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討論] 劉虛壹FB

作者: balerdog (貝勒狗)   2016-07-28 22:52:34
※ [本文轉錄自 Literprize 看板 #1NcQUUUW ]
作者: balerdog (貝勒狗) 看板: Literprize
標題: [討論] 劉虛壹FB
時間: Thu Jul 28 14:35:08 2016
https://www.facebook.com/emptyoneliu
〈指標性文學獎「告別」的年代〉
時報文學獎無預警的熄燈,台灣最具指標性的三大文學獎,只剩下林榮三文學獎,台灣文
壇正式進入告別指標性文學獎的年代。
連《中國時報》本身都沒有慎重宣布。宣布停辦後,很多準備參賽的創作者,都還不曉得
這個消息。連中時文化副刊的臉書,對於這則消息也沒有重視。顯然,對於旺中集團,時
報文學獎早就是個雞肋的存在。
文學獎的式微,因素很多,閱讀群眾的小眾化,出版業的蕭條,眾多各別的因素集結起來
,一言以蔽之,大環境不佳,導致一切萎縮。
但我想,問題真的是因為大環境不佳嗎?
我一直認為,文學獎的式微,最大的因素,在於它的評審機制過度主觀化。
傑出的文學作品,往往具有指標性的功用,如姜貴的《旋風》、如黃凡的《賴索》、如張
大春的《將軍碑》,不管有沒有得過文學獎,該文本本身,就因為能捲起千堆雪,產生出
獨立於文本文字之外的附加價值——讀者閱讀後的感觸、獎金、出書、翻拍成戲劇或電影
、或是提供研究者進行學術論文的剖析與比較——因此而在文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然而,我們怎麼評論一篇文學作品的重要性?
創作技巧的突破?還是書寫蘊涵的再深化?還是其它?
傳統文學獎的評審機制,一直有種文壇前輩尋找後輩新人才的感覺。只是,所謂的文壇前
輩,心目中理想的作品,是否真的是最好的呢?
我曾在一場小型文學獎上目睹過,一位孫姓評審選了一篇有不少錯字,格式也不符的作品
進前三名,給的分數一出來時,台下不少人表情明顯不服,但該評審卻只簡短地說:「我
喜歡作者的任性。」
或許,他看中的是該位作者未來的可塑性,而不是該篇作品在這場文字競技裡的狀況。
另外,我亦曾看過,在某場小型文學獎決審會議上,一篇相當優秀的散文被一位年邁周姓
女評審評了低分。
「感覺寫過這種題材的文章太多了。」周姓女評審在講評時坦言。
其實該篇散文所寫的題材,在該次文學獎眾篇散文裡,是唯一的一篇,與其它入選作品所
寫的題材並沒有重複的狀況。是以另一位簡姓女評審立刻提出異議,但在周姓女評審給的
分數較低的情況下,該篇散文名次仍往下掉了。
或許,周姓女評審過去閱讀過太多該種題材的文章,但她忽略了,每一場文學獎的評比,
範圍都應該是侷限於「在這批投稿作品裡選出誰最優秀」,而非不客觀地帶入個人過往的
閱讀經驗。
所以,文學獎的評審機制,極易淪於評審全盤的主觀喜好或厭惡。
甚至,產生所謂的「文學獎得獎公式」。
例如第35屆聯合報文學獎,將極短篇頒給了張曉惠的〈黑心貨〉,後來卻被指控涉嫌黃麗
群的〈成家〉。
雖然在評審委員顏崑陽、李昂、楊照等人「精密」的分析下,判定無法定調有無「抄襲」
。但全案背後所凸顯出的狀況是——只要你掌握了文學獎作品的相關書寫元素,你就有機
會能獲得文壇前輩們的青睞,文學獎不再是創作者自我創作技巧的突破,或是書寫蘊涵的
再深化,只變成機械式的填充文本,失去了創作的爆發力,更遑論在文學史上的影響力了

此外,前文所言的張曉惠,PTT上就有網友指出,她之前在2011年油桐花文學獎所獲得散
文首獎的〈油桐樹下的豬〉,內容元素極近2008年第11屆台北文學獎的散文首獎作品,吳
柳蓓的〈小黃之城〉——儘管張曉惠自云,是見到前板橋地院少年保護官盧蘇偉「白癡變
天才」的故事,深受感動,才引發創作動機。
顯然,這些得獎的文學作品,不再是作家的自我突破,僅是寫手組合出一篇符合各個文壇
前輩們心中所滿意的填充文本(例如當時擔任評審的郝譽翔,就說過〈油桐樹下的豬〉感
動了她)。這類作品,乍看下很有內涵,但實際上,永遠擺脫不了「因襲」的社會目光。
屬於俗文學範圍的網路原創,想寫同人的作者們,都還會識趣地對讀者表明自己是「二創
」;反觀這些在文學獎裡競技,卻游走邊緣灰色地帶的作家們,我只能說,遺憾。
我無意批評張曉惠這位前新北市能仁家商國文教師,在創作上的選擇,畢竟評審們認為沒
有抄襲,就是沒有抄襲。阻止一切因襲、重製、改作的責任,不是參賽者,而是評審,就
像運動場上的競技,一定會有為求勝利而使用一切手段的選手,負責確定規矩的,是裁判
,是評審,參賽者是真的在文字競技上進行自我突破?還是只是當一個書寫上的「影帝」
?全賴已是文壇前輩們的評審們立下規矩,當評審們無法嚴守這條規矩線時,無法責怪參
賽者的越線。
在時報文學獎這個指標性文學獎「告別」台灣文壇之際,我們感慨文學獎式微時,或許該
反思,這些作家們競技的場子之所以一個接著一個的萎縮,究竟真的是大環境不佳?還是
該重新探討,要盡量去避免文學獎的評審機制過度主觀化,尋求真正的客觀性與公平性?
我想,這個癥結點不解決,就算未來有別的文學獎成為新的指標性競技場,文學獎在台灣
,也只會流於變成作家個人洗資歷的功用而已。
因為它失去了文學作品該有的社會責任,只剩下迎合評審口味的組合擺盤。
作者: chi12345678 (to Terabithia)   2015-07-28 18:35:00
當初這板上的文章被注意到啦!2月的文章 才上一頁而已=.= 人氣好少...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