要改變什麼?我必須處理哪些事情?”這就是負責任的
: 態度。
: 如何放下父母對我的傷害?
: 我小時候父母離異,母親將我寄養在外婆家。我從沒見過父親,母親也經常不在家,雖然
: 外婆很愛我,但我心裡依然有無法彌補的缺憾。長大以後,我和母親的關係非常疏離,她
: 再婚,有了其他的孩子。我覺得母親根本不愛我,也痛恨她。我知道應該孝順父母,可是
: 我的父母這樣對我,叫我如何愛他們,原諒他們對我的傷害呢?
: 無法放下對父母的怨恨,對你和父母來說,尤其是對你自己,沒有一點兒好處。你是否曾
: 經承諾或承擔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卻做得很糟糕呢?考慮到你父母當時的生活狀況和知
: 識能力,你覺得你會是一個比他們更好的父母嗎?你這一輩子都不會犯下和他們同樣的錯
: 誤嗎?
: 天下的確有不夠格的父母,但你要相信,每個人時時刻刻都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盡最大的
: 努力,很多人自顧不暇,甚至完全無力顧及他人,即使是自己的孩子。所以,如果你能站
: 在旁觀者的角度看待你的父母,就會了然於心。
用旁觀者的角度是我喜歡的切入點.
簡單來說, 就是放自己父母自由.
他們其實除了是自己的父母外, 還是他們自己.
他們父母角色做得很爛, 爛到爆, 但是.......
如果自己終究活到成年了, 那與其叫他們在自己身上重修父母學分,
不如放他們從自己的父母角色中肄業(死當太多所以不算畢業),
也放自己自由.
(在心裡 XD) 主動解除他是你父母的身分.
不要再期望他們有理想或合理父母該有的愛與能力,
自己也不用把他們擺在父母是神的位置,
把他們的話奉為聖旨正確真理, 然後受傷,
或者想討個公道.
不要跟路人浪費口水爭意氣用事上的公道 (但法律上的公道可以爭, 如果值得划算的話),
同理, 不用跟你解職他們肄業的父母求愛, 或爭公道.
: 你說不喜歡自己的父母,其實是違反天性的。我並不是說你不對,而是你壓抑了對父母的
: 愛。沒有哪個孩子生下來就不愛自己的父母,愛父母是人類的天性。不過,小孩子並不知
我同意有 "愛" 的天性.
但 "愛" 這個詞語真正的定義是甚麼, 我還在決定.
最簡單的說法, 我覺得 "愛" 是一種比較大的自我中心.
子女對父母的愛, 是一種原始需求;
然後體內的嬰兒永遠都在, 所以放不掉對父母的原始需求.
父母對子女的愛, 是一種血脈延伸, 自我有限生命的無限不死延續感.
簡單來說, "愛" 跟 "自私" 在我眼裡其實不是反義詞, 而是近義詞.
即使是最棒的父母, 所謂的無條件的愛, 還是要建立在:
1. 你是"我的"血脈
2. 不巧原來你是偷生的, 那我們已經相處過了,
所以你身上帶有 "我的情感投入".
3. 我沒有自顧不暇, 所以我可以把 "自我中心" 擴大到子女身上.
所以所謂比較愛孩子, 真正的狀況是:
1. 那個父母行有餘力, 所以會把自我中心延伸出去.
(貧賤父母百事哀; 但"貧賤"的標準不是具體財富, 而是心理感受的寬裕度)
2. 那個子女是那個父母的正向自我中心延伸對象
(ex. 該子女也有該父母會自我欣賞的優點;
這個小孩的出生帶給自己社會/心理利益, 譬如兒子~)
3. 那個父母自我照顧的能力不錯
(自我照顧能力爛的, 就算子女是父母自我中心延伸對象, 也只是被愛折磨...)
: 道如何愛自己,通過與他人(通常是父母和小時候照顧他們的人)的互動,才漸漸學會看待
: 自己、對待自己和愛自己。這方面你可能有所欠缺,所以潛意識中,你不知道如何愛自己
: 。而由於失望,你否認了對父母天生的愛慕和渴望—在這種壓抑和否定的情緒中,你怎麼
: 可能成為一個快樂的人?
