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張德芬:原諒父母的傷害

作者: evephchen (Eve Chen)   2016-12-02 02:17:26
這篇文章po出後我立即就看到了
標題敲到我內心深處的渴望——我想原諒她 很想
更正確來說我想藉由原諒她來解開自己心中的結
但看完文章後我腦袋卻空了
不確定是因為沒共鳴?還是剛好外地出差中沒辦法好好沈澱咀嚼一下文中的內容?
當時就告訴自己,回來後一定要再好好閱讀一次
※ 引述《aaa123aaa (理解自身的維度)》之銘言:
: 張德芬&馬丁納:原諒父母的傷害
: 在原生家庭中,父母對我們的影響會伴隨終生。我們的親密關係、與子女的關係,都在

: 移默化中受到我們與父母關係的投射作用。孩童時期沒有從父母那裡得到足夠多愛的人

: 內心深處會感到匱乏和不安;長大後,這些陰影也會投射到此人的家庭生活裡。
: 然而,我們還要為了父母無心的傷害責備他們多久?誰來為我們的幸福負責?如果一直

: 於受害者模式,你注定餘生都要活在仇恨和痛苦的牢籠裡。所以,請放下傷害,提高自

: 的覺察力,做一些事情去贏得父母的尊重,這樣才是對自己負責。
: 與原生家庭父母的關係,會決定我們的人生嗎?
: 很多書上都說,和父母的關係會影響我們的親密關係,更會影響到我們和子女之間的關

: ,所以,原生家庭對人生的影響非常重大。是這樣嗎?
: 走上修行成長的道路之後,最讓我驚奇的就是發現原生家庭—尤其是父母—對我們的一

: 有非常重大的影響,大到令人意想不到的地步。這主要與我們的內在小孩有關。
: 和父親之間的關係會影響我們對物質世界的看法。我的父親非常愛我,雖然他年輕的時

: 愛玩,很少花時間在家裡,但在我的印像中,父親總是一回來就對我又抱又親,而且始

: 無條件地支持我、愛我。所以,我一直覺得這個世界很安全,即使是害我的人,最後也

: 幫我。
: 果然,這個世界呈現在我眼前的就是這樣的面貌,而且我對金錢沒什麼匱乏感,雖然從

: 家境算得上清貧,出國留學時連保證金都拿不出來,可是我一直覺得錢不是問題,只要

: 想要,就會有。果然,我跟金錢的關係總是很順暢,這都得力於我父親的愛與支持,讓

: 對物質世界很有安全感。
: 我後來注意到,有些朋友可能因為父親早逝或離家,或者即使在家卻毫不關心孩子,或

: 知道如何表達對孩子的愛,讓他們很沒有安全感,從而對這個世界充滿懷疑,對金錢的

: 乏感也比較強烈,而且跟金錢的關係不太順暢(即使賺了很多錢也會揮霍掉,或是把到

: 的錢往外推)。
: 至於母親,有些時候則會影響我們和所有人的相處模式,也就是“人際關係”。我觀察

: 我和人相處時出現的問題,很多都源自我和母親的互動關係。我更注意到,太強勢且佔

: 欲很強的母親特別容易養出內在懦弱的兒子,因為在成長過程中,母親奪取了他的能量

: 沒有尊重他應有的成長歷程。
: 這種內在懦弱的男人找對象時還偏偏喜歡強勢的女人。結婚之後,有些人當然過得幸福

: 快,因為他們找到與自己母親相似的女人,所以很有安全感,相處起來也很容易—如果

: 方可以提供這些有戀母情結的男人所要的東西的話。但有些人的結局卻不是很好,因為

: 的“小男人”會不自覺地把對母親的憤怒發洩在伴侶身上。
: 所以,當你嫁給這種男人時,就要覺知到你可能不幸成了代罪羔羊。
在這之前我覺得都挺合理的 只是也蠻表淺的
請記住,每個人都要
: 先管好自己的情緒和反應,不要指著丈夫的鼻子罵他:“我又不是你媽,你那麼氣我幹

: !”
從這裡開始就很詭異,如果丈夫把妻子當成他媽的代罪羔羊,那妻子如此反應很正常,
「丈夫」才是那個要管好自己情緒的人而不是反過來要求被害者不能有情緒反應
: 其實,你永遠不是因為你認定的理由而生氣。每一件讓我們憤怒的事情都有淵源,都是

: 為內在的舊傷痛被觸動了。所以,每個人都要處理好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在心裡真誠地

: 父母說:“對不起,請原諒我,謝謝你,我愛你”
: 請把自我生命的責任扛在自己身上,用最大的愛與包容去對待自己的父母,然後你會發

: ,你的福報會增加很多!
我其實很不滿作者下了這個標題,卻把處理與父母的關係、道歉、原諒、感謝、愛,一言
敝之,給我感覺比那些行距拉很大的書一樣沒有任何內容可言。
: 每一段關係都是靈性上的關係。首先,我們選擇了某兩個人作為父母,父母也選擇我們

: 為子女,這是雙向的。第二,我們父母的角色是為了這一世而選的(也就是說,你面對

: 是在今生扮演你父母的靈性存有),也許上一世你是他們的父母,現在你們的角色變了

: 而最糟糕的業力是你和今生扮演你父母的人之間在上一世有很大的問題—比如他們是你

: 痛恨的敵人—但你並沒有把問題解決,這一世他們成了你的父親或母親,你還是要處理

: 這段關係;如果這一世依然沒有解決,問題就會被帶到下一世。
: 一旦了解這一點,至少對我來說,我會有較多動力在這一世更努力地解決我的問題,因

: 永恆之中無處可逃。有人會說“下一世再解決這個問題吧”,不過也許下一世這個問題

: 變得更糟。所以,如果你和父母之間真的有問題,例如你痛恨父母,可能就是你從前世

: 來的,希望你能從中學習、成長,並把這個問題解決。
: 你和父母之間也許有衝突,因此第一步就是要問自己:“我要如何處理這些衝突?我能

: 衝突中學到什麼嗎?我是不是要想辦法聊一聊和父母之間的衝突?我需不需要找到接受

: 母的方法,並且不要讓他們的所作所為觸發我的情緒?”
: 我從我母親那裡學到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我不應該讓她所做的任何事影響我。比方說

: 我母親非常愛抱怨,是扮演受害者的專家,非常善於讓人產生罪惡感。我愛她、尊敬她

: 但不會被她影響。這不僅對我和她的關係,也對我和其他人的關係有幫助,因為她是我

: 見的其他受害者的原型。
: 當我因為母親認為自己是受害者而憎恨她時,我也對其他自認是受害者的人抱持批判的

: 度;而當我接受母親本來的面目、接受她是由業力和教育等因素所造就的一個人時,我

: 能接受其他有同樣受害者心態的人了。因此,想辦法利用你和父母的關係來讓自己成長

: 變得更強大,是很重要的事。
屏除跟宗教哲學的內容不予置評外,
作者似乎是希望我用一個超然的心態假設
我的父母會如此傷害我,
是因為她自身的人生課題造就了如此的她
了解接受了,就能讓自己強大、不受她影響
進而原諒她?
嗯…還是覺得很抽象 而且很簡略
至少這說法對我個人是沒有邏輯上的因果關係
: 此外,要為了父母親在你的生命中扮演父母的角色而尊敬他們。有時候,你必須原諒他

: 對你所做的事—或你認為他們對你所做的事;有時候,你得為你加在他們身上的事尋求

: 諒。這些事情很重要。
: 沒有人打從心底真正恨父母,潛意識裡,每個人都非常愛自己的父母親,這是我們的本

: ,你無法否認。如果你說你恨自己的父母,或者不喜歡他們,那是因為你受的傷多到讓

: 感覺不到對他們的愛。
: 每個人小時候都迫切需要父母的愛,如果得不到,我們會覺得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脅,畢

: 我們那麼弱小、無助,如果被丟到外面的世界,是無法靠自己生存下去的。
這段蠻同意的,我想尊敬她們 想原諒她們
只因為她們是我的父母
是本性 是我內心深處一個渴望 一種天性
這跟儒家思想沒有關係 東西方都一樣
: 我常常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人們沒有被要求必須考取執照才能為人父母?這很有意思

: 在當今社會,做什麼事都需要執照,有駕駛執照、行醫執照、會計師執照等等,要從事

: 項專業工作就需要執照。但為人父母如此重要,是影響下一代命運的大事,竟然不需要

: 照,甚至連“職前教育”都沒有!那些心理不健康的人都可以成為父母,擔負起養育下

: 代的責任,這真是太草率了!
: 世上的確有很多不稱職的父母,那我們無疑就是受害者了。但事情已經是這樣了,父母

: 我們的傷害已經形成,抱怨會改變這一切嗎?重要的是,你想以受害者的身份度過餘生

: ?想要快樂,就必須改變自己,放棄自己是受害者的想法,這是唯一的路;如果處於受

: 者模式,你注定餘生都要活在受害者的牢籠裡。
: 然而,你是可以走出受害者模式的,就像馬丁納一樣,雖然他的父親很冷漠,從不表達

: 他的愛,母親則在情緒上虐待他,他幾乎肯定會成為受害者,但他還是承擔起自己的責

: ,自問:“我能從中學到什麼?我要改變什麼?我必須處理哪些事情?”這就是負責任

: 態度。
: 如何放下父母對我的傷害?
: 我小時候父母離異,母親將我寄養在外婆家。我從沒見過父親,母親也經常不在家,雖

: 外婆很愛我,但我心裡依然有無法彌補的缺憾。長大以後,我和母親的關係非常疏離,

: 再婚,有了其他的孩子。我覺得母親根本不愛我,也痛恨她。我知道應該孝順父母,可

: 我的父母這樣對我,叫我如何愛他們,原諒他們對我的傷害呢?
: 無法放下對父母的怨恨,對你和父母來說,尤其是對你自己,沒有一點兒好處。你是否

: 經承諾或承擔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卻做得很糟糕呢?考慮到你父母當時的生活狀況和