但如果否認了自己在父母的對待中感覺痛苦的情緒, 也無法成為一個快樂的人.
因為要成為快樂的人, 就是要接納自己所有流過的負面情緒.
包括自己討厭父母讓自己不舒服的身心反應, 但是又有渴望父母的原始本能.
: 內在的平安喜悅要由自己負責,你還是可以在內心平靜理解的情況下知道父母當年的所作
: 所為對你是不好的,在這種狀態下與他們互動,會比心裡帶著怨恨去盡義務好得多;也就
是的. 但這是要等照顧好自己後. 順序錯誤, 會永劫回歸.
: 是說,區分是非不必和負面情緒摻雜在一起。然而人生的秘密是,你越是能與自己的源頭
: 和睦相處、就越能愛他們,你的人生就會越順遂。做不到沒關係,但要察覺自己沒做到。
: 不要以別人的作為當藉口,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起全責。
: 你現在已經不是那個渴望父母呵護的孩子,而是個成熟的大人了,但你內心深處還住著一
: 個缺乏關愛、非常不滿足、不快樂的內在小孩。請你在每次察覺到他的時候安撫他—你可
: 以成為自己想要的那種父母,關愛、接納並包容你的內在小孩。
: 而面對父母,你要知道,他們怎麼對待你是他們的事,但你如何對待他們則取決於你。孝
: 順父母天經地義,因為是他們把你帶到這個世界,光是為了這一點,你就該感激他們。追
: 本溯源,尊重自己的源頭,會為你的生命帶來意想不到的豐富。試試看吧!
: 認為自己的父母很糟糕是一種舒適區,一種你賴以生存的心理模式。你在內心編造了一出
: 父母害你受苦的戲,這樣你就能不停地重複播放,然後利用它作為藉口,說你的生命被困
: 住了。你到底還要為了自己的不快樂怪罪父母多久?這一切必須有個停止的時候。
: 大部分人都會回顧過去,為自己現在的不幸找個藉口:如果過去一切都好,如果我接受適
: 當的教育,我就會很快樂;如果我沒有遭受情緒上的虐待,一切都會很完美。我不認為世
: 界上有很多人接受過完美的教養,因此,也許這種養育環境上的不完美、父母的不完美和
: 你的不完美,對靈性而言正是完美的設計。
: 至於父母的問題,我們在成長過程中都需要父母的愛,而這種對父母的愛的需求,最終必
: 須被愛自己的需求取代。如果把對於父母的愛的需求,替換成對孩子、伴侶、家人或朋友
: 的愛的需求,我們就把力量移到自己之外,交給其他人了。即使面對神,如果你只要神愛
: 你,卻忘記尋找讓自己更愛自己的方法,你依然在尋求外部力量。所以在某一刻,你必須
: 開始成為自己的父母,成為你想要的那種父母。
: 事實上,我們是自己的壞父母,所以別再責備父母親了,你應該看看我們是怎麼批判自己
: 、打擊自己、說自己壞話的。即使在大庭廣眾之下,我們也會貶低自己、愚弄自己、不尊
: 重自己,變成自己的壞父母,這樣更糟。
: 你可以怪罪父母不完美,但你沒有藉口不成為自己的完美父母,不成為自己最好的朋友—
: 那個始終愛你、給你忠告、安慰你、支持你的好朋友。
: 我從我父母那裡學到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我不能依賴他們,而必須依靠自己,成為自己
: 的父母。因此,我停止怪罪他們,不再當個受害者。我原諒了我的父母親,因為我從靈修
: 中了解到,父母對我的生命目的而言是完美的,我選擇了這兩個靈性存有,而基本上,他
: 們就應該是現在這個樣子。所以,我最終能夠找到自己的生命道路,而父母是我計劃中完
: 美的一部分
與其說父母是完美計畫的一部分, 換個說法就是:
接受事實, 接受事實, 接受事實.
接受所有發生的事情, 就是生命中的事實.
承認事實帶給自己負面的感受, 可以協助負面情緒釋放, 早日歸於平靜.
減少對事實作出負面的詮釋, 可以省下更多負面感受的產生的可能.
然後假裝一切都是我自己同意的計畫, 給自己一種掌控感的心理想像.
這就是..........我目前這個段數, 能對於這一切的理解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