: 識能力,你覺得你會是一個比他們更好的父母嗎?你這一輩子都不會犯下和他們同樣的

: 誤嗎?
: 天下的確有不夠格的父母,但你要相信,每個人時時刻刻都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盡最大

: 努力,很多人自顧不暇,甚至完全無力顧及他人,即使是自己的孩子。所以,如果你能

: 在旁觀者的角度看待你的父母,就會了然於心。
: 你說不喜歡自己的父母,其實是違反天性的。我並不是說你不對,而是你壓抑了對父母

: 愛。沒有哪個孩子生下來就不愛自己的父母,愛父母是人類的天性。不過,小孩子並不

: 道如何愛自己,通過與他人(通常是父母和小時候照顧他們的人)的互動,才漸漸學會看

: 自己、對待自己和愛自己。這方面你可能有所欠缺,所以潛意識中,你不知道如何愛自

: 。而由於失望,你否認了對父母天生的愛慕和渴望—在這種壓抑和否定的情緒中,你怎

: 可能成為一個快樂的人?
: 內在的平安喜悅要由自己負責,你還是可以在內心平靜理解的情況下知道父母當年的所

: 所為對你是不好的,在這種狀態下與他們互動,會比心裡帶著怨恨去盡義務好得多;也

: 是說,區分是非不必和負面情緒摻雜在一起。然而人生的秘密是,你越是能與自己的源

: 和睦相處、就越能愛他們,你的人生就會越順遂。做不到沒關係,但要察覺自己沒做到

: 不要以別人的作為當藉口,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起全責。
「如何放下父母對我的傷害?」我想絕大多數的人到成年之後還無法原諒自己父母,
絕對不是像作者說的對「當年」某些父母顧及不到的失誤,耿耿於懷、無法原諒
而是這些傷害從兒時就以各種不同面貌「持續」傷害著自己
但我同意是非不需跟情緒一起,只是好難啊......
確實人生是自己負責,
我的性格養成雖然是受到父母影響
但任何事的成敗均是個人
: 你現在已經不是那個渴望父母呵護的孩子,而是個成熟的大人了,但你內心深處還住著

: 個缺乏關愛、非常不滿足、不快樂的內在小孩。請你在每次察覺到他的時候安撫他—你

: 以成為自己想要的那種父母,關愛、接納並包容你的內在小孩。
: 而面對父母,你要知道,他們怎麼對待你是他們的事,但你如何對待他們則取決於你。

: 順父母天經地義,因為是他們把你帶到這個世界,光是為了這一點,你就該感激他們。

: 本溯源,尊重自己的源頭,會為你的生命帶來意想不到的豐富。試試看吧!
: 認為自己的父母很糟糕是一種舒適區,一種你賴以生存的心理模式。你在內心編造了一

: 父母害你受苦的戲,這樣你就能不停地重複播放,然後利用它作為藉口,說你的生命被

: 住了。你到底還要為了自己的不快樂怪罪父母多久?這一切必須有個停止的時候。
: 大部分人都會回顧過去,為自己現在的不幸找個藉口:如果過去一切都好,如果我接受

: 當的教育,我就會很快樂;如果我沒有遭受情緒上的虐待,一切都會很完美。我不認為

: 界上有很多人接受過完美的教養,因此,也許這種養育環境上的不完美、父母的不完美

: 你的不完美,對靈性而言正是完美的設計。
: 至於父母的問題,我們在成長過程中都需要父母的愛,而這種對父母的愛的需求,最終

: 須被愛自己的需求取代。如果把對於父母的愛的需求,替換成對孩子、伴侶、家人或朋

: 的愛的需求,我們就把力量移到自己之外,交給其他人了。即使面對神,如果你只要神

: 你,卻忘記尋找讓自己更愛自己的方法,你依然在尋求外部力量。所以在某一刻,你必

: 開始成為自己的父母,成為你想要的那種父母。
: 事實上,我們是自己的壞父母,所以別再責備父母親了,你應該看看我們是怎麼批判自

: 、打擊自己、說自己壞話的。即使在大庭廣眾之下,我們也會貶低自己、愚弄自己、不

: 重自己,變成自己的壞父母,這樣更糟。
: 你可以怪罪父母不完美,但你沒有藉口不成為自己的完美父母,不成為自己最好的朋友

: 那個始終愛你、給你忠告、安慰你、支持你的好朋友。
: 我從我父母那裡學到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我不能依賴他們,而必須依靠自己,成為自

: 的父母。因此,我停止怪罪他們,不再當個受害者。我原諒了我的父母親,因為我從靈

: 中了解到,父母對我的生命目的而言是完美的,我選擇了這兩個靈性存有,而基本上,

: 們就應該是現在這個樣子。所以,我最終能夠找到自己的生命道路,而父母是我計劃中

: 美的一部分
如果在宗教哲學上與作者有共鳴的應該是會得到一些幫助
可惜本人資質努頓 沒有到這麽超然的境界
繼續尋求 「在父母持續傷害自己的狀況下如何能原諒自己父母的方(心?)法」 跪求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